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蕊芳  马昆 《动物学研究》1990,11(4):349-354
以Sunmer法和界面铺张——硝酸银技术,对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染色体C带,Ag染带及减数分裂前期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观察。尼罗罗非鱼的2n=44,核型可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为4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第二组为17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第三组为具1对端着丝粒的特大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主要分布于着丝粒附近,其中Nos.6、8、15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全部深染。带有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染色体的数目为2-6条,NORs均位于6、8、15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银染色可清楚地显示尼罗罗非鱼的联会复合体(SC)结构和减数分裂行为。SC组型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的组型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赵萌  陈赛娟 《遗传》2001,23(4):384-388
用染色体特异的卫星DNA探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恶性血液病,发现着丝粒和着丝粒周染色体的重排并非罕见。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计划的发展,促进了对异染色质分子本质的研究。本就着丝粒和着丝粒周异染色质的分子结构及其重排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佴文惠  陈玉泽 《兽类学报》1998,18(3):192-195
采用复制带、C带和硝酸银染色等分带技术研究了水貂的核型和带型。结果表明,2n=30,枝型为10(M)+16(SM)+2(A),XX(M)。C-带显示该水貂的一些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比较丰富,从着丝粒区域延伸到两臂上,No.5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有些弱化;X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较常染色体的丰富。Ag-NORs有3个,分布在No.8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域和一条No.2染色体长臂接近着丝粒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摘要:为了探讨石蒜属(Lycoris Herb.)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对石蒜属95个材料包括15种、4变种及2个人工杂种的叶绿体 DNA atpB-rbcL间隔区进行了测序,结合花部形态和核型特征,探讨了石蒜属种间系统关系及其可能的杂交起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育树上亲缘关系近的材料聚在一起,其中矮小石蒜(L. radiata var. pumila)和换锦花(L. sprengeri)与2个人工杂交种(Hybrid 1、Hybrid 2)、麦秆石蒜(L. straminea)、江苏石蒜(L. houdyshelii)、短蕊石蒜(L. caldwellii)和乳白石蒜(L. albiflora)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atpB-rbcL序列揭示的石蒜属种间关系与染色体核型的分类结果部分一致,主要表现在具有近端部着丝粒(A)染色体的种与具有中部(M)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各成一支,与形态和染色体分类结果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分散在两个主要分支内,进一步验证了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3种着丝粒类型染色体组的石蒜如麦秆石蒜、江苏石蒜、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等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结合2个人工杂交种分析,揭示了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的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换锦花;麦秆石蒜和江苏石蒜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矮小石蒜。  相似文献   

5.
广东白腹巨鼠的G带核型和银染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广东白腹巨鼠的核型、G带和银染色。结果表明,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0,常染色体包括4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6对末端着丝粒染色体,8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对近中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XY为大小不等的末端着丝粒染色体。G分带可鉴别每对染色体的特征,Ag-NORs位于1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3号)和2对中等大小的末端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与黑熊显带染色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军  陈红卫 《遗传学报》1999,26(4):309-314
以体外培养的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与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应用BrdU复制带显示技术,研究了大熊猫和黑熊染色体晚复制带带型。通过对大熊猫与黑熊显带染色体带型的比较,发现黑熊部分具端着丝粒的染色体与大熊猫部分具中,亚中,或亚端着丝粒的染色体的整个短臂或整个长臂有明显的带型相似性,在黑熊具中,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中,仅33  相似文献   

7.
鮋形目两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体注射秋水仙素制备鱼类肾细胞染色体的方法,对 形目的许氏平 Sebastesschlegeli(Hilgendorf〕和欧氏六线鱼HexagrammosotakiiJordan&Starks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许氏平 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其中一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一对端着丝粒染色体具随体。欧氏六线鱼2n=48,3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8对亚部着丝粒染色体和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1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具随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染色体数目2n=40。除着丝粒C带外,还有染色体端部C带和插入性C带。两对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随体部位有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本文对穿山甲核型的多态性以及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的结构,性染色(X,Y)在减数分裂前期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蔷薇科,茄科和玄参科配子体自交不亲和中,编码花柱的SRNase控制花柱的自交不亲和性,在前两科植物中,自交不亲和(S)位点定位于着丝粒的附近,但在玄参科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中自交不亲和位点至今未知,为了确定它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基因组结构,以基因型S2S5金鱼草根尖为材料,进行染色体的制备观察,利用地高辛标记的S2RNase和含有其全长的BAC克隆(S2BAC)为探针进行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发现S2RNase杂交信号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而S2BAC的杂交信号位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的周边区,呈对称的4个,表明金鱼草S位点位于着丝粒的周边区,对S2BAC预测基因的分析表明,发现一个金鱼草新的反转座子(RIS1)。结果显示,金鱼草S位点位于染色体着丝粒的周边区,富含转座子和反转座子,和其他两类配子体自交不亲和的位置类似,预示它们的共同起源和具有抑制重组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You形目两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活体注射秋水仙素制备鱼类肾细胞染色体的方法,对You形目的许氏平YouSebastes schtegeli(Hilgendorf)和欧氏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 Jordan & Starks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许氏平You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其中一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一对端着丝粒染色体具随体。欧氏六线鱼2n=48,3对中部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报道虫草蝙蝠蛾(鳞翅目,蝙蝠蛾科,蝙蛾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应用醋酸分离和热干燥技术,研究了云南的两种虫草蝙蝠蛾Hepialus zhayuensis Chu er Wang Hepialus sp.的有丝分裂染色体, 他们的染色体数目为2n=64。在有丝分裂的早中期染色体上清晰地呈现出散漫着丝粒。然而,分裂中期和较晚的中期阶段,每条染色体裁都具有显著的初级着丝粒(即主缢痕)。他们的雄性中期核型都有一对典型的异型性染色体,X染色体着色稍淡,且都具中或亚中着丝粒;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染色很深。 在胸性的分裂间期细胞中,观察到异固缩性染色质体,此异固缩体是Y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两种波腿蝗(蝗总科:癞蝗科)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新江  张道川  王文强 《遗传》2005,27(5):735-740
报道中国两种波腿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结果表明:红胫波腿蝗Asiotmethis zacharjini (Bei-Bienko, 1926) 2n ♂ =18, neo-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他均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除强染的着丝粒C带,S8染色体具强染端部C带带纹,neo-Y染色体还具有一条宽的弱染的近着丝粒端居间C带,性别决定机制是neo-XY ♂型,该种染色体组成和性别决定机制在我国癞蝗中为首次报道,蓝胫波腿蝗Asiotmethis jubatus (Uvarov, 1926) 2n=19♂,均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仅具有明显强染的着丝粒C带,性别决定机制是XO ♂型;两种波腿蝗的异染色质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α=0.05)。  相似文献   

13.
贻贝(Mytilus edulis)核型及染色体带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贻贝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其结果为:2n=28,12m+10sm+6st,NF=50,TCL= 103.90μm,CL:2.735-4.774μm。第1、2、4、8、11、12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6、9、10、13、14对 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第 3、5、7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对贻贝染色体的G带、C带、银 染带进行了分析。银染结果表明,贻贝细胞中有四个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s),分布在第 3、5对染 色体长臂末端。  相似文献   

14.
着丝粒是真核染色体上的重要细胞器,是真核染色体作为基因载体行使其遗传功能的关键结构。着丝粒DNA首先是从酵母中分离克隆并被用以构建酵母人工染色体。鉴于真核有丝分裂机制研究和构建高等动物人工染色体研究的需要,从分离和检定过的小鼠着丝粒DNA库中筛选出6#着丝粒DNA(SAF DNA),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其进行了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检定。用缺口平移法和PCR法分别标记了SFA DNA和SFA DNA中的小鼠寡份卫星DNA作为探针,分别与小鼠腹水癌细胞和小鼠929细胞进行原位杂交;并用荧光抗体显示杂交信号的位置。结果:SFA DNA在两种细胞的中期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都位于亚末端的初级缢痕处,表现为单一粗大的斑块。寡份卫星DNA在两种细胞的中期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亦都位于亚末端的初级缢痕处,但极大多数的斑点均表现为成对的细小斑点。初级缢痕正是染色体着丝粒所在的物征性部位。故以上结果说明定位于该部位的克隆的6#SFA DNA,和其中的小鼠寡份卫星DNA都来源于小鼠着丝粒DNA。  相似文献   

15.
以生物素标记的水稻单拷贝光敏素基因(phyA) 和1 ,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加氧酶小亚基基因(rbcS) 的基因组克隆为探针,其大小分别为6 .6 和1 .1 kb ,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将它们分别定位到水稻染色体上。phyA 和rbcS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29 .79 % 和21 .56 % 。phyA在第3 染色体上有3 个座位:长臂近着丝粒、短臂末端、长臂中部。rbcS分别定位于第7 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8 .62 % ) 、第5 染色体长臂末端、第6 染色体长臂距着丝粒近2/3 处。此外,对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定位的意义,水稻染色体的准确识别、功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位置意义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着丝粒(centromere)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重要功能结构。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粒通过招募动粒蛋白行使功能,保障染色体正确分离和传递。真核生物中,含有着丝粒特异组蛋白的CenH3区域被定义为功能着丝粒区,即真正意义上的着丝粒。近年来,借助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人们对功能着丝粒DNA开展了深入研究,揭示其组成、结构及演化特征,并发现功能着丝粒区存在具有转录活性的基因,且部分基因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由于存在大量重复DNA,着丝粒演化之谜一直未能完全揭示。对植物功能着丝粒DNA序列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重点阐述了着丝粒重复DNA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进展,以期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YR—黏和染色体模型初探(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静  王罡 《遗传》2001,23(4):359-361
我们刨建了一个新的染色体模型LYR-黏和染色体模型,30nm螺线管通过JW-梯(或YU-梯)、染色线经螺旋化形成染色体。通过包装比、长度的推算、染色体结构的推算、以及碱基对的推算都与实验观测值吻合,确认了YR-黏和模型的可信度。YR-染色体模型能自然、合理地解释所有遗传现象,如交换、着丝粒、全身着丝粒或弥散型着丝粒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及联会复合体的中央区、多线染色体与膨突、灯刷染色体、染色体分带、姊妹染色体由前期到中期不分开、花粉管会导入外源遗传物质、高等生命是怎样从原始生物进化而来的等等。  相似文献   

18.
周焕庚  康雪珍  张倩倩 《遗传》1981,3(6):45-45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是 指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的着丝粒融合,进行 遗传信息转录的核糖体顺反子(ribosomal cistron) 就位于这些染色体的短臂与随体之间.罗伯逊 易位染色体对于人类中某些染色体病的传递以 及哺乳类核型的进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木兰属部分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我国木兰属(Magnolia)12个种的核型进行了分析,x=19,厚朴、凹叶厚朴、红花山玉兰、山玉兰、天目木兰、夜合为二倍体,2n=2x=38;紫玉兰、玉兰、玉堂春为四倍体,2n=4x=76;乐东木兰、荷花玉兰、狭叶荷花玉兰为六倍体,2n=6x=114,该属具有属内多倍体(次生多倍化)。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木兰属种间核型差异较小,大部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少数为具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二倍体种中只有一对具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其核型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繁育障碍与染色体脆性位点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研究建立起适合大熊猫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的BrdU诱导体系。以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通过较长时间培养(96h),采用低浓度BrdU(10μg/ml),短时间(4h)诱导,并结合复制带技术将大熊猫染色体脆性位点的高发生区段准确地定位在No.2和No.12号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经生物统计学分析发现,No.2和No.12号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频率在个体中有明显差异,而且前者与大熊猫个体的子代存活率呈负相关(r=-0.772).研究结果提示,No.2染色体着丝粒处高效表达的脆性位点地大熊猫个体繁育及其后代的存活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