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7例EH患者记为EH组,根据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不同,将IMT≥1.0 mm的患者记为颈动脉硬化组(n=78),IMT1.0 mm的患者记为无颈动脉硬化组(n=69);根据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的不同,将MAU水平为0~30 mg/24 h的患者记为MAU正常组(n=86),MAU水平为30~300 mg/24 h的患者记为MAU升高组(n=61)。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记为对照组。比较EH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EH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无颈动脉硬化组的AASI、颈动脉弹性功能参数,比较MAU正常组、MAU升高组的AASI、肾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EH患者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结果:EH组吸烟人数、糖尿病人数、收缩压、舒张压、IMT、AASI、MAU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硬化组AASI、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血管顺应性(AC)明显低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MAU升高组AASI显著高于MAU正常组(P0.05),PRO显著低于MAU正常组(P0.05);而MAU升高组与MAU正常组肾小球滤过率(GFR)、肌酐清除率(C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H患者中AASI与IMT、MAU、Ep、硬度指数均呈正相关性(P0.05),与PRO、AC呈负相关(P0.05),与GFR、CCr无相关性(P0.05)。结论:EH患者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早期肾损害情况关系密切,临床可通过监测AASI,以尽早了解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及靶器官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脂、血压以及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17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所有受试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根据研究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将其分为斑块组(IMT≥1.3 mm,33例)、IMT增厚组(1.0 mm≤IMT1.3 mm,49例)和IMT正常组(IMT1.0 mm,35例)。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者IMT,同时分别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者以及不同IMT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尿酸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高血压患者IMT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IMT、SBP、DBP、TC、TG、LDL-C、血尿酸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SBP、DBP、TC、TG、LDL-C、血尿酸水平高于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HDL-C水平低于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患者SBP、DBP、TC、TG、LDL-C、血尿酸水平高于IMT正常组,HDL-C水平低于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的IMT与SBP、DBP、TC、TG、LDL-C、血尿酸均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IMT与血脂、血压和血尿酸水平均有明显相关性,血压、血脂、血尿酸参与了高血压患者CAS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糖脂代谢指标和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以2017年2月-2018年2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200例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值分为正常FMD组(FMD≥6%)48例与异常FMD组(FMD6%)152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糖脂代谢指标以及血压变异性指标水平,并分析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FMD与糖脂代谢和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异常FMD组年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正常FMD组(P0.05),而两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FMD组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水平均高于正常FMD组(P0.05)。经Preason相关性分析可得: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FMD值与空腹血糖、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越严重,其空腹血糖、血压就越高,临床工作中可通过联合检查上述指标水平,有助于评估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ET)的定量评估功能,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吸烟因素对颈动脉弹性的影响程度。方法: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测量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6例吸烟人群及30例正常人群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测量血管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参数(β)、顺应性(AC)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系统性红斑狼疮组Ep、β、PWVβ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A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2.吸烟组Ep、β、PWVβ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A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3.系统性红斑狼疮组Ep、β、PWVβ较吸烟组明显增高,AC较吸烟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种全身免疫性疾病较吸烟因素对颈动脉弹性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前期糖耐量降低(IGT)对血管内皮功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门诊、住院和体检中心纳入的60岁以上志愿者240例,依据血压、血糖水平将志愿者分为四组,单纯高血压前期(PH)组,单纯IGT(IGT)组,高血压前期并发IGT(PHIGT)组,正常对照(NC)组,每组均为60例。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NC组相比,IMT在PH组、IGT组和PHIGT组显著升高[(0.74±0.09)mm、(0.76±0.12)mm、(0.96±0.14)mm vs(0.57±0.08)mm,均P0.05],且PHIGT组相比于PH组和IGT组进一步升高(P0.05);与NC组相比,FMD在PH组、IGT组和PHIGT组显著降低[(8.77±2.56)%、(8.59±2.37)%、(5.78±2.11)%vs(12.48±2.78)%,均P0.05],且PHIGT组相比于PH组和IGT组进一步下降(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MT与FMD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r=-0.843,P0.01)。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在高血压前期基础上的IGT将会加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4例冠心病患者(54例单支病变和60例多支病变)为观察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TC、TG、HDL及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L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D显著降低(P<0.05),多支病变组病变程度更严重(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功能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重要指标,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4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根据IMT将其分为正常组(IMT≤1.0 mm,n=28)、增厚组(1.0 mmIMT1.5 mm,n=53)和斑块组(IMT≥1.5 mm,n=60)。比较三组患者血清Hcy、hs-CRP、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四项指标与IMT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IMT增厚的影响因素。结果:增厚组与斑块组血清Hcy、hs-CRP、TC、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血清Hcy、hs-CRP、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增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清Hcy、hs-CRP、TC、LDL-C水平均与IMT呈正相关关系(r=0.775、0.836、0.492、0.415,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hs-CRP均为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89、7.381,均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Hcy、hs-CRP关系密切,临床上检测其Hcy、hs-CR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微颗粒(EMPs)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到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64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EMPs、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硬度指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组患者EMPs水平与TC、TG、LDL-C、Ep、AC、β、PWV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中TC、TG、LDL-C、EMP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Ep、β、PW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A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EMPs水平与TC、TG、LDL-C、Ep、β、PWV均呈正相关(r=0.567,0.645,0.763,0.426,0.398,0.364,P均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的EMP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其水平与TC、TG、LDL-C、Ep、β、PWV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相关参数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1支病变组(24例),2支病变组(44例)和3支病变组(32例)。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病变组(Gensini评分20分,n=26),中度病变组(20分≤Gensini评分40分,n=45)和重度病变组(Gensini评分≥40分,n=29)。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各组颈动脉超声相关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超声相关参数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研究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硬化度(β)、颈动脉顺应性(AC)、弹性系数(EP)、脉搏波传导速度(PEVβ)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受试者IMT、β、EP、AC、PEVβ升高,其中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受试者IMT、β、EP、AC、PEVβ升高,其中重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轻度病变组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IMT、β、EP、AC、PEVβ与病变血管支数呈正相关(r=0.607,0.428,0.532,0.507,0.556,均P0.05),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624,0.432,0.517,0.521,0.543,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相关参数与患者病变程度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有氧运动辅助常规药物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管内皮功能影响,本研究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抛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饮食控制等措施,治疗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反映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 (endothelin-1, ET-1)、基质金属蛋白酶28 (matrixmetalloproteinase-28, MMP-28)、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通过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low mediateddilation, 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nitroglycerin-mediateddilation, NMD)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测定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SBP和DBP测定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ET-1、NO、hs-CRP、MMP-28的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ET-1、hs-CRP、MMP-28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D、NMD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D、NM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显效88.57%、有效11.43%,对照组显效74.29%、有效25.71%,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氧运动辅助常规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血压、减轻高血压状态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粘附因子-1(VCAM-1)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MS患者分为老年组(n=25)和中青年组(n=25),又根据IMT分为正常组和增厚组两个亚组。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患者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分光光度计间接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VCAM-1水平,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IMT。结果:老年MS组和中青年MS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S患者IMT增厚组的NO水平均低于IMT正常组,而ET-1和VCAM-1水平均高于IM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T增厚组间比较,老年MS组的NO水平低于中青年MS组,VCAM-1水平高于中青年M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MS组和中青年MS组的IMT与NO水平呈负相关(r=-0.415,-0.411;P=0.043,0.049),与ET-1和VCAM-1水平呈正相关(r=0.585,0.576;P=0.030,0.036;r=0.547,0.552;P=0.033,0.031)。结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重因素促进了MS患者IMT增厚中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血管内超声评价川崎病晚期患儿颈动脉功能、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组织特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1例川崎病晚期患儿作为本研究的川崎病组,同时选择同一时期的8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通过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一般临床资料、颈动脉功能、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组织特征、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川崎病组和对照组儿童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组患儿颈动脉血管僵硬度、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血管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硬度指数、颈动脉阻力指数和颈动脉僵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管顺应性、血管径向应变率、动脉最大剪切率、颈动脉最小剪切率、颈动脉搏动指数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则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可有效评价川崎病晚期患儿颈动脉功能、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组织特征,能够为后续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功能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在监测和评估糖尿病肢动脉闭塞症病情变化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入院的75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程分为一、二和三期组,各25例,并纳入2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其体内一氧化氮、内皮素1、6-酮-前列腺素F1a和血栓素B2水平变化,并运用高分辨率超声对患者及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性。结果:随着病程变化,健康对照组与三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相比较高,一、二和三期患者的EDD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期患者的EID值较健康组、一期及二期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期与三期患者IMT与对照组相比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病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空腹血糖水平、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变化可反映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病程发展,可作为这临床诊断与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各30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19例和多支病变组22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病变组22例、中度病变组17例和重度病变组21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ACS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SAP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血清H-FAB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754,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颈动脉IMT异常升高,其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且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收治的老年SDHVD患者24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心瓣膜钙化程度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1级组61例、2级组84例以及3级组95例。另取同期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非SDHVD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合并情况,对比不同组别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情况,分析SDH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7.08%、50.42%、93.75%、81.67%,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4.00%、29.00%、68.00%、52.00%(P0.05)。对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的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且随着心瓣膜钙化程度分级的逐渐提高,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随着心瓣膜钙化程度分级的逐渐升高,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在50%-70%以及71%-99%中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DHVD严重程度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评估SDH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且SDHVD患者多并发基础疾病,临床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铁蛋白(S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水平及血脂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从2016年6月到2018年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的IMT值将患者分为斑块形成组(IMT≥1.3 mm)30例、IMT增厚组(1.0 mmIMT1.3 mm)42例、IMT正常组(IMT≤1.0 mm)28例,对比各组血脂指标以及血清SF、hs-CRP、Hcy、Cys C水平,分析IMT与血脂指标及SF、hs-CRP、Hcy、Cys C的相关性,并分析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果:斑块形成组和IMT增厚组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且斑块形成组又高于IMT增厚组(P0.05)。斑块形成组和IMT增厚组的血清SF、hs-CRP、Hcy及Cys C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且斑块形成组又高于IMT增厚组(P0.05)。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EH患者IMT与SF、hs-CRP、Hcy、Cys C、TC及LDL-C均呈正相关(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F、hs-CRP、Hcy、Cys C均是老年EH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脂指标中TC、LDL-C及血清SF、hs-CRP、Hcy、Cys C水平与老年EH患者颈动脉IMT密切相关,且SF、hs-CRP、Hcy、Cys C是IMT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成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比较三组患者斑块检出率、Hcy、hs-CRP水平和IMT厚度,同时对Hcy、hs-CRP与IM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重度狭窄组斑块检出率为86.4%,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5);颈动脉内膜正常组Hcy、hs-CRP水平以及IMT厚度均显著低于颈动脉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P0.05);hs-CRP与IMT呈正相关(r=0.71,P0.05);Hcy与IMT呈正相关(r=0.79,P0.05)。结论:血清Hcy和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Hcy、hs-CRP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类型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结果分为ACI组(n=70)和非急性脑梗死(NACI)组(n=30),对两组患者间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同时按照梗死类型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不同对ACI组进行分组,探究梗死类型与斑块性质与反应性充血指数(RHI)的相关性。结果:ACI组纤维蛋白原(Fbg)、低密度脂蛋白(LDL)、大内皮素-1(big 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高于NACI组,RHI水平低于N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CE)、小血管闭塞或腔隙性梗死型(SAA)、不明原因型(SU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测得RHI水平逐渐上升,hs-CRP水平和big ET-1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斑块性质发现无斑块组、硬斑块组、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VEGF水平逐渐升高,RHI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HI与斑块性质、hs-CRP以及big ET-1之间呈现负相关(r=-0.672,-0.402,-0.512,P0.05)。结论:血管内皮功能与急性脑梗死类型和颈动脉斑块性质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梗死类型和斑块性质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