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环境友好型诱杀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和2004年,在山东惠民采用杀虫灯、性诱剂、杨树枝把等措施开展了诱杀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的防治试验.杀虫灯+10支性诱剂,杀虫灯+5支性诱剂+5支杨树枝把,杀虫灯+lO支杨树枝把,杀虫灯4种措施的日均诱蛾量分别为11.4、10.4、8.6和7.0头,性诱剂和杨树枝把均未显著提高对棉铃虫的诱杀效果.不同诱捕方案对棉铃虫累积诱蛾量随日期的变化符合Gompertz方程.普通灯和时控灯对棉铃虫的日均诱蛾量分别为19.9头和17.4头,二者差异不显著;时控灯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日均诱捕量均少于普通灯;减少开灯时间可在不显著降低棉铃虫诱杀量的同时,有效保护捕食性瓢虫.与普通灯相比,设置时间合理的时控灯(夜间19:00~23:00和3:00~5:00开灯)未显著降低棉铃虫的日均诱蛾量,而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日均诱捕量分别为2.0头和4.9头,均显著低于普通灯的3.7头和9.2头,合理设置开关灯控制模式可在不显著降低对棉铃虫诱杀效果的同时,降低近50%的天敌杀伤率,节约用电40%.  相似文献   

2.
杨树枝把上诱获的棉铃虫雌蛾产卵情况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年来,我县一直把杨树枝把诱蛾和药剂防治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2—1974年,每年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第四代是我县为害棉花的主要世代)全县64万多亩棉花,插杨树枝把的数量达1200多万把,平均每亩20把左右,从而消灭了大量的棉铃虫蛾子。仅据1972年第四代发蛾期统计,全县诱杀棉铃虫蛾子6000多万头,平均每亩92.9头。 为了进一步明确诱蛾灭卵的作用,1974年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我们做了树枝把诱获棉铃虫雌蛾产卵情况的试验观察。 在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8月25日至9月7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付根  王凤良 《昆虫知识》1998,35(6):347-351
1993~1996年对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棉铃虫性诱剂中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诱剂诱蛾效果最好,其效果与进口性诱剂相当。在第1代,性诱剂诱蛾效果好于杨树把。在第2代,其效果与杨树把接近。在第3、4代,其效果差于杨树把。性诱剂与杨树把诱蛾的蛾量消长基本同步并且两者与田间卵量消长基本一致。因此,在第1、2代应以性诱剂取代杨树把,在第3、4代应以杨树把进行测报和防治。  相似文献   

4.
根据棉铃虫喜欢产卵于棉花嫩头、蕾、苞叶上的习性,成虫又喜欢栖息于杨树、柳树枝把上的习性,1976年,我们曾想利用这些材料制成浸出液诱杀棉铃虫,但诱得棉铃虫很少,而诱到大量棉红铃虫雄蛾及少量雌蛾。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杨树枝把田间诱蛾试验,单把日平均诱蛾4.17头,雌性比为1.72;在加拿大杨树枝把中加入棉铃虫性诱剂诱芯后,单把日平均诱蛾5.5头,雌性比为1.86.鲜加拿大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26.67%;经过堆放2天的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的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44.44%.  相似文献   

6.
不同灯光与性诱剂或杨树枝把的复合配置处理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均具有较明显的诱杀作用,其各自的田间控制效果各不相同,且明显与棉铃虫田间实际发生的相对程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棉铃虫发生量大的世代或年份,控制效果较好,发生量超常大时控制效果有所降低。综合分析比较该几种复合配置诱集源处理的诱蛾量、田间百株卵量、幼虫量及其对棉铃虫有效态天敌量的影响等因素,结果显示:在不同灯光与性诱剂或杨树枝把的复合配置处理中,以高压汞灯和性诱剂复配效果最好,双波灯与性诱剂的复配效果稍差。高压汞灯与性诱剂、双波灯与性诱剂复配处理区的百株卵量在160 m内分别比对照降低34.5%、28.6%。性诱剂宜设置于高压汞灯区外围80—160 m外,以形成两者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  相似文献   

7.
性信息素、黑光灯和杨树枝把在棉铃虫成虫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在南疆棉区 3个地点研究了性信息素、黑光灯和杨树枝把对棉铃虫成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性信息素笼罩诱捕器的诱蛾量分别是黑光灯和杨枝把的 9 5和 2 5 4倍 ,性信息素水盆诱捕器的诱蛾量是杨枝把的 1 4 4倍。经统计分析 ,以上倍数随发蛾量的增大有上升趋势 ,即在发蛾量大时性信息素的诱捕效果进一步提高。考虑到笼罩诱捕器的高效、稳定和简易 ,作者希望在我国尽快将其用于进行棉铃虫成虫的标准化监测。  相似文献   

8.
邻羟基苯甲醇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杨树枝把诱蛾技术在田间诱杀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在我国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田间应用结果表明 ,用不同树种制作的树枝把对棉铃虫成虫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1] 。作者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 ,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制作树枝把的主要树种  相似文献   

9.
用性信息素预测棉铃虫发生期的可靠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棉铃虫(Helicoveripa amigera)性信息素诱蛾,预测下一代棉铃虫的卵高峰,幼虫孵化高峰,通过田间调查印证是准确的,它比黑光诱蛾以及田间调查方法简便,省工省时,指导化学农药防治时间准确,经济效益明显。可为棉铃虫发生期预测预报增添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不同性诱剂诱芯对小菜蛾引诱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我国为害最严重的蔬菜害虫之一,为提高检测和诱捕效率,2009年在广东广州、云南通海和浙江上虞3个试验点测试了5种性诱剂诱芯对小菜蛾的引诱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研发的性诱剂诱芯在广东试点对小菜蛾诱捕效果最好,持效期在1个月以上,日平均诱蛾量21.3头/盆,是荷兰Koppert公司诱芯的5.3倍,适合应用于广东菜区小菜蛾田间种群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控制;北京中捷四方商贸有限公司提供的性诱剂诱芯比较适合云南试点的应用,日平均诱蛾量13.6头/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发的小菜蛾性诱剂诱芯对浙江试点小菜蛾日平均诱捕量13.6头/盆,效果最佳,适合浙江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棉铃虫的性引诱作用,1975年棉铃虫第四、五代发生期间,我们在潜江县三江公社三江大队进行了雌蛾诱杀雄蛾的反复试验,在53天内投放雌蛾171头(319盆次),共诱获雄蛾2,029头,平均每头诱获11.85头。第四、五代发蛾高峰期,每盆次诱蛾量均在20头以上,单盆最高一日的诱蛾量达59头。在试验中我们发现: 1.凌晨3—5时雄蛾趋向诱盆最多,诱获量最大,上半夜和天亮以后则无雄蛾投盆。 2.雌蛾羽化后3—4天,对雄蛾的引诱力最大。 3.每台诱捕器以雌蛾2—3头较为适宜。用量增  相似文献   

12.
我们学习了朝阳农学院以生产科研带动教学的教育革命经验,与工人、工农兵教师及原有教师相结合,在大搞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过程中,试验了二化螟性引诱剂在防治上的应用,并获得了初步效果。 利用二化螟活雌蛾诱虫笼诱蛾 1975年4月22日至5月14日,在第一代二化螟发蛾期间,在草籽田及草籽留种田内共设置9个雌蛾诱虫笼(分1、3、5头三种),两虫笼之间距离为30米,共诱到二化螟雄蛾3,937头。其中有一重点虫笼(每天换1头新羽化的雌蛾),共诱雄蛾1,150头。每晚每雌蛾最多可诱雄蛾207头,平均可诱雄蛾57.5头,一般每个虫笼只放1  相似文献   

13.
黄地老虎有多在田间残留的棉茬、谷茬根毛上产卵的习性。自1966年以来,我们通过试验实践,采用根茬诱卵,预测黄地老虎的发生,取得了一定成效。根茬诱卵能较准确地反映大田产卵时期和幼虫发生程度的趋势,并结合黑光灯、杨树枝把诱蛾情况、气象资料进行分析,能较为客观及时地预报黄地老虎发生期、发生程度,并便于制订大田防治措施。方法简便,便于掌握,有利于开展群众运动。多点使用,能因地制宜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笼罩、水盆、盘式粘胶诱捕器对烟田棉铃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3种诱捕器的诱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笼罩诱捕器的诱蛾量最大,显著高于另外两种诱捕器,且诱捕效果比较稳定。水盆、盘式粘胶诱捕器诱蛾量差异不显著。笼罩诱捕器更适用于烟田棉铃虫成虫的防治及监测。  相似文献   

15.
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枫杨枝把和性诱剂在田间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所诱雌蛾略多于雄蛾。枫杨枝把上所诱雄蛾量与上把的雌蛾量呈正相关。棉铃虫性诱剂对枫杨枝把的诱蛾作用没有显著的影响。讨论了枫杨枝把在田间引诱棉铃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性诱剂在沙棘木蠹蛾监测和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性诱剂在全国7个省9个地区对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Chen进行连续3年的野外监测和控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性诱剂具有较好的野外监测和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26.6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45.9头/d,诱捕器之间的最佳设置距离为120 m,诱捕效率达50%以上。沙棘木蠹蛾性诱剂已成为沙棘木蠹蛾控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闪讯TELEMO?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成虫秋冬季活动特征(种群动态、活动日节律)及与田间温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监测点都属于草地贪夜蛾的常年发生危害区,2019月8月1日-12月31日在各监测点均诱集到草地贪夜蛾,诱蛾量差异较大,总诱蛾量为滇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在滇南、滇中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高,日均诱蛾量分别为9.42头、8.54头,高峰期出现在8月17日和9月19日,诱蛾量85头、146头;在滇西南冬玉米零星种植区,田间湿度大,诱蛾量低,日均诱蛾量为1.21头,高峰期出现在12月23日,诱蛾量26头;在滇东北非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不高,日均诱蛾量4.47头/d,高峰期出现在9月28日,诱蛾量142头;雄蛾日活动节律表现为“早晚双峰型”,18:00- 03:00和07:00-11:00,高峰期分别占总诱蛾量的60.79%和24.97%,成虫活动高峰期诱蛾量与空气的温湿度有微弱的相关性,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0.14<0.3,P=0.00<0.01,与湿度度的相关系数|r|=0.07<0.3,P=0.04<0.05。研究结果为改进草地贪夜蛾的性诱剂监测方法和完善成虫诱杀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在其种群监测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性信息素在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鳞翅目: 螟蛾科)预测预报上的应用技术, 2009年8月15日-9月20日在浙江省海宁市, 对不同性信息素化合物配制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 以及性信息素群集诱捕、灯光诱捕和赶蛾3种不同方法监测成虫消长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浙江地区以顺11-十八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顺11-十八碳烯醇和顺13-十八碳烯醇以60 μg∶500 μg∶60 μg∶120 μg配制的PVC毛细管诱芯对稻纵卷叶螟的诱集效果最佳。通过性信息素诱捕、灯光诱捕和赶蛾3种方法的比较试验, 初步结果显示性诱测报可取代传统的系统赶蛾法用于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捕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类型诱捕器、诱捕器悬挂高度及诱捕器颜色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水盆式和三角式两种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较好,日均诱蛾量分别为0.7和0.6头,周诱蛾量分别为12.7和10.3头,总诱蛾量分别为46.3和41.3头,均与瓶水式、飞翼式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周诱蛾量和总诱蛾量显著差异;三角式诱捕器悬挂在2.5 m和2.0 m处的诱捕效果较好,日均诱蛾最分别为0.7和0.6头,周诱蛾量分别为11.0和10.3头,总诱蛾量分别为43.7头和41.3头.颜色对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影响不大,红、白、黄、绿四种不同颜色的三角式诱捕器的13均诱蛾量、周诱蛾量和总诱蛾量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植物气味化合物对棉铃虫产卵及田间诱蛾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17种植物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棉铃虫雄蛾、雌蛾对所试各种植物气味物质均无明显的嗅觉反应差异,不同种类的气味物质能引起不同的EAG反应。对其中的几种植物气味物质进行了引诱产卵实验及田间诱蛾实验,结果表明:某些寄主植物的挥发性次生物质显示出较好的引诱产卵活性,且对棉铃虫性诱剂具有增效和协同作用。田间实验数据显示,增加了植物气味物质的棉铃虫性诱剂与单一的棉铃虫性诱剂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