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4年5月,对浙江乐清西门岛的人工红树林及周边滩涂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种,隶属6门7纲15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底上生活类群(groupofsurface,GS)种类数少于底内生活类群(group of surface below,GSB)种类数.通过在红树林、幼红树林和光滩三种生境的调查发现,幼红树林群落结构组成介于红树林和光滩之间,三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452ind·m-2,310ind·m-2,620ind·m-2,生物量分别为40.53g·m-2,44.80g·m-2和42.75g·m-2.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难解不等蛤Enigmonia aenigmatica.三种生境中,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优势度最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红树林生境的复杂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珠海横琴岛沿岸次生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比较研究。采集到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鱼类共39 种。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秋季最高(1872.53 ind·m–2), 春季最低(401.60 ind·m–2); 平均生物量也是秋季最高(155.66 g·m–2), 夏季最低(24.43 g·m–2)。各季节不同样地所采集的物种其栖息密度在100 ind·m–2 以上。底内型(IN)及杂食性(O)物种分别超过动物总数的50%。系统聚类显示, 除冬季外, 老鼠簕和桐花树站位的相似性极低, 其余站位居于两者之间。Margalef 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的综合分析表明, 本调查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具有季节性的变化, 并已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3.
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瓯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春(2006年5月)、冬(2007年1月)两季的调查,分析了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5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春季,小头虫的优势度最高,冬季,红带织纹螺的优势度最高;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布为河口区<邻近海域、冬季<春季;该区大型底栖动物两季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66 g·m-2和131 ind·m-2,春、冬季的密度差异显著,但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春冬两季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差异显著,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差异不显著.春季,温度和浮游植物是影响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冬季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有机碳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4.
黄河主要水系水环境与底栖动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对黄河水系的42个采样点进行了水质与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黄河水质总体污染严重,干流兰州段以上相对较好,但下游及支流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超标.在这些样点上共采到底栖动物90种,分属5门23科60属.其中,水生昆虫67种(74.4%),寡毛类15种(16.7%),软体动物5种(5.6%),甲壳动物与线形动物各一种(2.2%).物种组成上水生昆虫的摇蚊幼虫和寡毛类的水丝蚓为主要类群.在数量分布上,全流域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411.1 ind·m-2,生物量为1520.1 mg·m-2.干流密度与生物量(144.3ind·m-2和151.6mg·m-2)相对支流(1173.5 ind·m-2和5430.1 mg·m-2)明显偏低.与1958年和1982年的资料相比,所获得的物种数相近,但组成上有很大变化;而在密度生物量上,这次调查结果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对珠海淇澳岛天然秋茄(Kandelia candel)与人工恢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两种红树林林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天然秋茄林与人工无瓣海桑林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都存在差异,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分别为668.64g·m-2和8370个·m-2,无瓣海桑林分别为511.64g·m-2和4748个·m-2.两个红树林剖面不同潮位带大型底栖动物结构存在差异,秋茄林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最高值都在中潮带,主要是由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所主导:无瓣海桑林栖息密度的最高值也是在中潮带,生物量变化比较不规则.两个红树林剖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较明显,生物量都是秋季处于最高水平:栖息密度都是冬季处于最高水平,秋季最低:生物多样性都是夏季处于最低,但最高值秋茄林剖面是在春季,而无瓣海桑林剖面则是秋季.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底质和盐度等生境条件以及红树林群落的高度、郁闭度和林下通风透光等生态特征的差异是造成红树林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宁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津海域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南北黄海交界处. 根据2007年1、4、7及10月4个航次(冬、春、夏、秋)对宁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以及MDS标序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点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该区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43种,其中多毛类动物96种;软体动物43种;甲壳动物77种;棘皮动物13种;其他类群动物14种.各季度优势种有变化也有重叠,拟特须虫和日本倍棘蛇尾为4个季度共有优势种.调查海域年平均生物量为9.5 g·m-2,最高生物量出现在春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年平均丰度为219.6 ind·m-2,最高丰度出现在冬季,最低出现在秋季.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2.82~3.23,物种丰富度指数(D) 2.28~2.75,物种均匀度指数(J) 0.82~0.8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个航次群落分布格局均包含近岸群落和远岸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深和底质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济南河流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多样性及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博涵  吴丹  张吉  殷旭旺  赵长森  窦同文 《生态学报》2017,37(21):7128-7139
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济南地区24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水环境理化因子进行了野外调查。利用多样性指数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57种,分别为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春季、夏季和秋季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35种和33种,春季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夏季优势种为溪流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秋季优势种为喜盐摇蚊(Chironomus salinarius)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春季、夏季和秋季密度平均值为2.49×10~3、0.56×10~3、1.03×10~3个体/m~2;生物量平均值为495.59、137.26、109.45 g/m2;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7、1.33和1.17;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5、0.67和0.59。全地区共划分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5类,春季收集者种类最多为20种,夏季刮食者种类最多为12种,秋季收集者与刮食者种类最多为11种,3个季节中收集者密度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春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总氮;夏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H和溶解氧;秋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和pH。  相似文献   

8.
2005年4月~2006年3月期间,对军山湖耳河螺(Rivularia auriculata)进行了周年逐月采集,分析了耳河螺的种群动态,并采用瞬时生长率法测算了周年生产量.结果表明种群含三个年龄组,年均生物量13.37 g·m-2,年均密度8.12 ind·m-2.种群密度峰值出现在8月为24 ind·m-2,次年3月份有最低值为3.2 ind·m-2.生物量峰值则出现在9月为30.32 g·m-2、次年3月生物量有最小值为3.872 g·m-2.耳河螺周年生产量(带壳湿重)为3.5592(g·m-2·a-1),周年P/B系数为0.27.与其他研究比较,结果较为合理.P/B系数较低,说明这一资源日趋贫乏,需要合理的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9.
闫云君  李晓宇 《生态科学》2006,25(4):308-311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对汉江流域2级河流--黑竹冲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类的生产力进行为期一周年的调查研究,并对其生产量的营养基础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种蚋(Simuliumsp.)的生活史为一年一代,成虫羽化主要发生在冬季;种群生物量和多度在12月到峰值,分别为115ind·m-2,250.9mg·m-2;采用龄期频率分布法(size-frequency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为3.9216g·m-2·a-1,P/B为4.6.在其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真菌和硅藻所占比例分别为60.40%、3.91%和35.96%,对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2.2%、10.4%和57.4%.  相似文献   

10.
崇明东滩湿地不同盐沼植物群落土壤碳储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带盐沼植被的高生产力对湿地土壤碳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3种主要盐沼植物(芦苇、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群落生物量差异、土壤碳储量时空动态和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湿地盐沼植被总生物量表现为互花米草群落(5750.7 g·m-2)>芦苇群落(4655.1 g·m-2)>海三棱藨草群落(812.7 g·m-2),且地上生物量在夏、秋季最高,地下生物量在冬季最高.湿地土壤碳储量(0~50 cm)在春季最低,随后逐渐增加,至冬季达到最大值.土壤碳储量年增量从高潮滩向低潮滩递减,表现为芦苇群落(711.8 g·m-2)>互花米草群落(646.2 g·m-2)>海三棱藨草群落(185.3 g·m-2)>光滩(65.6 g·m-2).光滩土壤碳储量在25~30 cm处最高,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和芦苇群落土壤碳储量分别在10~15、30~35和30~40 cm处达到最大值,且不同群落土壤碳储量与植被地下生物量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对淮北采煤塌陷湖(乾隆湖和临涣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6种, 隶属于3门5纲17科. 乾隆湖和临涣湖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30.85和215.80 ind./m2, 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6.11和36.38 g/m2。两湖大型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霍甫水丝蚓和苏氏尾鳃蚓为优势类群, 底栖动物最高密度均出现在夏季(乾隆湖为 278.0 ind./m2, 临涣湖为288.2 ind./m2); 生物量则主要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主, 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H')、Margalef多样性指数(D)和Biotic Index生物学指数(BI)对乾隆湖和临涣湖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研究, 结果显示Shannon多样性指数不适宜于该两湖的水质生物评价, BI的评价结果与水质状况基本相符。综合 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BI生物指数评价的结果表明: 乾隆湖和临涣湖春季和冬季处于轻度污染状态, 夏季和秋季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东海普通波水蚤种群特征与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自然种群特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优势度、平均丰度、出现频率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秋季分别为0.09、556 ind·100 m-3、93.69%和9.90%,夏季为0.03、86 ind·100 m-3、68.49%和4.08%,冬季为0.02、42 ind·100 m-3、53.85%和3.80%,春季为0.01、16 ind·100 m-3、34.35%和2.31%.普通波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与20年前同海域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春、夏和秋3季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浮游桡足类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冬季有所增加.冬季的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变化是影响普通波水蚤种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说明该种数量变化与暖流势力有密切关系.普通波水蚤对沿岸水团和低温环境敏感,其高丰度分布区是暖流位置的良好指示.作为秋季东海重要的桡足类浮游动物,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海洋渔业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湛江高桥红树林和盐沼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湛江高桥潮间带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根据2010年4个季度湛江高桥潮间带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运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湛江高桥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1.77 g AFDM·m-2·a-1.其中,无瓣海桑生境次级生产力最高,为18.16 g AFDM·m-2·a-1,其次是桐花树、盐地鼠尾粟和木榄生境,分别为17.67、8.34和2.92 g AFDM·m-2·a-1.在4种生境中,木榄生境的年生产力/年均生物量(P/B)最高,为2.38,其次是无瓣海桑、盐地鼠尾粟和桐花树生境,分别为1.23、0.99和0.48.湛江高桥潮间带不同植物生境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差异主要与总有机碳含量、食物类型和动物个体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4.
浙江分水江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浙江桐庐分水江水库设置7个站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37种底栖动物,主要由寡毛纲和摇蚊科物种组成.春、夏、秋季优势种均为霍甫水丝蚓,冬季优势种为羽摇蚊.直接收集者在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上均占绝对优势.群落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488.0±48.8) ind·m-2和(1.86±0.49) g·m-2.底栖动物密度在站点间无明显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趋势,生物量在站点、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水温和水深是影响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Goodnight-Whitley指数不适合用于该水库的水质评价,其他指数综合显示分水江水库属于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 调查了珠江口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4种, 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 分别为759ind/m2和5.03g/m2,秋季则最低,分别为274ind/m2和2.34/g/m2.食底泥者是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最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差异均不显著。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夏季锌、铜、铅、磷酸盐和透明度等5个因子与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关性显著;秋季为铵氮;冬季和春季则分别为透明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16.
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迪  陈丕茂  马媛 《生态学报》2011,31(16):4768-4777
通过2008年~2009年在钦州湾及附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获大型底栖动物8门62科94种,软体类最多,其次为多毛类,种类季节变化较大。以优势度指数Y>0.02为判别标准,调查区春季优势种为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a (Hanley))、刺足掘沙蟹(Scalopidia spinosipes Stimpsom)和独齿围沙蚕(Perinereis cultrifera Grube),夏季优势种为方格皱纹蛤、刺足掘沙蟹和持真节虫,秋季优势种为曲波皱纹蛤和网纹藤壶,冬季优势种为肋鲳螺和方格皱纹蛤。春、夏季优势种变化不大,秋、冬季优势种变化较大,除方格皱纹蛤外均为季节特有种。海区底栖生物平均总密度和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439ind./m2和115.14g/m2。与20世纪80年代钦州湾茅尾海调查结果相比,平均栖息密度有所升高,但是平均生物量却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底栖动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4.01、1.80和0.73,水平不高。用SPSS软件将各站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值与水深等理化因子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各特征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夏季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种类数、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沉积物pH呈显著负相关;秋季密度与硫化物呈显著正相关;冬季生物量与硫化物和有机质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岸, 是黄海深入内陆的半封闭天然海湾, 底栖动物种类丰富。本文根据2014年2、5、8和11月4个航次(冬、春、夏、秋)的调查资料, 采用优势度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 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 分析了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点。各航次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99种, 其中多毛类79种, 甲壳动物47种, 软体动物40种, 棘皮动物17种, 其他类群16种。各季度优势种有变化亦有重叠, 以多毛类为主。2014年度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209.85 ind./m2, 最高丰度出现在秋季, 最低出现在春季; 年平均生物量为79.22 g/m2, 最高生物量出现在夏季, 最低出现在春季。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6-2.86, 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79-3.72, 物种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8-0.8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4个航次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均较低, 分布格局存在季节性变化。近年来, 伴随海岸带开发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 胶州湾底栖生境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威胁, 建议继续开展长期连续的监测, 探索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使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浙江渔山列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Jiao HF  Shi HX  You ZJ  Lou ZJ  Liu HD  Jin XF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2173-2178
为揭示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在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条断面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取样.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了调查海区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结果表明: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419.5ind.m-2,以去灰干质量(AFDM)计,平均生物量为565.53g.m-2,平均次级生产力为285.58g.m-2.a-1,P/B值为0.51.潮间带次级生产力受大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影响明显,5个关键生物种(条纹隔贻贝、偏顶蛤、覆瓦小蛇螺、日本笠藤壶和鳞笠藤壶)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为84.0%.研究海域P/B值低于其他海域,说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世代更替速度较慢,群落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19.
海州湾人工鱼礁二期工程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2007、2008年每年2月、5月和8月按《海洋监测规范》中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方法,分别对海州湾人工鱼礁二期工程施工海域(34°52′~30°55′N、119°25′34″~119°26′34″E)采用阿氏拖网进行了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的种类数较投放前有所增加;底栖动物年均总生物量逐年降低,2005年(1.0016g/m2)>2007年(0.9681g/m2)>2008年(0.7327g/m2);底栖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d)年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投礁前夏季的底栖动物的群落处于稳定状态而投礁后处于中度扰动状态。监测结果表明,鱼礁工程建设已经对投礁海域的底栖动物种类数、总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以及群落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煜  陆欣鑫  范亚文 《生态学报》2021,41(1):224-234
松花江是黑龙江在我国境内的最大支流,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松花江哈尔滨段是哈尔滨市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重要水资源,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影响,水体质量有所下降。鉴于此,于2018年春、夏、秋三季(4月、8月和10月),在松花江哈尔滨段设置14个采样点,对电导率、总氮和总磷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对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研究。利用群落相似性分析(ANOSIM)探讨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差异;通过SIMPER分析筛选出影响群落时空格局的关键物种。基于优势种和10项理化指标的冗余分析(RDA)揭示了浮游植物群落生态分布特征并对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136种,其中优势种15种,群落结构主要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物种构成。松花江哈尔滨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过去10余年间相比较为稳定。ANOSIM和SIMPER分析表明,季节变化和人为活动干扰对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格局具有一定驱动作用,蓝藻门物种的空间分布活动干扰影响明显。RD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与水环境时空异质性关系密切,驱动松花江哈尔滨段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电导率、总磷、浊度和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