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对珠江口西部的黄茅海河口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四个航次的生态调查,分别在入海口处虎跳门和崖门各设置1个采样断面,分析了两口门的水文特征和水体理化因子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分布特征.共检出浮游动物50种,桡足类占优势,24种,其次为轮虫类,为12种,枝角类和原生动物分别各为5种,多毛类、异足类、糠虾类和螺类各1种,此外,还有桡足类幼虫以及未知种类2种.分析得出,在调查周期内,虎跳门和崖门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值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两口门的水体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有着直接的原因,而受两口门水动力条件不同的影响较小.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四个季节可分为两大组,虎跳门和崖门秋、冬两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春、夏两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2.
西江广东鲂天然繁殖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在广东鲂产卵期间,对广东鲂天然繁殖场西江水系中两大渔场设立6个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分析,并对该水域水质现状作出环境评价。分析了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磷酸盐、亚硝酸盐等二十个监测项目,其中青皮塘只有磷酸盐一项超标,超标率为100%,其余均未超标:罗旁超标项目三项,其中悬浮物、磷酸盐超标率为100%、氨氮超标率为33.3%,其余项目未超标。采用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两渔场水质进行评价,两渔场磷酸盐污染最为严重,分担率青皮塘为63.49%,罗旁为46.09%,综合污染指数均值青皮塘为0.59,罗旁为0.52,均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3.
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生物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若干研究进展。河口地区潮流、径流共存,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环境因子复杂多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因此,研究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近海生态系统的特征。河口水域重要的浮游动物有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糠虾、水母等。环境因素和人类的活动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到食物、温度、盐度、动物摄食以及径流等因素的影响,盐度是决定浮游动物分布的关键性非生物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微食物网和传统食物网连接的关键环节。浮游生物网是采集浮游动物样品的主要工具,对研究结果有重要影响,我国许多学者使用浅水Ⅰ型或Ⅱ型浮游生物网(网孔为507μm和169μm)采集样品,导致小型和微型浮游动物(如无节幼体)逃逸,研究结果被严重低估,而这些小型和微型浮游动物是幼鱼的重要开口饵料,因此合适的浮游生物网对于研究浮游动物极其重要。并对今后我国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珠江水系倒刺鲃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集于珠江水系西江及北江流域的倒刺(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样本进行了年龄鉴定和性腺组织学观察,并对鳞长、卵径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倒刺鳞片的年轮特征为疏密切割型,新年轮出现时期主要在4~6月。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西江和北江可分别用公式WX=2.498 4×10-2L2.999 6(r=0.956 1)和WB=1.373 3×10-2L2.815 9(r=0.925 3)表示。根据生长阶段分析,雌性倒刺的性成熟年龄为5龄,5龄以前为幼鱼生长阶段,5~10龄为成鱼生长阶段。雄性倒刺的性成熟年龄为3龄。3龄以前为幼鱼生长阶段,3龄以上为成鱼生长阶段。倒刺的繁殖季节为4~6月份。  相似文献   
5.
研究小组于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期间对珠江口一次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后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包括变种、变型)6门,57属,118种.其中,硅藻门26属67种,占总种数的56.77%;绿藻19属33种,占总种数的27.96%;甲藻4属6种;蓝藻4属5种:裸藻2属5种;金藻2属2种.调查期间,球形棕囊藻可视群体的直径范围为0.5~2.5 cm,密度均值为1 208 colonies·m-3,镜检的密度均值为675 000 colonies·m-3.11月中旬至月底的骤然升温是本次球形棕囊藻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赤潮期间主要伴随优势种有骨条藻(Skeletonema sp.)、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新月菱形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以及三星裸藻(Euglena tritella).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调查了珠江口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柄动物34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水域大型底柄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分别为759ind/m2和5.03g/m2,秋季则最低,分别为274ind/m2和2.34/g/m2.食底泥者是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最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研究区大型底柄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差异均不显著.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夏季锌、铜、铅、磷酸盐和透明度等5个因子与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关性显著;秋季为铵氮;冬季和春季则分别为透明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7.
广东鲂的胚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7月,在西江肇庆江段收集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亲鱼,通过人工催产、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随后对其胚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拍照并详细描述各发育期形态。广东鲂胚后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较为透明,头部背面色素最多时达7~8个;听囊前后色素蔓延成明显的色素花;腹部前端逐渐形成葫芦状的色素花纹,该花纹在腹鳍芽出现后逐步淡化、消失;尾长占全长的比例较大,从孵出期时的31%逐渐增加到臀鳍形成期时的46%;鳔一室期后,鱼苗身体肌节数为43对左右,其中尾部肌节数19对以上。经过24d的生长和发育,鱼苗各鳍条基本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