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讨壳寡糖螯合铬(Cos-Cr)的降血糖作用。选择发育相近的健康雄性小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小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壳寡糖组(Cos)和螯合铬组(Cos-Cr),每组各10只,实验期4 w,测定小鼠血糖值。壳寡糖螯合铬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增加体重,增加脾脏指数,明显缓解糖尿病小鼠饥饿和烦渴的症状。肝脏损伤明显减轻。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壳寡糖螯合铬对糖尿病小鼠有降糖,改善糖尿病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龙眼核提取液的降血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降血糖药(格列苯脲)为阳性对照,通过对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进行降血糖治疗试验,研究了龙眼核提取液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龙眼核提取液能有效地缓解经四氧嘧啶诱发的糖尿病小鼠体内的高血糖症状,降血糖率达77.4%,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效果。  相似文献   

3.
虾青素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天然虾青素在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体内的降血糖作用,将天然虾青素分为高、中、低3个剂量组给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灌胃,以0.9%生理盐水为模型对照,以二甲双胍为阳性药物对照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三个剂量的天然虾青素均能较好的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并能减缓糖尿病小鼠消瘦和多饮多食的症状,以高剂量组的效果最佳。进一步考察了高剂量的虾青素对正常小鼠的影响,发现其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显著影响。虾青素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糖尿病症状的改善作用,并从表观遗传角度分析其对小鼠外周血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姜黄素干预组(给予250 mg/kg姜黄素溶液),连续灌胃8周。OGTT检测葡萄糖耐量,ELISA法测定空腹胰岛素并计算HOMA-IR和HOMA-β,RRBS技术检测外周血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与糖尿病组相比,姜黄素干预小鼠的血糖、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显著降低,葡萄糖耐量显著改善(P<0.05);且小鼠外周血基因组启动子区、CGI岸和5’-非编码区CpG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对两组间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前10位显著富集的可能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差异基因包括Hdac7、Micall1、Vangl2、Dhcr24、Kcnj8、Gnas、Tcf7l2、Dgkh、Dlgap1和Plekhg4。结论:姜黄素能够改善db/db小鼠的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抵抗,并且其外周血中存在显著低甲基化改变,提示姜黄素可能是通过抑制糖尿病小鼠中某些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修饰而发挥抗糖尿病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通过Akita小鼠糖尿病模型及糖尿病人群血浆样本,探讨病原体相关性分子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6个月糖尿病病程的Akita小鼠(Ins2+/Akita)及其同年龄组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C57BL/6J)尾静脉内注射脂多糖(LPS)或生理盐水对照共7 d,从影像学、电生理及病理学水平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眼病进展。最后收集糖尿病视网膜眼病患者及对照人群血标本,通过ELISA测定血浆LPS表达水平。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分析,发现Akita小鼠的视网膜层间厚度较WT小鼠组相比明显变薄(p=0.000 2),LPS处理进一步加重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结构损害(p=0.000 7)。视网膜电图检测发现LPS处理Akita小鼠组的视网膜细胞幅值较生理盐水处理Akita小鼠显著减慢,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酶消化法分离及PAS染色小鼠眼球视网膜微血管网后,计数测得LPS处理显著增加了Akita小鼠视网膜中无细胞毛细血管数量(p=0.002 6),提示LPS在糖尿病微血管损伤中的重要作用。为保证该研究的临床转化性,我们进一步检测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n=19)、糖尿病患者(无微血管并发症)(n=23)及健康对照组(n=20)的血浆LPS水平,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浆LPS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2 3),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LPS升高最为显著(p<0.000 1)。本研究表明,循环中细菌脂多糖增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拟以C57糖尿病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糖尿病小鼠OPN-/-MSCs组、糖尿病小鼠MSCs组及溶剂组对照组,采用小鼠创面愈合率检测、HE染色、免疫组化等试验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OPN基因敲除的MSCs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原代提取MSCs及OPN-/-MSCs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利用STZ溶液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MSCs及OPN-/-MSCs分别注射至小鼠尾静脉,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成功提取和培养了两组细胞,并成功建立了糖尿病小鼠模型;溶剂组小鼠完全愈合用了19.90± 0.55天,OPN-/-MSCs注射组完全愈合用了18.52±0.75天,MSCs尾静脉注射糖尿病组小鼠用了13.70±0.35天.尾静脉注射MSCs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普通糖尿病小鼠组.结论:通过观察三组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情况,证实MSCs尾静脉注射糖尿病组小鼠比OPN-/-MSCs注射组小鼠和溶剂组小鼠的创面愈合速度快,说明OPN具有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诱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将其与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db/db进行比较分析。客观评价两种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为糖尿病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高脂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4周,腹腔连续3次注射STZ,建立诱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感染后4周,大体肉眼观察小鼠的肝脏、肾脏,测定糖耐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TNF-α、IL-17、IL-10表达量,将其与同龄的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db/db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肉眼观察发现,两组模型小鼠的肝脏、肾脏与对照组均具有明显差异。糖耐量分析中,两组模型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的血糖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耐糖功能低下,两组模型小鼠间血糖值无统计学差异。血液生化指标中,与对照组小鼠相比,两组模型小鼠GLU、CHOL、LDLC明显升高(P〈0.05);两组模型小鼠相互比较,诱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水平较高(P〈0.05)。免疫指标比较显示:除IL-2外,两组模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P〈0.05),而db/db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较诱发性糖尿病小鼠高,其中IL-6、IFN-γ、TNF-α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均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人类糖尿病患者症状,但由于糖尿病产生的原因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研究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参照相关数据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鲜猴头菌口服液益智保健功效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步评估了鲜猴头菌口服液的益智保健功效以及对糖尿病及其相关症状的改善作用。在研究中,首先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检测鲜猴头菌口服液饮用的安全性;然后,采取小鼠跳台和避暗实验以及迟发型变态反应初步分析了鲜猴头菌口服液对正常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及对由Cy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同时,又以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作为模型,测定了鲜猴头菌口服液对糖尿病典型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鲜猴头菌口服液的LD50>27.2mL/kg;在跳台和避暗2个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猴头低、中、高3个剂量组小鼠的潜伏期明显缩短,且5min错误次数明显减少;在迟发型变态反应中,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猴头组小鼠的左后足趾肿胀度极显著增强;此外,鲜猴头菌口服液还对由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精神状态和体重均有改善作用,而与正常组相比较,口服液对糖尿病大鼠的血常规指标影响不明显。这表明,鲜猴头菌口服液为安全物质,它能显著的提高小鼠的记忆和学习能力,能极显著的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还能对由糖尿病引起的体重下降有改善作用,同时不会引起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虎眼万年青多糖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以及对糖尿病相关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模型;分成阳性药物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虎眼万年青多糖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14d,观察糖尿病小鼠的体重、血糖水平、总胆固醇(TG)和甘油三脂(TC)的变化。结果:经灌胃给药14d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呈下降趋势(P0.01),血糖值(P0.01)、总胆固醇TG(P0.01)、甘油三酯TC(P0.01)均明显上升;与模型组比较,虎眼万年青多糖高、中剂量组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P0.01),总胆固醇TG(P0.01),甘油三脂TC(P0.01),并且虎眼万年青多糖高剂量组可缓解糖尿病小鼠体重减轻症状(P0.01),而低剂量组作用效果不明显(P0.05)。结论:虎眼万年青多糖能够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改善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体外大量扩增高纯度小鼠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s)培养技术,并证实外源性给予DETCs能够有效促进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糖尿病及正常小鼠表皮组织中DETCs比例和IGF-1/KGF-1表达情况。体外培养扩增获得大量高纯度DETCs后,局部植入糖尿病创缘皮下,创面未愈合面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分别统计每组5只糖尿病小鼠每天创面面积与红色标尺面积之比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比正常小鼠,糖尿病表皮组织中DETCs比例和IGF-1/KGF-1表达均显著降低;体外培养能够获得大量高纯度DETCs(95﹪);创缘局部植入DETCs后能够显著增强糖尿病创缘皮肤表皮组织IGF-1/KGF-1的表达,并从第2天,对照组创面面积与红色标尺面积比为0.769±0.034,实验组创面面积与红色标尺面积比为0.692±0.038,到第7天对照组创面面积与红色标尺面积比为0.178±0.024,实验组创面面积与红色标尺面积比为0.011±0.003,实验组创面比对照组创面愈合面积显著加速。结论外源性给予DETCs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创面愈合,可能为临床糖尿病难愈创面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C-Fos在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颌下腺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转基因糖尿病小鼠下颌下腺形态学改变与原癌基因C-fos蛋白表达的关系,为糖尿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引进日本C57BL/ksj-db/ m表型正常隐性基因小鼠,其近亲交配所得纯合子后代,即为db/db(单基因遗传自然发病型)糖尿病小鼠。取3、4、6、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月龄的db/ m正常小鼠下颌下腺,行HE染色及SP免疫组化染色后进行图象分析,统计各组下颌下腺C-fos阳性表达的细胞数,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结果糖尿病小鼠下颌下腺腺泡萎缩,细胞缩小,形态不规则,排列不整齐。各月龄糖尿病小鼠颌下腺C-Fos阳性细胞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1),且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结论db/db糖尿病状态下颌下腺细胞表达C-Fos蛋白明显降低,c-fos低表达可能与下颌下腺实质细胞的增殖减弱性形态学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肾脏发生上皮-间质转分化(EMT)的情况。方法:将8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糖尿病组(DM组),每组40只。DM组小鼠用1%STZ(streptozotocin,链脲佐菌素)溶液按60mg/kg体质量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6天。NC组小鼠平行腹腔注射同等体积0.1mol/L的柠檬酸钠缓冲液。再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A、B批次,A批次用于动态观察生存率、小鼠体质量及随机血糖的监测;B批次用于在造模后第4、8、12周末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并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观察肾组织中EMT标志蛋白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等,血糖持续在高水平状态,体质量增长缓慢。在造模后12周末,DM组小鼠较NC组小鼠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造模后的第8周末,DM组小鼠肾脏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到第12周末时,绝大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被梭形的肌成纤维细胞取代,肾小球空泡,基底膜增厚。造模后的第4、8、12周末时,DM组小鼠E-cadherin表达量均显著低于NC组小鼠(P=0.004,0.026,0.004);而在第8和12周末时,DM组α-SM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9,0.015)。在第12周末,肾组织冰冻切片E-cadherin和α-SMA、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有较典型的糖尿病临床改变,且肾组织发生了EMT。  相似文献   

13.
研究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治疗糖尿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10只2型糖尿病小鼠和10只健康小鼠为对象,通过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eletrophoresis)分子技术分析小鼠小肠菌群结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上存在差异,对照组小鼠小肠内容物的菌群种类及数量明显高于实验组小鼠;而两组小鼠的小肠内容物的优势菌种类及相对含量却相似.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显示,正常小鼠小肠内含有乳杆菌,而实验组小鼠小肠内含量很低,甚至检测不到.该结果提示了乳杆菌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小鼠血清氨基酸代谢谱的变化,探讨代谢轮廓分析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方法 SPF级雄KM小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动态监测空腹血糖(FBG)变化,分别于造模后第4周处死,收集小鼠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柱前衍生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氨基酸代谢谱的变化。结果 2型糖尿病小鼠FBG、TG、TC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利用代谢轮廓分析可以对模型组大鼠代谢谱与对照组完全区分。结论小鼠成模后体内氨基酸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差异变量中鉴定出4个氨基酸对组间贡献较大(精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牛磺酸)。氨基酸的代谢轮廓分析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2型糖尿病小鼠的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刘芳  杨华  周晓辉  冯艳玲  周文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3,(6):37-40,45,I0005,I0006
目的建立Ⅱ型糖尿病并发结核病小鼠模型,对其肺组织病变过程进行评价。方法高脂高糖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STZ,建立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采用滴鼻的方式将结核分枝杆菌H37Rv接种至糖尿病小鼠体内,建立糖尿病并发结核病小鼠模型。分别于感染后的1~8周、10周及12周解剖小鼠,肉眼观察小鼠肺脏病变情况,活菌菌落计数,肺组织行HE及抗酸染色,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肉眼观察发现,随着感染时间的增长肺部感染情况逐渐加重,至第8周时病灶达到全肺的80%,第10周时病变范围开始缩小;感染8周后HE染色肺组织出现典型的肉芽肿结构,至第10周部分病变肺组织出现修复现象;抗酸染色可见结核分枝杆菌。结论从大体病变、菌落计数及病理改变等方面对小鼠模型进行评价,发现糖尿病并发结核病小鼠模型较单一的结核病小鼠模型具有病变出现早,病程进展快等特点,与临床患者的某些阶段表现类似,因此实验构建的糖尿病并发结核病小鼠模型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和评价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模型,揭示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手术肢血流和病理生理的改变,初探其发病机制,为研究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提供基础和参考。方法小鼠分为下肢缺血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下肢溃疡组。糖尿病下肢溃疡和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下肢溃疡和下肢缺血组,采用高位结扎股动脉、股静脉并断离股动脉的方法建立下肢缺血模型;糖尿病组仅做假手术处理。术后第0、3、7、14、21天,用激光多普勒监测血流变化,观察肢体缺血坏死。第21天后HE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分析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CD31)及抗平滑肌抗体(SMA)表达。结果缺血术后,与下肢缺血组小鼠比较,糖尿病下肢溃疡组体重显著下降,肢体坏死情况更严重。术后,糖尿病下肢溃疡组和下肢缺血组小鼠手术肢血流灌注下降明显;术后第3、7、14天,糖尿病下肢溃疡组和下肢缺血组血流灌注逐渐恢复;第21天,下肢缺血组接近正常水平,而糖尿病下肢溃疡组略有下降。糖尿病组无肢体坏死情况,血流灌注无明显变化。糖尿病下肢溃疡组和下肢缺血组小鼠手术肢腓肠肌组织有肌肉结构破坏和炎症浸润,CD31表达明显增加;糖尿病下肢溃疡组和糖尿病组SMA有显著表达,而下肢缺血组表达不明显。结论成功建立了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模型,与下肢缺血小鼠模型对比,该模型有明显的肢体坏死症状和血流灌注恢复障碍。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患者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急性胃炎、胃溃疡,以及胃动力低下,胃排空延迟、胃内细菌过度滋长等,进一步导致肠道疾病。研究糖尿病胃内容物菌群结构变化对研究糖尿病发病机理及并发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10只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及10只正常对照小鼠进行胃内容物和粘膜样本菌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胃内容物和粘膜菌群条带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且相似度系数差异不明显。而特异条带测序结果显示正常小鼠胃内含乳杆菌,实验组小鼠胃内乳杆菌含量很低甚至检测不到。提示胃内乳杆菌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研制有效的流感病毒疫苗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以注射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比较糖尿病小鼠和健康小鼠对H5N1病毒易感性的差异.病毒感染3 d后糖尿病小鼠的肺部病毒滴度比健康小鼠高,显示糖尿病小鼠对H5N1病毒更易感.用一次免疫的方法接种不同剂量的H5N1灭活疫苗(单独免疫或与佐剂共同免疫),比较其在糖尿病小鼠和健康小鼠诱导抗体应答的能力.一次免疫H5N1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可诱导糖尿病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但其抗体量低于健康小鼠,增加疫苗剂量可提高抗体水平.佐剂能增强H5N1全病毒灭活疫苗在糖尿病小鼠体内诱导的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19.
《生物磁学》2014,(31):I0002-I0002
FGF1蛋白可高效恢复小鼠血糖水平饮食诱导的小鼠糖尿病等同于人类2型糖尿病,一项新研究发现单次注射蛋白质FGF1足以恢复小鼠血糖水平到正常范围,并且FGF1的这一功效会持续两天以上。这一发现由Salk科学家完成。并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新的研究发现可能导致出现新一代更安全。更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研究小组发现持续的蛋白质FGF1治疗不只是控制住血糖,同时也逆转胰岛素的不敏感(糖尿病的根本生理原因)。同样令人兴奋的,新发现的治疗蛋白FGF1不会导致当前糖尿病治疗药物常见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含有浒苔等植物的功能性食品对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的影响,并应用PCR-DGGE技术评价其对昆明小鼠肠道菌群稳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昆明小鼠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和功能性食品喂养组,连续给药4周,尾静脉采血测量血糖水平。收集小鼠新鲜粪便,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DNA,通过PCR-DGGE获得细菌群落指纹图谱,并进行相关软件分析,同时切离差异显著条带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本实验采用的功能性食品对糖尿病小鼠有降糖作用,并使血糖值稳定地维持在较低水平。4周后,功能性食品喂养的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相对普通饲料喂养的糖尿病小鼠血糖发生显著性下降(t=4.19,P0.01);给2型糖尿病小鼠提供普通饲料时,其肠道菌群种类和数目相对较少;而提供功能性食品时,肠道菌群种类和数目相对增多,特别是双歧杆菌、Prevotella oryzae、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Culturomica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明显增多,但是Muribaculum较少。结论高脂饲料结合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发生显著改变,组方食品通过扶持肠道菌群,降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