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通过聚乙二醇使3个小鼠细胞与1个中国仓鼠骨髓细胞融合,获得四细胞杂交克隆。在第6世代,该杂种细胞含有100条小鼠染色体和5条仓鼠染色体。本文报道在杂种细胞中双亲NORs活性均受抑制,不仅73.2%的仓鼠NORs活性被抑制,而且还有18.3%的小鼠NORs失去了活性。由于在杂种细胞中,仓鼠第3号染色体上的NORs活性仍保留它原来的91.2%,因此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染色体上18s和28s rRNA基因的转录活性可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它们所在的染色体结构有关。我们首次报道了杂种细胞中所出现的均染色区巨染色体,并对这条巨染色体进行了G-带、C-带和Ag-NORs的分析。对这条巨染色体与18s和28srRNA基因扩增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60)Coγ-线事故后1—3年,对事故中13名受射人员(医务人员9名,肿瘤病员4名)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相隔1—3年,淋巴细胞中的染色体畸变仍不失为一个灵敏而可靠的指标。受检医务人员的大多数均可由染色体畸变察觉其放射损伤,即便剂量低至5拉德也不例外。至于肿瘤病员,畸变率更高,除双着丝粒体外,还可见到3着丝粒体、4着丝粒体等多次击中畸变。  相似文献   

3.
应用染色体G、C分带技术,研究了小鼠巨噬细胞株MMG-116代和120代细胞的核型。结果表明,16代细胞为超五倍体,染色体众数为104—106,具有1—12条标记染色体;120代细胞为亚四倍体,染色体众数为73,具有1—18条标记染色体。15—20%的MMG-1细胞具有1—3对C带正染的双微体。C分带技术证明,MMG-1细胞的一些中着丝点标记染色体,它们的着丝点实际上是由位置邻近的双着丝点组成。作者还比较研究了与MMC-1来源有关的小鼠胸腺瘤细胞株BW5147和G_3H小鼠骨髓细胞的核型,结果提示巨噬细胞系MMG-1可能是C_3H小鼠的巨噬细胞与胸腺瘤细胞杂种的后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小鼠着丝粒次要卫星DNA探针FISH和抗着丝粒CREST染色,研究了可疑的非整倍体毒剂丙烯酰胺(AA)诱导的小鼠NIH3T3细胞微核(MN)的着丝粒组成情况和小鼠骨髓染色体畸变(CA)情况。结果发现AA在100—400μg/ml诱导的MN约52.7%—71.6%为FISH阳性,60.5%—68.2%的MN为CR-EST阳性,两种结果均显示AA具有较强的非整倍体诱发效应。小鼠骨髓CA的FISH表明,AA既能诱导染色体结构畸变,又能诱导非整倍体形成,而以非整倍体诱发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HGPRT~-)与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EG介导融合、HAT培养基选择,获得了体外永久培养的人鼠杂交瘤。细胞遗传学分析证实杂种群体中尚保留着5—12条人染色体,未查见种间染色体易位。A_4单克隆中保留了人9、11、X、11、18、19、22号染色体。杂种细胞G6PD同工酶电泳出现三带型酶谱,表明人和鼠的G6PD在杂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对杂种细胞及其亲本的自发多核化现象和细胞松弛素B的多核效应进行了观察比较。这种人鼠杂交细胞可望用于制备人类免疫球蛋白链基因克隆和人类单克隆抗体,也可用于人类基因定位及恶性表达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小鼠染色体畸变类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细胞染色体分析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使各实验室的结果便于比较。小鼠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动物,但迄今关于小鼠体细胞、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尚无统一规定。小鼠的染色体属端着丝粒染色体,其结构畸变与人类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  相似文献   

7.
人体肺腺癌细胞系LTEP-a1的高分辨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低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方法,对人肺腺癌细胞系LTEP-a1的早中期细胞进行G显带分析。该细胞系第20代培养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100—110,每细胞中有正常染色体32—52条,异常染色体47—73条。共发现17个可以识别其结构的恒定标记染色体,其中有6个涉及1号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排,断裂点分别位于lp22、lq11和着丝粒附近。lP31 p36的缺失是作者所分析的3个人肺腺癌细胞系中共有的染色体异常,这一细胞遗传学的改变可能与人肺腺癌的生成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华大蟾蛛与花背蟾蛛间有性杂交胚胎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胚胎细胞分离及空气干燥法,以痘同发育时期的杂种胚胎为材料,分析了杂种胚胎的核型。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赊与花背蟾赊间正反组合的杂种胚胎染色体数目均为22条,可配成11对,均由中华大蟾蛛和花背蟾蛛的单倍体组成.枢个组别中,随体显现率,中华大蟾蛛的第6染色体高于花背蟾蛛的第4染色休.从囊胚期到蛾鲜期,杂种胚胎中期相中均有畸变的染色体出现,大多表现为双k4痕及着丝点异位,畸变率为3.8-12%.  相似文献   

9.
毛冠鹿种内异染色质变化与染色体多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代和传代培养方法对8头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皮肤细胞进行了染色体研究,发现了一种核型与以前所报道的几种核型不一致,确定为一新核型。在该核型中,染色体众数2n=47,2条X染色体异型,一条为端着丝粒,另一条为近端着丝粒。C-带显示该核型中异染色质除了分布在2条X染色体长臂中之外,在第一对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的一条近着丝粒区出现一异染色质“柄”。结合C-带及薄层扫描结果对毛冠鹿种内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中异染色质的含量和分布与染色体多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沼泽水牛与摩拉水牛杂种一代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界面铺张——硝酸银染色技术,对沼泽水牛和摩拉水牛杂种一代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裂粗线期,杂种水牛精毋细胞中形成22条正常的常染色体SC,一个中着丝粒/亚中着丝粒/端着丝粒三价体和XY双价体。这表明沼泽水牛和摩拉水牛的染色体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沼泽水牛1号染色体是由摩拉水牛4号、9号染色体串联易位而形成。  相似文献   

11.
近亲幽灵蛛的核型分析(蜘蛛目:幽灵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近亲幽灵蛛的核型分析,包括: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和性染色体组成。实验材料采自石家庄郊区的校园中,细胞学数据主要来自对肝胎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近亲幽灵蛛的染色体数目是:雄体细胞为25条,雌体细胞为26条。性别决定机制属XO系统,X染色体是核型中最长的1条(对),也是唯一1条(对)典型的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在我们过去的实验中尚属第一次发现。对近亲幽灵蛛的C-带标本分析表明:所有染色体都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只是X染色体及1~#常染色体的着丝粒带为淡染带。4~#常染色体长臂中部有一宽染深带。极具识别特点。5~#常染色体中的1条具一般着丝粒带,另1条全部深染,表明它富含结构异染色质。此外,其常染色体1~#、3~#、4~#、8~#、11~#、12~#和X染色体上,除有着丝粒带外,在长臂末端均出现端粒带(T带),其产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染色体G-显带标本中,获得了较清晰的带纹。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内蒙古大青山获得野生雄性和雌性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为实验材料,利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进行气管、肺和耳3种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建系,研究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贴壁率、冷冻前及复苏后存活率、生长曲线,进一步绘制狍成纤维细胞核型图并分析其G带特征。实验结果显示,气管、肺和耳3种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平台期三个阶段,细胞形态为梭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是典型成纤维细胞形态;成纤维细胞呈漩涡状生长,其中气管、耳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最强、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较弱,气管和耳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呈典型“S”型细胞生长特征。染色体核型及G带分析结果显示,雄性狍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条数为2n=70,其中,有34对常染色体,形态类型为12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22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1对性染色体,X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Y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5条超数染色体(B);雌性狍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条数为2n=70,其中,有34对常染色体,其形态类型为29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5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1对为性染色体,X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8条超数染色体(B)。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雄性和雌性西伯利亚狍气管、肺和耳3种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系,在体外培养时生长状态良好且维持了细胞的遗传信息稳定性,绘制了西伯利亚狍雄性和雌性染色体核型及G带图谱,为将来更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与基本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采用限制酶AluI显带、CA_(?)/DA/DAPI荧光染色和常规C带技术研究了家猪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结果表明: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至少可被区分为3类,并且在染色体组内各有其特异的染色体分布。将家猪染色体DA/DAPI荧光带和限制酶AluI显带与人类染色体比较,发现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染色体显带特征与人染色体1,9、16、Y一致。提示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区结构异染色质存在与人类随体DNA相似的DNA组成。  相似文献   

14.
BGC823和A549细胞染色体着丝粒点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俊琳  曹波  王应雄 《遗传》2005,27(6):877-881
癌细胞的一个显著细胞遗传学特征是染色体非整倍性畸变,但其畸变的机制至今仍然不清。因此,本文从与染色体分离直接相关的着丝粒点变异的角度,采用Cd-NOR同步银染技术对BGC823细胞和A549细胞染色体Cd变异进行了分析,以探索癌细胞非整倍性畸变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BGC823细胞染色体Cd缺失率为1.75%、迟滞复制率为0.28%、小Cd率为1.82%、Cd-NOR融合率为0.95%,与正常人胚胎绒毛细胞染色体Cd相比较,BGC823细胞染色体Cd缺失和Cd-NOR融合显著升高(P<0.0125),而Cd迟滞复制和小Cd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2)A549细胞染色体Cd缺失率为2.73%、迟滞复制率为0.94%、小Cd率为1.73%、Cd-NOR融合率为0.71%,与正常人胚胎绒毛细胞染色体Cd相比较,A549细胞染色体Cd缺失和Cd迟滞复制显著升高(P<0.0125),而小Cd和Cd-NOR融合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BGC823细胞染色体非整倍性畸变可能主要源于Cd缺失和Cd-NOR融合,而A549细胞染色体非整倍性畸变可能主要源于Cd缺失和Cd迟滞复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615小鼠标准染色体组型与G带染色体核型,提供可靠的细胞遗传学背景资料。方法成年615小鼠8只,雌雄各半,提取骨髓细胞,制片,镜检。确立615小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选择10个典型细胞测量染色体基本数据。G带染色。结果615小鼠的染色体数目为40条,XX为雌性,XY为雄性。所有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X染色体相对长度仅次于第1对染色体,Y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在第4对染色体和第5对染色体之间。G显带条数与小鼠有很大差异,接近于大鼠。结论615小鼠的核型为2n=40=2×19m+(x)m+(y)m,G显带共262条。  相似文献   

16.
黄玲  徐叔云 《生理学报》1990,42(5):469-475
本文利用实验性“甲高”和“甲低”小鼠模型,观察了甲状腺素(L-T4)对绵羊红细胞(SRBC)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 IgM 的影响。并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了不同甲状腺机能状态的小鼠在免疫反应过程中,脾淋巴细胞上 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R.)的密度及亲和力的变化。结果发现,用 SRBC 免疫后第3—5天,甲高小鼠脾细胞产生的 IgM 及脾淋巴细胞上β-Adr.R.密度的增加均明显高于对照小鼠(P<0.01),甲低小鼠则相反,其 IgM 的生成及脾淋巴细胞上β-Adr.R.密度的增加均明显低于对照小鼠(P<0.01),受体亲和力不随小鼠甲状腺机能状态及免疫状态的改变而改变(P>0.05)。以上结果提示,L-T_4能促进小鼠对SRBC 的免疫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淋巴细胞上 β-Adr.R.的密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灵芝发酵液多糖提取物对荷瘤小鼠细胞免疫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灵芝发酵液多糖提取物对S180荷瘤小鼠部分免疫指标的动态调节作用,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S180瘤细胞荷瘤昆明小鼠80只建立动物模型,生理盐水组(NS组)与灵芝发酵液多糖组(GFG组)各40只,分别于荷瘤后第4,7,10,13,16天每组各处死8只小鼠,检测GFG对NK细胞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结果:GFG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NK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率.随荷瘤时间延长,GFG组较NS组能维持较高水平(P<0.01),但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灵芝发酵液多糖提取物能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并维持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18.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19.
穗花杉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穗花杉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雌雄异株。根尖细胞染色体分析表明:雌株和雄株的染色体数目为2n=40,其中第1对和第2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3-20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为2n=40=4m+36T。雌雄株除第2对的长度稍有差异外,其余各对的相对长度和臂比都较近似,可能尚无性染色体分化。Giemsa C带显示,间期核有3个较大的染色中心,最长的3条染色体的中央缢痕有深染色带纹,可能是着  相似文献   

20.
以林麝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伴刀豆球蛋白ConA,由此建立了适合其增殖的培养体系。培养75h后,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确定林麝核型是2N=58,且全都是端着丝粒染色体。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获得较晚的中期分裂相,可以确定染色体是端着丝粒不是亚端着丝粒类型。同时首次应用染色体G-带技术,研究了林麝染色体的G-带带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