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棕色田鼠对熟悉和陌生异性尿液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宝军  邰发道 《兽类学报》2006,26(3):285-291
本文通过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尿液的方式,探讨了棕色田鼠尿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在气味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棕色田鼠对熟悉异性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在非接触情况下这种倾向不明显;雌雄棕色田鼠在非接触情况下共处后,在直接接触尿液时,雌雄鼠都对异性熟悉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通过实验发现:棕色田鼠不但能够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识别熟悉和陌生异性鼠尿液,而且能够通过感知个体产生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而对陌生的异性个体形成记忆,在以后通过其尿液对其进行识别,而在此过程中尿液中非挥发性成分可能也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熟悉性对棕色田鼠和根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2)在根 中,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雄鼠无明显的选择取向;(3)每种雌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而每种雄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2)嗅舔时间差别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3)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提示这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酱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4)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2)在根田鼠中,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雄鼠无明确的选择取向;(3)每种雌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而每种雄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2)嗅舔时间差异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3)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提示这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交配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 (4)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成年布氏田鼠对个体气味信号的识别与记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林琳  张立 《兽类学报》2005,25(1):52-56
将配对饲养的成年雌雄布氏田鼠分离, 通过分开单独饲养12 h , 1 d、2 d、3 d、5 d 和7 d 后雌、雄鼠对原配偶异性和陌生异性气味信号的选择实验, 探讨布氏田鼠对气味信号的识别和记忆。实验表明: 在分离12 h 和1 d 后, 雄鼠对陌生雌性气味的选择和探究行为显著多于对熟悉雌鼠气味, 而雌鼠对两种气味并未表现显著的探究差异; 布氏田鼠对气味信号的记忆维持的强度和时间随个体不同而产生差异, 雄鼠在分离后12 h、1d、2 d 中对陌生雌鼠气味均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探究行为, 而后, 各项探究行为的差异均不明显。雌鼠探究行为变化比较缓慢。据此推测雄鼠对气味的记忆维持在2 d 左右。  相似文献   

5.
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和相关特征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为了确定野外生态研究中对棕色田鼠婚配制度为单配制的预测,在实验室观察记录了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箱内对配偶鼠(与选择鼠交配刚生过仔,雌鼠产后动情)与陌生鼠、熟悉鼠(雌雄田鼠山居一段时间后,开始进行交配)与陌生鼠的选择,发现棕色田鼠访问、追逐、嗅闻、爬胯配偶鼠和熟悉鼠以及与配偶鼠和熟悉鼠交配和相伴的时间明显地多于对 陌生鼠,而且攻击陌生鼠的时间明显多于配偶鼠和熟悉鼠(Wilcoxon检验,P<0.05)。结果表明:雌雄棕色田鼠特异性地选择配偶鼠和熟悉鼠,对陌生鼠表现出较多的排斥,从而在配偶选择上呈现单配制特征。通过统计计算棕色田鼠社会组织特征和室内的个体形态、幼仔发育、交配行为、双亲育幼行为、社交倾向等参数,然后把这些参数和婚配制度较明确的草原田鼠、松田鼠、山地田鼠、草甸田鼠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它与多配制种类差异较大,而与单配制的田鼠各类相似,通过以上实验分析结果推断棕色田鼠的婚配制度可能呈单配制,和野外生态研究的推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非动情期的棕色田鼠对麻醉的同种个体身体气味源的探究行为 ,包括雄鼠对麻醉雄鼠和雌鼠的嗅闻、雌鼠对麻醉雄鼠和雌鼠的嗅闻 ,分析了棕色田鼠在社会探究中对不同气味源的反应格局。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对同种个体肛殖区和面部的嗅闻频次及嗅闻持续时间最多 (P <0 0 5 ) ;对背部、腹部、肋部嗅闻的频次和持续时间较少。在对同一部位的嗅闻中 ,在嗅闻频次上 ,雄鼠对雄鼠的嗅闻、雌鼠对雌鼠的嗅闻以及雌鼠对雄鼠的嗅闻都显著多于雄鼠对雌鼠的嗅闻 (P <0 0 5 ) ;在嗅闻时间上 ,性别组合对同一部位的探究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但气味源与性别组合有交互作用 (P <0 0 5 ) ,影响探究行为。这些结果说明棕色田鼠的肛殖区和面部是重要的气味源 ,而且在对同一气味源的探究中存在性别差异。但在非动情期 ,异性间的探究并不总是高于同性间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应用行为聚焦取样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n =15 )和沼泽田鼠 (M .fostis) (n =15 )在同种雄雄交往中的行为差异 ,及在雄雄交往前后雌激素 β受体(ERβ)和雄激素受体 (AR)表达的差异。在 2h的雄雄交往中 ,前 1h棕色田鼠对同性入侵者有较多的攻击和防御行为 ,后 1h攻击行为较少 ,沼泽田鼠前后 1h差异不大 ,整个 2h期间 ,棕色田鼠较沼泽田鼠对同性入侵者有较多的攻击、防御行为 ,较少的非社会行为。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没有社会交往时棕色田鼠主嗅球系统投射区和犁鼻系统投射区ERβ免疫阳性细胞 (ERβ IRs)明显少于沼泽田鼠 ,且显色淡 ,AR免疫阳性细胞(AR IRs)在两种鼠间差异不大 ,且都明显少于各自的ERβ IRs。 2h交往后 ,棕色田鼠主嗅球投射区和犁鼻系统投射区的ERβ IRs细胞数明显少于交往前 ,AR IRs细胞数明显多于交往前 ;沼泽田鼠交往前与交往后ERβ IRs和AR IRs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 ,且显著多于交往后棕色田鼠ERβ IRs细胞数 ,显著少于交往后棕色田鼠AR IRs细胞数。以上结果表明 :两种田鼠在社会交往中社会行为不同 ;ERβ的减少和AR的增多可能在社会识别及攻击行为中均起一定的作用 ,可能也是引起两种田鼠社会行为发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免疫组化显示Fos蛋白的方法首次研究了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当不同年龄阶段的幼鼠同时暴露于自己家庭的熟悉底物和另一家庭的陌生底物时 ,嗅闻和呆在自己熟悉底物上的时间较多 ,直到产后 15d、 2 0d和 2 5d时 ,幼鼠探究不同底物的行为显示出显著性差异。脑的大小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加 ,但从产后 1到 15d ,脑重、脑宽和嗅球大小随着日龄增加特别显著。当不同日龄幼鼠暴露于陌生底物或者暴露于自己的熟悉底物时 ,从产后 5到 15日龄 ,主嗅球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副嗅球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明显增加 ,但直到 15和 30日龄时 ,和对照组相比 ,陌生底物可引起幼鼠主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 ,从 2 0日龄起 ,陌生底物可引起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主嗅球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出现 ,而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出现。以上结果说明产后第 1d到 15d左右可能是棕色田鼠脑结构发育的重要阶段 ,而从此以后棕色田鼠主嗅球和副嗅球就具有区别熟悉气味和陌生气味的能力 ,表明棕色田鼠行为、脑发育和细胞活动间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FOS阳性反应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标志,研究了棕色田鼠在受到同性和异性尿液刺激后主嗅球和副嗅球的神经元活动,表明两大嗅觉系统均有感知社会性化学信号的功能.通过比较棕色田鼠在同性和异性尿液刺激后副嗅球和主嗅球的嗅小球细胞层(GL)、僧帽细胞层(MIT)、颗粒细胞层(GRL)中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发现不同性别尿液刺激后棕色田鼠的副嗅球各细胞层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棕色田鼠受到异性尿液刺激后其副嗅球各细胞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同性尿液刺激组.不同性别尿液刺激后棕色田鼠的主嗅球各细胞层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相较于对照组有增加或增加显著;异性尿液刺激组主嗅球各细胞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同性尿液刺激组.说明棕色田鼠的副嗅球和主嗅球均参与了通过尿液介导的性别个体的识别.  相似文献   

10.
布氏田鼠的择偶行为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尹峰  房继明 《动物学报》1998,44(2):162-169
在实验室通过布氏田鼠对配偶与陌生异性鼠,已交配「刚刚和别的雌(雄)鼠进行交配」和未效配异性鼠,熟悉和陌生异性鼠三种情况下配偶选择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布氏田鼠对与配偶的造反地要多于陌生雄鼠;虽然对陌生和熟悉雄鼠选择差异不显著,但对陌生鼠的选择强度要高于熟悉雄鼠;同时对已交配和未交配雄鼠的选择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光周期对雄性布氏田鼠种内个体气味辨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立  房继明  孙儒泳 《兽类学报》2004,24(4):304-310
本文研究了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不同光照周期下(长光照: LD; 短光照: SD) 的陌生雌鼠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行为表现。实验发现: 所有被试雄鼠对LD 雄鼠、雌鼠气味比SD 雄鼠、雌鼠气味有更多的社会探究行为。LD 雄鼠比SD 雄鼠对同性或异性陌生个体气味的嗅闻和挖掘行为要多, 而且差异显著。在探究LD 动情雌鼠气味源时, LD 雄鼠比SD 雄鼠表现出更多的嗅闻和挖掘行为; 在探究SD 动情雌鼠气味源时, LD 和SD 雄鼠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别。所有被试雄鼠在LD 雄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都显著多于在SD 雄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LD 雄鼠在L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显著多于在S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 而SD 雄鼠在LD 和S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进入频次和停留时间没有明显差别。同时, LD 雄鼠对LD 动情雌鼠的气味在嗅闻频次和嗅闻时间上多于非动情LD 雌鼠, 而对SD 动情和非动情雌鼠的气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SD 雄鼠对LD 和SD 动情雌鼠的嗅闻行为仅在频次上显著多于对非动情雌鼠的嗅闻, 而在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别。结果表明: 布氏田鼠嗅觉通讯中的个体气味及其对气味进行辨别过程中的行为反应都随着光照周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动物的个体气味带有季节性信息, 来源于长光照下的气味比短光照下的气味更具有性吸引; 短光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了雌鼠的动情和雄鼠的性行为反应。其嗅觉通讯行为的适应意义可能在于: 减少秋季短日照环境下的繁殖活动, 提高雄性个体之间的社会容忍性以利于集群越冬。  相似文献   

12.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function of AOB and MOB during differen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n different vole species,the behaviors and neural activation of the olfactory bulbs in social interactions of mandarin voles Microtus mandarinus and reed voles Microtus fortis were compared in the present research.Mandarin voles spent significantly more time attacking and sniffing their opponents and sniffing sawdust than reed voles.During same sex encounters,mandarin voles attacked their opponents for a significantly ...  相似文献   

13.
根田鼠的熟悉性及其自然动情下的配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在室内雌鼠自然动情条件下根田鼠两性个体配偶选择的3种熟悉性效应的5组实验结果,包括雌性对熟悉和陌生雄鼠、配偶和陌生雄鼠、配偶和熟悉雄鼠的择偶行为实验 , 雄性对熟悉和陌生雌鼠、配偶和陌生雌鼠的择偶行为实验。在实验前, 将1对性成熟的雌雄鼠 (非亲缘关系) 每天关养8 h 共8 d 建立熟悉性; 配对雌雄鼠至少生育1胎则为配偶关系。在 Y 形迷宫内的30 min 实验中, 两个被选择鼠分别以项链拴在横跨选择箱顶端中央的一根铁丝上, 限制它们在各自箱内活动; 而允许异性选择鼠从中立箱自由进入两个选择箱。记录选择鼠对异性被选择鼠的访问、社会探究、攻击、交配和友好行为的频次和时间。经Wilcoxon 关联样本 T 检验发现, 除交配行为不显著外, 雌性根田鼠均选择熟悉性较高的雄鼠; 而雄鼠不具这种选择性。该结果提示雌雄根田鼠的不同择偶行为也许就是反映该种婚配制度特征的直接行为过程。因此, 在择偶行为中, 雌性根田鼠表现的单配性倾向和雄鼠的多配性倾向, 只能以其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的假设来解释。我们的实验还说明在多配制田鼠中, 一雄多雌制与混交制在雌鼠择偶行为上是不同的, 而与单配制的相似或相近, 故简单地比较多配制与单配制则不能反映田鼠亚科动物婚配制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雄性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对配偶和陌生雌鼠气味的辨别实验发现:(1)雌鼠动情状况对雄鼠气味行为反应的影响,当配偶雌鼠处于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陌生雌鼠巢垫物的溴闻和舔舐的持续时间都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陌生雌鼠巢垫物的嗅闻和舔舐时间,而其他行为没有明显判别当配偶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雄鼠对动情的和非动情的陌生雌鼠的气味行为反应都没有明显判别当陌生雌鼠处于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配偶气味的嗅闻时间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配偶的嗅闻时间,而其他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异;当陌生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配偶雌鼠巢垫物的嗅闻时间,挖掘频次,舔舐频次和时间都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配偶气味的嗅闻,而且雄鼠在动情配偶气味周围搔扒体侧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也多于在非动情配偶气味周围的搔扒行为;(2)熟悉性对雄鼠气味行为反应的影响,当配偶雌鼠和陌生雌鼠都处于动情期或都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气味的探究行为(嗅问、挖掘和舔噬)和搔扒体侧行为明显多于对配偶雌鼠气味的探究;雄鼠访问陌生雌鼠气味源箱的频次和在其中的停留时间也都多于访问配偶雌鼠气味源箱的频次和停留时间;当配偶雌鼠处于动情期而陌生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配偶气味的嗅闻,挖掘和自身修饰行为明显多于对陌生雌鼠气味的行为反应,进入配偶气味源箱中的访问频次也多于进入陌生雌鼠气味源箱的访问频次。结果说明:雌鼠与被试雄鼠的熟悉程度和雌鼠的动情状况直接影响雄性布氏田鼠的社会探究和气味选择行为,即雄鼠偏好并选择动情雌鼠和陌生雌鼠,雄性布氏田鼠对雌鼠气味的行为反应也表现出田鼠属动物典型的多配制种类特征。  相似文献   

15.
棕色田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报道了棕色田鼠指名亚种的正常血象值及几项血液生化值。结果表明,各项备注学和血液生化学参数值在成年个体间无性别差异(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外,但此三项指标尚未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与其它仓鼠科动物的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值相比较,棕色田鼠除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及中性粒细胞略低外,其它各项参数虽有差异,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植物不育剂是由具有抗生育作用的天然植物中的提取物配制而成,用不育剂配制的混合饵料,不仅对雌雄鼠生殖机能均有一定的破坏性,起到了阻断生殖的作用,而且又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张春美等,2001),所以这类混合饵料称为绿色环保型抗生育鼠药(简称环保型鼠药).  相似文献   

17.
同伴间的社会互作是一种天然奖赏,能够影响成瘾药物使用的敏感性。催产素(Oxytocin,OT)能够调节社会行为,并提高社会互作的奖赏价值。然而不同背景的同伴互作以及与OT合并使用是否对可卡因的奖赏效应有不同的影响尚不清楚。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是一种单配制田鼠,个体间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行为。利用雌性棕色田鼠,我们首先检测了可卡因(20 mg/kg)单独强化以及与不同背景关系的同伴(熟性雌性、陌生雌性和陌生雄性)同时强化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及持续时间;其次检测了实验鼠外周注射OT (1 mg /kg)并给予不同背景同伴强化对可卡因CPP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卡因单独强化时,实验鼠能够形成可卡因CPP并能持续至3周;用熟悉的雌性同伴强化时,实验鼠对可卡因CPP的维持时间缩短;用陌生的雌性或雄性同伴强化时可抑制可卡因CPP的形成。实验鼠注射OT后,用熟悉雌性或陌生雄性同伴分别强化时会抑制或反转可卡因CPP。这些结果表明不同背景关系的同伴强化对可卡因奖赏效应的影响不同。OT可促进同伴强化的奖赏价值,降低动物对可卡因的偏爱,且该效应因强化同伴的背景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