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把棕色田鼠或沼泽田鼠暴露于同种个体底物(个体饲养箱内的锯末)1h,不同组别的田鼠在间隔15min、30min、60min后,记录对暴露过的熟悉底物和另一个陌生底物的访问、嗅闻、挖掘等社会探究行为(每组在每一个时间间隔只试验1次),统计分析发现,田鼠在暴露于同种异性底物,然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后,总是倾向于选择熟悉同种异性底物;田鼠在暴露于同种同性底物,然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后,总是倾向于选择陌生同种同性底物;棕色田鼠在暴露于同性底物1h,然后间隔60min后,对陌生的同性底物有明显多的探究行为,但沼泽田鼠在同种情况下却没有表现出这种选择倾向。在暴露底物1h,然后间隔60min后,雌性田鼠比雄性田鼠表现出更明显的选择倾向。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性别的田鼠对气味表现出不同的识别模式。这种差异可能表明不同种具有木同的社会组织、生态和生活史对策。 相似文献
2.
熟悉性对棕色田鼠和根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2)在根 中,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雄鼠无明显的选择取向;(3)每种雌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而每种雄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2)嗅舔时间差别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3)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提示这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酱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4)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2)在根田鼠中,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雄鼠无明确的选择取向;(3)每种雌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而每种雄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2)嗅舔时间差异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3)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提示这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交配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 (4)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分娩后哺乳雌性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与配偶分离7d、14d、21d后对配偶与陌生雄鼠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频次和持续时间上,与配偶分离7d、14d、21d的雌鼠对配偶的攻击行为显著低于陌生雄鼠(P〈0.05);对配偶的嗅闻及友善行为显著高于陌生雄鼠(P〈0.05)。处于哺乳前、中、后期不同阶段的雌鼠对陌生雄鼠攻击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说明,在整个哺乳期,雌鼠能够识别配偶,对配偶的记忆不因分离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而且对陌生鼠的攻击水平不会因哺乳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维持高水平的攻击可能与其较强的母性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FOS阳性反应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标志,研究了棕色田鼠在受到同性和异性尿液刺激后主嗅球和副嗅球的神经元活动,表明两大嗅觉系统均有感知社会性化学信号的功能.通过比较棕色田鼠在同性和异性尿液刺激后副嗅球和主嗅球的嗅小球细胞层(GL)、僧帽细胞层(MIT)、颗粒细胞层(GRL)中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发现不同性别尿液刺激后棕色田鼠的副嗅球各细胞层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棕色田鼠受到异性尿液刺激后其副嗅球各细胞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同性尿液刺激组.不同性别尿液刺激后棕色田鼠的主嗅球各细胞层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相较于对照组有增加或增加显著;异性尿液刺激组主嗅球各细胞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同性尿液刺激组.说明棕色田鼠的副嗅球和主嗅球均参与了通过尿液介导的性别个体的识别. 相似文献
6.
棕色田鼠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次首次报告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的核型,核型公式为2n=50=2(M,T) 2SM 44T XX(M,SM),XY(SM,ST),发现第一对常染色体及X性染色体存在多态现象,在所研究的15只雌性个体中有7只雌性个体的细胞只有1条X性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核型公式为2n=49=2(M,ST) 2SM 44T+XO,。其中X性染色体不同于雄性中的X(SM),为M类型,本文提出的综色田鼠3种核型与Brown等人(1964)提出的Microtus oregoni的3种核型(XO,YO,XY)有异,本文还阐述了染色体多态产生的机制和探讨了XO型个体发生的机理及其繁殖。 相似文献
7.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和相关特征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为了确定野外生态研究中对棕色田鼠婚配制度为单配制的预测,在实验室观察记录了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箱内对配偶鼠(与选择鼠交配刚生过仔,雌鼠产后动情)与陌生鼠、熟悉鼠(雌雄田鼠山居一段时间后,开始进行交配)与陌生鼠的选择,发现棕色田鼠访问、追逐、嗅闻、爬胯配偶鼠和熟悉鼠以及与配偶鼠和熟悉鼠交配和相伴的时间明显地多于对 陌生鼠,而且攻击陌生鼠的时间明显多于配偶鼠和熟悉鼠(Wilcoxon检验,P<0.05)。结果表明:雌雄棕色田鼠特异性地选择配偶鼠和熟悉鼠,对陌生鼠表现出较多的排斥,从而在配偶选择上呈现单配制特征。通过统计计算棕色田鼠社会组织特征和室内的个体形态、幼仔发育、交配行为、双亲育幼行为、社交倾向等参数,然后把这些参数和婚配制度较明确的草原田鼠、松田鼠、山地田鼠、草甸田鼠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它与多配制种类差异较大,而与单配制的田鼠各类相似,通过以上实验分析结果推断棕色田鼠的婚配制度可能呈单配制,和野外生态研究的推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10.
11.
应用行为观察、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雄性棕色田鼠在交配后血清中的雌二醇(E)、与交配行为有关的脑区E免疫阳性细胞数目(E-IRs)、雌激素β受体(ERβ)免疫阳性细胞数目(ERβ-IRs)的变化.将睾丸下降的成年雄性棕色出鼠分成3组:(1)对照组:嗅闻24h新鲜锯木.(2)暴露组:嗅闻24h动情期雌鼠底物.(3)交配组:与动情期雌鼠交配24h.放射免疫榆测血清中的E浓度,交配组比暴露组、对照组显著增高,暴露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与性行为有关的脑区:弓状核(ARC)、终纹床核(BST)、隔外侧核(LS)、杏仁内侧核(ME)、内侧视前区(MPO)、下丘脑腹内侧核(VMH)E-IRs和ERβ-IRs,E-IRs在交配组比对照组和暴露组各区域都显著增多,暴露组比对照组在隔外侧核显著增多外,其他区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雄性棕色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进行组织学观察, 探讨棕色田鼠出生后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发育规律。实验以出生后当天(0 日龄) , 5 日龄, 15 日龄, 25 日龄以及成年棕色田鼠为研究对象,副嗅球采用Pischinger 氏染色法染色, 犁鼻器用H. E. 染色法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 棕色田鼠出生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就已具有成体的基本结构, 随着动物个体的发育, 犁鼻上皮逐渐增厚, 犁鼻管变长, 犁鼻上皮中神经元密度增加; 腺体逐渐增大, 犁鼻管腔填充物增多, 犁鼻管背外侧的静脉血管逐日增大, 管腔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血管; 副嗅球长宽都增加, 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逐渐增长, 各层细胞密度变化稍有不同;出生后15 日内, 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增加, 15 日龄以后又开始降低, 25 日龄及成体的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与5日龄的相似; 颗粒细胞层细胞密度持续增高。实验结果提示, 棕色田鼠5 日龄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已具有了完整的结构, 到25 日龄时可能达到了功能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小型哺乳动物能够通过行为策略的进化适应周围的环境。其中,种内社会组织也可随环境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河南灵宝程村气候干燥、海拔高,而新郑则气候湿润、海拔低。来自河南灵宝程村的棕色田鼠种群和来自新郑的种群是否在社会行为、情绪、以及性二型上有所差别,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旷场实验
和熟悉选择试验比较了两个种群的情绪、运动能力以及对熟悉鼠和陌生鼠的选择。统计结果表明,程村种群的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重,而新郑种群的雄性体重比程村种群的重。在旷场实验中,程村种群比新郑种群表现出较多的焦虑样行为。配偶选择实验中,新郑种群不论雌雄都表现出了对陌生异性的喜好。程村种群雄性则更愿意选择熟悉的个体。而且,程村的雌性待在陌生箱攻击陌生鼠的时间远大于熟悉鼠。以上结果表明,两个野生种群在体重、情绪以及对熟悉鼠和陌生鼠选择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种群间差异。 相似文献
和熟悉选择试验比较了两个种群的情绪、运动能力以及对熟悉鼠和陌生鼠的选择。统计结果表明,程村种群的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重,而新郑种群的雄性体重比程村种群的重。在旷场实验中,程村种群比新郑种群表现出较多的焦虑样行为。配偶选择实验中,新郑种群不论雌雄都表现出了对陌生异性的喜好。程村种群雄性则更愿意选择熟悉的个体。而且,程村的雌性待在陌生箱攻击陌生鼠的时间远大于熟悉鼠。以上结果表明,两个野生种群在体重、情绪以及对熟悉鼠和陌生鼠选择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种群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16.
室内饲养条件下,测量了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的体重,并探讨了胎仔数(分别为1只、2只、3只和4只)及父本缺失(母鼠单独抚育)对幼仔体重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棕色田鼠出生后第一周体重的瞬时生长率最高,此后逐步下降;出生后28~35 d,体重增益最大(P<0.05).出生后7 d,不同胎仔数的体重没有明显差异,但至断乳时(出生后21 d),胎仔数为2只的幼仔平均体重明显高于其它胎仔数的平均体重(P<0.05).与双亲抚育相比,母鼠单独抚育的幼仔在断乳时的体重明显下降(P<0.05).这些结果说明,哺乳期内棕色田鼠幼仔的体重发育与胎仔数有关.由于棕色田鼠是单配制,双亲育幼,父本雄鼠的缺失减少了亲本投资,影响了幼仔的身体发育. 相似文献
17.
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配对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界面铺展———硝酸银染色方法制备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标本,电镜观察了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的形成过程。性染色体轴深染加粗,在早粗线期开始联会;中粗线期Y轴以其全长与X轴约3/8配对,X轴形成发夹状结构;晚粗线期先于常染色体解联会。并对性染色体间同源性与非同源性配对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豫西黄土高原农作区棕色田鼠对农作物的危害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棕色田鼠是河南西部农作区的主要危害鼠种。1993年8月~1995年3月在河南省灵宝市程村乡对棕色田鼠的密度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 并对小麦、黄豆2种不同作物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进行了初步估算。把棕色田鼠对这2种作物的危害分为4个等级, 小麦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为133.9只/hm2; 黄豆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 阈值为181.1 只/hm2,达到此密度应进行防治,否则将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