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西蝙蝠寄生螨一新种(蜱螨目:巨刺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1年在湖北省鄂西地区蝙蝠体上采到一种寄生螨,经鉴定系一新种。  相似文献   

2.
记叙我国隙蛛属一新种:微光隙蛛Coelotes nitidus sp. nov..微光隙蛛,新种Coelotes nitidus sp.nov. (图1~4)新种与双刃隙蛛Coelotes bicultratus Chen, Zhao and Wang, 1991 近似, 但外雌器外部和内部形态都有明显区别.新种模式标本采集地是位于湖北省恩施地区利川市城区南10 km处的腾龙洞.距洞口约2*!km处生存数百只蝙蝠,当地人称为蝙蝠厅.模式标本采自蝙蝠厅底部两侧的石缝中.因此处仅有微光,故命名为微光隙蛛.  相似文献   

3.
从2006年6月至2009年11月对玉林市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玉林市共有蝙蝠15种,隶属5科7属.其中东洋型种类有13种,占86.7%,季风型(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和南中国型(灰伏翼Pipistrellus pulveratus)各1种,分别占蝙蝠种类的6.67%.玉林市蝙蝠可分为3种栖息类型:菊头蝠属Rhinolophus、蹄蝠属Hipposideros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a为洞穴型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为树栖型蝙蝠;东亚伏翼和灰伏翼为房屋型蝙蝠.蝙蝠在该地区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食虫蝙蝠捕食蚊、蛾等害虫,是控制害虫的有效天敌之一,食果蝙蝠对荔枝、龙眼、香蕉等水果造成一定危害.目前,由于栖息环境破坏和乱捕滥杀,蝙蝠种类和种群数量均有所下降,应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4.
新种与双丸隙蛛Coelotes bicultratus Chen,Zhan and Wang,1991近似,但外雌器外部和内部形态都有明显区别,新种模式标本采集是位于湖北省恩施地区利川市城区南10km处的腾龙洞,距洞口约2km处生存数百只蝙蝠,当地人称为蝙蝠厅,模式标本采自蝙蝠厅底部两侧的石缝中,因此处仅有微光,故命名为微光隙蛛。  相似文献   

5.
奇特的繁殖     
我们对蝙蝠这类动物了解实在太少了,其变化多样的繁殖方式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方面,蝙蝠是季节性繁殖的哺乳动物,每年秋天9月至10月,蝙蝠便开始寻找伴侣谈情说爱,并进行交配。这时候,雄蝙蝠的睾丸明显增大,阴茎明显增长,雌蝙蝠也进入到一年中的发情期,在温带地区,随着寒冷冬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2008年11月21日于青海省西宁市红十字医院外科大楼三楼内捕获蝙蝠一只,经鉴定为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 Peters, 1880,是青海省的新纪录,现报道如下.东方蝙蝠又称东亚蝙蝠,英文名Asian particolored bat,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蝙蝠属Vespertilio.我们采集到的标本为雄性,体重7.88 g,体长60.02 mm,尾长38.56 mm,耳长10.80mm,后足长10.03 mm,胫骨长17.02 mm,前臂长43.08 mm.  相似文献   

7.
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蝙蝠物种丰富,分布广泛,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其中一些蝙蝠种类还有迁飞的习性,与人类接触密切.迄今为止,已在蝙蝠体内分离到80多种病毒,其中一些是多种重大人兽共患疾病的传染源,给人类公共健康和蝙蝠生物保护带来威胁.近年来,一些新病毒病的暴发,老病毒病的重返都与蝙蝠有关,如1994年澳大利亚爆发的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1,2],1997年澳大利亚爆发的梅南高病毒(Menangle virus)[3],1998年马来西亚爆发的尼巴病毒(Nipah virus)[4],以及Tioman病毒(Tioman virus)[5]等;而人类在防止蝙蝠传播病毒的同时,很可能由于采取的方法不当而对蝙蝠物种的保护构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异檐花属Triodanis原产美洲和地中海地区。 在中国为首次报道,我国已知有穿叶异檐花T. perfoliata和卵叶异檐花T.biflora两种,前者采中福建崇安和建宁,后者采自安徽安庆、浙江普陀和福建将乐。  相似文献   

9.
精子储存是蝙蝠的生殖对策之一,有些种类的蝙蝠能将成熟精子在交配前(雄性)或交配后(雌性)储存在附睾或者输卵管及子宫内数月。采用冰冻切片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了6种蝙蝠的睾丸、附睾、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发现5种蝙蝠有精子储存现象。另外,本文还讨论了不同生殖对策蝙蝠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0.
蝙蝠科蝙蝠遍布全世界,是蝙蝠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尽管从形态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认为蝙蝠科内长翼蝠亚科应该提升到科、鼠耳蝠属应该提升到亚科的分类地位,但是其科内的系统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本文对蝙蝠科11种38个标本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序,并结合以前报道的13种(属于7科13属)蝙蝠的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构建了系统树,结果表明:长翼蝠亚科可以提升到科的分类地位、鼠耳蝠属提升到亚科的分类地位,这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相对于由鼠耳蝠亚科、彩蝠亚科和管鼻蝠亚科构成的分支,蝙蝠亚科和Antrozoinae是一个并系群.蝙蝠亚科内的亲缘关系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马铁菊头蝠不同行为下的回声定位叫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蝙蝠回声定位的研究自5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从行为生态学及神经生物学两方面研究回声定位又是该领域最近十几年的热点.其中从行为生态学角度主要研究蝙蝠回声定位对其所处生境及捕食行为的适应性;神经生物学则研究蝙蝠通过回声定位而"观察"周围世界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相比之下我国对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研究较少,孙心德等对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进行过回避障碍物及听觉神经机理的研究,而对于蝙蝠回声定位超声波信号的研究则基本是空白.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蝙蝠演化出了能飞行和高度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声纳系统和行为.蝙蝠属于哺乳动物纲的翼手目(Chiroptera),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其种类超过1000种,位列哺乳类动物的第二大目.根据其体型大小和形态特征将其分成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对蝙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如在听感觉方面与人类共享听觉的某些基本原理,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人类听觉.它们发出的回声定位信号规整,便于模拟后用于研究听觉系统对声信号加工的机制,尤其是在听中枢对复杂声信号处理方面,认识其细胞和分子机制才刚开始,它们是极好的模型动物.另外,在仿生学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回声定位蝙蝠的生物声纳系统具有极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是极具诱惑力的研究课题.有关恒频-调频蝙蝠听觉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时日,获得了不少新的认识,窥探到敏锐的听觉与回声定位行为之间的某些适应性的机制,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人和所有哺乳动物的急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呈全球性分布、病死率高,引起学者们对病原鉴定、免疫防治等的广泛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表明,蝙蝠是多种人兽共患疾病病毒的储存宿主,因此,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调查研究引起广大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蝙蝠在我国物种丰富,分布广泛,作为很多病毒的可能自然宿主,其感染携带RV的流行病学数据尚未可知.本文对我国蝙蝠的种类、分布以及蝙蝠作为狂犬病毒自然宿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广大学者的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吉林省通化市采集到长尾鼠耳蝠(Myotis frater)样本9只,为吉林省蝙蝠科新纪录,鉴定为长尾亚种M.f.longicaudatus.本文给出了该蝙蝠的特征描述和相关测量数据,并与文献记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韩宝银  汪凯  焦恒武 《兽类学报》2016,36(4):422-428
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的食性分化显著,不同食性的蝙蝠具有显著不同的嗅球大小。为了研究嗅觉是否影响了蝙蝠食性的进化,我们利用网上已公布的10种蝙蝠基因组的数据,通过同源比对的方法鉴定出所有的嗅觉受体基因,并进行嗅觉受体基因亚家族的分类,进而比较嗅觉受体基因亚家族的数目差异。结果显示,蝙蝠的嗅觉受体基因与其它哺乳动物一样,都可以分为13个单系起源的亚家族;在Yinpterochiroptera亚目中,OR1/3/7、OR2/13、OR5/8/9等3个嗅觉受体亚家族在食果蝙蝠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扩张,基因数目显著地多于食虫蝙蝠,提示嗅觉在食果蝙蝠取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在基因组水平上重现了蝙蝠嗅觉受体基因的进化历史,揭示了3个嗅觉受体基因亚家族的功能可能与食果蝙蝠的食性相关,突出了嗅觉对动物食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桂越边境地区蝙蝠病毒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越地区包括越南和我国广西,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突出,该地区蝙蝠资源丰富,且越南境内的蝙蝠携带多种人兽共患病毒.为了监测桂越边境地区蝙蝠病毒的跨境传播,防范蝙蝠病毒引发新发传染病,掌握该地区蝙蝠携带病毒的病原本底和重要病毒遗传进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桂越边境采集蝙蝠样本并对其进行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发现了49个科的病毒,包括脊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和噬菌体.根据病毒宏基因组学结果,对注释到的嗜肝DNA病毒、博卡细小病毒、A型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弹状病毒和冠状病毒进行检测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星状病毒广泛分布,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他病毒则呈局部分布,其中嗜肝DNA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与各自参考毒株进化关系较近,为这些病毒的变异毒株;而博卡细小病毒和弹状病毒与已知病毒具有很明显的遗传差异性,可能为病毒新种;值得注意的是,发现的蝙蝠轮状病毒与广西当地人轮状病毒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提示该病毒的跨种传播和基因重排.本研究获得了桂越边境地区蝙蝠携带病毒的本底数据以及部分重要病毒在该地区蝙蝠中的流行情况和遗传进化特征,为监测蝙蝠病毒的跨境传播、防范新发病毒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蝙蝠家族     
蝙蝠是对翼手目动物的总称,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动物类群,共18科204属1107种,分属于大蝙蝠亚目和小蝙蝠亚目。蝙蝠是除人类以外,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类群,除南北极外,蝙蝠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包括在高纬度地区、荒凉的沙漠和孤立的岛屿上,甚至在撒哈拉大沙漠也有蝙蝠的活动。然而,大多数蝙蝠种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相似文献   

18.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太行山南段的洞栖蝙蝠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洞穴38个,其中28个洞穴为首次调查,共观察到蝙蝠约17000只,隶属2科4属9种,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马铁菊头蝠。测量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并以洞穴内蝙蝠的种群数量(Ai)与根据物种生存状态赋值的权重(Mi)乘积之和评估洞穴重要性。在调查的洞穴中,最重要的洞穴是黄楝树水渠,有8种约25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其次是涧河洞,有5种约21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基于洞栖蝙蝠种类和洞穴测量数据的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分布状况、不同类型栖息地之间的差异以及洞栖蝙蝠对栖息地的选择。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冬眠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最大高度、郁闭度均显著大于非冬眠洞穴。影响蝙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地形因子、隐蔽因子和干扰因子,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96%。目前,这些洞穴的保护现状均不理想,一些洞穴已经或正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这使该地区洞栖蝙蝠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本研究结果以期能为决策者在制定开发旅游策略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03~2006年通过对河南省9个产地2科4属7种59只蝙蝠的消化道进行调查,发现斜睾科斜睾属吸虫2种:朝鲜斜睾吸虫Plagiorchis koreanus Ogata, 1938和蝙蝠斜睾吸虫Plagiorchis vespertilionis (Müller, 1780) Braun, 1900.前者在宿主中的感染率为25.42%(15/59),感染强度为1~17条,平均感染强度是4.87条;后者在宿主中的感染率为3.39%(2/59),感染强度为2~7条,平均感染强度是4.50条.朝鲜斜睾吸虫和蝙蝠斜睾吸虫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2009年9月在广东省南岭采集到5只森林型蝙蝠,其鼻孔突出成短管状,背部毛棕褐色,前臂长34.3~36.8mm;核型为2n=44,FN=50.经鉴定为蝙蝠科管鼻蝠亚科的中管鼻蝠(Murina huttonii),为广东省翼手类分布新纪录.用蝙蝠超声波接收器(Anabat Ⅱ)录制并分析其回声定位声波,为FM型.中管鼻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