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4.
金砂江、雅各江干热河谷地带,气候温暖,干湿季节明显,具有特殊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纪,孕育了特殊的动植物类群。我们于lop年5-6月期间,参加了二滩特大型水电站库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过程中,多次获得果唤食水蜜桃等水果的信息,于6月2日在盐边县新坪乡国胜水泥厂附近山 相似文献
5.
6.
贵州省蝙蝠科二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对贵州省松桃县进行翼手目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时,采获一批蝙蝠标本.其中爪哇伏翼Pipistrellus javanicus和棒茎伏翼Pipistrellus paterculus为贵州新纪录. 相似文献
7.
2010年8月在贵州省从江县进行翼手目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中,于从江县加鸠乡采集到2只雌性山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0.22 mm,59.72 mm;耳屏明显,短而厚,呈肾型;第5指最短,第3指最长;体被黄棕色;有距缘膜;头骨宽而粗壮,人字脊显著;上齿列长9.12 mm,9.28 mm.外门齿大于内门齿;第一上前臼齿(P2)弱小,被挤入齿列内侧;第二上前臼齿(P4)发达,犬齿与P4紧密接触.下齿列长7.70mm,8.14 mm.经鉴定,该蝙蝠为大山蝠(Nyctalus aviator),属贵州省新纪录.该种的分布由中国的东北部向西南延伸.标本现保存在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8.
9.
赵娇;刘奇;陈毅;沈琪琦;彭兴文;孙云霄;周江;张礼标 《四川动物》2015,34(5):695-700
2013年6月和9月在广东省英德市郊碧落洞(24°06'56.9\"N,113°21'10.0\"E,海拔88 m)分别捕捉到5号和1号蝙蝠标本(均为雌性)。上述蝙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0.4~63.3 mm,胫骨长18.0 mm,颅全长24.8 mm,颅基长23.9 mm;耳大,双耳前基部在额部相联,上唇肥厚且具24~26个硬瘤,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毛色土褐,双色;颅骨大,腭缘缺刻深,长大于宽。经鉴定为宽耳犬吻蝠Tadarida insignis,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宽耳犬吻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并与来自安徽、山东和日本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分析。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2010年10月在贵州省荔波县进行翼手目动物调查过程中,于荔波县洞塘乡捕获14只鼠耳蝠,经鉴定为狭耳鼠耳蝠Myotisblythii。主要鉴别特征:体型中等,前臂长64.60(60.78~67.72)mm(n=14,SD=1.71);耳狭长;耳屏直而细长,顶端尖锐;第三指最长、第五指最短;后足长约为胫长之半;无距缘膜;尾长67.99(60.56~73.82)mm(n=14,SD=3.7);雄性个体无阴茎骨,阴茎长12.58(8.42~15.72)mm(n=5,SD=2.86);颅全长24.09(23.48~24.72)mm(n=6,SD=0.55);头骨窄长;听泡发达;矢状脊较低;上颌内门齿有1个主尖和1个小附尖,外门齿小,与上犬齿分离;第2上前臼齿(P3)稍位于齿列内侧。此种鼠耳蝠为贵州省翼手目新纪录。 相似文献
14.
2010年4月16日,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一岩洞内(31°44.888’N,109°22.736’E,海拔1290m)采获1号雄性蝙蝠标本,经鉴定为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属陕西省翼手类新纪录,标本保存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标本室。本文对西南鼠耳蝠的形态特征和相关测量数据进行了报道,并对其分布和保护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又称丽鼠耳蝠、红黑鼠耳蝠等,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蝙蝠亚科Vespertilioninae鼠耳蝠属Myotis.2006年12月20日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熊洞(2°62′N,113°68′E,海拔301 m)发现一冬眠群共31只色彩鲜艳的蝙蝠,仅采集5只,外形测量后分离头骨,毛皮做成剥制标本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经进一步鉴定,确定为绯鼠耳蝠华南亚种Myotis formous rufoniger,为河南省蝙蝠新纪录.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2010年8月和2018年5月于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号标本)、贵州省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3号标本)和麻江县(1号标本)共采集到5号游蛇科Colubridae后棱蛇属Opisthotropis标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为赵氏后棱蛇Opisthotropis zhaoermii,这是该种在模式产地湖南省古丈县外的首次发现。线粒体cyt b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5号赵氏后棱蛇(武陵山系以西)和模式产地(武陵山系以东)的聚为一支;遗传距离计算结果显示,5号赵氏后棱蛇与模式产地的为0.08%;分子遗传学结果表明,赵氏后棱蛇分布于武陵山系东、西两侧。武陵山系的余脉(如佛顶山)对赵氏后棱蛇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可能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