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疆发现有小麦花叶病和小麦丛矮病。花叶病的病原体是一种软棒状病毒,直径约为18nm,长600~1300nm;病叶超薄切片中有风车状包含体,属马铃薯Y 病毒组的成员。丛矮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弹状病毒,和河北省和北京市的相似。小麦花叶病的分布面积广,为害大,和小麦丛矮病、大麦条纹花叶病、小麦条点花叶病一起威胁着新疆小麦的生产,应密切注意,早加防范。  相似文献   

2.
在北疆发现有小麦花叶病和小麦丛矮病。花叶病的病原体是一种软棒状病毒,直径约为18nm,长600~1300nm;病叶超薄切片中有风车状包含体,属马铃薯Y病毒组的成员。丛矮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弹状病毒,和河北省和北京市的相似。小麦花叶病的分布面积广,为害大,和小麦丛矮病、大麦条纹花叶病、小麦条点花叶病一起威胁着新疆小麦的生产,应密切注意,早加防范。  相似文献   

3.
陈炯  程晔 《Virologica Sinica》2000,15(2):97-105
线状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病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地均有发生。这类病毒由根肿菌纲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传播,并归类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的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日本的Sawada(1927)[1]首次发现并描述小麦花叶病害,随后的研究表明病原是土传的。Inouye(1969)[2]证明该病害的病原是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yellowmosaicvirus,WYMV)。Slykhuis(1960)[3]首次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冬小麦上发现并描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害。Slykhu…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发生于甘肃省敦煌县的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害。对病叶进行包埋切片和抽提纯化、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在病叶组织细胞内或抽提纯化汁液中,均可见到大量的弹状病毒质粒。切片中质粒大小为43~64×150~220毫微米,抽提纯化的质粒大小为70~80×200~250毫微米。从弹状病毒质粒大小,既不同于小麦丛矮病毒,也不同于玉米花叶病毒的弹状质粒,可能是一种新的侵染玉米的弹状病毒。  相似文献   

5.
在调查陕西、甘肃两省禾谷类三种病毒病:小麦线条花叶病毒病、小麦丛矮病毒病和玉米粗病毒病的发生危害基础上,采用超薄切片和电镜技术对发生在上述两省内的三种病毒进行了病毒粒子的直接观察。  相似文献   

6.
小麦丛矮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一个重要病害。已报道[1-4]叫它是由灰飞虱传染的,在小麦病株和带毒灰飞虱Laodepha striatellus Fallen 的超薄切片中都观寮到弹状璃毒颗粒。为了确定病原,我们用微量注射器把从小麦病株中提取的病毒注人灰飞虱,然后放在健康小麦上取食,可使小麦产生典型的丛矮病状。证明小麦丛矮病的病原是种弹状病毒,称谓小麦从矮病毒(WRSV)。还用注射方法测定了WRSV的体外抗性。用10种禾谷类作物和17种禾本科杂草测定了wRSV的寄主范围。试验证明WRSV可侵染属于6个族的17种植物。在免疫的植物中Aegilops ventricosa 可与小麦杂交,是抗病育种中有用的原始材料。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了43个小麦品种对WRSV的抗病性,41个严重感病,两个春麦品种中3和中4是抗病的。  相似文献   

7.
正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除以刺吸危害水稻、大麦、小麦、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外,还能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及玉米粗缩病等多种病毒病害,造成作物产量的巨大损失。昆虫体内具有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在昆虫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害虫防治中可开发利用的一类重要资源。为了掌握灰飞虱体内细菌型微生物的资源状况,为后续  相似文献   

8.
小麦丛矮病毒是在中国发现的一种植物弹状病毒 ,病毒基因组是由一条单链负链RNA组成并编码 5种病毒结构蛋白质 :表面糖蛋白G、膜基质蛋白M、核衣壳蛋白N、大蛋白L和所谓非结构蛋白NS。后来的研究证明 ,在弹状病毒的模式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中 ,NS蛋白也是一种结构蛋白 ,而且在成熟的病毒粒子中以各种磷酸化形式存在 ,并且证明NS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对病毒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的调控起重要的作用。用体外磷酸化方法证明 ,结合于小麦丛矮病毒的核衣壳上的NS蛋白可以被磷酸化 ;同时也证明 ,从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小麦丛矮病毒的NS蛋白 ,只有在病毒核衣壳存在下才可以体外被磷酸化 ;从而证明 ,小麦丛矮病毒或植物弹状病毒的NS蛋白也是一种磷酸化蛋白质 ,在成熟病毒粒子中可能存在磷酸化和非磷酸化两种形式。病毒的L蛋白除以前报道的具有RNA聚合酶活力外 ,也具有蛋白激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继对芝麻矮化坏死病源研究之后,又对普遍发生的芝麻黄花叶病害分离物(YMo—I)进行了系统鉴定。该分离物普遍存在于各芝麻主产区,普通年份发病率为1~5%。YMo—I侵染芝麻引起叶片褪绿及黄绿相间花叶。摩擦接种能够侵染4科12种(品种)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昆诺藜;系统侵染大豆、花生、望江南、克氏烟等。该病毒能够由桃蚜、花生蚜、大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ELISA检测其病株种子带毒率为0.5%,但尚未发现种生病苗。病毒在组织汁液中存活期3天;钝化温度55~60℃,稀释限点4×10~(-3)。提纯病毒为弯曲线状粒体,大小约为13×730nm。并有极易凝聚的趋势。病组织中诱导大量典型PVY第一亚组的风轮形和卷筒状细胞质内含体和少数多边形结晶核内含体。血清学上该病毒与花生条纹病毒(PStV)、西瓜花叶病毒—2(MMV—2)密切相关,与花生斑驳病毒、大豆花叶病毒弱相关;与芜菁花叶病毒不相关。但它不侵染WMV—2的寄主—黄瓜,并且该病害田间的发生流行与芝麻、花生的间作方式以及PStV在花生田间的流行密切相关。根据上述结果,YMo—I分离株被鉴定为花生条纹病毒的一芝麻分离株。  相似文献   

10.
经SDS-聚丙烯酰胺梯度电泳可以从提纯的小麦丛矮病毒中分离出五种结构蛋白。其中,在N蛋白区域又可分辨出分子量相差2KD的两条蛋白蒂,N_1=46K,N_2=44K。从电泳中分离得到的N_1及N_2蛋白经同位素~(125)I标记后的双向指纹图谱证明没有明显差异,为同一种蛋白质。又通过N末端分析证明N_1的末端为Ser.,N_2为His,初步断定N_1与N_2是前体与酶解产物之间的关系。实验还证明小麦丛矮病毒的核衣壳制剂具有专一酶解N_1至N_2的能力,首次证明了植物弹状病毒的核衣壳具有蛋白水解酶的活力。本文还提出了N蛋白的酶加工现象在弹状病毒的复制和转录的调控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在新疆的燕麦和小麦上发现了红条花叶病,其病原体是一种弹状病毒,大小为120~240×80~100nm(PTA 负染),因负染剂的不同有显著的空腔或呈横纹结构,套膜外有柱状突起,大小为8×8nm,柱状突起外还有一层薄膜,厚2.5~3.0 nm,弹状质粒易于降解、生成线状核衣壳、小饼和细丝。媒介昆虫是条沙叶蝉(Psammoteffix striatus),在大田网捕成虫,在笼罩内燕麦病苗上饲毒2天后,分别接种于燕麦及小麦健苗,可导致发病。病毒质粒的形态,特性与小麦丛矮病毒,小麦条点花叶病毒(美)约略相似而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发生的小麦土传病毒病,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只感染小麦,感病植株幼叶表现为退绿到黄化的条斑,老叶表现为花叶和坏死。我们提纯各地分离物研究表明,病毒粒子呈线状,直径13~14nm,长度为200~1800nm,其中350~850nm的比例较高。病毒外壳由二种分子量分别约为30kd和27kd的结构蛋白组成。病毒粒子周围能均匀地“修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抗血清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抗血清,反应均很强烈。鉴于上述特性,认为本病害是由小麦棱条斑花叶病毒(WSSMV)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的燕麦和小麦上发现了红条花叶病,其病原体是一种弹状病毒,大小为120~240×80~100nm(PTA负染),因负染剂的不同有显著的空腔或呈横纹结构,套膜外有柱状突起,大小为8×8nm,柱状突起外还有一层薄膜,厚2.5~3.0nm,弹状质粒易于降解、生成线状核衣壳、小饼和细丝。媒介昆虫是条沙叶蝉(Psammoteffix striatus),在大田网捕成虫,在笼罩内燕麦病苗上饲毒2天后,分别接种于燕麦及小麦健苗,可导致发病。病毒质粒的形态,特性与小麦丛矮病毒,小麦条点花叶病毒(美)约略相似而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杭州地区发生的玉米花叶病由甘蔗花叶病毒引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杭州地区呈现玉米矮花叶典型症状的玉米病组织中提纯得到大量线状病毒粒子,大多数长度为750?nm。病组织中含有大量风轮状内含体和板状集结体。病毒外壳蛋白为33.6 kD。病毒RNA13’端序列(1.8 kb)与甘蔗花叶病毒(SCMV)同源性最高,达71.5%~99.1%,与高梁花叶病毒(SrMV)同源性次之,为67.8%~68.5%,与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同源性最低,仅为38.4%~48.4%,从而初步认为此病害由SCMV引起。根据已发表的SCMV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作亲缘性分析,表明SCMV可分为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德国和中国三大类。  相似文献   

15.
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传播介体为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与发生在欧美的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为同一属内的两种病毒。该病毒在我国分布广泛,在长江流域各省份以及济南、陕西等都有分布,对小麦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危害。一般可引起小麦减产10%~30%,严重时达70%,甚至绝产。以往对该病害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田间的症状表现,有时很难与由其他病原或环境因子引致症状相区分,目前,关于WYMV的问接酶  相似文献   

16.
电子鼻技术在快速检测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为明确电子鼻技术在快速检测小麦矮腥黑穗病菌方面的可行性,利用电子鼻对含有TCK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FL)不同冬孢子数(50g小麦种子中冬孢子数分别为0、100、101、102、103、104、105)的小麦进行了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法(LDA)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这2种分析方法均可将不含TCK冬孢子的小麦和含TCK冬孢子的小麦区分开来,而且通过LDA分析,可将TCK冬孢子含量为100、101、102及103以上的处理区分开来。另外,通过PCA分析,可将TCK与TFL区分开来。此结果为电子鼻技术在快速检测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葱兰黄化病病原类菌原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葱兰为石蒜科(Amaryllidaceae)草本植物,是一种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的多年生观赏花卉.葱兰黄化病是1992年在杭州发现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对葱兰的生长和观赏价值有严重影响.罹病株(丛)最初表现为深红色斑点,逐渐扩大为鲜红色条斑或斑块并转为亮黄色,最后整株叶片大部分转为鲜艳的黄色,呈现典型的系统侵染.发病1—2月后整株(丛)地上部分枯死.发病一般始于早春(3月上旬),春末夏初有一个发病高峰期;秋末有另一个发病期,但病状较轻;感染株有恢复现象,即在下一个生长季能从地下部分重新生长出叶片,但病株叶片明显细小,有丛簇现象,病株开花少且花期短.作者从1992年春起,对该病害进行了病原分离、生物学测定和病组织超薄切片电镜检查,发现该病害可能与类菌原体有关,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样品感病植株分别于1992年4月采自浙江农业大学校园和1992年6月采自杭州花圃,用盆栽保存于防虫温室中,同时采取健株作为对照.1.2 用病株分离病原和接种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省烟台地区的小麦上发生一种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的病毒病,感病小麦植株表现矮化褪绿和花叶症状.我们于1997年4月从病区采集感病小麦植株,进行了病毒种类鉴定.直接电镜观察发现有二种病毒粒子,一种粒子呈棒状,占大多数,其长度约为300nm和150nm; 另一种粒子呈线状,数量较少,长度为500nm~700nm.免疫电镜结果表明,棒状病毒粒子仅与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oil-borne wheat mosaic virus, SBWMV)抗血清反应,而不与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抗血清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 streat mosaic virus,WSSMV)抗血清反应;反之,线状病毒仅与WYMV、WSSMV抗血清反应,而不与SBWMV抗血清反应.用WYMV和SBWMV两种抗血清同时进行修饰时,线状病毒粒子和棒状病毒粒子均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9.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是番茄丛矮病毒科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属的唯一成员,可通过机械、种子和昆虫介体传播。其单独侵染玉米仅能引起轻微症状,但其与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或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Wsmv)等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病毒复合侵染会引起严重的玉米病害——玉米致死性坏死病(Maize lethal necrosis disease,Mlnd),造成玉米产量损失惨重。Mcmv在全球广泛分布,对玉米产业构成很大威胁。深入了解Mcmv并掌握其防治措施对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就Mcmv的生物学特性、分布与危害、鉴定与检测及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防治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Mcmv的深入研究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麦丛矮病传毒昆虫带毒率。酶用碱性磷酸酯酶,抗原用分离净化的小麦丛矮病毒的核衣壳及其降解物,抗体取抗血清丙种球蛋白部分,交联剂用戊二醛。检测191头灰飞虱的结果与生物接种测定的符合率约为86%。讨论了提高灵敏度的潜力及大田检测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