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浅谈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分析了国外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合作的先进经验,阐述了国外(美国)生物医药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作模式及借鉴意义,深入探讨了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以及联盟本身四个层面提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通过分析医药制造业在各省(区、市)的区域分工,了解和把握其分工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构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提供决策依据和可行建议。方法:基于2010-2020年可获得的医药制造业相关指标及数据,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集中度和区位熵等量化指标,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区域分工和集聚情况。结果: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的产业集中度整体表现为增长趋势,呈现出较高程度的产业聚集。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区位熵整体表现为增长趋势,规模集中度不断提升,区域聚集效应表现较优。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区位熵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位熵整体表现为减少趋势。医药制造业未来有望成为江苏省和山东省的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是北京、江西、湖北和四川4省(市)可选择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结论:医药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集聚化趋势逐步显现,区域分工呈现东、中、西部差异化。期望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制度供给和服务管理,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瑞典生物科技及产业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约有22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位列世界第九位、欧洲第四位,中小企业约占93%。药物开发和生物农业是瑞典最活跃的生物科技研究领域。瑞典是国际上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法律环境比较宽松的国家之一,2004年以转基因玉米为原料的特酿啤酒获准在瑞典上市。政府研发投入、种子基金、风险投资为生物医药创新及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投融资保障。跨国医药企业领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合同研究机制成熟、临床研究体系发达等优势,使瑞典逐渐成为欧洲临床研究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4.
黄嘉纯  林丹 《生态科学》2023,(5):133-144
梳理国外湾区治理研究的系列理论及实践探索可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有效治理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以1986—2019年的国外湾区治理研究文献为数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归纳总结国外湾区治理研究的研究主体及合作状态、研究学科及研究领域、理论基础、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等内容,廓清其知识结构。结果表明:1)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强化湾区治理的研究和实践; 2)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是早期研究的主导学科,随后逐渐呈现学科多样化趋势,并在海岸海洋资源开发和水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与开发利用、社会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方法等领域积累了丰富成果; 3)主要理论基础包括自主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 4)当前研究热点涉及治理综合途径、治理制度体系、海洋保护区网络建构、基于生态系统的治理、气候变化语境下的适应性治理、沿海社区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等; 5)研究前沿分布于湾区治理的上述四大研究领域。最后,结合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和治理需求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也逐渐产业化.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走访的方式,从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生产加工、观赏三方面,透析四川省宜宾市野生动植物各产业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规模以及物种种类、数量、地理分布等现状,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投资规模是影响产业化企业经济效益的第一主成分,其中投入总资金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最高,达0.594;(2)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企业的养殖规模,以产业化企业的养殖种类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最大,为0.708;(3)产业化经营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分结果显示,经济效益回报最高的企业分值为3.330,综合反映了投入资金与投资规模之间的综合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因工程药物研制过程中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是国际上优先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之一。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生物药物已形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利益驱使很多科研单位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到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中来。在基因工程制药选题立项时应首先考虑产品市场风险、研制过程中的技术风险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修改所带来的风险;其次,在药学研究、临床前药理药效研究、临床研究、资料申报的具体过程中,要根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好实验方案、工作计划和合作单位,并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作好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就基因工程药物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阐述了一些经验,希望对业内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王瑛  何艳芬 《生态科学》2019,38(4):217-224
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 通过拟合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的线性关系以检验其是否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选取1997—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种能源消费量计算得到的人均碳排放数据, 并绘制时间序列曲线。时间序列曲线具有波动式上升的特征, 但近年来处于明显的下降阶段; 通过拟合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 发现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 西安市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符合库兹涅茨曲线, 并且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过峰值, 说明随着人均GDP增长环境污染已有所改善。结合同期GDP总量、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及其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系数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 表明人均碳排放与这些指标均存在相当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院是否存在规模经济及适宜床位规模大小。方法 利用浙江省500张床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数据,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和效率回归调整模型筛选评价指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所有决策单元的总体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平均得分均大于0.93;36%的单元为总体有效,65%的单元为纯技术有效,43%的单元为规模有效;43%的单元处于规模报酬不变区间,42%的单元处于报酬递增区间,15%的单元处于报酬递减区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呈下降;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床位、药品收入比重、设备数量、医院等级、诊次床位比、业务收支比、每床卫技数、每床固定资产、所在地区千人医生数和经济水平等。结论 多数医院存在规模经济。医院床位数在800~1 300张较为合适。提高医院经营效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合理控制床位;控制药品收入比重,注重医疗技术的提高;提高管理水平,控制固定资产过度投入;提高地区卫生资源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将土地整治活动作为外界对农田生态系统(项目区)集中性的外部激励,以陕西关中凤翔县典型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分析了项目实施前后生态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变化状况,建立了土地整治生态影响概念性模型,明确了相应生态流的流向与路径关系,使用可用能法和能值法测算项目区外部输入及生态产品输出,应用生态流分析法,对土地整治项目生态流和系统效率进行了定量计算。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评估了项目实施后区域净生态价值、自然资源依赖度、可更新资源依赖度、生态产出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可持续度等指标的时间变化过程。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可用能法和能值法测算出的系统生态效益均呈现由项目建设初期陡降为负值,而后指数增加,再趋于平稳的过程;(2)可用能法测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第29年,生态效益由亏转盈,体现出系统从被扰乱后恢复自然平衡状态的过程;(3)能值法测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第4年,生态系统趋于平衡状态;(4)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效益为负,于项目实施3a后趋于平稳,总投资中农业生产年投入占资金总额的78.35%。通过可用能和能值方法的结合,可以定量计算系统稳定性,为土地整治项目的物质、劳动力和资金投资选择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江伟康  吴隽宇 《生态学报》2021,41(5):1747-1757
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显著,生境质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分析地区生境质量与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的关系,能够为区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运用InVEST模型,以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0、2015、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分布数据探究各地区城市发展与生境质量的权衡关系,并预测2030年大湾区不同情景下生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1)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生境质量逐年降低,呈现出中部低、四周高的环状分布,生境破碎、建设用地增加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珠三角九市生境质量与地区总GDP呈弱负相关,与第一产业产值呈中等正相关,与第二产业产值呈中等负相关,与第三产业产值呈弱正相关。(3)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与人口密度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最主要的空间为高生境质量-低人口密度、低生境质量-高人口密度两种类型。(4)通过空间管制分区,预测2030年大湾区规划保护情景下大湾区平均生境质量较2018上升0.04,达到0.599,生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黄世鑫  蔡云楠  梁芳婷 《生态学报》2021,41(23):9196-9206
梳理国内外自然生态空间管控理论得出,针对自然环境症状的管理方式不足以解决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性与复合性问题,研究提出综合多学科理论和多种空间管制规则,对全域自然生态空间的多元生态要素进行综合管控是生态空间管控的发展趋势。为探究自然生态空间综合管控的思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大湾区自然生态空间总体特征和主要城市的管制措施与特色,指出在增长背景下湾区自然生态空间管控中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关键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大湾区自然生态空间管控的目标、层次、手段、部门、主体层面的转变方向,并详细探讨从湾区自然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空间分级分类、动态管控指标、区域协同联动机制、空间管控权益主体等方面实施综合管控的具体思路,以促进湾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效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全球四大湾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全球四大湾区既是经济发达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限制其可持续发展,有碍于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目标的实现。然而,过去的研究对生态环境方面关注较少,缺少湾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综合国内外统计和遥感多源数据,建立四大湾区生态环境评价数据库;围绕生态质量,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指标体系,构建湾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2015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东京湾区 > 旧金山湾区 > 纽约湾区 >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质量,纽约湾区 > 旧金山湾区 > 粤港澳大湾区 > 东京湾区;环境质量,旧金山湾区 > 东京湾区 > 纽约湾区 > 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利用效率,东京湾区 > 旧金山湾区 > 纽约湾区 > 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环境质量增速缓慢,在生态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幅排名首位。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优势在生态和环境质量,短板在资源利用效率;东京湾区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优势明显,短板在生态质量;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湾区都存在差距。研究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从生态空间、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方面,吸取发达国家湾区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际化程度、资源整合能力、经济价值和效益都极高的区域,必须高度重视其环境风险问题,避免区域生态系统和人民群众健康受到威胁。人类活动密集区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源和受体的涉及面广、来源复杂,利用传统统计数据和技术手段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越来越体现出其时效性弱、精准性差的缺点。尝试引入手机信令数据及其模拟分析的人口数据,并将其嵌入到网格化环境风险分析法中,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江门市大气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刻画区域环境风险空间分布特征,精准识别区域环境风险类型。研究方法是在遵循《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的前提下,通过对比分析统计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得到的江门市人口空间分布、大气环境风险易损性及环境风险值,结果表明虽然两者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但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得到的环境风险等级结果更精细化、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强、数据处理更高效。研究表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开展分析显著提高了环境风险评估的风险受体人口分析精度,可为预测及管理区域环境风险提供准确参考,实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区域具体化、最小化,从而减小应急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海岸带高强度开发区域,面临着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的压力,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绿色湾区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分析大湾区海岸带基底、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大湾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规划的策略,从以下5个方面构筑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规划的体系:一是从陆海污染统筹治理来恢复海域生物生存环境;二是从自然岸线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与规范化建设、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来加强海岸带生态的保护;三是通过岸线生态修复、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修复、受损海岛生态修复来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是从海堤生态化改造与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岸带综合防护工程建设来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五是打造智慧海岸带管理服务平台来保障海洋命运共同体健康发展。本研究提出大湾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期望为大湾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细颗粒物(PM2.5)污染不仅是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痛点,也是城市大气环境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焦点。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既是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与政策实施落脚点,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尤其受瞩目。对1999-2016年大湾区地表PM2.5浓度栅格数据集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中空间自相关分析选取莫兰指数(Moran''I指数)作为度量;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研究区内PM2.5与气象要素之间关系。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1999-2016年历年PM2.5浓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8年为时间拐点,该时间节点之后空气质量显著提高,且1999、2009、2016三年,年平均PM2.5浓度相似值趋于聚集分布。冷热点分析结果表明:热点区域集中于湾区行政核心区域范围内;冷点集中于核心边缘区域,空气质量较优。利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最终筛选出实际蒸散量(aet)、太阳辐射(srad)、最低温度(tmmn)、蒸汽压(vap)、饱和水汽压差(vpd)、风速(ws)等6个气象因子,利用回归分析判断影响PM2.5浓度时空分布的显著因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太阳辐射与PM2.5浓度关系呈负相关,该结果与其他城市相关研究有较大差异,最小温度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风速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饱和水气压差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化及其权衡与协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世豪  黄麟  徐新良  徐淑琬 《生态学报》2020,40(23):8403-8416
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环境优化与城市发展、经济开放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掌握其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变化状况有助于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政策。基于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变化,分析了大湾区生态系统生产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探讨了供给与调节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森林与农田是大湾区的主体生态系统,面积占大湾区国土面积的54.1%和22.8%,近15年由于城镇面积快速增长(增幅达68.6%),导致森林、农田、湿地面积不断减少。(2)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供给服务量和土壤保持量整体上均呈现轻度增加趋势,特别是江门、肇庆等生态服务主要提供区域;东南部最高、北部次之、中部偏低的水源涵养量,除西北部呈现增加趋势以外,其它区域皆呈现减少趋势;城镇扩张是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服务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3)大湾区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调节服务之间的相关关系均以协同为主,然而,在大湾区东北部和南部的广州、惠州、江门等区域呈现明显的权衡关系,提示大湾区发展过程中,需要在这些呈现权衡关系的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优化绿地结构、保护生态空间,减少城镇扩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极影响,建设生态优美、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相似文献   

17.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席卷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已经成为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克服的全球重大卫生安全挑战。面对疫情,因各国的文化、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医疗系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典型城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代表,通过系统梳理和量化分析各医疗系统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和效用,明晰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等的职能,厘清各城市防疫医疗力量在重大传染性疫情防控中的优势和短板。结果表明,内地三市与港澳相比,拥有的防疫医疗基础雄厚;澳门和内地三市在疫情早期保持高度一致,联合推进防疫攻关的机制,在应对疫情有效性方面表现不俗,而香港由于受“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限制,以及社会撕裂余波的影响导致难以快速全面封锁,应对疫情的有效性相对较差。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互通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整个大湾区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区域和景观尺度的生态保护修复应以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过程实现为目标。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连通性修复方法引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识别领域,以粤港澳大湾区外延范围——粤港澳地区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最小阻力模型、电路理论模型,识别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及障碍点、生态夹点、生态敏感区,提供了一种中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研究案例。结果表示:(1)研究区生态源地总面积5.27万km~2,潜在生态廊道138条,共同构成了环绕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形生态屏障,但局部区域仍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2)研究区生态障碍点、生态夹点面积分别为442.7、9.1 km~2,对其进行针对性修复可显著改善生态连通性。(3)研究区生态敏感区共4302.48 km~2,青云山、九连山、起微山等重要生态源地内存在部分生态退化区域,对其进行修复可防范生态风险、提升生态功能。未来应通过空间规划途径对重要源地和生态廊道加强保护监管,对生态节点、生态敏感区、生态退化区进行分区分类修复。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粤港澳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晓瑶  张潇  李冬花  陆林  虞虎 《生态学报》2022,42(6):2086-2097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最为发达区域,其快速变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1995—2015年深圳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规律,运用FLUS模型与ESV算法,设定自然发展、城市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4种情景,模拟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95—2015年转出量最高的地类是草地,草地与林地间存在密切相互转化关系,除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均呈“入不敷出”态势;(2) 1995—2015年ESV总价值的下降趋势由迅猛变化为和缓,调节服务是深圳市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次则是支持服务功能;(3)秉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本原则,以2035年为目标年,设定了自然发展、城市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四种情景,发现自然发展和城市发展的ESV总价值损失量较高,建筑面积的增加和草地面积的大规模减少成为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关键。生态保护情景下,虽然ESV总价值减少趋势并未有效遏制,但减少量明显少于其余三种情景,成为未来深圳市土地利用优化的最优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