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SOCS-3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2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饮食组(21只)。饲养8周后,从高质饮食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证实造模成功后,将该组余下的16只大鼠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并随机分为NAFLD对照组(8只);吡格列酮干预组(8只),予以吡格列酮3mg·kg-·1d-1灌胃。16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检测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SOCS-3 mRNA和SREBP-1c mRNA表达及肝脏病理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组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脂肪变水平及肝组织SOCS-3 mRNA、SREBP1c mRNA表达显著上调。吡格列酮干预组SOCS-3 mRNA、SREBP-1c mRNA表达较NAFLD组下调,且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脂肪变水平下降。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SREBP-1c mRNA表达水平、肝脂肪变成显著正相关。结论:SOCS-3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及上调肝组织SREBP-1c mRNA表达参与NAFLD发病,吡格列酮能抑制肝脏SOCS-3的表达,对NAFLD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db/db小鼠骨骼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只4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和db/db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吡格列酮10mg/kg.d和安慰剂灌胃。另设10只同周龄db/m小鼠,给予安慰剂灌胃作为非糖尿病对照(db/m对照组)。每周监测体重、血糖,4周后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骨骼肌组织中PTP1B蛋白含量。结果db/db组小鼠骨骼肌PTP1B表达显著高于db/m组,给予吡格列酮干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低于db/db组(P〈0.05),骨骼肌PTP1B表达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与降低骨骼肌PTP1B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组织中PPARα基因的表达,并用PPARct激动剂进行干预,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高脂模型组、③PPARα激动剂干预组,利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2周后,检测大鼠血脂、肝功能、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RT-PCR法分析PPARα基因的表达;观察肝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PPARa激动剂可降低NAFLD大鼠转氨酶、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可促进NAFLD大鼠中PPARa基因的表达;肝脏形态学明显改善。结论PPARα激动剂能改善NAFLD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具有适度的胰岛素增敏作用。PPARα及其配体在NAFLD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为临床防治NAFLD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究妊娠糖尿病(GDM)对仔鼠肺成熟的影响及吡格列酮对肺发育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0只SD孕鼠分为对照组、GDM组和GDM+吡格列酮组(GDM+P组),每组10只。GDM组和GDM+P组孕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Z,45 mg/kg)和高脂饮食饲养构建GDM孕鼠模型,GDM+P组大鼠建模后灌胃10 mg/kg的吡格列酮,对照组和GDM组孕鼠每天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娩后,检测各组仔鼠的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以及胎肺组织中的总磷脂量。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油红O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胎肺组织结构和形态变化。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胎肺组织中SP-A、SP-B、SIRT1和PPARγ的表达。结果:GDM组仔鼠的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GDM组仔鼠胎肺组织中的总磷脂含量降低(P<0.05);胎肺组织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数量和脂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GDM组仔鼠胎肺组织中的SP-A、SP-B、SIRT1和PPARγ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吡格列酮干预显著逆转了GDM对仔鼠胰岛素、胎肺组织结构和形态变化的影响;GDM+P组仔鼠胎肺组织中的SP-A、SP-B、SIRT1和PPARγ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相较GDM组均升高(P<0.05)。结论:GDM母鼠所生仔鼠存在肺发育延迟,吡格列酮干预可有效促进仔鼠的肺成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SOCS-3通路的抑制作用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20只,正常对照)、B(30只,模型对照)和C组(20只,实验干预)。A组大鼠喂以普通饲料,B和C组喂以高脂饲料;12周末随机处理B组10只,行正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证实IR-NASH造模成功(100%)后,B、C两组继续高脂喂养,并予C组大鼠替米沙坦每日5 mg/kg灌胃,16周末全部大鼠测血清IL-6、TG、TC、ALT、AST、空腹血糖(FBG)和血清胰岛素(FBI),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行正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肝组织HE肝脏病理学检查,半定量RT-PCR法检测肝组织SOCS-3和SREBP-1c mRNA表达水平。结果高脂饮食12周大鼠进展为NASH。16周末,B组大鼠肝湿重显著高于A组,C则明显低于B组;B组出现血脂异常和IR,血清IL-6、肝脏SOCS-3 mRNA和SREBP-1c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与A组比较P0.01),三者分别与稳态葡萄糖输注率(VGIR60-120)显著负相关(r=0.9248,P0.0001;r=0.9011,P0.0001;r=0.9739,P0.0001)。替米沙坦干预后,肝功能和血脂异常明显改善,NASH病理明显好转,SOCS-3 mRNA和SREBP-1c mRNA较B组显著下调(P0.01),同时VGIR60-120明显增高(r=0.9532,P0.0001;r=0.9687,P0.0001),表明IR明显改善;而此时IL-6仍高水平,与VGIR60-120、SOCS-3、SREBP-1c失去相关关系(r=0.0071,P=0.7238;r=0.0019,P=0.8560;r=0.0002,P=0.9586),而SOCS-3 mRNA和SREBP-1c mRNA仍显著相关(r=0.9439,P0.0001)。结论替米沙坦干预NASH大鼠可显著减改善肝功能和IR,其机制并非抑制炎症因子IL-6,而是下调肝脏SOCS-3、SREBP-1c的表达,从而改善糖脂代谢和NASH。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化控糖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先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控糖治疗,患者血糖达到目标值后(FPG〈7.0 mmol/L,2 h PG〈10.0 mmol/L),改为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继续强化治疗,1周后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使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一组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的基础上加用盐酸吡格列酮30 mg/日(治疗组)。1~4周我院住院治疗,5~12周门诊随访,若出现FPG及2 h PG明显下降或低血糖反应,则减少胰岛素用量。观察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以及治疗12周时FPG、2 h PG、HbAlc、胰岛素用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下降,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胰岛素用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后FPG、2hPG均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组HbAlc有所下降,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HbAlc也有所下降,差异明显(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加用盐酸吡格列酮后,治疗组TG下降,HDL-C升高,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强化控糖血糖达标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继续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且能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对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6):缺血/再灌注组、吡格列酮5 mg/(kg.d)组、吡格列酮10 mg/(kg.d)组、吡格列酮20 mg/(kg.d)组、吡格列酮20 mg/(kg.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特异性阻断剂GW9662组,利用在体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TGFβ1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TGFβ1蛋白的变化。结果:TUNEL法显示吡格列酮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吡格列酮上调TGFβ1表达,GW9662逆转吡格列酮对凋亡细胞的抑制作用,抑制吡格列酮促进TGFβ1表达上调的作用。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吡格列酮可促进TGFβ1上调,这两种作用是由PPARγ介导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GFBP-3)的表达及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大鼠NAFLD模型,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进行干预。 HE染色动态观察大鼠4、8、12周时肝组织病理学变化,IRMA法动态监测血清IGF-1、IGFBP-3含量。结果正常组大鼠各时间点肝组织病理均无明显异常;模型组随高脂饮食时间延长,在4、8、12周3个时相点肝组织脂肪变、炎症程度、气球样变及NAFLD活动度积分逐渐增强,血清IGF-1、IGFBP-3逐渐明显下降,且模型组各时相点IGF-1、IGFBP-3的水平较正常组同一时相点明显降低;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干预后,大鼠肝组织炎症程度、NAFLD活动度积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IGF-1、IGFBP-3的水平则较模型组明显增高。结论血清IGF-1、IGFBP-3水平随大鼠NAFLD进展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E对妊娠中期高糖环境大鼠皮下脂肪组织中asprosin的表达影响。方法:将妊娠中期高糖环境大鼠(n=21)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吡格列酮与维生素E组。格列酮与维生素E组分别灌胃80 mg/kg的吡格列酮和5 mg/kg的维生素E,模型组灌胃等剂量的0.9 % NaCl,1次/d,检测皮下脂肪组织中asprosin表达情况。结果:吡格列酮组与维生素E组给药第3 d、第7 d的血糖、体重低于模型组(P<0.05),维生素E组低于吡格列酮组(P<0.05)。吡格列酮组与维生素E组给药第7 d的皮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吡格列酮组与维生素E组对比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与维生素E组给药第7 d的皮肤组织aspros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维生素E组低于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维生素E在妊娠中期高糖环境大鼠的应用能抑制皮下脂肪组织中asprosin的表达,提高SOD活性,降低MDA的表达,从而降低大鼠的体重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和功能是影响AS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吡格列酮与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HDL的改善作用,以期在临床上预测该治疗措施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效果。将70例T2DM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情、药物基本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35人,两组患者除常规使用胰岛素降糖治疗外,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吡格列酮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及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3个月后临床观察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sugar, FPG)、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glycaemia, P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同时提取患者HDL,检测不同药物治疗对HDL功能的改善效果。与治疗前相比,吡格列酮组患者FPG、PPG、HbA1c、TC、TG及LDL-C 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干预后患者HDL-C水平升高10.67%。HDL功能检测显示:药物治疗3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患者HDL介导细胞胆固醇外排效率增加25%,并使细胞内相关转运蛋白ATP结合盒转运体A1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表达增加;同时,吡格列酮组患者HDL抗巨噬细胞凋亡功能亦明显提高。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吡格列酮联合瑞舒伐他汀钙不仅可以稳定血糖、血脂水平,而且可以升高HDL水平,改善HDL的功能,对于延缓T2DM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PAR-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非酒精脂肪性肝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正常组)15只普通饮食,B(高脂组)15只高脂饮食。8周后,自两组各随机抽取2只大鼠处死,光镜观察证实脂肪肝造模成功,继续喂养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血清做免疫生化检查,取肝组织标本,分别以光镜观察做出NAS评分,免疫组化和PCR法检测肝组织PPAR-γ蛋白的表达。结果:1.高脂饮食可以成功的复制NAFLD的大鼠模型;2.血清GLU、TC、TG、HDL-C、LDL-C在高脂组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显示:高脂组PPAR-γ表达量较正常组升高;结论:1.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NAFLD模型;2.PPAR-γ在NAFLD大鼠肝脏成脂性改变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子为  胡云  李爱梅  徐郁  黄洪  郭万华 《生物磁学》2009,(19):3707-3709,3731
目的:通过PET/CT检查观察脂肪肝患者肝脏及其他组织对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入变化,探讨脂肪肝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36例做PET/CT的健康和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分为对照组(n=18例);脂肪肝组(n=9例);糖尿病脂肪肝组(n=9例)。常规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PET/CT测肝脏CT值和肝脏、肾皮质,骨骼肌组织18F-FDG的最大标准摄入值(SUVmax)及平均标准摄入值(SUVmean)。结果:1.糖尿病脂肪肝组的TG显著高于单纯脂肪肝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03,0.0000。单纯脂肪肝组的TG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8。2.糖尿病脂肪肝组的肝脏18F-FDG的SUVmean和SUVmax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SUVmean和SUVmax,P=0.0054,0.0133。单纯脂肪肝组的肝脏SUVmean和SUVmax亦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脑皮质、肾皮质和骨骼肌组织的18F-FDG的SUVmean和SUVmax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FBG与TG显著正相关(r=0.59919,P=0.0004);FBG和TG与肝脏的CT值显著负相关(r=-0.55625,P=0.0004;r=-0.45739,P=0.0097)。结论:脂肪肝与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升高显著相关。脂肪肝及2型糖尿病脂肪肝患者肝脏对葡萄糖摄取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兔肝组织硫化氢(H2S)、一氧化氮(NO)浓度,探讨H2S、NO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日本大耳白兔数字法随机分为重度NAFLD组(重度组)、轻度NAFLD组(轻度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重度组给予高脂饲料160 g/(兔.d),轻度组给予高脂饲料80 g/(兔.d)+普通饲料80 g/(兔.d),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160 g/(兔.d)。均饲养13周。实验前后采集血浆标本,同步检测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肝组织匀浆检测NO、H2S浓度。肝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学。结果⑴TC、TG:饲养前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养后重度组TC、TG分别为(32.12±1.25)、(6.02±2.12)mmol/L,轻度组TC、TG分别为(18.34±2.10)、(4.39±1.93)mmol/L,均高于饲养前(P﹤0.01),饲养后重度组TC、TG高于轻度组(P﹤0.01)。⑵肝组织NO:重度组(132.4±20.7μmol/g蛋白)和轻度组(95.4±19.8μmol/g蛋白)肝组织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74.9±34.7μmol/g蛋白,P﹤0.01),重度组又显著高于轻度组(P﹤0.01)。⑶肝组织H2S浓度:与对照组比较,重度组和轻度组肝组织H2S明显下降(P﹤0.0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下降更显著(P﹤0.05)。⑷肝脏病理学:重度组肝脏病理学改变呈重度NAFLD,轻度组呈轻度~中度NAFLD。结论 NO、H2S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通过干预NO、H2S防治NAFLD可能是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PPARα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防治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运动组.后两组喂食普通饲料的同时在实验前三周给予脂肪乳剂灌胃,以诱发脂肪肝.七周有氧运动后测大鼠体重、肝湿重、测血浆TC、TG、ALT、SOD及MDA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肝细胞PPAR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TC、TG显著升高(P<0.05,P<0.01),高脂运动组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脂组TC、TG显著高于高脂运动组(P<0.01,P<0.01).2)高脂组PPARα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和高脂运动组(P<0.01);高脂运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高脂组肝小叶结构模糊,肝窦界限不清,汇管区结构模糊,肝细胞肿胀,有空泡样改变,肝脂肪变性.高脂运动组肝脏仍有脂肪积聚,但肝细胞空泡消失,呈好转趋势.4)高脂运动组MDA显著低于高脂组(P<0.01);高脂运动组SOD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结论:运动可以通过上调PPARαmRNA来促进脂肪酸氧化、降低血脂,从而有效预防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在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模型大鼠中的表达情况,以探求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分析各组在2、4、6、8周4个时间点血清ALT、AST、TG、TC的变化及肝组织RBP4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造模时间延长,造模组大鼠肝脏脂肪变越来越明显,血清ALT、AST、TG、TC逐渐升高(p〈0.05)。造模组肝组织RBP4的mRNA的表达随造模时间逐渐增强;造模组免疫组化结果发现,RBP4的表达随造模时间逐渐增强(p〈0.05)。结论: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中,RBP4的表达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加,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因此RBP4可能作为一个敏感的指标反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脂饮食导致的沙鼠NAFLD疾病进展中脂质代谢、肝功能、抗氧化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沙鼠NAFLD的形成机理。方法雄性沙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高脂饮食建立NAFLD模型。分别于1、2、4、6、8、16周每组各处死10只动物,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CHO、TG、LDL-C、HDL-C、GOP、GPT及肝组织的SOD、GSH-PX、CAT活性和FFA含量。结果模型组病理观察2周形成单纯性脂肪肝,6周动物门管区有轻度炎症,8周出现腺泡Ⅲ带局灶性窦周/细胞周纤维化,16周肝脏中度纤维化;模型组第1、2、4、6、8、16周时CHO、HDL-C、LDL-C及FAA波动性升高,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P〈0.01),TG在1、2、4周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P〈0.01);16周末GOT、GPT出现了显著性升高(P〈0.01)。抗氧化酶GSH-PX、CAT、SOD活性模型组在第8~16周显著性降低(P〈0.05,P〈0.01)。结论高脂饮食使沙鼠2周形成单纯性脂肪肝模型后,随饲喂时间延长,16周末可发展为中度肝纤维化。脂质代谢紊乱与氧化应激在沙鼠NAFLD进展中的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腧穴联合当飞利肝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2010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诊断标准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电针联合当飞利肝宁治疗组)和对照组(护肝宁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BMI24)、适量有氧运动等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照组仅服用护肝宁,3次/d,联合组服用当飞利肝宁及电针腧穴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的疗效、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脂肪肝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腧穴联合当飞利肝宁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形成过程中脂质代谢、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相关键因子的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Nrf2及其相关因子在NASH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饲喂高脂饲料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分别于4、12周末处死,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油红O染色法检测肝组织内脂肪沉积变化,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NAS),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Nrf2表达;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肝组织Nrf2及其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4周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和肝组织TC、TG、LDL-C等指标较同期正常组均显著增高(P〈0.01,P〈0.05),12周模型组大鼠血清、肝组织脂质含量持续增高(P〈0.01,P〈0.05),肝组织HDL-C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比4周变化明显。②4周和12周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内沉积大量脂肪滴,肝细胞脂肪变严重,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且随着高脂饮食喂养时间的延长,肝组织内脂肪沉积以及肝细胞脂肪变程度明显加重,NAFLD评分、Nrf2表达强度均显著增高(P〈0.01)。③4周、12周模型组大鼠Nrf2、H01、NQOt、rGCS、GST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或抑制,且12周比4周变化明显(P〈0.01,P〈0.05)。结论:Nrf2及相关因子可能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NASH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与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icrosomal triglyceridetransfer protein,MTP)的关系。方法:将雄性Wistar 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 组)、高脂组(B 组)和MTP 抑制剂组(C 组),每组各20 只。B 组、C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 周后确认非酒精性脂肪肝建模成功,C组大鼠给予混有特异性小肠MTP抑制 剂JTT-130 的高脂饲料喂养,B 组大鼠建模过程始终喂养高脂饲料,A 组大鼠喂养普通饲料。于第12周,分别测定大鼠血清甘油 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含量,以及 肝脏TC、TG、磷脂含量。同时测定肝脏中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P) 的活性与mRNA 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A组)相 比,高脂组(B组)大鼠血清TC、TG、HDL-c 浓度和肝脏TC、TG含量明显提高(P<0.05),MTP 活性及mRNA 水平明显下调(P< 0.05)。与高脂组(B 组)比较,MTP 抑制剂组(C 组)大鼠血清TC、TG、HDL-c 浓度和肝脏TC、TG 含量明显下降(P<0.05),而 MTP 活性及mRNA 表达量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存在MTP表达下调,特异性小肠MTP 抑制剂 JTT-130 可以有效抑制肠道对TG的转运,不影响肝脏TG分泌,并在降低高脂大鼠血浆TG和胆固醇水平的同时也降低肝脏TG 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