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传》2017,(9)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病毒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被认为是导致宫颈癌最重要的病因。高危型HPV DNA整合往往导致其E1和E2区大部分缺失或中断,E6和E7致癌基因过表达,宿主致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目前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整合可作为优质宫颈病变筛查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且其检测的有效方法大都基于荧光原位杂交、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杂交捕获技术结合Sanger测序法等。本文重点阐述了高危型HPV整合导致宫颈癌的主要机制,描述了宫颈病变筛查标志物以及预防性HPV疫苗研发和推广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高危型HPV DNA整合状态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组整合在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中被发现。流行病学和实验证据支持高危型HPV基因组整合在宫颈癌等相关肿瘤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生可能与宿主染色体不稳定和DNA甲基化相关。近年来发现克隆选择与干扰素通路相关。另外,整合对宿主细胞基因影响和整合位点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就高危型HPV基因组整合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当今,随着分子学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用于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其中核酸检测主要包括第2代杂交捕获、聚合酶链反应、原位杂交、Southern杂交和斑点杂交等方法.临床应用的有第2代杂交捕获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第2代杂交捕获法为一种半定量方法,是目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唯一批准能够在临床使用的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技术.该法具检测效能高,并可对人乳头瘤病毒进行高危型和低危型分析,为临床人乳头瘤病毒(特别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王莹莹  李传印  姚宇峰 《病毒学报》2021,37(5):1197-1207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研究发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V16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其基因组变异可能具有更大的致癌潜能.本文主要针对HPV16基因型各个区域常见的突变位点与宫颈癌的关系做一总结叙述.  相似文献   

5.
郑楠  张原  敖滨  郑光宇 《病毒学报》2003,19(4):293-300
基于90种乳头瘤病毒的L1基因和E2基因的DNA全序列,应用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重建病毒的系统发育树,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病毒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同时比较研究贝叶斯推论和过去常用的最小进化、最大简约、最大似然三种建树算法的优劣。结果表明:乳头瘤病毒可分为4超群,不同超群的乳头瘤病毒宿主和组织特异性不同。引起人宫颈癌的高危和低危乳头瘤病毒在进化上分别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高危类群起源于共同祖先。算法的比较研究表明,贝叶斯推论作为进化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在计算速度和可靠性上明显优于其它算法。  相似文献   

6.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利用Arraydesigner2·0和BLAST等生物学软件对10种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设计高特异性、熔解温度?和GC含量相近的60merHPV型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用于HPV检测芯片的制备,并对其中四型最常见HPV病毒(HPV6,11,16,18探针的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设计所得的探针型特异性好,可以应用于HPV的检测与分型。  相似文献   

7.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ms,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利用Arraydesigner2.0和BLAST等生物学软件对10种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设计高特异性、熔解温度(Tm)和GC含量相近的60mer HPV型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用于HPV检测芯片的制备,并对其中四型最常见HPV病毒(HPV6,11,16,18)探针的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设计所得的探针型特异性好,可以应用于HPV的检测与分型。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高危因素及筛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占第二位。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很多,如病毒感染、性行为、宫颈病变等因素。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新发展的薄层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 test,LCT)、检测高危型HPVDNA的技术及宫颈癌筛查系统(TruScreen),显著提高了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从而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实验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感染有着密切关系。约有80%的宫颈癌组织中含有人乳头状瘤病毒第16型(HPV 16)及18型(HPV 18)的DNA,因此,检测宫颈癌组织中的HPV DNA对研究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宫颈癌的防治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HPV DNA的手段都采用DNA探针杂交技术,该方法要有高比活的同位素,而且费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  相似文献   

10.
徐茜  田训  吴莺  黄磊  赵赟  陈刚  王世宣  马丁 《病毒学报》2006,22(2):144-146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癌的关系已被肯定[1],在约50%~90%的宫颈癌组织中可检出HPV16 DNA。为了解与HPV相关疾病的的分子生物学致病基础,尚待深入研究其生物特性和病理特征,方能逐步解决临床简便易行的试验诊断方法和抗HPV感染的治疗问题。目前已经证实HPV16 E6/E7基因是转化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可分别使抑癌蛋白P53和PRb失活,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2],被认为是宫颈癌的始动因子。本文选择HPV16 E6E7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EGFP-…  相似文献   

11.
<正>宫颈癌是全世界妇女中最常见的癌症,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可引发宫颈癌。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危HPV感染与生殖道癌、头部、颈部癌症的发生相关。最近,针对两种最常见、高危型别的HPV16、HPV18型疫苗,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型别及其感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探讨了江西省和广东省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其型别分布,分析了高危型HPV对各种宫颈病变的感染情况,为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采用细胞学、HPV DNA检测(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电子阴道镜和宫颈化学着色方法筛查宫颈癌患者,经病理镜检确诊,然后用GP PCR-SBT法对宫颈癌患者进行HPV基因分型。江西省溪口镇、古市镇及修水县城宫颈癌癌前病变发生率为5.7‰。HC2方法发现宫颈癌患者13种高危型HPV DNA阳性率为89.9%,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为84.8%,对照组为24.5%。采用GP PCR-SBT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发现,江西省宫颈癌患者存在HPV16、58、31、33、18、66、6、11、56和81十种型别,其中HPV81型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据此提出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妇女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并发现江西省宫颈癌高发区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为24.5%。建立了HPV基因分型的方法,对HPV致宫颈病变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于淼  孙峥嵘 《病毒学报》2021,37(4):983-989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已被证实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但不同型别的流行特征存在广泛的区域差异性,且即使是同一型别,其基因组同样存在基因多态性.这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的差异,进而造成病毒生存能力,致病能力以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差异.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HPV16和HPV18型基因多态性在病毒的生物学功能和导致临床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更多的相关研究围绕着HPV高危型中不同型别的基因多态性相继开展,本文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HPV18,HPV58,HPV52,HPV31和HPV33型的基因多态性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目视化纳米探针检测宫颈癌组织HPV16E6基因的方法,为临床降低HPV感染者宫颈癌的发病率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固定于硅烷化片基上的捕获探针,特异性结合单链人乳头瘤病毒16型新疆株E6基因(HPV16E6)扩增片断,再与互补的纳米金颗粒标记的探针结合,通过银染加强显色。结果:初步建立了金标银染法快速检测HPV16E6 DNA的技术。结论:金标银染法灵敏,可以快速特异地检测出各类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检测降低新疆维吾尔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与宫颈癌筛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技术(HC-Ⅱ)对7068例21-58岁妇女官颈细胞进行13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检测。该人群中13种高危型HPVDNA的总检出率为23.45%。在检出的1440例HPV阳性者中,宫颈癌、官颈上皮内高度病变(CINⅡ/Ⅲ)及宫颈上皮内低度病变(CINⅠ)的高危型HPVDNA检出率分别为100%、100%、65.06%。女性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及CIN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言颈癌的防治应重点预防HPV感染,而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应是已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PV是一组小DNA病毒,目前己鉴定有118型.HPV感染人的上皮组织,诱发产生包括妇女宫颈癌和尖锐湿疣在内的多种良恶性增生性疾病,目前已有两种人乳头瘤病毒预防性疫苗上市.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癌机制及相关的疫苗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能引发多种癌症,公认的如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PV还与头颈部鳞癌、食管癌及乳房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HPV引起头颈部鳞癌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与宫颈癌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因此,阐明HPV的致癌机制对于HPV相关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流行病学治疗显示,99%的宫颈癌患者均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HPV是宫颈癌的首要病因.近年来,HPV分型检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宫颈癌筛查中与细胞学检测联合应用,对子宫颈病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和改善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本文拟对HPV感染的检测方法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上的一项研究公布了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病毒整合位点图。病毒整合是病毒将自身DNA插入宿主DNA的过程,这也是感染HPV后导致宫颈癌产生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Ding Ma等人利用高通量病毒整合检测方法在超过100个宫颈癌样本中找到3667个HPV整合位点。他们鉴定出9个基因在至少5个样本中存有整合位点,另外33个基因在至少4个样本中存有整合位点。依据病毒整合到基因中的位置,病毒整合会导致宿主基因表达或丢失或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INⅡ,CINⅡ高于CIN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329,P=0.037;x2=4.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Ⅰ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分别与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