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1991—2015年中国15省(区、直辖市)中老年居民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9轮调查数据资料为基础,将有完整膳食数据信息的45岁及以上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人群奶类(包括液态奶、奶粉和酸奶,不含乳饮料和乳制品)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1991—2015年间,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居民饮奶率和平均每日奶类摄入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饮奶率从1991年的3.4%上升到2015年的14.7%;每日奶类摄入量由1991年的6.1g/d增加到2015年的20.2g/d。调查对象中饮奶者每日奶类摄入量呈现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180.3g/d下降到2015年的137.0g/d。结论:1991—2015年我国中老年居民奶类消费状况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普遍摄入量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状况。方法:将“2015年北京市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朝阳区170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和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中小学生平均每日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谷薯杂豆类、蛋及蛋制品、食用油和盐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为较为适宜,蔬菜、水果以及大豆类为推荐摄入下限值的50%~75%;奶及奶制品、水产类和坚果类摄入量分别为推荐摄入下限值的40.3%和36.8%(<11岁组和≥11岁组)、34.0%和14.6%(<11岁组和≥11岁组)以及26.6%和7.0%(<11岁组和≥11岁组);畜禽肉类高达推荐摄入上限值的130.3%和191.0%(<11岁组和≥11岁组学生)。能量的平均摄入量为1 628.1 kcal,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60.0、67.7、203.1g,供能比分别占14.6%、37.2%和48.2%。中小学生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平均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比例分别为35.3%、20.6%、28.8%和41.8%。钙的摄入状况最差,仅1.2%的学生达到了RNI;硒、铁和锌平均摄入量达到RNI的比例分别为38.8%、75.3%和75.9%。结论: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国老年居民膳食中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硒的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连续3d 24h膳食回顾调查。研究对象为中国内地31个省份150个监测点16 186名60岁及以上居民,分析其膳食中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硒的摄入量。结果:中国老年居民抗氧化营养素平均摄入量为视黄醇当量367.3μg、视黄醇活性当量234.7μg、维生素E 30.2mg,其中α 生育酚当量6.7mg、维生素C 70.0mg、硒37.6μg。维生素A、维生素C和硒的平均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EAR)的人群比例分别为92.8%、71.8%和79.6%,其高于推荐摄入量(RNI)的人群比例分别为4.0%、20.0%和11.3%,维生素E平均摄入量高于适宜摄入量(AI)的人群比例为7.4%。结论:中国老年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C和硒摄入不足问题普遍存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缺乏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云南省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状况,为科学制定营养政策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2010—2012年间抽取云南省城市、农村6个地区的2岁以上常住人口入户开展3d 24h膳食回顾调查,并称重记录家庭3d油、盐、味精等调味品的消费量。结果:共调查1 072户,2 170人,农村居民占多数,为69.8%,低收入(<10 000元)居多,占67.2%。禽畜肉类、油脂类和食盐摄入过多,而蔬菜、水果、蛋类、鱼虾类、豆类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的摄入不足。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为12.3g,仅达到推荐摄入量的4.1%,农村居民奶类摄入量仅为5.1g。随收入升高,云南省城乡居民水果、畜禽肉类、奶及奶制品摄入量增加。结论:云南省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建议加强营养监测,掌握居民膳食营养发展状况;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教育,提倡低油低盐饮食;开展基层营养指导,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膳食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我国居民目前膳食营养状况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相关目标。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研究我国居民食物摄入量、能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及营养不良性疾病与《纲要》中相关目标的差距。结果:我国居民豆类、奶类、水产品和水果摄入量均不及目标的一半;视黄醇和钙摄入明显不足,钠摄入明显过量;我国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贫血率均与目标差距较大。结论:应以《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为蓝本,改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分析2015年中国15个省(区)老年人肉类消费模式现状及人口经济因素对其影响。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的数据资料,选择4876名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数据评价肉类消费率和摄入量并分析其人口经济因素的差异。结果 2015年我国老年人肉类消费率为81.9%。男性、低年龄组、高收入水平、高学历、城市以及西部地区老年人消费率较高(P<0.05)。平均每日肉类摄入量为78.7g/d,其中畜肉和禽肉摄入量分别为65.6g/d和13.1g/d。畜肉摄入量占总肉类的86.9%,猪肉摄入量占畜肉的86.5%。分别有42.1%和38.2%的老年人畜禽肉摄入量超过和低于2016版膳食指南推荐值,男性、高收入、西部地区老年人肉类摄入量高于推荐值的比例相对较高(P<0.05)。结论 我国老年人肉类摄入呈两极分化、过量与不足共存的现象,只有20%的老年人肉类摄入量适宜,但种类单一。在改善老年肉类摄入模式方面需要加强营养健康宣教的力度和相关福利政策投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8年中国15省份成年居民膳食钠的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源于中美合作课题“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该项目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记录食物摄入量及称重法记录的家庭调味品消费量。本研究选取2018年15个省份调查中数据完整的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共计14 320人)进行钠摄入量分析,比较不同特征居民膳食钠的摄入量差异。结果: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钠摄入量中位数为3 838.6 mg/d;男性的钠摄入量(4 114.7 mg/d)高于女性(3 598.2 mg/d);45~59岁居民(4 098.1 mg/d)高于其他年龄组(18~44岁居民为3 745.0 mg/d,60岁及以上居民为3 700.7 mg/d);大学及以上居民(3 711.1 mg/d)低于其他文化程度组(小学及以下居民为3 788.1 mg/d、初中居民为3 945.6 mg/d、高中居民为3 849.8 mg/d),农村居民(3 881.6 mg/d)高于城市(3 747.2 mg/d)(P值均<0.05)。膳食钠摄入量高于2 000 mg/d 的占86.7%。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钠主要来源于调味品(78.8%),其次为天然食物(11.1%)和加工食品(10.1%)。调味品中,食盐提供的钠占62.3%,其次为酱油(占11.4%)。结论: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钠摄入较高,调味品是膳食钠的主要来源,应关注加工食品对居民钠摄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西安市居民膳食磷摄入状况及其与高血压罹患的相关关系,为制定高血压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1月调查西安市某社区18岁以上在该地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共1 474人,采用健康危险因素问卷和膳食频率调查表获取个人基本信息、膳食磷摄入及高血压患病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膳食磷摄入和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联。结果:西安市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1%,其中男性为30.9%、女性为22.7%。调查对象膳食总能量和磷的日均摄入量分别为(2 260.1±866.0)kcal/d和(1 404.1±646.2)mg/d。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体重指数(BMI)和饮酒均会影响高血压患病和膳食磷日均摄入量。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以上混杂因素及膳食因素后,膳食磷摄入与高血压罹患风险正相关,磷摄入最高分位组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是最低摄入组的1.86(95%CI:1.01~3.46)倍。结论:西安市成人膳食磷摄入量与高血压罹患风险的增加相关,适量降低膳食磷摄入量对高血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3年中国农村2~5岁留守儿童膳食和能量、营养素的摄入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中国30个省55个监测点开展2013年中国0~5岁儿童乳母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儿童每人每日食物摄入量、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作出评价。结果:贫困农村、父亲外出打工、母亲低文化水平的留守儿童,其谷类摄入量分别高于普通农村、双亲外出打工、母亲中等文化水平,家庭低收入的留守儿童蔬菜、水产品和畜禽肉的摄入量低于家庭高收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岁组的留守儿童中水果、蔬菜、蛋类、水产品、大豆及其制品、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的比例分别为88.1%、95.7%、56.2%、91.9%、76.2%、100%;4~5岁组的留守儿童中水果、蔬菜、蛋类、水产品、大豆及其制品、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的比例分别为99.0%、97.1%、65.7%、93.1%、89.2%、97.1%。贫困农村、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其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分别高于普通农村、双亲外出打工,不同的收入水平组间,留守儿童的钙、铁、锌、硒、维生素B1、尼克酸的摄入量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岁的留守儿童,有超过97%的人群存在钙摄入不足的风险,超过60%的人群存在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入不足风险。结论:中国农村2~5岁留守儿童的谷类、畜禽肉摄入较多,水果、蔬菜、蛋类、奶及奶制品等摄入不足,钙、维生素A、维生素B2等主要营养素缺乏,贫困农村、双亲外出打工、家庭年人均低收入与留守儿童营养状况有关,仍需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国15省(区)农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1991—2015年间膳食随访数据,以18岁及以上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收集膳食资料,借助食物成分表将食物消费量转换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量。结果:2015年我国15省(区)农民能量摄入量为1 891.5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55.4、66.0、245.2g/d,其供能比分别为12.0%、33.2%和54.0%。与1991年相比,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别下降了521.7kcal/d、13.7g/d、152.0g/d,脂肪摄入量增加了18.1g/d,蛋白质供能比基本持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了10.8%,脂肪供能比增加了10.6%。2015年,65岁及以上农民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均低于其他年龄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随年龄组的升高而降低,低收入农民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于中、高收入农民。谷类食物、其他食物、食用油分别为能量、蛋白质、脂肪的主要来源。结论:中国15省(区)农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合理,脂肪供能比较高,应根据农民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生理条件开展针对性的营养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膳食调查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结构和膳食摄入量,评估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需求的满足程度,为合理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以我国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2005)及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的膳食指南为推荐量,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血透患者连续3d膳食摄入情况,分析食物来源和饮食结构,评价每日食物及每日营养素摄入量,比较各营养素摄入量与推荐量的差异性。结果:根据食物分类,血透患者日均摄入量排在前三位分别是蔬菜类(247.5g,占34%)、谷类(209g,占28.7%)和水果类(71.5g,占9.8%),排在末三位分别是鱼类、豆类、蛋类(13.7g,占1.9%;22.2g,占3.0%;27.6g,占3.9%);动物性食物是蛋白质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占62%),植物性食物是钙、铁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占53%和69%);与推荐量相比,血透患者除了维生素E和钠的摄入量大于推荐量外,日均总热卡和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于推荐量;部分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1、B2、B6)和部分矿物质(锌、硒、铁等)摄入量低于推荐量(P<0.05)。结论:血透患者普遍存在膳食摄入不足的问题,大部分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不能满足血透患者营养需求,建议加强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膳食钙摄入情况,并分析膳食来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取中日友好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的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伴有基础疾病等情况,采用食物频率法(FFQ)调查患者过去1个月的膳食情况,应用NCCW2009营养软件统计钙每日摄入量。按照钙的来源将食物进行分类,分析绝经后妇女膳食钙来源的特点。结果:总共完成调查108例,绝经后女性膳食日均钙摄入的总量为4766±1775mg/d,个体膳食结构差别大导致方差较大,总达标率为46%,随着年龄的增加,膳食钙摄入有所增加,但无明显差异(年龄组间P=0。25)。膳食钙摄入量虽然高于人群平均水平,但是仍远远低于每日推荐量,达标率极低,需要额外钙补充剂以达到适宜摄入水平(1 000mg/d)。钙的食物来源主要有奶类和蔬菜类,占比大致为40%和20%,且高龄组的摄入高于低龄组,但年龄组内个体差异较大,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膳食钙的其次来源为主食类和豆类,各自占比约10%。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膳食钙摄入普遍不足,且绝经5~10年内的妇女膳食钙摄入低于老年人组,改进膳食结构和补充含钙制剂以达到适宜的摄入量是必要的和急切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陕西省咸阳市高三学生奶制品消费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陕西省咸阳市4所高中共33个班级的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每周饮奶≥4次者占43.0%,48.0%的学生日饮奶量200—249mL,40.1%的学生饮奶少于1年。性别、户口所在地、父亲/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对饮奶的态度、家庭月收入、对营养价值的认知等因素影响日饮奶量。饮鲜牛奶者最多,占46.6%。购买奶制品时,多数选择纸盒包装、正规超市,关注新鲜度者居多。25.1%的学生因为口感、质量安全等问题不喜欢饮奶。结论:陕西省咸阳市高三学生饮奶频率低、日饮奶量未达要求、坚持饮奶者少,应采取措施如重视营养教育、强化对奶类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等,完善饮奶保障,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槲皮素对人脑胶质瘤干细胞(BGSCs)生物学行为及miR-29s家族的影响。 方法使用干细胞培养液对U87人脑胶质瘤细胞进行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槲皮素对BGSCs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槲皮素对BGSCs细胞凋亡影响,并采用real-time PCR鉴定槲皮素对BGSCs细胞中miR-29a、miR-29b以及miR- 29c表达的影响。采用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随着槲皮素浓度的增加,BGSCs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24 h 0 μg/ml(0.00±0.12)%、10 μg/ml(1.36±0.38)%、20 μg/ml(15.33±3.01)%、40 μg/ ml(29.50±4.57)%、80 μg/ml(40.21±6.42)%、160 μg/ml(61.21±7.48),F = 76.273,P < 0.05;48 h 0 μg/ml (0.09±0.05)%、10 μg/ml(9.84±2.17)%、20 μg/ml(28.57±3.84)%、40 μg/ ml(43.59±5.21)%、80 μg/ml(59.50±3.28)%、160 μg/ ml(70.21±9.48)%,F = 85.392,P < 0.05,且同浓度槲皮素作用48 h对BGSCs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作用24 h(P < 0.05)。随着槲皮素浓度的升高,BGSCs细胞凋亡率升高[0 μg/ml(13.42±1.21)%、20 μg/ml(38.47±9.28)%、40 μg/ml(59.34±7.20)%、80 μg/ml(71.42±9.47)%,F = 57.493,P < 0.05]。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BGSCs细胞后,可促进BGSCs细胞miR-29s家族miR- 29a/ b/ c相对表达量,且随着槲皮素浓度的增加,BGSCs细胞miR-29s家族相对表达量增加[miR-29a 0 μg/ml(1.04±0.08)、20 μg/ml(1.16±0.05)、40 μg/ml(1.30±0.10)、80 μg/ ml(1.41±0.09),F = 19.281,P < 0.05;miR-29b 0 μg/ml(1.06±0.09)、20 μg/ml(1.13±0.05)、40 μg/ml(1.25±0.07)、80 μg/ml(1.30±0.09),F = 13.427,P < 0.05;miR-29c 0 μg/ml(1.03±0.07)、20 μg/ml(1.15±0.03)、40 μg/ml(1.22±0.06)、80 μg/ml(1.31±0.08),F = 14.502,P < 0.05]。 结论槲皮素可有效抑制人脑BGSCs增殖,促进人脑BGSCs凋亡,并促进人脑BGSCs中miR- 29s家族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城乡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状况及变化。 方法: 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研究对象为31省份150个监测点62857名居民。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谷类食物的摄入情况。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经过复杂抽样加权处理,计算中国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结果: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谷类食物摄入量为335.4 g,城市(279.8 g)显著低于农村(388.6g),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谷类摄入量呈递增趋势,分别为265.7 g、282.2 g、371.6 g、 426.8 g。过去30年,我国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杂粮类食物摄入量下降最为明显。相比于1982年,谷类食物摄入量下降了172.4 g(33.8%)。结论:过去30年我国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呈下降趋势,需要引导居民合理摄入谷类食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3~6岁学龄前儿童膳食矿物质的摄入情况。方法:采用立意抽样及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全国7个城市及2个农村的各2所幼儿园的共805名3~6岁儿童,采用24h膳食记录法进行膳食调查,并使用食物成分表调查儿童钙、磷及其他矿物质的平均摄入情况,并对钙的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钙的摄入量较低,其中3~4岁钙的摄入量仅达到RNI的56.28%、4~5岁为47.25%、5~6岁为48.46%,均未满足RNI标准;其中3~4岁钙磷比为0.50、4~5岁为0.49、5~6岁为0.48,不利于钙的吸收;钙的食物来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乳类及动物性食物来源比例较低;其他矿物质摄入情况均基本满足RNI推荐标准。结论:调查的3~6岁学龄前儿童钙的摄入量较低且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未达到RNI推荐标准。其他矿物质摄入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7.
使用2010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调味品摄入量数据,对黑龙江省居民食盐的摄入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岁及以上调查居民平均每人每日调味品钠盐摄入量为10.6 g,其中农村居民(10.8 g)高于城市居民(10.3 g)。有71.6%的居民食盐日摄入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限量(6 g),其中城市和农村居民食盐日摄入量超过《指南》建议限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5.5%和67.8%,应加强“减盐”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量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调查资料,选择有完整个人信息的18~65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较高蛋类食物摄入量的人群患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结果:调查对象每日蛋类食物摄入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人群比例为25.5%。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的成年居民BMI、能量摄入水平以及性别、饮酒、教育水平、人均家庭收入和居住地区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女性较高水平蛋类食物摄入(≥50 g/d)的人群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是蛋类食物摄入适量(25~50 g/d)人群的1.26倍(OR=1.26,95%CI:1.01~1.58,P=0.04)。结论:我国9省区女性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选取参加本次调查并有完整的调查数据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膳食脂肪摄入量、供能比和食物来源,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我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2015年膳食脂肪摄入量为69.2g/d、膳食脂肪供能比为34.2%、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的人群比例为61.7%;调查人群中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动物油、植物油和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占膳食脂肪总量为32.8%、3.8%、43.3%和20.1%。结论: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量较高,脂肪供能比已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控制含脂肪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直辖市)成年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项目,选取2015年调查中数据完整的18?64岁居民共计11960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调查法。结果:我国成年居民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12.2 g/d,总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18.5 g/d。不溶性膳食纤维主要食物来源是蔬菜和谷类,分别占36.3%和29.0%。结论:指导我国成年居民合理膳食,提高膳食纤维摄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