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F1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ótlling倡导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rient analysis),分析了玉米32个自交系间80个杂交组合的F_1世代.分析性状有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贡献率占了总变异的大部分,因此就前4个主成分得分值对80个杂交组合进行了选择,为玉米组合的选择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2.
玉米穗部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穗部性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性状,一般配合力是评价玉米自交系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为解析穗部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对248份玉米自交系组成的自然群体和以其中100份自交系为母本按照NCⅡ遗传交配设计与4个测验种(Mo17、昌7-2、E28和郑58)组配的400份F1杂交组合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并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83057个SNP标记进行穗部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粗2个穗部性状基因型间、环境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广义遗传率分别为81.22%和87.70%。母本间、父本间及不同杂交组合间穗长、穗粗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在基因型方差中特殊配合力贡献率较大。利用2年2点4个环境下的数据分别进行关联分析,检测到34个性状SNP关联,利用BLUP值检测到7个性状SNP关联。这些性状SNP关联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1%~19.42%,其中有5个性状SNP关联的表型贡献率大于10%,未检测到穗部性状本身与一般配合力性状的相同SNP位点。基于该群体的LD衰减距离在显著关联SNP位点上下游各120 kb范围内进行候选基因搜索,共发现158个候选基因,推测可能的候选基因涉及泛素代谢相关基因(GRMZM2G360374、GRMZM2G049568、GRMZM2G178120),β半乳糖苷酶(GRMZM2G17810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GRMZM2G127050),赖氨酸和组氨酸特异性转运体(GRMZM2G116004)。研究结果为解析玉米穗长和穗粗及其一般配合力的遗传基础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个大麦杂交组合的穗长和穗密度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1989~1991年在北京用3个短、密穗大麦品种与1个长、稀测验种杂交,配制了3个杂交组合。以P1、P2、F1、F2及B1和B2等世代群体为试材,对穗长和穗密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性状在3个杂交组合中均各受1对基因控制,长穗和稀穗表现为显性,短穗和密穗为隐性。两性状基因之间存在遗传连锁。其遗传距离在3个杂交组合中分别9.5、5.5和12.3个遗传单位。  相似文献   

4.
离子束介导玉米全DNA导入转基因水稻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早籼品系HZP145、 K17A、金23A为亲本,与离子束介导玉米全DNA导入的转基因水稻株系中的单株配制杂交组合.分析其杂种F1群体的主茎穗结实率、株高、单株有效穗的变异特点及抽穗整齐度状况,以此推断转基因水稻材料分离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材料分离的形成与其核基因组的遗传不稳定性有关,而与玉米基因片断导入受体细胞质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无关.文章还对转基因水稻材料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意义及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以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和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 Tenore)及其3个杂交后代品系'中山杉405'('Zhongshansha 405')、'中山杉406'('Zhongshansha 406')和'中山杉407'('Zhongshansha 407')2年生盆栽扦插苗为研究对象,对株高和地径的年增长量、总叶面积、株高和地径的增长量动态变化、株高和地径的生长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地径增长量分析了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年株高增长量介于父本与母本之间但无显著差异,而三者的年地径增长量和总叶面积则明显高于父本和母本.墨西哥落羽杉与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期均一致,分别为5月11日至10月5日和6月1日至11月9日;而落羽杉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期分别为5月11日至8月10日和6月8日至11月16日.5月份至10月份,墨西哥落羽杉的株高持续增长,而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株高不连续增长,落羽杉的株高则在8月10日之后停止生长;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地径增长量均高于父本和母本;秋季3个杂交后代品系均能快速进行地径生长,而此时父本和母本的地径增长量均下降.除夏季的少数时间段外,'中山杉405'在整个生长季都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而'中山杉406'和'中山杉407'在整个生长季总体上表现出杂种优势,且它们的杂种优势最大值均出现在生长后期,说明供试的3个杂交后代品系在秋季也能快速生长.研究结果显示:供试的3个杂交后代品系均遗传了落羽杉地径生长迅速和墨西哥落羽杉株高生长期长的特性,秋季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地径和株高增长量总体上均高于父本和母本,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玉米SSR连锁图谱构建及叶面积的QTL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超  褚群  蔡红光  米国华  陈范骏 《遗传》2010,32(6):625-631
叶片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的大小(尤其是穗三叶面积)对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玉米叶面积的遗传基础对于指导玉米高产育种具有理论意义。文章以两个叶面积差异显著的亲本478×武312为基础材料所构建的218个F8代的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84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2084.1cM,平均图距为11.3cM。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对玉米叶面积(穗三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两年共定位到7个和叶面积相关的QTL位点,2006年定位到4个QTL位点;2007年定位到3个QTL位点。在第2染色体umc1542-umc1518标记区间发现一个主效QTL位点,该位点可以在两年同时检测到,两年分别解释12.5%和17.3%的表型变异。该位点能稳定地检测到且具有较大的贡献率,可能会在玉米叶面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上有所应用。  相似文献   

7.
1971年秋天,我们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黄马牙玉米大田中,发现一株顶穗(雄穗)结实的玉米。顶穗形状很象圆柱型谷穗,其上密布着高梁柱大小的玉米籽粒。自1972年开始在呼和浩特市地区连续观察了四个生长季,并  相似文献   

8.
检测和比较了源于3种杂交方式的26个罗汉果雄株品系及4个亲本对照品种的花粉量和花粉发芽率,结果表明:11个近交品系间的花粉量和花粉发芽率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花粉量最高的是长滩果T-24品系(3.76×10~4),花粉发芽率最高的是青皮果Q-11品系(90.3%);12个单交品系及4个亲本对照品种之间在花粉量上有所不同,而在花粉发芽率上差异较大,大部分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个双交品系与2个亲本对照品种在花粉量上有极显著的差异,K2-85品系的花粉量明显高于两个亲本对照品种;3种杂交方式所得品系的平均值比较,花粉量高低顺序为双交(3.45×10~4)>单交(3.12×10~4)>近交(2.75×10~4),花粉发芽率高低顺序为单交(58.2%)>近交(46.9%)>双交(34.5%)。因此不仅选择出较好的杂交雄株于生产上应用是可行的,而且还有可能获得天然败育雄株用于培育无籽罗汉果。  相似文献   

9.
氮高效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春阳  田秀平  董炳友  杨克军 《遗传》2005,27(3):387-390
采用两个氮高效玉米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B2世代,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氮高效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下氮高效玉米各性状的遗传力是不同的。低氮处理中,广义遗传力介于0.78~0.46之间,狭义遗传力介于0.68~0.23之间;高氮处理中,广义遗传力介于0.76~0.49之间,狭义遗传力介于0.67~0.25之间。低氮条件下,氮高效玉米主要性状中抽丝期穗位叶叶绿素含量、氮效率、穗重和穗位叶叶面积,高氮条件下,抽丝期生物量、穗重、抽丝期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成熟期生物量等性状的遗传力较高,可分别在低氮、高氮条件下,对其进行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
鸡的血型研究VIII.滨白鸡品系间种群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禽生产上,为了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国内外一些研究工作者应用免疫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方法,分析家禽品种或品系的群体结构和遗传相似性与亲本选配和杂交配合力的联系,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冈田育穗等(1978)通过对鸡的血型抗原、血浆脂酶和碱性磷酸酶等18个基因位点的分析,论证了日本选育的蛋用商品鸡农林-101四元杂交组合的遗传基础[4]。 Kovalenko等(1979)根据鸡的卵白蛋白,卵球蛋白G2. G3的异质程度,提出一个能产生较强产蛋杂种优势的系间免疫遗传学选配方法[6]。 B. E. ΓHHTOBT等(1981)分析了两个品种、7个品系和2个杂交组合鸡群血型基因的分布,论述了借血型基因进行亲本选配和经济性状选育的可能性[8]。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北京市原种鸡场协作,对北京白鸡不同品系进行了血型测定,根据试验结果提比的最优杂交组合与配合力实测的最优组合一致[2]。本文报告1985年8月对哈尔滨白鸡等几个鸡群进行血型测定和群体遗传学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以两个转Bt基因抗虫玉米品系G03-2396、G03-2739和对照玉米品种苏玉16为材料,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它们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 并采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这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系不同组织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及亚洲玉米螟3龄与5龄幼虫取食转基因玉米后体内和粪便中的Bt毒蛋白含量.结果表明:转Bt基因抗虫玉米心叶对玉米螟幼虫的毒性较强,初孵幼虫取食6 d后的存活率不到3%,3龄幼虫取食6 d后的存活率小于70%,抗虫玉米雌穗的毒性小于心叶.两个转Bt基因玉米心叶和雌穗中均表达了一定量的Bt毒蛋白,但心叶中的毒蛋白含量高于雌穗;Bt毒蛋白表达量依次为G03-2739心叶(39.6 μg·g-1FM)> G03-2396心叶(26.1 μg·g-1 FM)> G03-2396雌穗(17.0 μg·g-1 FM)> G03-2739雌穗(14.6 μg·g-1 FM).取食转基因玉米心叶或雌穗后,3龄幼虫体内的Bt毒蛋白含量显著高于5龄幼虫;同龄幼虫取食心叶后其体内及粪便中Bt毒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取食雌穗的个体.其中,取食G03-2739心叶的5龄幼虫粪便中的Bt毒蛋白含量最高,达10.4 μg·g-1 FM;取食其雌穗的3龄幼虫粪便中的Bt毒蛋白含量最低,仅2.7 μg·g-1 FM.  相似文献   

12.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选育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在6VS上携有Pm21基因,用它作抗源已选育出一批高抗白粉病的新品系和新品种。为了研究6VS/6AL易位染色体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由不同生态类型的推广品种与6VS/6AL易位系经过杂交回交选育的11个高代品系(种)及其轮回亲本和3份涉及6VS/6AL的高代分离品系以及5个F2群体,对产量、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VS/6AL易位染色体对后代的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对穗长和千粒重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效应。多数6VS/6AL衍生品系的株高与亲本相比有所增加,但在同一组合的不同品系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育种过程中通过选择能够改变增高趋势。6VS/6AL易位系对白粉病免疫,并且遗传稳定,对小麦的抗病育种是很有潜力的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13.
利用3类试验材料,即由不同生态类型的推广品种与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经过杂交回交选育的高代品系(种),3份涉及6VS/6AL的高代分离品系以及5个以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作杂交亲本的F2群体,对含有与不含有6VS/6AL易位染色体材料的产量、株高、穗长、德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VS/6AL易位染色体对后代的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对穗长和千粒重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效应.多数6VS/6AL衍生品系的株高与亲本相比有所增加,但在同一组合的不同品系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育种过程中通过选择可改变增高趋势.6VS/6AL易位系对白粉病免疫,并且遗传稳定,对小麦的抗病育种是很有潜力的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14.
小麦高代新品系鉴定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小麦育种高代出圃品系进行了鉴定,依据小区产量、抽穗期、株高、穗长、公顷穗数、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籽粒饱满度和角质率10个性状,将38个参试品系以离差平方和法在D^2=2.083聚类水平下划分为5个类群,通过聚类分析了解各类群、类内品系之间以及与对照种的关系。初步评选出9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系,描述了各个类群中品系的特性,为小麦高代品系鉴定提供了较为精确的定量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 米象Sitophilus oryzae(L.)与玉米象S.zeamais(Motschulsky)是重要的贮粮害虫。40年代英国Richards与澳大利亚Birch分别以米象大小品系进行杂交试验,50年代美国  相似文献   

16.
玉米单株穗数及其它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与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于玉米单株穗数、籽粒产量及其他重要数量性状进行了世代平均值分析。试验包括多穗×非多穗自交系间的28个杂交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群体两年的结果。单株穗数、开花前日数和穗位高在大多数组合内表现为显著的加性基因效应。籽粒产量、开花前日数、株高和穗位高几乎在所有组合内都表现显著的显性效应。所研究的10个性状平均加性效应引起的变异比例一般都超过显性效应变异比例。三种基因效应中,上位效应对世代平均值遗传变异的贡献最小,而且往往不显著。籽粒产量的遗传变异主要由基因的显性效应所引起。  相似文献   

17.
对从小麦-黑麦代换系5R/5A与1R/1D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大穗型品系1-5、1-6、1-7、1-8、1-9、1-10、1-11进行形态学与SSR分析。结果表明,7个品系田间表现遗传性稳定,且具有黑麦大穗、抗病等优良性状;利用黑麦特异引物PSC119.1确定7个品系均导入了黑麦染色体片段,引物SCM138扩增结果表明,在1-6、1-7、1-8、1-9、1-10中导入了黑麦染色体5RS片段,引物SCM120、TSM604可以在7个品系中稳定扩增出黑麦5R长臂和1R短臂特异片段。以上结果可为小麦遗传育种与品质改良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8.
用来自玉米 (ZeamaysL .)与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 (Z .diploperennisIltis,DoebleyandGuzm偄n)杂交的孤雌生殖后代同一抗病个体的 4个株系进行了基因组原位杂交 ,用改进的杂交技术获得了近 10 0 %的检出率 ,每一检出片段在同源染色体两成员和每两个姊妹染色单体上均有清晰的信号。  相似文献   

19.
小麦高代新品系鉴定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小麦育种高代出圃品系进行了鉴定,依据小区产量、抽穗期、株高、穗长、公顷穗数、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籽粒饱满度和角质率10个性状,将38个参试品系以离差平方和法在D2=2.083聚类水平下划分为5个类群,通过聚类分析了解各类群、类内品系之间以及与对照种的关系.初步评选出9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系,描述了各个类群中品系的特性,为小麦高代品系鉴定提供了较为精确的定量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大穗型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对8个大穗型小麦新品系和多穗型品种西农979(对照)的产量性状以及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Chl)和叶面积指数(LAI)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单位面积穗数低于对照外,8个新品系的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大穗型小麦新品系2036、2037、2038、2039和2040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8个新品系的平均光合速率(Pn)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PSⅡ实际量子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PSⅡ反应中心活性均高于对照;品系2037、2040、2039、2038和2036的Chl比对照分别提高17.5%、19.1%、15.3%、13.9%和7.9%;大穗型小麦品系的LAI明显高于对照,且在生育后期下降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