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密  李渝成 《遗传学报》1989,16(3):184-187
本文报道了一种显示鱼类染色体G-带的BrdU-BsG方法。采用肾细胞短期培养,收获前12小时加入BrdU,使终浓度为10μg/ml。制片经HCl、Ba(OH)_2处理,4×SSC温育。Giemsa染色,显示出白鲢的G-带。其带纹细致清晰,一个细胞的单倍染色体上显示带纹达200条以上,是目前已报道的鱼类多重带中带纹最多的,且反差明显,带纹有特征性,结果较稳定。根据实验结果初步建立了白鲢的G-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2.
草鱼和团头鲂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一 《动物学报》1991,37(4):431-437
本文报道了经改进的胰酶一步法和放线菌素D(AMD-BSG)法所显示的鱼类染色体G带。采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血淋巴细胞和肾细胞进行短期培养。血淋巴细胞的空气干燥制片,用胰酶一步法处理,显示出细致清晰的染色体G带。培养的肾细胞在收集前1-1.5h,1.5—2h,2.5—3h,用最终浓度为2μg/ml的AMD(actiomycin D)处理,其气干制片在HCI和Ba(OH)_2中处理,经2×SSC温育,Giemsa染色,获得了良好的染色体G带。在前中期或早中期的一个细胞单倍体组的染色体显带能达200多条带纹,结果较稳定,反差明显,图象清晰。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绘制了草鱼和团头鲂的G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作者首创的双周期BrdU二次标记法研究了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带,得到了分布在整条染色体上的清晰稳定的多条带纹.这是复制带首次在植物染色体上取得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带型.为进一步制定植物染色体的标准带型和研究植物染色体的复制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BrdU处理的鱼类染色体高分辨G-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本文应用鱼类染色体高分辨G-带技术,重点将黄鳝培养细胞具不同长度染色体的正中期分裂相做成G-带核型加以比较分析。随着染色体长度的增加,带纹数目也增加。但增加是有限度的。染色体带纹数目的增加,明显地表现在深染带再分为若干亚带。当染色体从前期向中、后期过渡收缩变短时,一些亚带融合为原来数目的带。染色体上各个带的收缩程度、收缩时间是不均等的。实验证明大剂量的BrdU不仅能阻断鱼类细胞于中S期,也可使染色体伸长、小剂量的伸长作用不明显。最后讨论了BrdU处理与G-显带的关系、染色体带纹数目相对恒定以及染色体伸长缩短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限制酶HaeIII、AluI和胰酶显代技术处理了水牛染色体,并且用CMA3/DA/DAPI三重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水牛染色体的荧光染色情况。结果表明:HaeIII处理水牛染色体18小时产生G样带带纹,处理20小时产生C样带带纹。AluI处理水牛染色体20小时也能产生G样带带纹。CMA3使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发出明亮荧光,DA/DAPI则不能说明着丝粒区的结构异染色质相对富含GC碱基。  相似文献   

6.
鱼类染色体的荧光显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GC碱基特异性荧光染料色霉素A,辅以AT减基特异性荧光染料Hoechst33258,DAPI或喹吖因对鲤鱼,鲫鱼,大鳞副泥鳅和的有丝分裂染色体及黄鳝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进行了荧光显带研究,结果发现,色霉素A3可以特异性地显示鱼类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核仁组织区NORS的存在,Hoechst33258,DAPI或喹吖因则使这些区域(NORs)淡染,大鳞副泥鳞的染色体NORs 分布位置具有性别,根据实验结果,对有关鱼类染色体的荧光染色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晏炬  刘世华 《动物学研究》1989,10(2):123-128
对草鱼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并在DNA复制的早期和晚期分别掺入BrdU,制备的染色体标本置于CaCl_2溶液中温浴同时用紫外线照射,然后用Giemsa染色即可分别显示出G带和R带。标本中的部分晚前期和早中期分裂相具有高分辨染色体显带特征。用这一技术对草鱼每条染色体进行识别和分析,提出了初步的草鱼核型,发现了四对草鱼染色体具有随体。  相似文献   

8.
采用Giemas染色、C─带、Ag—NORs、荧光染色和复制带显带的技术对黄颡鱼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只有部分的染色体呈现阳性C─带,可分为三类,其中NORs区是染色最深、染色面积最大的区域,为深染居间C─带。其Ag-NORs位于m5q末端。CMA3染色显示NORs区呈现出明亮的荧光。中复制染色体上着丝粒区、端粒区和居间区浅染。发现核仁缢痕、深染居间C─带、Ag—NORs、CMA3明亮区和中复制带浅染NORs区位置基本一致,C─带阳性区和中复制带浅染区具有对应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索了植物染色体高分辨显带中的放线菌素 D(actinomycin D 简称 AM D)法,并报道了该方法在一粒小麦、圆锥小麦、大麦、玉米、黑麦等植物染色体上进行高分辨显带的结果。AMD 法的流程主要包括:放线菌素 D 和秋水仙素共同预处理植物种子根尖,Ohnuki′s液低渗,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酶解,3:1的甲醇冰乙酸固定液固定,涂片法制片和 Wright-Giemsa 染色。该方法在多数实验植物的染色体上均显示出丰富的高分辨带纹。在早中期,多数染色体可显示出10条左右的清晰带纹。文章还分析了植物染色体较难显示高分辨带或 G带的原因,并讨论了放线菌素 D 在显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韦萍  任修海  余其兴 《遗传》1991,13(3):39-40
鱼类染色体多重带技术的应用,对鱼类遗传变异、分类进化、基因定位、基因表达与调控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显得日益重要。然而,鱼类染色体的多重带显带一直是个尚未过关的技术难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尤其是国内学者在这个领域中进行了很多探索,并已取得一定进展。鉴于鱼类染色体短小,中期染色体螺旋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繁育障碍与染色体脆性位点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研究建立起适合大熊猫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的BrdU诱导体系。以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通过较长时间培养(96h),采用低浓度BrdU(10μg/ml),短时间(4h)诱导,并结合复制带技术将大熊猫染色体脆性位点的高发生区段准确地定位在No.2和No.12号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经生物统计学分析发现,No.2和No.12号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频率在个体中有明显差异,而且前者与大熊猫个体的子代存活率呈负相关(r=-0.772).研究结果提示,No.2染色体着丝粒处高效表达的脆性位点地大熊猫个体繁育及其后代的存活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2.
薛启汉  Hens.  GG 《遗传学报》1989,16(4):276-281
用放线菌素D处理辣椒愈伤组织,明显抑制愈伤组织细胞的离体增殖,并诱发染色体数量与结构变异。细胞核DNA荧光染色测定,表明放线菌素D干扰了DNA合成复制,是导致离体细胞染色体变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该文采用家蚕Bomoyx mori活体注射BrdU结合FPG(fluorochrome photolyusis Giem-sa)显带方法,以生殖腺为材料,成功显示出家蚕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复制带。由于处于S-期的细胞有早有晚,且同一细胞DNA各片段的复制亦有先后,因此BrdU掺入DNA合成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从而可产生出早、中、晚复制带型。BrdU掺入时间早,则会在家蚕部分染色体上出现大面积浅染带纹的早复制带。每一染色体皆有其独特的带纹特征,据此可初步将它与其它染色体相互区分;随着BrdU掺入时间的推后,染色体上会出现深浅交替、丰富的带纹,即中复制带型;至S-期DNA合成晚期掺入BrdU,最终染色体出现以深染带纹为主,浅染带纹仅出现于少数染色体的中部、近中部或端部的晚复制带。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以猪轮状病毒为对象,利用放线菌素D抑制细胞蛋白,结合SDS-PAGE和硝酸银染色,检测轮状病毒结构多肽。方法简易灵敏,重复性好。现简要报告如下。 将MA-104细胞(恒河猴肾传代细胞)按照文献方法培养成单层(5×7cm~2,约48小时),用Hanks液洗2次,加入含5μg/ml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 Fluka)的Eagle’s MEM 5ml,预作用12小时,用Hanks液洗细胞2次,按文献方法接毒吸附1小时。选用的毒株为本室自天然病猪分离并适应于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染色体的C-带、Ag-NORs、荧光带和复制带显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iemas染色、C-带、Ag-NORs、荧光染色和复制带显带的技术对黄颡鱼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黄颡鱼只有部分的染色体呈现阳性C-带, 可分为三类, 其中NORs区是染色最深、染色面积最大的区域, 为深染居间C-带。其Ag-NORs位于m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染色体晚复制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培养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终止前4h加入BrdU(终浓度为10μg/ml培养基),对复制的染色体DNA进行BrdU标记。掺入BrdU的染色体经吖啶橙(0.05%)处理、紫外光照射、Giemsa染色后,可在染色体上获得清晰的复制带纹。根据众多分裂相所显示的不同复制带型,可初步确定大熊猫每一染色体独特的晚复制带纹。在雌性个体的两个X染色体中,一条X染色体复制明显落后于另一X染色体,尤其在迟复制X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区显现出较宽的晚复制带纹。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染色体腹复制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培养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终止前4h加入BrdU(终浓度为10μg/ml培养基),对复制的染色体DNA进行BrdU标记。掺入BrdU的染以体吖啶橙(0.05%)处理、紫外光照射、Giemsa染色后,可在染色体上获得清晰的复制带纹。根据众多分裂相所显示的不同复制带型,可初步确定大熊猫每一染色体独特的晚复制带纹。在雌性个体的两个X染色体中,一条X染色体复制明显落后于另一X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四种哺乳动物染色体的R带和G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描述了一种简化的细胞同步化技术。在培养基中加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使细胞同步化6—8小时,可以得到较多的前期和前中期分裂细胞。经分带染色后,能在一张玻片上同时显出良好的R带和G带。我们采用该技术处理人、赤麂、黑麂、中国仓鼠细胞后得到不同比例的R带和G带,带纹较为清晰,易于辨认,分辨率也比较高,有些染色体的带纹数目要比常规方法所作的R带和G带带纹多。  相似文献   

19.
在低浓度(≤1μg/ml)放线菌素D作用下,兔腹腔巨噬细胞RNA合成被抑制的情况与兔肾细胞类似。但随着放线菌素D浓度增高,反而促进巨噬细胞的RNA合成。在浓度为100μg/ml时,可使~3H-尿苷的掺入量比对照增加2—10倍。相反,在此浓度下,兔肾细胞的RNA合成却完全被抑制。蔗糖的存在能使巨噬细胞丧失对放线菌素D这种刺激作用反应的能力,其RNA合成完全被抑制。另一方面,巨噬细胞的KNA聚合酶对利福平的敏感性要比其他非免疫细胞至少高4—5倍。如果用高浓度的(500μg/ml)利福平完全抑制巨噬细胞的转录之后,再  相似文献   

20.
鱼类染色体显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世界现存鱼类约有20000种左右,分属46目,450科,4032属[1]。其中淡水鱼类占412%,是脊椎动物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和重大的经济价值[1]。在脊椎动物中,鱼类的染色体较小,数目偏多,研究工作难度较大。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