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预处理对鹰嘴豆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以鹰嘴豆根尖为材料,研究了秋水仙素、对二氯苯和8-羟基喹啉等预处理剂对积累鹰嘴豆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的效果,并比较了不同预处理剂对中期染色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预处理剂均能使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停留在中期,但0.1%的秋水仙素溶液进行预处理后的中期分裂相,染色体粗短,分散度不理想;0.006 mol/L的8-羟基喹啉溶液进行预处理后的鹰嘴豆中期染色体形态不清晰,边缘缺失;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4 h处理后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背景清晰,缢痕明显,分散度较适宜,适合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2.
用风油精预处理制备植物染色体标本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在植物细胞染色体的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染色体预处理药物为秋水仙素、对二氯苯、α-溴萘和8-羟基喹啉等。我们经过多次对水稻、绿豆等小型染色体植物的摸索,发现风油精也可作为一种新的植物染色体预处理药物。水稻、绿豆的根尖经风油精预处理后,可以省去常规的酸解压片和酶解去壁低渗步骤而直接捣碎涂片,制得的标本可获得良好的染色体图象。我们将这一方法称为风油精法。何凤发等将此法加以改进应用于高梁、芝麻和荞麦等小型染色体植物中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因而,风油精法比较适合于小型染色体植物的染色体标本制备。本文介绍这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种子萌发根尖和花药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取样时间、预处理方法对百日草染色体制片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尖上午8:00~9:00,花药愈伤继代3~5d上午9:00~10:00为最佳取样预处理时间;采用三种药剂预处理活体根尖,以4℃下饱和对二氯苯溶液或0.002mol/L的8-羟基喹啉液预处理8h效果最佳,花药愈伤则以饱和对二氯苯溶液预处理6h效果最佳。本实验的预处理温度是固定的,可克服预处理随季节和时间温度的变化而带来的不稳定性,且百日草花药愈伤染色体观察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杉木同源染色体随体异形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组中,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随体形态、大小都是相似的。作者在观察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ota(Lamb.)Hook.]染色体时,发现杉木同源染色体上的随体明显存在异形现象。作者采用武昌狮子山上杉树的混收种子,发芽后取根尖用对二氯苯预处理,铁矾苏木精染色压片。观察结果表明:杉木第4对(随体未计算在内)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随体。在同一个细胞里,一个随体柄较细长,头部呈圆球形,鼓锤状;另一个随体柄较粗  相似文献   

5.
对二氯苯在植物染色体预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潜学 《遗传》1980,2(6):30-32
自从Meyer首先用对二氯苯(P-dichlorobenzene) 作为植物染色体的预处理药物获得成功至今,应用并 不广泛,远不及秋水仙素和8-f7r基唆琳那样受到重视。 其原因主要是广泛的试验不够,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 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蔡沂  凌磊  孙旭  蔡永萍  林毅 《激光生物学报》2009,18(6):782-785,793
以小水榕根尖为材料,通过取材时间,8-羟基喹啉、饱和对二氯苯2种药剂预处理,并以细胞中有丝分裂相的数目、染色体的清晰度、分散程度为指标,探索出适于小水榕染色体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小水榕有丝分裂中期在一天的16:00达到高峰期,取样时间确定在16:00.饱和对二氯苯水溶液预处理2 h,卡诺氏固定液固定2 h,1 mol/L盐酸60 ℃水浴中解离3 min~4 min,并以醋酸洋红染色效果较好.小水榕核型为2 n=2 x=30=12 m+14 sm+4 st,属于"2B"类型.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的减数分裂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再云  吴建国 《遗传学报》1997,24(4):373-379
在甘蓝型油莱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两种类型的染色体分离方式。第一种,细胞内的31条染色体呈两组分离,其中19条染色体至细胞一极,12条染色体至另一极;且在两极的染色体进行分裂,产生4个核,两个具有19条染色体,另两个具有12条染色体。故杂种细胞通过这种染色体分离方式,可同时产生具有19与12条染色体的两类配子。杂种细胞内发生的这种染色体行为,极有可能与来自两个亲本种的染色体组相关;即在细胞两极的19与12条染色体分别来自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第二种,在后期I至末期I,花粉母细胞内以6个二价体形式出现的12条染色体被落后在赤道板附近,而被排斥在末期核之外。这些落后二价体很有可能来自诸葛菜。因此,在杂种细胞减数分裂中,来自两个亲本种的染色体组被分开。文中还对染色体组分开的遗传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华蚊母树染色体制片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华蚊母树根尖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制片,比较材料的不同采集时间、预处理方法、固定剂、解离方法、解离时间及染色方法对中华蚊母树根尖染色体制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制片技术为:取材时间为上午9:00~11:00或下午13:00~15:00,以饱和对二氯苯预处理3 h,用1 mol?L-1盐酸60℃下解离8 min,卡诺固定剂固定,以改良石碳酸品红染色10 min.以该最佳制片方案对中华蚊母树进行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首次揭示了中国特有植物———中华蚊母树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x=24,染色体基数x=12,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24=12m(2SAT)+10sm+2st,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4=2L+8M2+12M1+2S,核型不对称指数为64.29%,属于2A型.结果显示中华蚊母树核型对称程度较高,在进化中属于比较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管启良  徐全华 《遗传》1991,13(5):7-8,3
香榧离体幼根用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在室温(15℃左右)下处理24小时,再放入3℃冰箱中24小时,然后在3℃冷水中16小时,多次诱发了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散开,诱发频率平均为3.24%。此外对着丝粒散开由点状空泡向较大空泡发展的各期形态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小麦VE161雄性不育异代换系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VE161是一个具有一对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elongatum)染色体的小麦雄性不育异代换系。由于不能用做父本,采用一般单体分析法确定其被代换的染色体比较困难。因此用一套中国春缺-四体和重双端体对其进行了分析,并以F_1花粉母细胞MI单价体的N-显带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VE161代换系所代换的染色体为7B,该方法对确定雄性不育代换系所代换的染色体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染色体行为观察说明,该代换系的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可能与小麦的染色体7B没有部分同源关系,除了引起雄性不育以外,有时与小麦染色体分裂不同步而表现落后,并有抑制Ph基因的作用,能强烈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致使在中期Ⅰ出现很高频率的各种多价体。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橙花破布木的遗传背景,以其根尖为试验材料,采用体细胞染色体常规制片法着重探索取材和预处理两个实验环节,选取染色体分散较好的细胞进行数目确定及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橙花破布木最佳取材时间为9:30~10:00和14:00~14:30,最佳预处理试剂及时间为饱和对二氯苯预处理2h;(2)橙花破布木染色体数目为32条,共16对染色体,为二倍体植物;核型公式为2n=2X=32=32m,核型属于"1A"型;染色体组绝对长度变化范围为0.38~0.69μm,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4.48~8.24,相对长度组成为2n=2L+14M1+14M2+2S;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8.40%。研究结果为破布木属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及核型分析提供参考,也可为橙花破布木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等细胞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山稻蝗不同地域和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我国分布的山稻蝗Oxya agavisa Tsai不同种群进行了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并对山稻蝗武夷山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带型特殊性及该种群与其它山稻蝗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的区别与联系。同时通过对山稻蝗与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Thunberg)的形态,分布及染色体C带核型等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该3个种之间的进化关系,认为作稻蝗属中的大型种类,上述3个种之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染色体带型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为较原始的种类,而日本稻蝗和山稻蝗则可能是由原始中华稻蝗进化而来,其中日本稻蝗L2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常染色质部分异染色质化的结果,山稻蝗L2染色体则可能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近端部的臂间倒位所致。通过对武夷山山稻蝗的研究,对日本稻蝗和山稻蝗之间的近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山稻蝗不同地域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我国分布的山稻蝗OxyaagavisaTsai不同种群进行了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并对山稻蝗武夷山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析了其带型特殊性及该种群与其它山稻蝗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的区别与联系。同时通过对山稻蝗与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Thunberg)、日本稻蝗Oxyajaponica (Thunberg)的形态、分布及染色体C带核型等方面的比较 ,探讨了该 3个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认为作为稻蝗属中的大型种类 ,上述 3个种之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染色体带型的实验结果表明 ,中华稻蝗为较原始的种类 ,而日本稻蝗和山稻蝗则可能是由原始中华稻蝗进化而来 ,其中日本稻蝗L2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常染色质部分异染色质化的结果 ,山稻蝗L2染色体则可能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近端部的臂间倒位所致。通过对武夷山山稻蝗的研究 ,对日本稻蝗和山稻蝗之间的近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答:高中《生物》第2OI页有这样一句话:“与正常的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巨是高度不孕的……”。这样的叙述是不确切的。因为单倍体来源不同,往往含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组,如普通小麦的单倍体有3个染色体组,陆地棉的单倍体有2个染色体组,而玉米单倍体只有1个染色体组。如果一种单倍休植株的体细胞中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由于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成单价体存在,没有相互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所以最后将随机地分离到配子中去,结果绝大多数不能发育成有效配子,因而表现高度不育。例如:单倍体玉米含有10条染色体,从理论上计…  相似文献   

15.
微核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由于染色体畸变的分析可以准确地反映外界因素对生物体的作用。因此,这种技术被广泛地用于遗传毒理学的研究以及诱变剂的筛选等工作。但在检测方面,中期细胞染色体分析存在着人所共知的缺点,例如实验周期长而程序繁。另外,畸变反应过于敏感也给工作带来某些局限性,如,药剂和实验条件造成染色体粘  相似文献   

16.
人类细胞减数分裂是精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包括染色体的一次复制 ,细胞的两次连续的分裂以及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 ,同源染色体分离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在细胞分裂进入中、后期时 ,如果其一对同源染色体或两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别向两极移动 ,却同时进入一个子细胞中 ,结果细胞分裂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 ,一个将因染色体数目增多而形成超二倍体 ,一个则由于染色体数目减少而形成亚二倍体。这一过程称染色体不分离 (chromosomalnon -disjunction) ,从而引起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异常 ,产生非整…  相似文献   

17.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展示出动态性变化.关于真核生物染色体进化仍有许多谜团,一个是如何维持染色体数目,另外一个是B染色体是如何产生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开展为认识染色体数目变化提供了新的机会,特别是反复的多倍化事件后染色体的改变有助于人们理解相关生物学规律和机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本文提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化与B染色体产生的模型,认为染色体数目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染色体融合,并且端粒的丢失及B染色体的产生在基因组重新整合和染色体数目减少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天章  张文俊 《遗传学报》2000,27(6):527-531
通过染色体原位杂交、RFLP分析和染色体重双端体分析,对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VE161小麦不育异代换系及其附加系进行了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VE161小麦代换的或附加的外源染色体为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被代换的小麦染色体为4B。过去曾鉴定为7B,可能是由于VE161早代染色体易位较多所致。同时发现,VE161小麦在5B,7B和1D所在的3个部分同源群中仍有染色体相互易  相似文献   

19.
21号染色体是人类染色体中最小的常染色体,由日本等13个国家的研究单位组成的国际基因组已完成了21号染色体的DNA序列分析,其99.7%的序列已被测定。21号染色体长臂(21q)DNA,由33546361bp组成,其中只剩下3个小的克隆裂隙和7个序列裂隙(约100kb)尚未确定,在21q,q的近着丝粒处有21q远,近区域存在很多重复序列。21号染色体有39个断裂点,原因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发生相互易位、21号染色体内重排或受到辐射所致。人类21号染色体上的特异基因与小鼠16、17及10号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互为同质异构基因,显示了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异性和保守性,21号染色体基因密度较小,含有127个已知基因,98个预报基因和59个假基因,21号染色体与Down′s综合征,某些单基因遗传紊乱,某些复杂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家族性复合高血脂症)、实体瘤及白血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芦苇根尖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幼苗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其染色体数为2n=96。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大小逐渐地改变,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96个染色体能被分成8个同源单倍体染色体组。每一组由11个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个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