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普通电极导管测定在体心脏单相动作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吸引电极记录的在体心脏单相动作电位(MAP)与同时用玻璃微电极记录的单个心肌细胞的跨膜动作电位(TAP)具有同样的形态。然而,因吸引部位心肌损伤、出血、MAP波形畸变、振幅下降等,限制了实验,尤其是临床研究的应用。1983年国外有人利用特制的接触电极导管稳定地记录了人的在体心脏MAP。我们利用普通国产电极导管也较理想地测定到了兔和人的在体心脏MAP。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玻璃微电极是进行电生理研究工作最常用的一种工具。近年来,应用多管微电极开展的微电泳技术,更促进了细胞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的发展。为了拉制合格率高的各种玻璃微电极,我们设制成功了立式自控微电极拉制器。一、一般介绍单管微电极拉制器在国内外已有多种设计,但由于微电极多为一次拉成,电极的锥部一般较短,不适于深部组织用。拉制长锥部单管及多管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一个新设计的微电极放大器,能用同一根微电极同时进行微电泳(如注射 HRP对神经元进行染色)和记录生物电。其主要性能如下:(1)输出到微电极的电压的范围为±50V。(2)在整个电压范围内能对杂散输入电容进行补偿。(3)微电泳的电流恒定,不受微电极电阻变化的影响。(4)注射电流时放大器工作正常,具有极高输入阻抗,低栅流和低噪声等特性。  相似文献   

4.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当前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热门课题。本文择要介绍了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发展简史。研究现况与发展趋势。并概述了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在神经生理与电生理研究中所显示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5.
生态工程是“模拟生态系统原理而建成的生产工艺体系”,这是在七十年代的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于八十年代明确提出来的(马世骏,1983年)。这个概念把生态学,特别是系统生态学,从一个应用基础学科推向发展为应用技术学科,使生态学更加紧密地结合经济建设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主要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研究白藜芦醇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组织的电生理效应。方法:选取体重250~300g豚鼠,应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动作电位并观察给药前后动作电位的变化。观察指标:最大舒张电位(MDP)、动作电位幅值(APA)、0相最大除极速度(Vmax)、4相自动除极速度(VDD)、复极至90%时间(APD90)和自发放电频率(RPF)。结果:白藜芦醇可抑制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电活动,显著降低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APA、Vmax、VDD、RPF(P0.01);而对MDP和APD50及APD90无明显作用(30、60μmol/L)。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利用微电极技术进行动物脑功能研究的急性和慢性实验中,常用环氧树酯绝缘漆作钨丝微电极的绝缘。此方法程序繁琐,电极绝缘性能较差,重复使用率低。我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绝缘的金属微电极探索,现扼要介绍在钨丝尖端紧包一薄层玻璃的微电极制备步骤。 1.准备直径为200~250μm、长10cm的挺直钨丝及长7cm、外径2mm、内径0.6mm的GG17厚壁玻璃毛细管。 2.把多根钨丝的一端排齐夹好,成排地浸入75%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在神经生理学中有两个重要技术的创立:(1)在不麻醉的动物身上慢性埋藏电极技术的应用;(2)微电极技术的发展。当动物建立条件反射,以及进行其他各种活动时都能够利用慢性埋藏的微电极技术,记录中枢神经系统单个神经原或某一较小局部的神经细胞羣体的电变化。这样用电生理学的技术结合条件反射研究,使我们对大脑功  相似文献   

9.
细胞内微电极的应用日益增多,如研究神经细胞膜的电学性质及其离子通透情况,尤其是近年来建立离体脑片技术得以进行较长时间稳定的细胞内放电记录,更使学者乐于应用这种电极进行探索。细胞内微电极要求其尖端很细而且锐利,有利于刺入细胞并使细胞损伤减至最低程度。但微电极的电阻主要在其尖端,尖端变细则电阻急剧上升。电阻增大又使噪音变大,并因负电容补偿困难而导致波形失真。电阻超过80mΩ的微电极其电学性质趋于不稳,通过这种微电极向细胞内注入电流也成问题。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将制好的微电极尖端加以斜磨,使其尖端既尖锐而电阻又小,便于穿刺细胞膜,且不易阻塞。由于斜磨口不大,也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微动脉细胞静息膜电位(RP)的分布特性及形成机制.方法:离体豚鼠冠状动脉微动脉(直径小于100 μm)上,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细胞RP.结果:①成功记录到112个细胞,细胞平均RP为(-65±4.2)mV,应用高斯函数拟合后细胞RP呈双峰状分布,两个峰值分别为-43和-74 mV,分别称为高和低R...  相似文献   

11.
徐杏珍 《生理学报》1993,45(2):196-199
用微电极拉制器直接拉制成钨丝微电极的玻璃绝缘层在大多数情况下,裸露的尖端容易弯曲和过长。在显微镜下,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把尖端弯曲和过长部分修整成任何需要的长度和形状。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高等植物的组织或根部的离子运转,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植物材料或外部溶液内离子浓度的变化,来观察离子运转的情况。60年代以来,发展了离子选择性电极。Hinke(1959)用玻璃微电极测定细胞内Na~+、K~+的活度。Bowling(1971)用K~+选择性的玻璃微电极插入玉米根皮层细胞的液  相似文献   

13.
在金丝猴的形态学研究方面,就目前所知,除肌学(Palterson,1942)、头骨和骨骼(王庭正,1981;罗时有等,1983)和染色体(陈宜峰等,1981)的记述外,其余研究均是在灵长类比较形态学研究中提到,如对灵长头骨和牙齿(Hoojer,1952;Schultz,1955,1963;Swindler,1976)、对脊柱和胸廓(Hofer,1961)、对大脑外部形态(Falk,1978)等等研究。因此,金丝猴的更全面而系统的形态学研究记述似乎还没有。 对于金丝猴属和我国三种群的分类地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见解在国内外均是不一致的。有把它认为是独立的属和我国有一个种或三个种者(Elliot,1913;Hill,1936;Allen,1938;Simpson,1945;Ellerman等,1951;Buetter-Janusch,1963;Napier等,1967;四川资源动物编委会,1981年;全国强等,1983;李致祥等,1983),有把金  相似文献   

14.
非损伤微测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损伤微测技术(NMT)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控制选择性微电极,测量距被测物几微米处两点的电压,然后通过校正曲线、Nernst方程和Fick第一扩散定律公式换算出离子或者分子的移动速率。它具有保持样品完整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及可同时测量多个位点的优势,可用于生物体内分子或者离子流实时测量。本文概述了NMT在环境科学领域应用原理与特点,就该项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机理、植物抗土壤盐渍化和水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出该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应用的不足与前景。  相似文献   

15.
应用线性硅电极阵列检测海马场电位和单细胞动作电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硅材料微电极阵列发展迅速,μ为研究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时空特性提供了理想的手段.考察了线性硅材料微电极阵列在神经细胞电位检测中的稳定性,以及对于单细胞动作电位检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麻醉大鼠海马CA1区场电位记录中,上下移动记录微电极200μm,对于正向和反向诱发电位的记录几乎没有影响,说明,线性微电极阵列对于神经细胞的损伤很小,检测性能稳定.电极阵列上处于细胞胞体层的测量点可以有效地记录到CA1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发放,同一记录点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数个不同神经细胞的发放电位.实验结果显示了硅电极阵列操作简便、检测信号稳定和获取信息多等特点,对于开展微电极阵列应用研究的工作人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黑鹳(Ciconia nigra)是著名的涉禽。有关黑鹳的研究报道,有寺振黄(1936),禹瀚(1963)、郑作新(1955、1976)及张兴录(1983)、山阶(1941)、清栖(1954)等。 1962年以来,特别是1980—1983年,我们先后在中条山、吕梁山、太岳山、系舟山、五台山和贯穿山西南北的汾河流域,对黑鹳的数量分布进行了普查。在此基础上,1982和1984年的4—10月在文峪河和三川河流域,对黑鹳的数量进行了固定的路线统计和有关的生态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日本林蛙指名亚种(Rana j. japonica)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及日本等地。Kawamura(1939),Seto(1965),仓本满等(1973)曾报道过日本产日本林蛙的核型。国内陈文元等(1983),王子淑等(1983)对蛾眉山产日本林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做了研究;韦今来等(1983)报道了杭州产日本林蛙的染色体组型。本文作者在探讨中国  相似文献   

18.
心肌细胞内外离子活度,跨膜电位,肌张力的连续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内普通玻璃微电极记录是心肌电生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虽已能同时进行心肌张力的测量,但以往由于在标本制备、灌流、微电极技术、张力测量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微电极在细胞内的稳定时间仍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近年来利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对心肌进行研究,除遇到上述问题外,还由于  相似文献   

19.
应用普通玻璃微电极和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对正常及经过胰岛素处理的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膜电位、细胞内Na~+、K~+、Cl~-、H~+等活度及膜对Na~+、K~+的转运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胰岛素在促进蟾蜍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同时,具有使膜电位降低、细胞内Na~+、Cl~-活度增加、K~+、H~+活度减少及K~+转运系数降低等作用。胰岛素的上述作用可能与膜的通透性改变及膜上钠泵活性和Na~+/H~+交换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光微电极     
光微电极是用于大脑皮层Ca~(2 )活性变化的细胞外记录新技术。1973年Stinnakre和Tauc用水母发光蛋白在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测量钙活性的变化,但是这种光捕获器对哺乳类中枢神经系统是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