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有绪 《生态学报》2004,24(8):1820-1823
地球表面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地壳部分 ,是“地球系统”中与人类当前生存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部分。地球表面系统是一个反馈和控制系统 ,生物圈 ,尤其是人类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球表面系统研究使生态学与地学各学科领域相整合。在此新的整合研究中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成果的“整合”和向区域、流域尺度应用的“尺度转化”,以及生态过程与各地学过程的“整合”成为难点。文章介绍了地球表面系统的国际研究计划、研究状况和技术手段 ,总结了我国目前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 ,指出演绎生态系统在地球表面系统过程中的作用是本世纪生态学的重要任务 ,并提出了推动我国该领域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遥感在林冠动态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冠动态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由病虫害、林火等引起的林冠变化、由大风等灾害引起的林隙动态、以及树冠和林冠的正常变化等。遥感在林冠动态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广泛认知,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进行林冠动态研究所利用的遥感数据主要有Landsat TM卫  相似文献   
3.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 35年生的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所测定系统中的 N、P、K、Ca、Mg、Fe、Na、Mn、Zn、Cu1 0种营养元素积累总量为 1 0 387.894kg·hm- 2 ,土壤库贮量 8880 .70 9kg·hm- 2 ,占 85 .49% ;植物体贮量 1 5 0 7.1 82 kg·hm- 2 ,占 1 4.5 1 % ,其中活植物体占 90 .5 6% ,凋落物占 9.44%。系统中 1 0种营养元素年吸收量 2 0 7.5 4 5 kg· hm- 2 ,年存留量1 0 5 .2 85 kg· hm- 2 ,年归还量 1 0 1 .65 1 kg·hm- 2 ,年积累速率为 77.8986kg·hm- 2 ;年归还量占年吸收量48.98% ,表明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1 0种营养元素的平均利用系数为 0 .1 85 ,平均周转期为 9.98a。其中 P、N、Mg、Na、Mn的周转期较短为 4~ 8a,K、Ca、Fe、Cu周转期较长为 1 0~ 1 6a,Zn的周转期最长为 1 7.4a。  相似文献   
4.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与树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的调查 ,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树种多样性特征随森林循环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 1 )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在森林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是 :林隙阶段 ( G)占 38.5 0 % ,建立阶段 ( B)占 2 8.5 0 % ,成熟阶段 ( M)占 2 7.0 0 % ,衰退阶段 ( D)占 6 .0 0 %。 ( 2 )热带山地雨林中乔木树种的密度随森林循环的变化趋势是由 G→B→M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以成熟阶段达到最大 ,而到衰退阶段又趋于下降。灌木树种则表现出 G阶段斑块的密度最大 ,B阶段的最小 ,从 B到 M有所增加 ,到 D又稍有下降。 ( 3)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高度级和不同径级的树木的密度在森林循环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增减趋势 ,其随森林循环过程呈现出的动态变化可能与不同阶段斑块内的空间、环境及物种生物学特性有关。 ( 4 )热带山地雨林中树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胸高断面积、平均单株材积随森林循环过程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其中平均胸径和平均高随森林循环的变化较为平缓 ,而平均胸高断面积和平均单株材积之变化较为陡急。 ( 5 )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 ,其中 G和 B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值较接近 ,M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达到最大 ,D阶段则最小。  相似文献   
5.
森林生态学的任务及面临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也是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 0世纪 90年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先后组织我国许多科学家研究和编写出版了一系列自然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其中包括了“生态学发展战略”和“林学发展战略” ,森林生态学为它们的重要分支学科 .“生态学发展战略”由已故的马世骏先生主持 ,由中国生态学会组织科学家们完成 .它相当全面地、系统地和深刻地总结了生态学发展历史 ,提出了发展预测和今后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正确地指出 ,当前的生态学已由经典的生态学任务 ,即研究阐明生物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发展…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热带植被生态系列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热带植被随环境条件递变而变化的分析,反映出在一较短的水平距离内植被变化的多样性,并通过群落生态学方法的分析,说明尖峰岭地区的植被在种类组成、多样性、群落外貌等方面都具有较典型的热带性质,但在群落的结构方面则比典型的热带雨林逊色,说明它是地处热带北缘和在季风气候影响下的必然结果。用重要值方法来描述热带植物群落,其结果较为理想。研究该地区热带植被的特点,对认识、了解我国的热带植被和经营热带林等方面,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35年生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栎林生物量为141.17t/hm^2,净生产力为7.39t/(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28.30t/(hm^2.a),占总生物量的90.88%,净生产力为6.30t/(hm^2.a),占总净生产力的85.25%,生物量平均相对生长速度为0.1238。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分别占总的0.79%和0.37%、5.82%5和4.87%。调落物层现存量为11.23t/(hm^2.a),占总生物量的7.95%,年凋落物量3.37t/(hm^2.a),占总净生产力的45.60%,净生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叶量成正相关,而与叶效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苍术根茎及根际土水提物生物活性研究及化感物质的鉴定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设置水(CK)、苍术根茎水提液10、50、200mg/ml及根际土水提液50、200、500mg/ml共7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用作苍术白毒作用的生物学实验。在第5、7天和第14天分别测量苍术种子发芽率、胚根长及胚芽长后,利用单因子方差分析结合多重比较分析各处理组生物活性的差异;采用GC—MS鉴定苍术根茎及根际土水提液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并对根茎中含量较大的倍半萜类成分β-桉叶醇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①500mg/ml根际土水提液对苍术种子发芽率无影响,虽然能稍稍抑制苍术胚根和胚芽的伸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②随根茎提取液浓度的增大,其对苍术种子发芽率、胚根和胚芽伸长的抑制作用增大,200mg/ml根茎提取液显著抑制了苍术种子发芽率及胚根和胚芽的伸长(P〈0.05);③在根茎和根际土水提液中分别鉴定到20和27个化合物;④β-桉叶醇对苍术种子发芽率、胚根伸长没有明显影响,但100mg/1和250mg/1的β-桉叶醇能强烈抑制苍术胚芽伸长。提示栽培苍术连作障碍可能主要与白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该文应用氧稳定同位素对四川卧龙巴朗山不同降雨条件下亚高山暗针叶林中降水、林冠穿透水和壤中流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示踪,结果表明: 1)降水δ18O与林冠穿透水δ18O的差值(用Δ表示)随着日降雨量的增大呈现偏正态结构。降水量<3.20 mm时,Δ<0;当降水 量≥3.20 mm时,Δ>0;且当降水量=12.65 mm时,Δ值最大。这是由当时冠层蒸散过程和降水过程相互作用决定的。2)低降水强度、日平均降水量小和降水连续性差时,壤中流弱且不连续,导致壤中流的氧同位素组成对降水响应速度慢;反之,壤中流强且连续,导致壤中流对降水响应速度加快。当降水量在< 10 mm时,这种响应在降雨后4 d发生;当降水量在10 ~20 mm时,日平均降水量较大和连续降雨时,这种响应在降雨后2~3 d发生;当降水量在 20~30 mm时,这种响应在降水1~2 d发生。发育良好的原始亚高山暗针叶林森林植被对降水分配进行着有效的调控,使得暗针叶林植被储备着不同时期降水、穿透水、壤中流及地下水 组成的混合体,使壤中流变化滞后,从而控制植被下游洪水发生。  相似文献   
10.
生态工程是“模拟生态系统原理而建成的生产工艺体系”,这是在七十年代的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于八十年代明确提出来的(马世骏,1983年)。这个概念把生态学,特别是系统生态学,从一个应用基础学科推向发展为应用技术学科,使生态学更加紧密地结合经济建设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