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红体色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观测红体色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无性世代各个若虫龄期在14,17,20,23和26℃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速率。结果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各龄期若虫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缩短。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红体色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而直线回归法计算的变异系数较小,其结果显示红色麦长管蚜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4.478℃和110.662日.度。  相似文献   

2.
在15、19、22、25、28、31和35℃及RH80%的组合条件下,测定了菊小长管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分析了温度与菊小长管蚜发育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菊小长管蚜各龄若虫的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增加而缩短,4龄若虫的发育历时最长,平均为前三龄若虫历期的1.4倍.模拟分析表明,菊小长管蚜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3龄若虫较1、4龄若虫对极端温度的忍耐性强,发育最适温度高.2、3龄若虫的极端温度忍耐值δ为6.70,最适发育温度为21.76℃,最高发育温度为40.97℃;1、4龄若虫极端温度忍耐值δ分别为4.70和4.50,最适发育温度分别23.76℃和22.49℃,最高发育温度为39.97℃和40.56℃;龄期越高,发育起点温度相对较低,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则越高.1~4龄若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3、5.02、4.58和4.46℃,有效积温分别为26.88、33.41、33.63和48.49℃·d^-1。  相似文献   

3.
腐食酪螨在不同温度和营养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金道超  郭建军  李莉 《昆虫学报》2006,49(4):714-718
在12.5℃、15℃、20℃、25℃和30℃恒温下,用啤酒酵母粉和玉米粉为饲料,测定了不同温度和饲料条件下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各个发育阶段和世代的发育历期,获得其在各条件下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本文的实验温度范围内,该螨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各发育阶段不同饲料条件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都有所差异。用啤酒酵母粉作饲料时,腐食酪螨的全世代历期为48.04天(12.5℃下)和8.41天(30℃下),发育起点温度为10.18℃,有效积温为155.44 d·℃; 用玉米粉作饲料时,全世代历期为78.79天(12.5℃下)和10.77天(30℃下),发育起点温度为10.52℃,有效积温为208.33 d·℃。以成螨体长和体宽为指标,比较了在各温度条件及不同饲料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饲料对螨体大小有显著影响,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棉露尾甲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峰  雷朝亮 《昆虫知识》2004,41(3):252-254
在 1 5 ,2 0 ,2 5 ,3 0和 3 5℃下 ,测定了棉露尾甲Haptoncusluteolus(Erichson)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 ,卵到蛹各虫态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呈抛物线变化 ,3 0℃时发育历期最短 ;成虫寿命及世代历期随温度升高呈负线性变化。对试验结果采用了 2种方法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并用变异系数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除预蛹期外 ,其它各虫态用最优化法计算结果优于直线回归法 ,卵、幼虫、预蛹、蛹、雌雄成虫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9 9,7 9,8 6,9 5 ,1 3 0 ,1 3 3和 5 7℃ ,有效积温分别为 :2 6 4,5 3 9,5 4 91 5 1 6,1 3 4 1 ,5 2 4和 3 2 2 0日·度 ;预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 4 8℃和 94 1日·度。  相似文献   

5.
家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丽清  罗广军 《昆虫知识》2006,43(3):429-430
在5种温度下,对家蝇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家蝇在不同发育阶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且不同发育阶段对两者的要求也不一致。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6℃和196.4日.度,控制发育进度的理论为T=196.4/N+(13.6±0.5)。  相似文献   

6.
三叶斑潜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恒温条件下测定了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三叶斑潜蝇的历期、发育速率与温度间相关性明显,其卵、幼虫、蛹及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20℃、10.80℃、6.43℃、8.40℃,有效积温分别为68...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Athias—Henriot)在14、17、20、23、26、29、32、35℃和RH=85%的条件下,以截形叶螨为猎物各螨态的发育历期,分析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4℃不适宜斯氏钝绥螨的生长发育,存活率仅17.5%;在17~35℃之间其生长发育正常,存活率均100%,各螨态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缩短,未成熟期总发育历期从21.36d缩至3.97d。采用线性日度模型拟合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其发育速率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现象。斯氏钝绥螨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92℃和94.69日·度。  相似文献   

8.
刘丽辉  张帆  吴珍泉 《生态学报》2008,28(10):4891-4895
在15、20、25℃和30℃,RH75%的条件下,分析了温度与西花蓟马发育速率的关系,并测定了西花蓟马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西花蓟马各虫期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用直接最优法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估算,求得西花蓟马的卵、若虫、预蛹和伪蛹及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70、7.04、4.49、6.84℃和6.23℃;世代的有效积温为219.73d·℃。西花蓟马的世代存活率在25℃时最高,为40.12%;30℃时西花蓟马的存活率最低,为17.80%。  相似文献   

9.
角倍蚜越冬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传溪  徐厚染 《昆虫知识》1997,34(3):159-161
五倍子系中国特产,是重要的化工和医药原料。角倍蚜Schclechtendaliachinesis(Bell)是生产五倍子的最主要致瘿蚜种。恒温试验表明,其越冬世代有翅型随温度从4.5℃升至18.0℃,平均世代历期从266.2天缩短至76.6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4℃,有效积温为1512.9日度;无翅型随温度从7.5℃升至22.0℃,平均世代历期从118.8天缩短至29.4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2.2℃,有效积温为557.4日度。  相似文献   

10.
灰飞虱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培养箱在恒温条件下饲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测定了卵、若虫、成虫繁殖前和全世代发育历期,用直线回归法计算了灰飞虱各虫态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06、6.43、10.29、8.08℃和102.3、365.2、87.5、552.1日·度。并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了该虫在济宁市1年完成的代数为4~5代。  相似文献   

11.
张润志  梁宏斌  张军  邱焯 《昆虫学报》1999,42(-1):35-39
实验室内测定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在9个恒温下取食小麦叶片时的生长发育数据。麦双尾蚜发育起点温度为3.27℃,发育适温区为15~20℃,有效积温为152.55日·度。在较低温度下 (7.5℃、10℃、15℃) 各发育阶段的总存活率较高,说明低温对麦双尾蚜生长有利,但1~2龄若蚜的存活率略低于3~4龄,说明低龄若蚜的抗逆性稍差。在15~24℃下麦双尾蚜单雌产仔量高,为繁殖最适温区。  相似文献   

12.
First instar nymphs and adults of the grain aphid Sirobion auenae that had been reared at 10°C and 20°C over a number of generations, were cooled to -5°C and -10°C for 1 h and 6 h and returned to 20°C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brief exposures to low temperatures (cold-pulses) on their survival. rate of development, longevity and fecundity. A strong acclimation response was observed in first instar nymphs, with significantly less mortality in groups reared to 10°C compared to 20°C. Mean development time from first instar to adult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low temperature exposure at the first nymphal stage. Longevity in all groups cooled as first instars was reduced by the sub-zero cold-pulses, and was also dependent on temperature and exposure time. Acclimated aphids survived longer than non-acclimated individuals. Reproductive rate,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nymphs born per aphid per day, was unaffected by cold stress applied at the first instar stage. Total fecundity was however reduced, being a function of the number and longevity of the survivors. Adult aphids were less cold hardy than nymphs; mortality was higher at -10°C than -5°C increasing with duration of exposure from 1 h to 6 h. Mean fecundity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aphids cooled at the adult stage, the number of aphids born per day decreasing as the exposure period of the cold-pulse increased, suggesting that low temperature had affected embryogenesis. All the nymphs born to adults surviving exposure to -5°C for 6 h died within 48 h of birth, indicating that low temperature has a pre-natal effect on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3.
桃蚜脱皮对球孢白僵菌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SG8702菌株对桃蚜Myzus persicae 若蚜的毒力,并分析了若蚜脱皮与白僵菌有效侵染之间的关系。在21℃、1×106/mL孢子浓度下, 1~4龄若蚜感菌后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0.1%、2.1%、3.1%和40.2%,明显低于同样条件下成蚜的感菌死亡率(98.4%)。在若蚜各龄感菌死亡的个体中,1~4龄中分别有8.1%、50.0%、44.4%和98.0%的若蚜在死亡前发育到成蚜,且都能产下正常发育的后代。若蚜的感菌死亡率与接菌后到第一次脱皮的时间密切相关,脱皮早则感菌死亡率低,反之亦然。但试验中也发现有部分若蚜特别是低龄若蚜感菌后未完成第一次脱皮便死亡。观察了桃蚜在1、4龄早期感染球孢白僵菌后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1、4龄早期若蚜接菌后第一次脱皮的时间早于未接菌若蚜,但提前幅度少于5%,在羽化为成蚜之前被致死的概率分别只有4.1%和0,在羽化为成蚜后8天内的生殖率与未接菌蚜虫的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若蚜的脱皮,尤其当蚜虫在低龄若蚜时受感染后的多次脱皮,可有效地摆脱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侵染,降低该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14.
甘明  苗雪霞  丁德诚 《昆虫学报》2003,46(5):598-604
在25℃下研究了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japonicus Ashmead对寄主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龄期的选择和被寄生豆蚜的龄期对蚜茧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虫态寄主中,日本柄瘤蚜茧蜂通常选择较小龄期的若蚜寄生,其中2龄若蚜的相对被寄生率最高,为26.4%;其次是1龄若蚜,为20.6%;无翅成蚜与3、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相对被寄生率较低。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寄生延长了豆蚜若蚜的发育,其中1龄若蚜被寄生后,1~3龄历期显著延长;有翅3龄若蚜被寄生后,3、4龄历期明显延长;但无翅和有翅4龄若蚜被寄生后的发育历期均不受影响。各龄若蚜被寄生后羽化的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其中,被寄生的1龄若蚜不能发育至成蚜,其它较早龄期被寄生的若蚜羽化的成蚜繁殖力均显著降低。寄生时寄主的发育期也影响寄生蜂的发育,2龄豆蚜被寄生时的日本柄瘤蚜茧蜂个体发育最快,为194.10 h;1龄寄主被寄生时蚜茧蜂的发育最慢,需215.80 h。并对不同发育期蚜虫总蛋白质和总糖原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5.
豆突眼长蝽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恒温条件下 ,观察了不同温度对豆突眼长蝽ChauliopsfallaxScott生长发育的影响 ,用直接最优法和直线回归法分析数据 ,结果表明直接最优法能较好地反应实际情况。卵、1~ 5龄若虫和整个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7 98℃ ,7 1 6℃ ,6 5 3℃ ,8 81℃ ,6 75℃ ,8 2 7℃和 7 5 0℃ ,有效积温分别为85 8,60 8,5 2 0 ,71 4,1 0 1 5 ,66 3和 3 5 3 0日·度 ,发育速率最大时的温度分别为 3 4 84℃ ,3 4 48℃ ,3 4 1 6℃ ,3 4 1 2℃ ,3 4 75℃ ,3 5 1 1℃和 3 3 65℃。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黑豆蚜体内共生菌胞数量及宿主体型大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辉  李保平 《昆虫学报》2006,49(3):428-432
为了明确饲养温度对黑豆蚜Aphis fabae 内共生菌和宿主蚜虫体型大小的影响,对在室内不同温度下饲养的黑豆蚜内共生菌胞数量和宿主蚜虫体型大小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同一发育时期蚜虫内共生菌胞数量的影响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有所不同,1龄若蚜体内的菌胞数量除在25℃与35℃间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余各温度间没有显著差异; 其余时期的蚜虫内共生菌胞数量在高温(> 30℃)下显著低于较低温度下的菌胞数量,存在负直线相关性。温度对菌胞数量随宿主发育到产仔前的变化趋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较低温度(15℃、20℃和25℃)下,菌胞数量随虫体发育显著增加; 但在高温(30℃和35℃)下,蚜虫体内菌胞数逐渐增加直到3龄达到最高,然后略有下降(30℃)或显著下降(35℃)。除1龄若蚜外,蚜虫体型大小总体呈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格局,但随其内共生菌数量增多而增大(35℃下除外)。据此认为,温度可能通过作用于蚜虫内共生菌胞数量而影响蚜虫体型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条赤须盲蝽Trigonotylus coelestialium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其发育历期和成虫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为条赤须盲蝽的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21年9-10月郑州室内自然变温(22.0~28.1℃)和25℃恒温条件下,以玉米灌浆期籽粒为食料进行饲养,并观察、记录条赤须盲蝽个体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测定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雌成虫产卵量。【结果】条赤须盲蝽卵块产于玉米籽粒基部内颖内侧,卵粒长圆筒形,向一侧略弯。从1龄若虫开始触角呈现红色,随龄期增加红色逐渐明显,至5龄若虫时触角第1节出现3条清晰可见的红色纵纹。翅芽从3龄若虫开始明显可见。雌成虫产卵器长瓣状,平放于生殖节中部的沟槽内。室内自然变温下,条赤须盲蝽卵历期为6.27 d,卵孵化率为89.90%;1-5龄若虫历期分别为2.80, 2.33, 2.70, 2.77和3.90 d,若虫总历期为14.50 d,若虫总存活率为85.97%;雌成虫产卵前期为4.43 d,产卵持续期为13.93 d,单雌产卵19.47块,产卵量为82.55粒。25℃恒温下,条赤须盲蝽卵历期为7.73 d,卵孵化率为81.13%;1-5龄若虫历期分别为2.17, 1.90, 1.77, 1.90和2.93 d;若虫总历期为10.67 d,若虫总存活率为7184%;雌成虫产卵前期为4.17 d,产卵持续期为11.27 d,单雌产卵21.17块,产卵量为72.22粒。【结论】条赤须盲蝽的5龄若虫和成虫的触角第1节的形态特征可用于区分其与该属其他昆虫;其翅芽的发育特征可判别若虫龄期;变温能延长其若虫历期和成虫寿命,同时有利于提高雌成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18.
蓄齿胫叶甲 Gastrophysa polygoni (Linnaeus)是蓼科杂草蓄上的一种重要天敌昆虫。本文研究了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结果表明 ,在 19~ 31℃范围内 ,该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反之则延长。经测定 ,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0 .4 5± 0 .14 )℃ ,有效积温为 56 .2 4日度 ;幼虫期的发育起点为 (8.12± 0 .2 4 )℃ ,有效积温为 12 2 .2 0日度 ;蛹的发育起点为 (9.70± 0 .82 )℃ ,有效积温为91.70日度 ;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分别是 (16 .17± 0 .96 )℃和 52 .83日度 ;全世代的发育起点为 (12 .6 0± 0 .4 3)℃ ,有效积温为 2 90 .4 0日度  相似文献   

19.
温度和氮肥对褐飞虱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20 ℃、23 ℃、26 ℃、29 ℃和32 ℃)和氮肥水平(不施氮:0 kg·hm-2;高氮:250 kg·hm-2)对褐飞虱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20 ℃~29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褐飞虱的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提高,卵和若虫历期缩短,成虫寿命缩短,同时产卵量增加;32 ℃时, 褐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降低、卵和若虫历期延长、成虫生殖力降低;在不同温度下,高氮植株上的褐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成虫生殖力均明显高于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同时高氮植株上褐飞虱的卵和若虫历期明显短于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说明施用高水平氮肥提高了褐飞虱对逆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温度和氮肥对褐飞虱卵存活率、若虫历期和产卵量的交互作用显著,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和长期施用高水平氮肥很可能是近年来褐飞虱猖獗暴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