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国内首例交织帚枝孢霉致透明丝孢霉病。方法患者女,69岁,主因"左前臂结节9个月"就诊。取结节边缘组织进行病理学和真菌学检查。将组织接种于沙氏培养基、脑心培养基,并对培养物进行形态学及rDNA序列测定。结果组织病理下可见组织细胞肉芽肿及透明真菌孢子和菌丝。组织真菌培养阳性,菌落生长中等速度,为浅灰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无色分枝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侧生,分生孢子长圆形,薄壁,1~2个隔。经DNA序列分析,与Sarocladium implicatum相似性100%。诊断为透明丝孢霉病,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外用及10%碘化钾溶液口服治疗,3个月后患者治愈。结论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鉴定为Sarocladium implicatum。该菌引起的透明丝孢霉病为国内首例报道,舍他康唑及碘化钾联合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茄病镰刀菌致皮肤透明丝孢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病镰刀菌。结论对于透明丝孢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3.
报道1例枝孢样枝孢霉所致囊肿性痤疮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21岁,主因"面颈部结节、囊肿"5 a就诊。根据囊液真菌镜检培养阳性、病理发现分枝分隔菌丝等特征诊断为"暗色丝孢霉病"。经4个月伊曲康唑400 mg/d口服治疗后,患者面部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轻度瘢痕。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1例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方法询问病史及体检,取足部的皮损行皮肤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及致病菌的形态学观察、鉴定。结果致病菌为茄病镰刀菌,给予局部病灶切除及伊曲康唑治疗,随访3个月,病灶明显缩小。结论本病例证实为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及局部病灶切除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枝状枝孢引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1例枝状枝孢引起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方法采用10%KOH镜检、真菌培养、小培养、温度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体外药敏试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皮损脓液10%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橄榄绿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孢梗多侧生于菌丝上,不分枝,产孢后不延伸、不膨大,淡褐色,具孢痕,枝孢呈长三角形,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于其上,形成分枝的孢子链;最适应生长温度为25—27℃;能液化明胶。因此,本菌株符合枝状枝孢特征。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肉芽肿病理相,伴有真菌菌丝孢子侵犯,诊断为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本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给予患者口服0.4g/d,8周后皮损基本消退,目前仍在服药及随访。结论本病例的致病菌为枝状枝孢,选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国内首见淡紫拟青霉所致皮肤及皮下感染患者1例。方法 取患者皮损标本多次直接镜检,真菌培养,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扫描电镜及DNA序列测定鉴定致病菌种,并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患者为6个月患儿,出生12d时面部出现粟粒大暗红丘疹,脓疱,并缓慢扩大。刮取脓疱直接镜检见无色细长分支菌丝。多次培养见灰紫色羊毛状菌落生长,光镜及电镜下可见无色细长分支、分隔菌丝、直立的分生孢子梗、顶端单轮生帚状支及大量柱状或分散柱状排列椭圆形、近球形小分生孢子。根据其菌落颜色及瓶梗形态等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淡紫拟青霉,其rRNA基因DNA测序分析证实其表型分类。动物实验证实该菌的致病性,组织相中胶质性损害为其主要病理特征。体外药敏试验提示其对特比萘芬、酮康唑较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陛较差。结论 该病例被确定为淡紫拟青霉所致的皮肤及皮下感染,为国内首例。  相似文献   

7.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予局部皮疹处1∶8 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或浸浴疗法、威伐光wIRA?照射、涂抹酮康唑乳膏、口服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等治疗,皮疹较前好转、渗液减少。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80岁,农民,右前臂外侧浸润性红斑、结节、结痂1年余,糖尿病史10年。右前臂外侧可见浸润性红斑、斑块上间有小结节和疣状增生,上覆有黑色结痂,皮损面积5 cm×10 cm。刮取皮屑直接镜检发现菌丝,活检组织标本真菌直接镜检也发现菌丝。真菌培养均长出灰褐色绒毛状菌落,周围有灰白色边缘。玻片小培养可见分隔菌丝,个别节段膨大,分生孢子呈椭球形。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多核巨细胞浸润的肉芽肿性炎症。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显示,真皮内有多个紫红色圆形芽殖孢子。分离菌株的分子测序结果与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的ITS片段序列100%符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5个月后皮损得到明显改善,目前仍在治疗和观察中。回顾2000年—2021年M.arundinis引起相关感染的国内外文献,探讨M.arundinis导致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1例“脂膜炎”患者外周血分离株的表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报道国内首例皮瘤丝孢酵母菌血症。方法采集患者的血及鼻咽结节组织标本通过真菌培养获得分离株,经沙氏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后形态学观察及API 20C AUX系统鉴定,最后经PCR扩增rDNA基因测序证实。采用CLSI制定的M27-A2微量稀释法对病原菌株进行7种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离株通过表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皮瘤丝孢酵母”。药敏结果显示菌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敏感。卡泊芬净的抑菌浓度较低,而米卡芬净的抑菌浓度相对较高。患者因多种并发症死亡。结论皮瘤丝孢酵母引起的真菌血症为我国首例报道。API 20C AUX酵母鉴定系统可作为鉴定皮瘤丝孢酵母快速而简便的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DNA序列检测分析能鉴定皮瘤丝孢酵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首次报道中国北方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方法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右腕部皮损伴瘙痒8~9a"就诊。对皮损脓液直接镜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并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实验室研究。结果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多个圆形、厚壁、棕色硬壳细胞,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并可见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暗棕色,橄榄色至黑色菌落生长,生长速度较慢,镜下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例为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mg,1次/d;特比萘芬250mg,1次/d。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痊愈。结论 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也可见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而ITS区序列分析是该菌种鉴定的重要手段,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本例患者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引起的面部皮肤感染1例并进行相关真菌学研究。方法患者女,29岁,两颊对称性浸润性红斑数年。皮损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经形态观察、分生鉴定菌种、并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及利用豚鼠致病性实验重现组织病理特征。结果直接镜检未见明显菌丝,体外培养后为单一菌落,经棉兰染色、小培养、扫描电镜、分子生物学均鉴定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均可见典型特征。体外药敏试验提示,该菌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泊沙康唑、雷夫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药。豚鼠致病性实验中,对照组和免疫抑制组豚鼠皮下注射处大体可见脓肿,体表涂抹处大体表现红斑、丘疹、脱屑,免疫抑制组症状持续较久。皮下注射处较体表涂抹处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包裹菌丝或孢子,伴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该患者为罕见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免疫功能对该菌感染所致疾病的临床过程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报道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72岁,因右肩部斑块20余年就诊,取皮损痂皮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皮损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HE染色均可见厚壁、棕色的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黑褐色,绒毛状菌落生长。小培养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分生孢子单细胞性。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给予特比萘芬250mg/d口服治疗,7个月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13.
报道1例由小孢根霉变种导致的皮肤毛霉病.患者女,30岁.因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继发口腔颌面部小孢根霉变种感染,表现为发热、右侧颊黏膜水肿,皮损中央溃疡、焦痂,周边组织炎性水肿,以面颊部、颌下区为中心明显肿胀,逐渐累及右侧颈部及右下颌,进行性加重.坏死组织涂片镜检显示有粗大、无分隔直角菌丝,真菌学检查鉴定为小孢根霉,分子测序证实为小孢根霉变种.给予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和手术清创,坏死组织连续3次真菌培养均未培养出小孢根霉变种,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治疗2周后颔面部肿胀明显减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4周后额部及右眼睑肿胀已完全消退,伤口结痂愈合.随访2 a,右侧颌下可见长约2 cm手术疤痕,未见皮肤毛霉病复发.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溃疡性皮肤曲霉菌病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继发黄曲霉引起的溃疡性皮肤曲霉病。患者男性,41岁,左小腿胫前外伤后溃烂、流脓、结痂5个月。组织病理检查见较多分隔菌丝,菌丝呈Y型分支。结合真菌镜检、培养,扫描电镜及DNA序列分析鉴定为黄曲霉。给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及外用0.2%两性霉素B溶液治疗13周,患者皮损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由卡氏枝孢瓶霉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性,43岁,因右上臂局限性红色斑块性皮损5 a就诊。皮损组织病理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改变,可见硬壳细胞。真菌培养鉴定为卡氏枝孢瓶霉。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和特比萘芬(250 mg/d)联合治疗12周痊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我科2003~2009年期间诊治的8名明确诊断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皮损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皮损组织、骨髓或咽拭子等进行真菌培养的菌落及真菌形态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多发生于HIV感染患者或AIDS患者。②皮损可与全身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皮损表现为淡红色丘疱疹、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肤溃疡及血痂。③多伴有多系统损害。④37℃培养呈酵母相,25℃呈菌丝相,皮损组织病理可以看到典型的"桑葚样"改变。结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好发于HIV感染患者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表现为特征性皮疹,皮损组织、骨髓或分泌物于25℃、37℃真菌培养结合皮肤病理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1岁,养羊史。上唇部、下颌部、颏部、颈前上部皮损4个月,逐渐加重。皮损呈红色肿胀性浸润性损害,上有结节、脓疱、结痂,有脓液外溢,压痛明显,胡须大部分脱落,亦见一些断须,易拔出。脓液真菌镜检可见透明分支分隔菌丝,真菌培养为指(趾)间毛癣菌,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诊断须癣,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400 mg/d治疗6周,之后伊曲康唑200mg/d联合特比萘芬250mg/d治疗6周痊愈。  相似文献   

18.
着色真菌monophora引起皮肤着色芽生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1例由着色真菌monophora引起的皮肤着色芽生菌病。方法取皮损皮屑标本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同时取活检进行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真菌培养阳性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温度试验和放线菌酮耐受试验,PCR扩增测序。结果KOH涂片检查可见较多圆形厚壁棕色硬壳细胞。组织病理学显示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PAS和银染色可见到圆形厚壁的硬壳细胞。真菌菌落生长缓慢,呈橄榄色到黑色。小培养可见大量棕色菌丝、分支分隔,分生孢子梗主要为喙枝孢型,分生孢子棕色,椭圆形或卵圆形,单细胞。温度试验37℃生长,38℃不生长。0.01%、0.05%和0.1%放线菌酮均能耐受。扩增真菌rDNA的ITS区得到645bp的片段,经序列分析与裴氏着色真菌monophora变种ITS区比对,100%一致。结论据真菌学形态结构特征以及DNA序列分析菌种被鉴定为着色霉monophora。  相似文献   

19.
报告重庆地区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引起的皮肤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81岁,因左上臂内侧皮肤被铁片划伤后出现溃疡伴疼痛1年余到我院就诊。对患者皮损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培养,将培养出的菌落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培养获得菌落形态,小培养乳酸酚棉兰染色得到镜下特征形态,菌落形态:可见暗棕色和黑色菌落生长;镜下形态: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皮损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可见慢性肉芽肿样改变。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域测序鉴定结果为Fonsecaea monophora。根据实验室培养结果和临床资料分析确定该例为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 mg, 2次/日,联合药物涂抹和光动力学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方法 患者女,60岁,主因左手背皮损1 a余就诊,取皮损痂屑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取皮损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培养.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真菌直接镜检阳性,可见较多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细胞.组织病理学显示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HE和PAS染色均可见到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细胞.真菌培养阳性,菌落生长缓慢,呈橄榄色到黑色.小培养及扫描电镜检查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分生孢子单细胞性,呈椭圆形或卵圆形.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药敏试验显示伊曲康唑对F.monophora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0 μg/mL,特比萘芬的MIC为0.015 6μg/mL.给予患者口服特比萘芬250 mg/d治疗,皮损缓慢好转;6周后加服伊曲康唑200 mg/d治疗,14周后皮损消退呈瘢痕化修复.结论 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例为Fonsecaea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本病例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