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DAO、PCT、ET及D-lac水平均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D3+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上升,同时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2水平显著上升,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ALT、AST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失衡与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并监测患者的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40例腹膜透析患者为腹膜透析组;另纳入1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体检组。比较两组对象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6、IL-8、IL-13、IL-18]水平和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分析肠道菌群与血清炎性因子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腹膜透析组患者血清IL-6、IL-8、IL-18水平分别为(30.21±1.22)ng/mL、(69.12±10.22)ng/mL、(138.47±19.28)ng/m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而IL-13的水平为(16.47±1.24)ng/mL,显著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膜透析组患者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为(6.67±1.24)lg CFU/g、(6.41±1.04)lg CFU/g,均显著低于健康体检组;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为(9.15±0.32)lg CFU/g、(7.63±1.54)lg CFU/g,均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膜透析患者血清IL-6、IL-8、IL-18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呈负相关,与肠杆菌和肠球菌呈正相关;血清IL-13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肠球菌和肠杆菌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半年,140例腹膜透析患者中28例复发腹膜炎,复发者血清IL-6、IL-8、IL-18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IL-13水平显著低于未复发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膜炎复发者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均P<0.05),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无显著区别(均P>0.05)。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高,肠道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二者水平的变化能提示疾病的进展,为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硫酸铜(CuSO4)、甘氨酸铜(Cu-Gly)、羟基蛋氨酸铜(Cu-HMA)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幼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9.00±0.00) g的珍珠龙胆270尾, 分别饲喂等氮等脂的3种试验饲料, 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1) Cu-Gly组和Cu-HMA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uSO4组(P<0.05); (2) Cu-HMA组肝体比、脏体比显著高于CuSO4组和Cu-Gly组(P<0.05), 各组间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 (3) Cu-HMA组和Cu-Gly组脊椎骨铜含量显著高于CuSO4组(P<0.05); (4) CuSO4组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 且CuSO4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 (5) CuSO4组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高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 (6)中肠和后肠皱襞高度Cu-HMA组显著高于CuSO4组和Cu-Gly组(P<0.05); 综合考虑生长、形态学指标、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 在饲料中添加Cu-Gly和Cu-HMA均能显著改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肠道形态及血清脂质代谢, 进而改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薏苡仁方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功能及胃肠运动的效果,并考察复方薏苡仁方对小鼠盲肠内容物pH及肠黏膜结构等肠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的规定进行调节肠道菌群实验和小肠墨汁推进试验,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pH,并对肠道黏膜结构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1)与给样前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中、高剂量组肠杆菌数和低、高剂量组肠球菌数均明显减少(P<0.05),中、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双歧杆菌数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中、高剂量组双歧杆菌数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2)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盲肠内容物pH值均显著降低(P<0.01),且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A/V)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A/V比值明显或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均显著增加(P<0.01),且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薏苡仁方对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肠道微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病因虽未明确,但目前认为,肠道细菌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与IBD的发病密切相关。将40只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粪便微生物系移植组(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和柳氮磺胺吡啶组,后3组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TNBS)灌肠造模,造模2 d后分别用粪便悬液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 w。末次给药后禁食1 d,对大鼠粪便进行菌群成分分析,股动脉取血,对K+ 、Na+ 、血清白蛋白(AL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C-反应蛋白(CRP)、IL-1β、IL-10、IL-12和IL-17 水平进行检测,取结肠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通过TNBS灌肠成功建立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与模型组比较,FMT组的K+和ALB明显升高(P<0.05),WBC、N%和CRP明显降低(P<0.05),IL-1β和IL-17明显降低(P<0.05),IL-10和IL-10/IL-12含量升高(P<0.05)。FMT能显著改善TNBS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而抑制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上述结果证明,FMT可有效治疗炎症性肠病,其机制与其影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养胃四君子茶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养胃四君子茶(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8只。对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灌胃番泻叶水提液7 d后,改用饮食不节+缺水燥结+过度疲劳喂养8 d等方法。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无菌水灌胃,治疗组用养胃四君子茶灌胃,0.8 mL/d连续6 d。然后采集肠道内容物,分析肠道菌群及酶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肠道细菌总数比较,模型组显著上升(P<0.05),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肠道乳酸菌数量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显著升高(均P<0.01);双歧杆菌数量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肠道酶活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肠道淀粉酶(P<0.01);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上升(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木聚糖酶活性显著上升(P<0.01或P<0.05),其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上升(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养胃四君子茶低剂量组的血清D 木糖含量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养胃四君子茶可抑制细菌过度增长、扶植有益菌生长,改善肠道酶活性、增强胃肠蠕动,从而改善脾虚便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商陆皂苷甲对MRL/lpr小鼠肾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24只16周龄MRL/lprx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商陆皂苷甲组、商陆皂苷甲+IL-12p35抗体组,每组8只。实验组分别注射相应药物,1次/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4 w。给药结束后,检测血肌酐、尿蛋白/肌酐值水平;HE染色、Masson+PASM染色观察肾脏病理表现;计算AI指数、脾脏指数;检测CD19^(+)IL-35^(+)Breg细胞含量,IL-17、IL-35水平;分析CD19^(+)IL-35^(+)Breg细胞与IL-17、IL-35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尿蛋白/肌酐值、血肌酐浓度含量降低(P<0.05),其中商陆皂苷甲组尿蛋白/肌酐值、血肌酐浓度含量低于商陆皂苷甲+IL-12p35抗体组(P<0.05);实验组肾脏损伤情况优于对照组,其中商陆皂苷甲组优于商陆皂苷甲+IL-12p35抗体组;实验组脾脏指数、A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商陆皂苷甲组脾脏指数、AI评分低于商陆皂苷甲+IL-12p35抗体组(P<0.05);实验组IL-17较对照组下降,CD19^(+)IL-35^(+)Breg细胞含量、IL-35值较对照组升高(P<0.05),其中商陆皂苷甲组IL-17值低于商陆皂苷甲+IL-12p35抗体组(P<0.05),CD19^(+)IL-35^(+)Breg细胞含量、IL-35值高于商陆皂苷甲+IL-12p35抗体组(P<0.05);IL-35上调、IL-17下调与CD19^(+)IL-35^(+)Breg细胞变化相关(P<0.05)。[结论]商陆皂苷甲降低MRL/lprx小鼠肾脏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促进CD19^(+)IL-35^(+)Breg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应激反应及益生菌干预的效果,为此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5例重症肺炎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并选取我院产科48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试验组分为益生菌组(n=53)和常规组(n=52),常规组给予新生儿重症肺炎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运用益生菌治疗。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肠道菌群特征,同时对比益生菌组和常规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特征和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肠道乳杆菌(t=15.454,P<0.001)、肠球菌(t=23.191,P<0.001)、大肠埃希菌(t=25.274,P<0.001)数量显著升高,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t=46.012,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肠道乳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降低,双歧杆菌数量升高,且相比于常规组,益生菌组患儿肠道乳杆菌(t=3.617,P<0.001)、肠球菌(t=7.826,P<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5.799,P<0.001),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t=12.750,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且相比于常规组,益生菌组T-AOC(t=18.302,P<0.001)、SOD(t=8.639,P<0.001)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t=22.816,P<0.001)。结论重症肺炎新生儿肠道菌群主要以乳杆菌、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数量降低为特征。益生菌治疗能有效恢复患儿肠道菌群稳定,改善患儿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毫火针联合补肾活血方对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寻常型白癜风患者7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8),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补肾活血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白癜风皮损面积、炎性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0(IL-10)、白介素-22(IL-22)]和免疫指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CD4+CD25+Treg]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2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癜风皮损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IL-17、IL-22、GM-CSF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IL-10、CD4+CD25+Treg比例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炎性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关于[CO2]升高和降水变化等多因子共同作用对植物的影响报道较少, 制约着人们对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和预测。玉米(Zea mays)作为重要的C4植物, 受[CO2]和降水影响显著, 但鲜有[CO2]升高和降水增加协同作用对其产量及生长发育影响的报道。该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箱模拟[CO2]升高(390 (环境)、450和550 μmol·mol-1), 降水增加量设置为增加自然降水量的15% (以试验地锦州1981-2010年6至8月月平均降水量为基准), 从而形成6个处理: C550W+15%、C550W0、C450W+15%、C450W0、C390W+15%和C390W0。试验材料选用玉米品种‘丹玉39’。结果表明: [CO2]升高和降水增加的协同作用在玉米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上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5), 二因子均起正作用, 使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升高。籽粒产量在[CO2] 390、450和550 μmol·mol-1水平下的降水增加处理较自然降水处理分别增加15.94%、9.95%和9.45%, 而生物产量分别增加13.06%、8.13%和6.49%。因为籽粒产量的增幅略大于生物产量的增幅, 所以促进了经济系数的升高。穗部性状变化显著, 其中, 穗粒数、穗粒重、穗长和穗粗等性状值均随[CO2]升高而升高, 且各[CO2]水平下均表现为降水增加处理>自然降水处理, 而瘪粒数相反。但是, [CO2]升高和降水增加的协同作用也促进了轴粗的升高, 对玉米产量的增加起着限制作用。二因子协同作用在净光合速率(Pn)和叶面积上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 0.01), 而在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上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5)。二因子协同作用使玉米叶片的Pn升高, 植株高度升高, 穗位高升高, 茎粗增加, 叶面积变大, 从而促进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升高, 为玉米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表明: 在未来[CO2]升高条件下, 一定程度的降水增加对玉米的产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吲哚丙酸(IPA)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巨噬细胞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SPF级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组(DSS模型组,饮用3%DSS7 d)及IPA组(在DSS给药前2 d行IPA灌胃),每组12只。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DSS给药第7天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及评定病理学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例,并用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显著缩短(均P<0.05);与DSS模型组比较,IPA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程度降低,结肠长度增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均降低(均P<0.05);增加了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显著增加了普雷沃菌属丰度,减少了拟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丰度。结论 IPA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巨噬细胞M1/M2的比例和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缓解UC小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黄河鲤(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 以饲料中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粉0添加组为对照组, 2%、4%、6%和8%添加组为实验组, 每组3个平行, 对黄河鲤[体重: (505.13±1.37) g]进行55d的投喂试验, 旨在探讨杜仲叶粉在黄河鲤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1)黄河鲤背肌脂肪含量随饲料中杜仲叶粉添加量升高显著下降, 粗蛋白含量显著上升(P<0.05)。除6%添加组外, 鱼体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鲜重含量随杜仲叶粉添加量升高呈上升趋势(P<0.05), 鱼体鲜重水分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 (2)在黄河鲤肌肉中检出16种氨基酸, 杜仲叶粉添加显著影响肌肉中苏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含量(P<0.05)。酸味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比值在2%添加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药效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比值则在2%添加组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 (3)黄河鲤血浆和肝脏中GSH-PX、MDA、AKP和ACP活性随饲料中杜仲叶粉添加量增加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血浆和肝脏中SOD活性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血浆GSH-PX活性和MDA含量在6%处理组显著最高(P<0.05), AKP活性在4%处理组、ACP活性在8%添加组显著最高(P<0.05), SOD活性至8%处理组升至对照水平。肝脏GSH-PX活性和MDA含量在4%处理组显著最高(P<0.05), AKP活性则在6%处理组显著最高(P<0.05), ACP活性在4%处理组显著升至最高后维持在此水平(P<0.05), 肝脏SOD活性至8%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综上, 综合考虑鱼体肌肉和全鱼营养成分、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血液和肝脏生理指标, 推荐黄河鲤成鱼饲料中杜仲叶粉添加量在4%—6%。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IL-10、IL-17和IL-23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NAFLD患者为NAFLD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变化、IL-10、IL-17和IL-23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NAFL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NAFLD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AFL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值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与IL-17、IL-23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与IL-17、IL-23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0、IL-17、IL-23是NAFLD患者B/E值的影响因素。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促进机体IL-10、IL-17和IL-23的表达参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使用肠道微生物组学技术探讨不同比例的肠内营养制剂对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道功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使用2/3标准剂量,观察组使用1/3标准剂量,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粪便菌群alpha多样性、7 d内血糖水平、胰岛素的使用总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进行治疗后,观察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IL-6、IL-10及IL-17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粪便菌群中的Ace指数、 Chao1指数、 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糖>10.0 mmol/L的次数和胰岛素使用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时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观察组发生并发症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脐血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在34周前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方法对59例34周前出生早产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脐血IL-6、IL-8、TNF-a;将母亲的胎盘胎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诊断有无绒毛膜羊膜炎;早产儿出生后72 h内头颅超声检查,诊断有无脑损伤。结果 (1)早产儿脑损伤组脐血IL-6[(7.69±1.69)μg/L]、IL-8[(3.87±0.26)μg/L]及TNF-a[(3.67±1.12)μg/L]明显高于无脑损伤组[分别为(5.78±0.59)μg/L、(1.79±0.66)μg/L、(1.91±0.37)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患绒毛膜羊膜炎组脐血IL-6[(6.98±0.17)μg/L]、IL-8[(3.27±0.27)μg/L]和TNF-a[(3.24±1.37)μg/L]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分别为(6.13±0.15)μg/L、(2.04±0.79)μg/L、(2.07±0.54)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用ROC工作曲线进行分析,脐血IL-6≥6.46μg/L、IL-8≥2.0μg/L、TNF-a≥2.42μg/L作为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标准时,其灵敏度分别为95.5%、95.5%和100%;特异度分别为94.6%、70.3%和97.3%;(3)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时,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脐血IL-6、IL-8和TNF-a不仅反映母亲的感染情况和早产儿脑损伤,并且对早产儿脑损伤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不同运动强度对黑鲷生长、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体长(6.75±0.03) cm, 体重(11.56±0.15) g]为研究对象, 设计对照组(0 bl/s、体长/秒)和训练组(1.0、2.0和4.0 bl/s)4个水流速度, 探讨2周游泳运动训练对黑鲷生长、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训练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都出现显著下降(P<0.05), 4.0 bl/s组存活率(SR)最低(P<0.05)。在2.0 bl/s强度下, 血糖(GLU)、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均显著下降(P<0.05), 而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GSH)则显著升高(P<0.05)。随着强度的增加, 训练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过氧化氢(H2O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上升; 丙二醛(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差异不显著。2周的训练显著增强了抑制羟自由基能力(P<0.05), 对溶菌酶(LZM)活性无显著影响。运动训练对黑鲷肝脏T-AOC和MDA没有显著性影响, GSH含量、AKP、ACP和CAT活性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综合考虑黑鲷生长、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得出, 在游泳训练强度为2.0 bl/s时, 最有利于提升黑鲷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miR-155在脓毒症致肠道功能障碍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1)临床实验:以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胃肠损伤分级(AGI)将脓毒症患者分为AGI组和非AGI组。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前瞻性观察各组外周血miR-155的变化。(2)体内实验:将2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盲肠结扎穿孔术组(CLP组),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iR-155、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肠道组织中IL-1β、IL-6、IL-18的表达水平。(3)体外实验:培养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并分为正常对照组(完全培养基培养48 h)、脂多糖组(完全培养基培养24 h后加入10 μg/mL LPS处理24 h)。采用qRT-PCR检测miR-155的表达。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免疫荧光观察Caco-2细胞中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的变化。并行细胞旁通透性实验,观察两组细胞旁通透性的变化。结果:(1)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脓毒症患者外周血miR-155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GI组患者外周血miR-155表达较非AGI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死亡患者外周血miR-155表达显著升高(P<0.05)。(2)应用CLP模型进行体内动物实验,CLP组大鼠肠道组织miR-155表达较假手术组(sham组)明显升高。CLP组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较sham组下降,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提示,CLP大鼠肠道组织中IL-1β、IL-6、IL-18水平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5),且肠道组织中miR-155水平与IL-1β、IL-6、IL-18呈正相关(r=0.542,r=0.906,r=868,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LPS处理后细胞形态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细胞活力减弱、细胞旁通透性增加。结论:脓毒症发生时伴有肠道屏障功能障碍,miR-155在脓毒症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中表达升高,并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参与脓毒症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miR-155异常表达对脓毒症患者早期肠道功能障碍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脓毒症早期肠道损伤诊断及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相关炎症因子和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分为腹泻组(IBS-D组,40例)和便秘组(IBS-C组,40例)。以40例结肠息肉或胃息肉切除术后复查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定植抗力(B/E值)。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及血清NPY、SP、5-HT水平变化。结果 IBS-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数量及B/E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和B/E值均低于IBS-C组(均P0.05),而肠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和IBS-C组(均P0.05)。IBS-C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肠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BS-D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IL-6和IL-8水平均高于IBS-C组(均P0.05)。IBS-C组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IBS-D组患者血清NPY、SP和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SP和5-HT水平均高于IBS-C组(均P0.05)。IBS-C组患者血清NPY和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IBS会导致患者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进而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并伴随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NPY、SP、5-HT水平升高。不同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微塑料对生物体具有不利影响。本研究以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为实验对象,将其暴露于不同粒径(0、1μm、5μm、1μm与5μm按颗粒数1∶1混合粒径)、不同浓度(0、1×106粒/L、1×107粒/L)聚苯乙烯微塑料水环境72 h后,测定其消化酶、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各暴露组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和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微塑料急性暴露会干扰剑尾鱼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影响其肠道抗氧化酶和免疫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研究模拟海拔5000 m低压低氧环境下,不同低氧暴露时间对小鼠肠道组织结构、免疫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压低氧舱模拟海拔5000 m高度,构建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低氧模型,随机分为1、3、5、7、14和30 d低氧组及其常氧对照组,每组6只常规饲养,记录体重。在对应时间点取材,HE染色制作小鼠回肠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肠道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浆免疫因子IL-6、IL-22和TNF-α水平,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常氧对照组相比,各低氧组小鼠体重均显著降低(P<0.05)。小鼠回肠组织HE 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低氧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肠上皮绒毛缺损,淋巴细胞增多等变化,且7、14 d组低氧组小鼠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常氧组相比,7 d低氧组小鼠血浆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14 d低氧组小鼠血浆IL-6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相应的常氧组对比,低氧组TNF-α和IL-22的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各低氧组间出现差异。不同低氧时间组与其常氧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构成具有显著差异;在菌属水平上,低氧组中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颤螺菌属(Oscillospira)、拟杆菌属(Bacteroides)、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臭气杆菌属(Odoribacter),相对丰度较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免疫因子与肠道菌群相关分析表明,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与IL-6、IL-2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5;r=0.27,P<0.05)。结论:模拟海拔5000 m低压低氧环境显著改变C57BL/6小鼠肠道组织结构及其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组成,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免疫因子水平显著相关,这些变化与低氧暴露时间相关,是小鼠低氧应激响应肠道功能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