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 生物多样性丰富, 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新生代剧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众多山间盆地, 其间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植物化石, 是探讨新生代以来植被、植物多样性和地球环境演变的理想地区。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地层年代学证据的缺乏, 这些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质年代还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对滇东南地区富宁县普阳盆地的含煤地层开展深入的孢粉学研究, 探讨盆地含煤地层年代及其古气候演化过程。剖面下部煤层孢粉组合以杉粉属(Taxodiaceaepollenites)为主, 指示以杉科为主的湿润沼泽森林, 冬春季相对湿润; 剖面上部孢粉组合指示以常绿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长山核桃粉属(Caryapollenites)、冬青粉属(Ilexpollenites)、胡桃粉属(Juglanspollenites)、枫香粉属(Liquidambarpollenites)等亚热带常见树种, 气候温暖湿润, 季节分明。结合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和周边地区不同地质时代的孢粉组合, 普阳盆地含煤地层的沉积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同时, 孢粉组合也表明滇东南地区植被现代化面貌至少在晚始新世就已经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内8种壳斗科树种为研究对象,对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性状的序级和种间变异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8个壳斗科树种直径、组织密度、比根长、N含量以及C/N在1~5序级间呈现出规律的变化;直径、组织密度、C/N随序级的增大而增大,比根长和N含量随序级的增大而降低,C含量没有随序级呈现出明显变化趋势;影响树种间比根长变异的因素随序级而异,低级细根比根长变异主要由直径引起,较高级细根比根长变异主要由组织密度引起。此外,壳斗科树种细根并不符合单一轴的“根经济谱”,而与全球尺度上发现的两个变异维度类似,即“自己动手vs.菌根依赖”维度和“资源获取vs.保存”维度;不同壳斗科树种细根生态策略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林下灌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林下灌木细根功能性状变异规律及地下生态策略仍不清楚。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9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对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碳浓度和氮浓度6个细根性状进行研究,采用序级划分法,分析不同树种细根性状序级间的变化特征、常绿和落叶灌木细根性状之间的差异,不同序级细根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细根性状变异维度。结果表明:树种和序级对9种灌木细根形态和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直径、根长、根组织密度随着序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比根长和氮浓度逐渐减小,碳浓度在序级间的变化趋势不一,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落叶灌木细根直径、根长和氮浓度均显著高于常绿灌木,碳浓度和组织密度显著低于常绿灌木,表明与常绿灌木相比落叶灌木更偏向于资源获取型生态策略,常绿灌木则更偏向于保守型策略。灌木细根在不同序级间的直径与比根长、组织密度,氮浓度与组织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细根其他性状间的关系并不密切或因序级而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灌木细根性状变异沿一个主成分轴发生变异,该轴表示灌木细根的资源获取和保守的权衡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薏苡仁方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功能及胃肠运动的效果,并考察复方薏苡仁方对小鼠盲肠内容物pH及肠黏膜结构等肠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的规定进行调节肠道菌群实验和小肠墨汁推进试验,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pH,并对肠道黏膜结构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1)与给样前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中、高剂量组肠杆菌数和低、高剂量组肠球菌数均明显减少(P<0.05),中、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双歧杆菌数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中、高剂量组双歧杆菌数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2)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盲肠内容物pH值均显著降低(P<0.01),且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A/V)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A/V比值明显或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均显著增加(P<0.01),且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薏苡仁方对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肠道微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动物香料。是雄麝特有的麝香腺囊分泌到外环境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属于信息化合物(semichemicals)或称信息素(pheromone),外激素(ectohormone)。长期以来国内外对麝香腺囊结构和泌香机理缺乏系统的研究,故对泌香规律众说纷纭,认识各异。本文在光镜结构的基础上,对麝香腺囊进行电镜结构观察,以期对泌香机理作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麝泌香盛期麝香腺超微结构和麝香分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雄麝特有的麝香腺,由于分泌行使化学通讯机能的信息素(Pheromone)麝香,结构特异。长期以来,国内外对麝香腺的结构和麝香分泌研究甚少,只有解剖学方面的简单描述,故对麝香分泌机理和泌香规律众说纷纭。我国最早(1958)进行过人工养麝和活体取香。随着养麝业的发展,近年对麝香腺进行了解剖、组织学(毕书增等,1980;冯文和等,1981;郑生武等,1984)和泌香机理研究(毕书增等,1980;李复东,1980;颜于宏等,1981),对麝香的分泌、形成与泌香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在超微结构的研究方面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细根化学计量学性状对N添加的塑性响应,在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内选择外生菌根树种罗浮栲(Castanopsis faberi)和内生菌根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为研究对象,采用根袋法开展N添加试验,细根在根袋内生长半年后测定化学计量学指标(C、N、P、C/N、N/P、C/P)。结果表明:根序对细根化学计量学性状有显著影响,随着根序的增加,罗浮栲与木荷细根C浓度、C/N、C/P明显增加,N浓度与P浓度明显下降。N添加对细根C、N浓度均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细根P浓度影响不显著,从而导致细根C/N维持稳定,但N/P、C/P升高,细根受P限制增加。细根化学计量学性状对N添加的塑性响应在不同序级间以及在外生菌根树种罗浮栲和内生菌根树种木荷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表明,研究所选内生、外生菌根树种细根化学计量学性状对N添加具有基本相似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细根直径变异是根系形态变化的常见形式, 对细根变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一级根直径变异特征, 该研究选取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的89种木本植物进行研究。每个树种选取胸径或地径相近的3株, 用完整土块法进行根系取样, 用根序法对根系进行分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叶片习性(常绿、落叶树种)、生长型(乔木、小乔木或灌木、灌木)和主要科之间一级根直径的差异; 通过计算Blomberg’s K值以检验系统发育信号;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 分析科水平的分化时间与一级根直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级根直径变异系数为23%; 2)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一级根直径没有显著差异, 但灌木一级根直径显著小于小乔木或灌木、乔木; 3)一级根直径系统发育信号不显著, 科水平分化时间与一级根直径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一级根直径变异受系统发育影响较小, 但受生长型影响, 表现为一定的趋同适应。  相似文献   
9.
麝甲状腺超微结构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麝甲状腺的超微结构观察,认为麝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所合成的甲状腺球蛋白,可由粗面内质网囊泡(RERV)和由粗面内质网(RER)与高尔基器形成的分泌泡二条途径直接进入滤泡腔。经微吞饮作用,由胶质小泡将滤泡腔中胶体再摄入滤泡上皮细胞,同溶酶体融合,分解产生甲状腺激素。  相似文献   
10.
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外生菌根树种罗浮栲和丛枝菌根树种木荷为研究对象,采用根袋法进行野外原位氮添加试验,研究了细根形态性状(比根长、比表面积、组织密度、平均根直径)和构型性状(分枝数、分枝比、根长增长速率、根尖密度、分枝密度),分析不同菌根树种细根形态和构型性状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 随序级增加,外生和丛枝菌根树种细根比根长、比表面积和分枝数对氮添加的塑性响应逐渐降低,组织密度则相反;这反映了不同分枝等级细根的养分获取与资源维持在序级间存在权衡关系。不同菌根树种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变化采取不同的适应对策: 氮添加后,罗浮栲细根采取机会主义策略,依靠细根本身来提高养分吸收效率、增强空间扩展和就地养分吸收能力,以快速的养分吸收策略为主;而木荷通过养分吸收效率和根系构建成本之间的权衡,并未改变细根形态性状,更多地依赖于菌根菌和细根构型之间的互补性进行养分获取。外生和丛枝菌根树种维持和构建细根碳(C)成本的差异,导致细根采取最适合自身的养分捕获方式,以达到生存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