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在体外缺氧环境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分离成人骨髓血MSCs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传代至4代进行实验,流式细胞仪鉴定MSCs表面标志.BMSCs缺氧培养0h(对照组)、12h、24h和48h后,RT-PCR检测SDF-1和VEGF基因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SDF-1和VEGF蛋白含量.HUVECs传代培养后分成三组进行实验:对照组、BMSCsCMN-HUVECs组,BMSCsCMH-HUVECs组,MTT检测三组细胞增殖能力,体外血管形成实验分析三组细胞在Matrigel上管腔样结构形成情况.结果 (1) BMSCs呈旋涡状长梭形即纤维母细胞样生长;(2) 人BMSCs阳性表达CD29、CD44和CD90,而CD34、CD45和CD106为阴性;(3) BMSCs缺氧培养后SDF-1和VEGF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较常氧培养显著增高(P均<0.05);(4) BMSCsCMH明显提高HUVECs增殖能力(P<0.05),显著增加HUVECs在Matrigel上形成管腔样结构的能力(P<0.05).结论 人BMSCs在缺氧环境下通过旁分泌SDF-1和VEGF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管腔样结构形成能力,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CC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C-C motif)ligand 2,CCL2)在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表明,CCL2在各种肝损伤中表达上调.CCL2是炎症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通过与其受体CCR2相互作用,使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过血管内皮向炎症部位迁移.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CCL2能直接诱导肝细胞的脂肪聚集,与非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肝实质细胞分泌的CCL2能激活并募集肝星形细胞,参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形成.CCL2能介导肝癌细胞的转移和浸润,刺激肿瘤血管生成,其与肿瘤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阐述CCL2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芍药苷给药后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趋化因子及受体的影响。方法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水平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卵蛋白特异性Ig E(OVA-Ig E)和趋化因子CCL19、CCL21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CR7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CCR7及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芍药苷干预组小鼠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下降;BALF中OVA-Ig E和CCL19、CCL21水平显著降低;肺组织CCR7mRNA、CCR7及NF-κB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芍药苷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趋化因子CCL19/CCL21及其受体CCR7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和血小板中趋化因子CCL2的水平及其对血小板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中P65和IκBα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CCU收治的STEMI患者50例及同期正常对照人群50例,采用ELISA检测其血浆中CCL2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其血小板中CCL2和CCR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经CCL2刺激后血小板中p P65和IκBα表达,进而应用CCR2拮抗剂RS201895及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Bay11-7082预处理血小板,再应用CCL2刺激血小板,检测p P65和IκBα表达。结果:STEMI患者血浆CCL2浓度为222±98 pg/m L,正常对照组血浆CCL2浓度为162±24 pg/m L,较STEMI组显著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STEMI患者血小板中CCL2和CCR2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经CCL2刺激后,血小板中p P65水平升高,IκBα水平降低(P0.01);在CCL2刺激血小板之前,应用RS201895或Bay11-7082预处理血小板后,其p P65水平降低,IκBα水平升高(P0.01)。结论:STEMI患者血浆及血小板中CCL2表达增高,CCL2/CCR2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影响血小板功能,参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CR9和CCL25蛋白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CR9和CCL25表达水平,结合上皮性卵巢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CR9和CCL2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高表达,在正常卵巢组织中低表达,二者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组织类型、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CR9与CCL25表达相关(P0.05)。结论:CCR9和CCL25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二者可能是上皮性卵巢癌治疗的一个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CC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C-C motif)ligand 2,CCL2〕对肝再生(liverregeneration,LR)的影响,构建CCL2的表达载体CCL2-N1及其干涉载体CCL2(255).为确定合适的转基因时间,观测内外源性CCL2的表达高峰.Rat Genome 230 2.0芯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显示,内源性CCL2的表达高峰在部分肝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后72 h.与CCL2融合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表达和实时定量PCR显示,外源性CCL2的表达高峰在转基因后的24 h.所以,为使内源性和外源性CCL2的作用叠加,选择PH后48 h进行转基因.此时将CCL2-N1质粒转入大鼠体内,发现转基因后大鼠肝系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含量显著升高.相反,干涉质粒CCL2(255)能降低肝系数,减少PCNA表达量,并且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综上所述,CCL2是肝再生相关基因,它能提高肝系数,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而促进肝脏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CL20在银屑病、白癜风等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病毒感染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参与者。皮肤组织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其中角质形成细胞被认为在启动免疫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I)是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其能够被病毒复制的中间产物激活。然而,病毒感染是否会通过RIG-I信号通路影响角质形成细胞中CCL20的表达,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仍不清楚。本文使用聚肌胞苷酸(Poly(I:C))来体外模拟病毒感染,探究病毒感染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的影响,并且通过小干扰RNA沉默关键分子来探究相应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体外细胞实验使用Poly(I:C)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通过Western-blot实验和qRT-PCR实验探究Poly(I:C)对HaCat中RIG-I表达的影响;接下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LISA)检测Poly(I:C)对角质形成细胞CCL20分泌的影响;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在RIG-I的下游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小干扰RNA(si-RNA)阻断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探究Poly(I:C)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升高的分子机制。结果:Poly(I:C)能够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中RIG-I的表达及CCL20的表达和分泌;Poly(I:C)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CL20分泌是由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结论:Poly(I:C)模拟病毒感染能够通过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介导CCL20表达增加,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趋化因子CCL11与受体CCR3、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相互作用过程及机制,为深入阐明CCL11-GAGs-CCR3相互作用关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筛选了CCR3-EGFP单分子表达水平的CHO稳转细胞系,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成像(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TIRF)与等温滴定量热(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技术研究了不同体外溶液条件下GAGs与CCL11的相互作用,并利用趋化实验及活细胞单分子成像实验考察了GAGs-CCL11对CCR3-EGFP稳转细胞趋化行为的调控及CCR3-EGFP在细胞膜上聚集状态的影响。结果 随着硫酸软骨素链长度的增加,其与CCL11结合放热增多,表明其相互作用力增强,其促进CCL11聚集作用增强。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结合趋化试验研究发现,不同种类及不同比例的GAGs均会影响CCL11与CCR3的相互作用,GAGs的加入,抑制了CCL11对CCR3-EGFP稳转细胞的趋化效应及促CCR3-EGFP聚集的能力,且随着硫酸软骨素分子质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显著增强。结论 GAGs的存在可以显著调控CCL11的聚集状态,进而影响其与受体CCR3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CCL11-GAGs-CCR3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疼痛多肽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在病理性疼痛的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AM在骨癌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在Sprague Dawley(SD)大鼠胫骨骨髓腔接种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术后15天鞘内插管给予选择性AM受体拮抗剂AM_(22-52),检测大鼠机械痛阈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CC趋化因子配体2(CC chemokine ligand 2,CCL2)m RNA表达变化,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CCL2和AM在DRG中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肿瘤细胞接种第6至15天,骨癌痛大鼠接种侧后足机械痛阈降低;接种后第15天胫骨骨质明显被破坏、骨密度降低,DRG CCL2 m RNA表达相对对照组增加约3倍(P0.001)。鞘内注射AM_(22-52)能使后足机械痛阈值回升到正常,并抑制骨癌诱发的CCL2 m RNA增加(P0.001)。CCL2在正常大鼠DRG神经元有表达,且多与AM分布在相同细胞上。以上结果提示,AM在骨癌痛的产生中发挥作用;DRG中AM活动增加会上调CCL2的表达,可能是继发性骨癌时AM参与诱发痛觉高敏产生的细胞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 7, CCR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 VEGF-D)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98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乳腺正常组织中CCR7、VEGF-D及其mRNA表达情况,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LVD)。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CR7和其mRN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3%和71.4%,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D和其mRN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4%和73.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CCR7水平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显著增高;CCR7及VEGF-D表达阳性组LVD值分别为12.91±3.38和13.38±3.81,均显著高于CCR7及VEGF-D表达阴性组。CCR7表达阳性组中VEGF-D表达显著高于CCR7表达阴性组,CCR7表达与VEGF-D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CCR7通过VEGF-D诱导淋巴管新生,是乳腺癌淋巴转移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主要负责介导细胞内外跨膜信号转导功能,是重要的药物靶点. β-arrestin作为GPCRs行使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调节GPCRs信号转导过程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对于β-arrestin如何与GPCRs相互作用并调控其信号转导功能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以趋化因子受体3(CC chemokine receptor 3,CCR3)为研究对象,构建了β-arrestin与CCR3的共表达体系,利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成像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研究了β-arrestin与CCR3在活细胞水平的相互作用,利用RNAi和趋化实验考察了β-arrestin对CCR3稳转细胞趋化行为的调控作用,并在体外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QCM)技术测定了β-arrestin突变体(R169E)研究与CCR3之间结合常数. 结果显示,趋化因子CCL11(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11)刺激CCR3表达细胞,会使β-arrestin与CCR3在胞内的距离发生变化,β-arrestin蛋白被募集到细胞膜处,证明β-arrestin参与了CCR3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二者存在显著相互作用. 通过转染β-arrestin-siRNA将β-arrestin沉默后,CCL11、CCL24诱导CCR3稳转细胞迁移数明显降低,而CCL5对CCR3稳转细胞的迁移效率未受到显著影响,表明不同趋化因子对CCR3与β-arrestin相互作用具有不同的调控效果,体外结合实验进一步证实了β-arrestin与CCR3的相互作用,β-arrestin突变体与CCR3的体外结合常数KD为1.35×10-7. 综上所述,β-arrestin可以与CCR3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CCR3介导的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及细胞趋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C类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ligand 2,CCL2)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VECs细胞,将HUVECs铺至6孔板中,待细胞融合至80-90%时,将CCL2过表达载体[pc DNA3.1(+)-CCL2]及CCL2小分子干扰RNA(si-RNA)分别转染到HUVECs中,于转染后12 h、24 h和48 h收集细胞进行RNA及蛋白提取。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UVECs中CCL2及ICAM-1基因m 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HUVECs中CCL2及ICAM-1蛋白表达。结果:(1)与pc DNA3.1(+)组相比较,pc DNA3.1(+)-CCL2组中CCL2基因m 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与si-Control组相比较,si-CCL2组中CCL2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2)与对照组比较,pc DNA3.1(+)-CCL2组明显增加HUVECs中ICAM-1的m RNA及蛋白表达,而si-CCL2组显著抑制HUVECs中ICAM-1的m RNA及蛋白表达。结论:CCL2能增加HUVECs中ICAM-1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为深入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生物可降解材料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PCL/β-TCP)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骨组织内血管生成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试样并加以表征。体内实验采用模型为SD大鼠股骨远端植入模型。双侧植入PCL/β-TCP支架后采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支架内部成血管标记物CD31的表达差异,并采用血管灌注方法进行血管造影,评价支架内部血管体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炎症标记物iNOS,抑炎标记物Arg-1的表达情况。体外实验采用细胞共培养的方式检测PCL/β-TCP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以及免疫介导的血管形成改变。实验分为两组,空白组(Control)及PCL/β-TCP(PT5)组。将巨噬细胞系Raw264.7接种于材料表面并对其极化水平及分泌改变进行检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1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M2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的表达情况。通过RT-qPCR检测CCR-7,CD20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转录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VEGF、PDGF-BB、IL-10、TNF-α的分泌情况。应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PCL/β-TCP刺激下巨噬细胞分泌作用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CL/β-TCP刺激下巨噬细胞分泌作用对HUVECs表面血管形成指标CD31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在体内实验中,支架周围组织CD31表达升高(P0.001),血管灌注结果提示支架内部血管体积显著增加(P0.001),同时炎症标记物iNOS表达下调(P0.001),抗炎标记物Arg-1升高(P0.001)。在体外实验中,与Control相比,PT5组巨噬细胞中炎症标记物iNOS合成无明显差异,抑炎标记物Arg-1合成增加;炎症标记物CCR-7及TNF-α转录水平下调(P0.01,P0.01),抗炎标记物CD206及IL-10转录上调(P0.001,P0.001);VEGF转录水平下调(P0.01),PDGF-BB转录上调(P0.01);VEGF分泌水平下降(P0.001),PDGF-BB分泌增加(P0.01),IL-10分泌水平提高(P0.001),TNF-α分泌水平下降(P0.05)。在巨噬细胞分泌作用下,HUVECs的迁移能力提高(P0.001),CD31表达上调(P0.001)。结论:骨修复材料PCL/β-TCP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向M2方向极化进而促进血管形成,可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候选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肥大细胞抗口蹄疫病毒VP1-VP4蛋白的天然免疫作用,以重组口蹄疫病毒VP1-VP4蛋白刺激小鼠腹腔肥大细胞(Peritoneal mast cells,PMCs),用高通量ELISA芯片检测PMCs的蛋白质表达谱。结果显示,VP1-VP4蛋白刺激的PMCs(VP1-VP4组)表达CCL19、L-selectin、CCL17和TNF-α的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MCs)(P0.001),而VP1-VP4蛋白刺激经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抑制剂预处理的PMCs(MR组)表达CCL19、IL-15、IL-9、G-CSF和Galectin-1的水平则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10表达水平也有显著升高(P0.05)。MR组与VP1-VP4组相比,PMCs表达IL-10、IL-17、CCL20、IL-15、IL-9、L-selectin、CCL17、TNF-α和CCL19的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CCL21和G-CSF的表达也显著高于VP1-VP4组(P0.05)。生物信息学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VP1-VP4组PMCs表达的L-selectin和CCL17为下调性差异表达蛋白(Log2(ratio)≤–1)。MR组与VP1-VP4相比,PMCs表达的CCL20、CCL19、L-selectin和IL-15为上调性差异表达蛋白(Log_2(ratio)≥1)。这表明,PMCs可自发分泌CCL19、L-selectin、CCL17和TNF-α,而VP1-VP4则对PMCs的天然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由于阻断MR后PMCs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所以VP1-VP4对小鼠PMCs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由MR介导的。  相似文献   

15.
探讨生物肽P物质(substance P,SP)对NK92-MI细胞迁移力和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能更好地解释SP调控NK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为NK细胞的功能研究及潜在的免疫疗法提供补充依据。Transwell法检测SP对NK92-MI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SP对趋化因子CCL21和CXCL12对NK92-MI细胞趋化作用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SP对CCR7和CXCR4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P对CCR7和CXCR4膜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①SP促进NK92-MI细胞的迁移,是在低浓度范围(10~(-12)~10~(-10)mol/L)随SP浓度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增强,高浓度范围(10~(-8)~10~(-6) mol/L)随SP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又有所减弱,SP浓度在10~(-10) mol/L时,趋化指数达峰值;SP增强趋化因子CCL21和CXCL12对NK92-MI细胞的趋化作用,这种增强作用在10~(-10) mol/L浓度最显著。②SP在10~(-12)~10~(-6) mol/L浓度范围内均能明显促进CCR7 mRNA的表达,且CCR7 mRNA表达水平随着SP浓度增加而增高;SP在10~(-10 )~10~(-6 ) mol/L浓度范围内能明显促进CXCR4 mRNA的表达。③CCR7的膜表达水平随着SP浓度的增加具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在10~(-8) mol/L和10~(-6) mol/L浓度组,CCR7的表达有明显增加;而CXCR4的膜表达则随SP浓度的增加,具有先增高后回降的趋势,在10~(-10) mol/L和10~(-8) mol/L浓度组,CXCR4的表达有明显增加。SP能直接促进NK92-MI细胞的迁移,说明SP对NK细胞具有直接趋化作用;SP通过上调趋化因子受体CCR7和CXCR4的表达水平,协同趋化因子,间接发挥对NK-92MI细胞的趋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RJ)在大鼠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及姜黄素对其的影响,探讨以PTPRJ为靶点,姜黄素对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采用western-blot、RT-PCR法分别测定PTPRJ、其mRNA在肝组织及肝星状细胞的表达变化及姜黄素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western-blot、RT-PCR检测结果显示:肝组织和肝星状细胞中PTPRJ表达呈阳性,并随着肝纤维化进展,其表达逐渐降低;姜黄素作用后,肝组织和肝星状细胞PTPRJ表达明显增多.结论:姜黄素可显著增强肝星状细胞PTPRJ的表达,从而改善或逆转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uPA的siRNA对人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RNA干涉的方法抑制乳腺癌细胞中uPA的表达,观察uPA的表达抑制后对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1)构建可以表达针对uPA的siRNA的干涉载体,转染高侵袭性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G418抗性筛选,挑选单克隆株;(2)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uPA的表达;(3)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转染前后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4BovdenchamberAssay检测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结果:(1)可以稳定表达针对uPA的siRNA的单克隆株,uP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2)转染了针对uPA的siRNA的单克隆株的克隆形成能力降低;(3)转染了针对uPA的siRNA的单克隆株体外侵袭能力与原代细胞MDA-MB231相比明显受到抑制。结论:uPA在人乳腺癌侵袭行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uPA的siRNA可以显著降低uPA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可望成为抗肿瘤侵袭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采用qRT-PCR方法对2种(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的胚珠、授粉后10~60d的种皮以及叶片、茎秆、柱头等组织中CCR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从胚珠到授粉后60d,2种美洲南瓜种皮中CCR基因的表达量均呈增加-降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且不同时间(天)CCR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2种美洲南瓜胚珠中CCR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但不显著,裸仁美洲南瓜CCR基因的表达量为有壳美洲南瓜的1.2倍。(3)随授粉后时间的延长,有壳美洲南瓜种皮中CCR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高于裸仁美洲南瓜,在授粉后10~60d时,有壳美洲南瓜种皮中CCR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裸仁美洲南瓜,且分别为裸仁美洲南瓜的1.2~5.1倍。研究表明,CCR基因参与美洲南瓜种皮发育与形成,CCR基因在裸仁美洲南瓜叶片、茎秆、柱头等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大于有壳美洲南瓜,且同一品种、不同组织中CCR基因的表达量存在组织特异性,表达量与组织木质化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离并提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原代肝细胞以及原代Kupffer细胞建立体外NASH原代细胞模型,为研究NASH提供可靠的细胞实验技术支持。方法: 选择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n=20):对照组和NASH组,对照组大鼠利用普通饲料喂养,NASH组大鼠利用高脂饲料(88%基础饲料+10%猪油+ 2%胆固醇)喂养,6~8周后,利用NASH评分表,病理观察下肝组织切片脂肪变+小叶内炎症+气球样变评分≥4 分,表明大鼠NASH模型的成功建立,利用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并提纯NASH模型大鼠原代肝细胞以及原代Kupffer细胞,利用CK-18及CD68免疫荧光以及墨汁吞墨实验进行细胞鉴定,利用油红O染色、试剂盒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观察NASH大鼠原代肝细胞脂质累积和肝功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原代Kupffer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情况,最后采用原代肝细胞:原代Kupffer细胞=6∶1比例共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结果: 实验成功分离并提纯NASH原代肝细胞以及原代Kupffer细胞,通过油红O染色,NASH组大鼠原代肝细胞存在明显的脂肪沉积,且NASH组大鼠原代肝细胞中AST、ALT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肝损伤(P<0.05),Western blot测定原代Kupffer细胞TNF-α、IL-1β以及MCP-1,NASH组大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可以成功分离NASH大鼠原代肝细胞以及原代Kupffer细胞,同时成功建立比例共培养大鼠体外原代细胞NASH模型。  相似文献   

20.
趋化因子CCL21(CC-chemokine ligand 21,CCL21)与其受体CCR7(CC-chemokine receptor 7,CCR7)的结合可以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旨在构建人趋化因子CCL21的截短突变体,竞争性抑制CCL21与CCR7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本研究构建了CCL21的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