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黑龙江省产胎生蜥蜴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黑龙江省孙吴县的胎生蜥蜴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雄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6,性染色体为ZZ型,2n=34+ZZ;雌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5,性染色体为W型,2n=34+W;所以胎生蜥蜴的性别决定机制为ZZ/W型.胎生蜥蜴的染色体全部为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除雌性的第5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外),根据其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将其配成18对,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把它们分成3组,第Ⅰ组只有第1对染色体(相对长度>9.0%),第Ⅱ组包括第2、3和4对染色体(9.0%>相对长度>7.0%),第Ⅲ组包括第5~18对染色体(相对长度<7.0%).  相似文献   

2.
草鱼细胞融合及早熟凝集染色体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乙二醇(PEG)诱导草鱼ZC-7901细胞株融合,测定了不同浓度的PEG诱导草鱼组胞的融合率,从而得出了PEG诱导草鱼细胞融合的适宜浓度为45%(W/W)。用45%PEG诱导间期细胞(I期细胞)与分裂期细胞(M期细胞)融合,早熟凝集染色体(PCC)的诱导率是18.85%。观察PCC形态,G1-PCC呈单股染色体纤维形;G2-PCC呈双股染色纤维形,较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细长;S-PCC呈“粉末状”染色体片段。  相似文献   

3.
鹌鹑的核型及G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和胰酶处理法,对鹌鹑染色体的核型和G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鹌鹑染色体数目为2n=78,有10对大染色体(包括Z、W),29对小染色体。染色体形态分别为:NO.1染色体为sm型,NO.2、Z染色体为m型,其余染色体均为t型,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G带分析结果显示,鹌鹑的前9对大染色体及Z、W染色体G带可分为27个区,134带。  相似文献   

4.
报道无患子科(Sapindaceae)3个单种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其中掌叶木属和茶条木属为首次报道。掌叶木属(Handeliodendron Rehd.)、茶条木属(Delayaya Franch.)、伞花木属(Eurycorymbus Hand.-Mazz.)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40,28和26,且它们的染色体皆为小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通过染色体配对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八倍体小冰麦中2的染色体组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八倍体小冰麦中2含有的冰草染色体是来自天蓝冰草(Agropyron intermedium(Host)P.B.=Elytrigia intermedia(Host)Nevski=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Barkworth and Dewey)具同亲关系的染色体组,但冰草的这种同亲关系的染色体组不同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ugatum 2X)的E组染色体。中2含有12条冰草染色体,且有一对染色体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染色体和冰草染色体之间易位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蓝粒小麦及其诱变后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国华  李滨  刘建中  英加  穆素梅  周汉平  李振声 《遗传学报》2002,29(3):255-259,T001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和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elongatum(Host)Beauv,2n=10x=70]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蓝-58及其诱变后代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GISH可方便地检测到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或易位的片段。如前人报道,蓝-58(2n=42)是一个具有2条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的异代换系(4E/4D)。LW004可能是一个具有两对相互易位染色体的纯合系,其田间表现磷高效特性,LW43-3-4为41条染色体的蓝单体(40W 1’4E),种子颜色为浅蓝色,通过此法还检测出一些染色体结构发生很大变异的材料如4E的单端体(40W 1‘4E),种子颜色为浅蓝色,通过此法还检测出一些染色结构发生很大变异的材料如4E的单端体(40W 1‘t4E)以及组型为39W 1‘4E 1‘t4E的个体,此项研究结果更为直观地表明控制蓝粒体状的基因的确在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上。同时说明有效的突变方法与灵活方便的检测手段的有机结合在染色体工程材料的创制和染色体工程育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云南毛茛属(Ranunculus)5种植物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茛组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和禺毛茛(R.cantoniensis DC.)核型公式为2n=2x=16=6m+4sm+6st和2n=4x=32:14m+6sm+12st;该组茴茴蒜、禺毛茛和扬子毛茛(R.sieboldii Miq.)的不同居群核型存在自西向东不对称系数渐增大现象。在美丽毛茛组中,深齿毛茛(R.pulchellusvar.stracheyanus Hand.-Mazz.)的中甸居群核型(2n=4x=32=12m+12sin+8st)与青海居群核型(2n:4x:32:24m+8sm)明显不同;毛果高原毛茛(R.tangusticusvar.dasycarpus(Maxim.)L.Liou)染色体数目(2n=40),核型公式(2n=5x=40=30m+10sm)和纳帕海毛茛(R.napahaiensis W.T.Wang&L.Liao)染色体数目(2n=40),核型公式(2n=5x=40=20m+16sin+4st)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大赖草及近缘种染色体C—分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Thinopyrumnbesarabicum(Savul.&Rays)A.Lve、新麦草(Psathyrostachysjuncea(Fisch.)Nevski)和大赖草(Leymusracemosus(Lam.)Tzvel.)染色体C分带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Th.besarabicum和新麦草的染色体在C分带带型上有明显的差异,显示了物种的特异性。3个物种的核型表明,C带带纹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末端,大部分染色体不显着丝粒带和中间带。在大赖草染色体上的末端带很明显。一些大赖草的染色体具有与Th.besarabicum和新麦草某些染色体相似的C带带型。对大赖草染色体组与Th.besarabicum和新麦草染色体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72180 4D缺体附加的1对小染色体(ti)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大小为常染色体平均长度的1/3 ̄1/4。PMC MI,染色体构型为19.59”(18 ̄20)+0.46’(0 ̄4)+0.09””(0 ̄1)+0.96ti”(0 ̄1)+0.08ti’(0 ̄2),96.19%的细胞中,ti 色体联会成环状二价体,82.38%的ti”游离在赤道板两边,与常染色体不联会,且推后分离,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的  相似文献   

10.
应用FISH技术鉴定一个小冰麦易位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的天蓝冰草(Agropyronintermedium(Host)P.B.=Elytrigiaintermedia(Host)Nevski=Thinopyrumintermedium(Host)BarkworthandDewey)染色体组DNA为探针,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中国春”DNA为封闭,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小冰麦33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一对染色体的端部显现出绿色荧光,这说明小冰麦33号携带外源基因的冰草染色体片段位于小麦染色体端部,而且易位的染色体片段是较小的。从DNA水平直接证明小冰麦33是一个冰草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端部的易位系。  相似文献   

11.
张学勇  栗站稳 《遗传学报》1993,20(5):439-447
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观察发现,长穗偃麦草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为:27.65Ⅱ(20-35)+1.15Ⅲ(0-4)+1.22Ⅳ(0-4)+0.42Ⅴ(0-2)+0.43Ⅵ(0-2)+0.20Ⅶ(0-1)+0.06Ⅷ(0-1)+0.02Ⅸ(0-1)+0.75Ⅰ(0-5)。大量多价体的出现说明在Tk.ponticum中必然存在着染色体组重复。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种F1根尖细胞及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醋酸洋红  相似文献   

12.
24个菊芋品种(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来源于国内外不同区域的24个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inn.)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并结合块茎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法探讨了它们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用16条ISSR引物从24个品种(系)的基因组DNA共扩增出242条带,包含228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94.2%,其中7条引物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100.0%。各品种(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19~1.01,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4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68处可将24个品种(系)划分为5类,第1类仅包含‘青芋1号’(‘Qingyu No.1’),第Ⅱ类仅包含W12,第Ⅲ类包含W30、W42、‘青芋2号’(‘Qingyu No.2’)、W09、W18、W26和WSl,第Ⅳ类包含W06和W84,第V类包含‘青芋3号’(‘Qingyu No.3’)、w23、W36、W43、W54、W75、WS0、W62、W64、W79、S150、S138和W66;多数块茎特征相似的品种(系)被聚在一起,但也有部分块茎特征不同的品种(系)被聚在同一类中;部分品种(系)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形态分类结果及地理分布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菊芋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存在着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基于ISSR标记分析能较准确地揭示出菊芋品种(系)间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楠属(Phoebe)中以其宿存的花被片在果时松散、先端外倾,果实球形为特征的物种,即山楠Phoebe chinensis Chun,小花楠P.minutiflora H.W.Li,竹叶楠P.faberi(Hemsl.)Chun,小叶楠Pmicrophylla H.W.Li以及长毛楠P.forrestiiW.W.Smith均应归入润楠属(Machilus),其中原先作为润楠属物种发表的竹叶润楠Machilus faberi Hemsl.应予采用,但山楠一种其种加词发表时已是晚出同名,另起新名为Machilus montana L.Li,J.Li&H.W.Li,nom.nov,而余下三种作为新组合在此发表,即:M.minutiflora(H.W.Li)L.Li,J.Li&H.W.Li,comb.nov.;M.microphylla(H.W.Li)L.Li.J.Li&H.W.Li,comb.nov.及Mforrestii(W.W.Smith)L.Li,J.Li&H_W.Li,comb.nov.。  相似文献   

14.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sis)和桓仁产东北林蛙(R.dybowskii)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报道,两种林蛙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都可配成12对,按照相对长度可分为3组,A组包括第1~5对,为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9.0);B组是第6对,为中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在7.0~9.0之间);C组包括第7~12对,这一组为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7.0)。在两种林蛙的染色体组型中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桓仁林蛙的第1、3、4、5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东北林蛙的第1、2、3、4、5、6、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两种林蛙的第11对染色体长臂有明显的次缢痕。  相似文献   

15.
60例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指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0例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指纹纹型分布。结果表明该人群指纹分布频率为:L占50%,W占46%,A占4%。双手十指同纹型的频率为11.67%。一手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OLW(64.20%)〉同型组合(20.83%)〉ALO(10.83%)〉ALW(4.17%)。对应手指纹型组合频率为:L/L(50.33%)〉W/W(24.33%)〉L/W(19.67%)〉A/L(3.33%)〉A/A(2.33%)。  相似文献   

16.
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高(H)、低(L)转移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和HO-8910)和正常卵巢上皮(C)基因表达谱差异,筛选与卵巢癌转移相关的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差异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和功能分析。结果:高、低转移卵巢癌细胞株比较表达差异2倍以上共有409个基因,其中表达上调(信号比的对数值[SLR]≥1)有271个,表达下调(SLR≤-1)有138个。从表达差异的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除1个基因未知其定位外,其余所有差异表达基因散在分布于各条染色体上,但以1号染色体最多有43个(占10.7%)。其次是6号染色体有39个(占9.6%),第三是2号染色体有29个(占7.1%)。第四是17号染色体有28个(占6.9%)。第五是3号染色体有25个(占6.2%)。第6是5号和11号染色体各有24个(各占5.9%)。而差异表达的基因发生在染色体短臂(q)的有264个(占64.7%),在13,14,15,21和22号仅发现在q都有异常表达。从表达差异基因的分子功能分类看,属于酶和酶调控子基因为最多(104个,占25.4%),其次是信号传导基因(43个,占10.5%)。第3类是核酸结合基因(42个,占10.3%)。第4类是蛋白结合基因(34个,占8.3%)。以上4大类共占基因总数54.5%。还有功能未知的基因有76个,占18.6%。高、低转移卵巢癌细胞株差异表达基因散在分布在各条染色体上,但以1、6、2、17、3、5和11号染色体差异表达基因居多。肿瘤的转移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4大类(酶和酶调控子、信号传导、核酸结合和蛋白结合)相关基因异常是我们今后研究卵巢癌转移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7.
蒺藜和白刺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德奎  秦月秋  周俊英  李国  朱荔华   《广西植物》1996,16(2):161-164
本文对山东蒺藜科(Zygophyllaceae)蒺藜属(TribulusL.)植物蒺藜(T、terrestrisL.)和白刺属(NitrariaL.)植物白刺(N.sibirica Pall.)进行了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蒺藜的染色体数目为2n=30,核型公式为K(2n)=30=30m,核型“1B”型:白刺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24=22m+2sm,核型“1A”型。  相似文献   

18.
三种姬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大林姬鼠(A.peninsulae)和大耳姬鼠(A.latronum)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3种姬鼠的2n均为48。中华姬鼠的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林姬鼠的常规核型中,除1对中着丝点染色体(No.23)外,其余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耳姬鼠的核型中,有1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中华姬鼠C-带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着丝点C-带都呈强阳性,异染色质非常丰富,Y染色体整条深染。在大林姬鼠C-带核型中,Nos.7,11,15,21,22着丝点C-带弱化甚至近阴性,其余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C-带都呈现程度不同的阳性。且Nos.2,4,7有强弱不同的端位异染色质带。X染色体着丝点区有大块的异染色质斑带出现,Y染色体整条深染。大耳姬鼠除Nos.3,4,10,12,13染色体着丝点C-带很弱外,其余染色体着丝点C-带均呈阳性,并有8对(Nos.16-23)染色体出现异染色质短臂。从总体上看,大林姬鼠和大耳姬鼠的着丝点异染色质明显比中华姬鼠的少。中华姬鼠的Ag-NOR  相似文献   

19.
银缕梅属(Shaniodendron)染色体数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缕梅园ShaninodendronM.B.Deng,H.T.WeietX.Q.Wang银缕梅S.subaequale(Chang)Deng,WeietWang发表于1992年,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银缕梅染色体的观察结果表明:银缕梅染色体为小型,点状;2n=24.其染色体数与Anderson&Sax(1935)报道(J,ArnArb.16:210~215)的金缕梅亚科各届染色体大多数为n=12相一致。形状则与Weaver(196)报道(JArnArb50:559~619)的弗特吉属(Fothergilla)的FmajiorLodd相近,但F.majiorn=36该属另一种F.gareniiMurr.n=24,它们的染色体基数均为12,可见银缕梅属与弗特吉属有近缘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6001125R剂量的60Coγ射线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L.)大赖草(Leymusracemosus(Lam.)Tzvel.)Lr.7单体异附加系在减数分裂期进行成株辐射处理,经过M1代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RTC,M期)染色体GiemsaC分带粗筛,M2代RTCM期染色体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鉴定,选育出2个小麦大赖草Lr.7异易位系。其中T02易位系是由Lr.7染色体绝大部分与一小片段小麦染色体接在一起组成的易位类型(TLr.7·Lr.7W);T08的易位染色体由小麦4AL和大赖草Lr.7某臂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