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个光周期暗期长度短于12h时,牵牛植株营养生长旺盛,开花受到抑制,并且出现了诱导光周期处理子叶中没有的二种蛋白质或多肽。连续光照处理(1CL)子叶内出现了短日照处理子叶内没有的体外翻译蛋白质分子量为17.4kD的Poly(A^+)mRNA。牵牛子叶内的这些变化可能与抑制牵牛花芽分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日本紫花牵牛(Pharbilisnilcv.Violet)子叶完全展开后,短日照诱导前、诱导后和两个短日照间的长日照处理对植株的花芽分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双向凝胶电泳分析表明,长日照处理的牵牛子叶内存在着短日照处理子叶内没有的两种蛋白质(pI4.1,MW16.5kD;pI4.2,MW16.5kD)。这些蛋白质可能与长日照抑制牵牛植株的花芽分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日本紫花牵牛子叶完全展开后,短日照诱导前、诱导后和两个短日照间的长日照处理对植株的花芽分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双向凝胶电泳分析表明,长日照处理的牵牛子叶内存在着短日照处理子叶内没有的两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长日照抑制牵牛植株的花芽分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牵牛(pharbitis nil(L.)Choisy)幼苗经短日诱导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明,子叶中的蛋白质发生变化,其中磷酸盐缓冲液可溶性蛋白质谱带增加2条,碱性蛋白质谱带也增加2条,此外,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茎端分生组织的液泡内出现大量的电子致密体-蛋白体,我们认为,新蛋白质和电子致密体的出现可能与光周期诱导过程中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牵牛(pharbitis nil(L.)Choisy)幼苗经短日诱导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明,子叶中的蛋白质发生变化,其中磷酸盐缓冲液可溶性蛋白质谱带增加2条,碱性蛋白质谱带也增加2条,此外,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茎端分生组织的液泡内出现大量的电子致密体-蛋白体,我们认为,新蛋白质和电子致密体的出现可能与光周期诱导过程中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乌龙岭’龙眼胚胎发育时期特异性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IEF-SDS-PAGE技术分析龙眼胚胎分化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各发育阶段大多数蛋白质组分的电泳图谱基本一致,但也有变化。其中花后38d存在TE1(27.1kD、p,7.3),TE2(17.5kD、pI8.2)2个特异蛋白,45d存在TE3(11.4kD、pI7.6),TE4(13.2kD、pI9.9)2个特异蛋白,52d存在TE5(22.6kD、pI7.2),TE6(18.6kD、pI8.3),TE,(23.5kD、pI3.6)3个特异蛋白。31d胚胎电泳图谱中的蛋白质点数相对较多,表明此时蛋白质旺盛合成与积累,这与蛋白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龙眼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异蛋白的出现或消失.对胚胎的分化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粤油 116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为材料,对不同处理种子的除子叶“种胚”(以下简称“种胚”)的蛋白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花生种子活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其“种胚”内出现一种新蛋白质( pI6.2、MW 10 KD),随种子老化程度加深,含量逐渐增多.我们认为该蛋白质与花生种子老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作为该种子老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粤油 116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为材料,对不同处理种子的除子叶“种胚”(以下简称“种胚”)的蛋白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花生种子活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其“种胚”内出现一种新蛋白质( pI6.2、MW 10 KD),随种子老化程度加深,含量逐渐增多.我们认为该蛋白质与花生种子老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作为该种子老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用从短日诱导及非诱导的日本牵牛子叶中提取的蛋白质分别免疫兔子,所得到的抗血清对诱导及非诱导子叶蛋白质进行双相免疫电泳。有22—24种高白质得到鉴定。首次发现有二种蛋白质在16小时暗期诱导后消失。没有新的特异性蛋白质在诱导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10.
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叶绿体的特异性蛋白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将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和其对照品种“农垦58”苗期及育性转换光周期敏感期的叶绿体蛋白质分离为大约90个蛋白质点。“农垦58S”的叶绿体内有一个45kD(pI_(6.7))和一个61kD(pI_(6.0))的特异性蛋白质点,而“农垦58”没有。“农垦58S”的另一个61kD(pI_(6.2))蛋白质点的含量明显高于“农垦58”。不同光周期(长日照和短日照)处理不影响光敏感期的这种叶绿体蛋白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同位素标记和双向电泳方法,分析了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敏感期的叶蛋白变化,共得到200个左右的蛋白质(肽)点,分布在P14.1-7.2,MW 10--95KD之间。其中.有4个蛋白质点(点1-4)的浓度明显受光周期影响而发生量的变化,而点5-8则是在长日照诱导下出现的新蛋白点。另外,在短日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点9,在长日照下却完全检测不到。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可能与这些蛋白质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当用0.04mol/L DL—P—氟代苯丙氨酸在诱导暗期的不同时刻处理日本牵牛子叶时,可以观察到开花诱导的抑制。暗期第8小时处理,抑制作用最强;而在第16小时处理,只有很轻微的抑制。这一结果表明,在开花刺激物的形成过程中,包含有蛋白质的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几种子叶蛋白的合成为暗期诱导所促进;DL—p—氟代苯丙氨酸也掺入这些蛋白质,可能使这些蛋白在与开花刺激物的合成有关的生化反应中成为无功能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光周期在昆虫滞育中起重要作用, 而昆虫光敏感性差异导致了光在昆虫滞育解除过程中作用机制的多样性。为明确光周期在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滞育解除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种群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的干重、 含水量、 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 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及蛋白质和糖原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雌成虫干重在长光照下处理30 d低于短光照下, 其他处理时间的干重均高于短光照下, 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 雄成虫在长光照下处理5 d的干重高于短光照下, 其余处理时间的干重均低于短光照下, 其中处理30 d 时差异显著(P<0.05)。雌、 雄成虫含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长光照下上升显著(P<0.05), 短光照下上升不显著(P>0.05)。雌、 雄成虫的SCP、 FP在短光照下处理不同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长光照下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成虫蛋白含量在短光照条件下雄虫处理10 d以及雌虫处理15 d均显著低于长光照(P<0.05), 其他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短光照处理成虫体内糖原含量均高于长光照, 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的SCP、 FP、 糖原变化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 而对干重、 含水量及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性别只对成虫FP与糖原有显著影响(P<0.05); 处理时间对干重、 含水量、 SCP、 FP、 蛋白及糖原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3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SCP、 FP、 蛋白及糖原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对干重及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初产卵成虫体内物质含量变化测定发现, 长光照(处理10 d)下雌、 雄成虫体内蛋白和糖原含量极显著低于短光照(处理25 d)下(P<0.01), 雄成虫体内含水量显著高于短光照下(P<0.05)。结果说明,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在长、 短两种光周期下均逐渐解除滞育, 但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生理生化变化。  相似文献   

14.
莲子贮存蛋白的主要亚基及积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莲(NelumbonuciferaGaertn)成熟于叶总蛋白含量达24.35g/100g干样品,其贮存蛋白(SP)的积累模式与豆科种子相似,即随成熟度的提高,SP猛增至占总蛋白含量的86%以上。对莲子不同发育阶段子叶蛋白SDS-PAGE图谱的光密度测定表明:莲子叶蛋白有12个主要SP亚基(SP1-12)。按分子量(MW)大小和积累顺序可分3组:A组是98kD和93kD的2个亚基,MW最大,积累最晚,但量最多;B组是3个亚基,MW为55-50kD,大小居中,积累最早,量最少;C组的7个亚基MW最小,在27-14kD之间,积累较早,量较多。对莲的不同品种、不同器官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们都有1个主峰为68kD的多连峰的代谢蛋白亚基,可能是莲共有的蛋白亚基。  相似文献   

15.
光周期和温度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在25℃和长光周期(L:D=15:9)条件下饲养至产卵高峰的中华通草蛉成虫,经短光周期(L:D=9:15)处理后,与长光周期相比,虽然产卵速度有所下降,但产卵期延长,产卵量明显提高;在15℃和短光周期条件下处理后,成虫的生殖受到强烈抑制,产卵速度显下降,部分个体逐渐停止产卵,并进入滞育状态。  相似文献   

16.
光周期信号在昆虫的环境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昆虫能够通过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来调节体内生理生化过程,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越冬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酶活力的影响, 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 成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Na+K+-ATP酶和乳酸脱氢酶(LDH) 4种重要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 中华通草蛉雌、 雄成虫CAT活性在长光周期处理5 d达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 短光周期处理CAT活性在处理5 d达最高值, 且高于长光周期处理, 在处理10 d迅速下降至最低值, 且均显著低于长光周期处理的CAT活性(P=0.005), 后迅速上升并在处理15 d (P<0.05)和20 d (P<0.005)活性显著高于长光周期处理。雌、 雄成虫SOD活性在长光周期下处理10 d达最高值, 且显著高于对照(P<0.001), 且除处理5 d雄虫S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外(P=0.558)其余处理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雌成虫长光周期处理5 d 的SOD活性显著低于短光周期(P<0.001), 其余处理活性均显著高于短光周期; 雄成虫长光周期下处理的SOD活性均高于短光周期下, 且处理5 d (P=0.04), 15 d (P<0.001)和20 d (P=0.003)的活性差异显著。两种光周期条件下雌、 雄成虫Na+K+-ATP酶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 且均显著高于处理0 d成虫酶活性(P<0.001); 短光周期处理不同时间Na+K+-ATP酶活性均高于长光周期处理, 且除雄成虫处理15 d无显著性差异(P=0.142)外, 其余均差异显著(P<0.05)。两种光周期条件下雌、 雄成虫LDH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 且均显著低于对照(P<0.001)。中华通草蛉越冬成虫在长、 短两种光周期条件下体内酶活力的差异可能是影响两种光周期下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体内不同生化物质含量与生殖状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乙醇酸氧化酶(GO)只含40 kD亚基却具有多个等电点(pI).我们曾报告GO含40 kD酸性亚基和68 kD碱性亚基,组成3种GO同工酶[1~6].后来证实,68 kD亚基由14个2 kD富苯丙氨酸的碱性短肽(BOP)和40 kD亚基组成[7].现在进一步证实,不同数量的BOP和乙醇酸氧化酶结合,组成多种GO-BOP复合体GC.这些复合体具有不同的pI、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和吸收曲线,但SDS-PAGE和免疫反应相同.在低电压和短时间的醋酸薄膜电泳中,GO和BOP不会解离,GC呈现强碱性(pI>10.0);在高电压的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中,GO和BOP发生不同程度解离,导致GC不聚焦,或聚焦为不同带,pI为7.4/6.8/6.2/5.3.BOP存在于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以及血纤维蛋白原中.  相似文献   

18.
用焦锑酸钾沉淀法对45℃和28℃下黄瓜(新泰密刺)授粉后柱头及子房中C a2 分布进行了电镜观察,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 ISA)测定了叶片中的ABA含量及用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双向电泳(IEF-SDS PAGE)方法对其蛋白合成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8℃时柱头中的C a2 主要分布在细胞间隙中,经45℃处理后细胞间隙和胞内C a2 水平均显著升高,胞内外C a2 浓度梯度逐步丧失;45℃处理1 h后柱头和子房中内源ABA含量显著提高;高温处理后柱头和子房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蛋白质,如柱头中的(MW26.0 kD,P I 5.4)、(MW90.0 kD,P I5.1)、(MW54.0 kD,P I 4.6)、(MW41.0 kD,P I 6.2),子房中的(MW90.0 kD,P I5.2)、(MW61.0 kD,P I 5.4)、(MW48.0 kD,P I 6.4)、(MW40.5 kD,P I 4.9);另有一些蛋白质与常温相比表达量大幅上调,如柱头中的(MW67.0kD,P I 5.8)、(MW56.5 kD,P I 5.8),子房中的(MW70.0 kD,P I 5.7)、(MW57.0 kD,P I 5.7).上述结果表明,C a2 和ABA信号系统均参与了授粉后黄瓜雌性器官对高温胁迫的反应调节并最终导致基因表达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滞育诱导期进行短光照处理可影响昆虫耐寒性。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耐寒性的影响, 针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及非滞育虫态的耐寒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测定了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以及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自然越冬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在-12℃下的死亡率, 并测定了室内长、 短两种光周期下实验种群2龄和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SCP)、 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以及-7℃下的死亡率。【结果】中华通草蛉12月份的自然越冬成虫SCP集中在-10~-14℃之间。SCP低于-12℃的个体占43.70%, 且-12℃处理1 d死亡率为62.00%。-12℃处理1 d条件下的长、 短光周期处理自然越冬成虫, 除处理0 d外, 长光周期处理死亡率均高于短光周期处理的, 且在处理15 (P=0.012), 20 (P=0.01)和25 d (P=0.001)差异显著。中华通草蛉试验种群相同龄期幼虫在短光周期下的SCP和FP均高于长光周期下, 但差异不显著(P>0.05); 但在-7℃下, 2龄幼虫短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为67.00%±4.04%, 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78.00%±1.33%)(P=0.011), 3龄幼虫短光周期条件下低温死亡率为24.33%±1.33%, 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53.00%±3.46%)(P=0.002)。【结论】中华通草蛉为结冰敏感型, 诱导滞育的短光照处理可提高其幼虫期及滞育解除过程中成虫的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20.
脱落酸(Abscisicacid,ABA)抑制花生种子萌发的作用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的作用不同.ABA(100μmol/L)在萌发零时施用,明显抑制肽链内切酶活性和同工酶表现以及花生球蛋白降解,萌发48h施用ABA(100μmol/L)只降低肽链内切酶活性.ABA的抑制作用不依赖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抑制剂(3'-脱氧腺苷,放线菌素D,5-氟尿嘧啶)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己酮)只能部分降低肽链内切酶活性,对肽链内切酶同工酶表现和花生球蛋白降解无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花生子叶肽链内酶不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重新(denovo)合成,文中讨论了肽链内切酶活性调节和花生贮藏蛋白降解的起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