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典型河床底质组成中底栖动物群落及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段学花  王兆印  程东升 《生态学报》2007,27(4):1664-1672
底栖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长江、黄河、东江和拒马河等河流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了河床底质组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河床底质组成中的底栖动物结构差别很大,不同地理位置而相同底质条件和水力条件的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相似,说明河床底质是影响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受地理位置和大气候的影响不大;利用多项生物指标分析了不同河床底质组成中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卵石河床且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河流底栖动物物种组成最丰富,大河中沙质河床不稳定,未采集到底栖动物;不同底质类型河床中的优势种群亦不同。并分析了采样所得底栖动物物种数与采样面积之间的关系,符合前者随后者呈幂指数增加的规律,当实测采样面积为1~2m^2时物种数变化不大,建议一般情况下最小采样面积应为1m^2。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周口店附近的土砾石层,有的文献中又叫做頂盖堆积(“Cap”travertine)位于周口店龙骨山山頂,距离周口河河床約70—75米高,与中国猿人化石产地相距不到40米;下砾石层,位于中国猿人化石产地的北东約半里的鉄道旁边,高出周口河河床12米;底砾石层位于中国猿人化石产地的底部,卽前輩划分的底砾层。中国猿人化石产地的底砾石层,以及附近的上、下砾石层的研究,早在1930年就开始  相似文献   

3.
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浩  危起伟  张辉  王成友  吴金明  沈丽 《生态学报》2015,35(9):3124-3131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是产底层产粘性卵鱼类。河床质构成了中华鲟受精卵和早期胚胎发育的物理环境,其变化可能直接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技术对葛洲坝下现存唯一已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对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水声学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2年间,中华鲟产卵场区域内河床硬度未有明显变化,但粗糙度显著增加 (P < 0.05)。对产卵位点的河床质特征分析表明,下产卵区的硬度增加(2012年显著高于2008和2004年 (P < 0.05)),上产卵区硬度呈明显下降趋势(2004年显著高于2008和2012年(P < 0.05));上产卵区的河床粗糙度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P > 0.05);下产卵场区的河床粗糙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 < 0.05)。水下视频观测结果显示,三峡蓄水导致的水体含沙量明显减少,对河床的冲刷日益明显,表现在产卵场江段沉积细砂和粗砂区域面积显著减少,河床卵石缝隙充塞度明显下降 (P < 0.05)。下产卵区在2007-2012年视频观察过程中发现河床卵石缝隙充分暴露,几乎没有任何细砂或粗砂填充,与上产卵区河床卵石缝隙充塞度特征明显不同。长期观测表明,2004-2012年期间中华鲟自然产卵位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04-2007年均发生在下产卵区,而2008-2012年均发生在上产卵区,自然繁殖规模和效果也明显下降。综合分析显示,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中华鲟自然产卵位点的改变和迁移的原因,进而影响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繁殖适合度,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对三峡蓄水清水下泄的生态影响评估以及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改良或修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地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危起伟  杨德国  杜浩  张慧杰  陈细华 《生态学报》2007,27(10):3945-3955
根据1981年葛洲坝截流至1998年对葛洲坝坝下河床研究的历史资料,结合1999~2006年间获得的中华鲟产卵场所在江段河床的5次地形数据,采用ArcGIS9.0软件,对中华鲟产卵场河床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葛洲坝至磨基山江段中华鲟产卵场与历史产卵场相比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临江溪至虎牙滩江段中华鲟自然繁殖频率不高可能主要是因为地形不符合要求,从而造成相关的水文因子也不能满足需要。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迁徙分布和产卵后受精卵的散播与河床地形都有一定的关系,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势调整工程较大地改变了葛洲坝至庙咀江段河床的地形,地形复杂度的增加可能对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栖息有利,而河床坡度、底质的改变则可能会对中华鲟受精卵的散播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结合中华鲟历史产卵场精确的地形数据,对"中华鲟产卵场功能分区模型假说"进行验证,并针对产卵场地形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做出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辉  危起伟  杨德国  杜浩  张慧杰  陈细华 《生态学报》2007,27(10):3945-3955
根据1981年葛洲坝截流至1998年对葛洲坝坝下河床研究的历史资料,结合1999~2006年间获得的中华鲟产卵场所在江段河床的5次地形数据,采用ArcGIS 9.0软件,对中华鲟产卵场河床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葛洲坝至磨基山江段中华鲟产卵场与历史产卵场相比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临江溪至虎牙滩江段中华鲟自然繁殖频率不高可能主要是因为地形不符合要求,从而造成相关的水文因子也不能满足需要。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迁徙分布和产卵后受精卵的散播与河床地形都有一定的关系,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势调整工程较大地改变了葛洲坝至庙咀江段河床的地形,地形复杂度的增加可能对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栖息有利,而河床坡度、底质的改变则可能会对中华鲟受精卵的散播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结合中华鲟历史产卵场精确的地形数据,对“中华鲟产卵场功能分区模型假说”进行验证,并针对产卵场地形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做出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山东平邑盆地发现平额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九八六年初,当地民工为修建平邑红石岭大桥,在第六号桥墩的位置,距地表深六米的粘土层中发现一块完整的大下颌骨化石,其上带有两颗大臼齿.经鉴定该化石为真象亚科平额象(Elepas planifrons)下颌骨.化石产在浚河中游的河床冲积物中.在河床下面有七米厚的第四纪松散冲积物,最底部有一米厚的砂砾石层,其上为  相似文献   

7.
2009年春,我们来到塔里木河下游的尾端.这条我国最大的内陆坷在即将走完它里程的时候,完全失去了浩荡的气质,狭窄的河床蜿蜒在沙丘里,仅剩下几米宽河床里有的仅是干透了的泥沙.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春,我们来到塔里木河下游的尾端。这条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在即将走完它最后里程的时候,完全失去了浩荡的气质,狭窄的河床蜿蜒在沙丘里,仅剩下几米宽,河床里有的仅是干透了的泥沙。听说下游300多公里的这段河道30多年前就断流了,  相似文献   

9.
过氧化物酶体是细胞中一种参与脂肪酸代谢、缩醛磷脂合成和氧化应激等功能的细胞器,其数量会根据细胞和细胞所处微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与过氧化物酶体本身的降解密切相关.虽然一直以来,过氧化物酶体都被线粒体的光芒所掩盖,但是近年来,随着过氧化物酶体研究的逐渐增多,人们对于过氧化物酶体的降解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10.
吉林敦化地区全新世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敦化吉祥泥炭沉积中的植硅体分析发现,该剖面中植硅体含量丰富,分类特征比较明显。该地泥炭中植硅体组合以示冷型植硅体占优势,温暖指数比较低,反映气候呈寒冷型,期间曾发生4次气候波动。此次研究以泥炭为信息载体,为恢复古环境、古气候演变提供了又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丽江人类头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3月6日,丽江县文化馆来函,告知漾西公社木家桥水利工地上进行河床加宽工程时,发现人类头骨化石。同年冬云南省博物馆张兴永同志前在现场调查。1975年12月,丽江县文化馆王志山、和在瑞,丽江地区文教局刘邦智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国兴同志对人类头骨化石产地又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研究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芬兰Kuopio大学和Virtanen Institute研究人员已成功地从离体培养胚胎(胚胎转移之前经性别筛选,有转基因存在)培养获得转基因奶牛。 由于家畜的妊娠周期长、同窝仔体小、护理费用高等原因,使转基因家畜的生产费用较为昂贵。若利用活体成熟胚胎又需要大量的供体动物,且这些胚胎供量又有限。在奶牛中,通过使用离体成熟并受精  相似文献   

13.
家兔解剖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兔在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研究中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在教学上又常作为哺乳纲的代表动物。当前中学动物学教学中家兔的内容较多,又有实验,现就兔体形态结构中的某些特点及  相似文献   

14.
极体与极核     
金钧 《生物学杂志》2007,24(2):76-76
极体与极核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区分,混淆使用两概念。1极体与极核的形成过程及产生场所极体是在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I分裂,形成一个大的细胞和小的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第一极体。减Ⅱ分裂过程中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与此同时第一极体也分裂形成两个极体,所以在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共形成三个极体。极核是在植物胚囊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当孢原细胞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细胞,比较靠近珠…  相似文献   

15.
淀粉体发育过程中淀粉核心、晶体结构与淀粉体DNA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马铃薯块茎、百合鳞茎淀粉体DNA的研究中,使用了3种DNA染色方法,都比较一致地反映了淀粉体DNA的分布和形态。又系统观察了在不同发育时期淀粉体及淀粉体DNA的变化,揭示了淀粉体DNA与淀粉核心、晶体结构的关系。实验证明,淀粉核心是淀粉体DNA最先出现的地方。DNA复制形成了晶体结构(晶体核)以及辐射状的晶体结构,这是淀粉体DNA随着发育时期的增长而不断复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用灵敏的凝血酶原蛇毒激活测定法,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血浆异常凝血酶原及肝组织内凝血酶原前体含量的变化。血浆异常凝血酶原从诱癌第4周开始持续上升至第13周;第15周有所下降,第20周又开始回升。而在此过程中,肝组织内凝血酶原前体含量变化不明显,而在诱癌20周的肝癌结节内,凝血酶原前体显著堆积。同时,还研究了肝再生过程中大鼠血桨异常凝血酶原及肝内凝血酶原前体的变化。华法令处理的大鼠作为阳性对照。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酶细胞化学和示踪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睾丸间质细胞中多泡体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溶酶体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睾丸间质细胞中多泡体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首先,一些含内吞物质的泡状结构进入高尔基体区域,与那里的小泡融合,形成内含少量小泡的前多泡体;然后,前多泡体互相融合,形成体积较大、基质电子密度低、内含小泡排列稀疏的低电子密度多泡体;最后,低电子密度多泡体通过表面长出微绒毛样结构并不断断裂的方式去除多余的界膜,形成体积较小、基质电子密度高、内含小泡排列紧密的高电子密度多泡体。因此,多泡体的形成既与内吞活动有关,又与高尔基体区域小泡有关。前多泡体和低电子密度多泡体不含溶酶体酶。在多泡体形成过程中,只有到高电子密度多泡体阶段,才与溶酶体发生关系,从溶酶体中获取溶酶体酶。多泡体形成后,常与自体吞噬泡靠近,可能参与睾丸间质细胞的自体吞噬活动。  相似文献   

18.
增加动物骨髓细胞有丝分裂相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中,常常需要获得量多而清晰的分裂图象,目前多取用离体培养的外周血和成纤维细胞。细胞培养要求较好的实验条件,而且离体实验又往往不能完全反映细胞在体内的真实状况,冈此,应用这种方法不  相似文献   

19.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s)是真核细胞中一类单层膜包被的细胞器,参与多种生化代谢.过氧化物酶体起源于内质网,过氧化物酶体形成相关的蛋白称为Peroxin,其编码基因通常写作PEX.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的选择性消解称为过氧化物酶体自噬(pexophagy).参与细胞自噬(autophagy)的基因(ATG)大多参与过氧化物酶体自噬.近年来,丝状真菌中过氧化物酶体形成与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迅速,相关基因不断被鉴定.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以稻瘟病菌为例,对丝状真菌基因组中可能的PEX和ATG基因进行了检索.发现稻瘟病菌中存在除PEX15,PEX17,PEX18,PEX21,PEX22,ATG19,ATG25,ATG30和ATG31之外的大多数PEX和ATG基因;同时,还存在多个丝状真菌特有的基因.说明过氧化物酶体的产生与消解在酵母、丝状真菌与哺乳动物之间相对保守,同时又各具特性.  相似文献   

20.
雄蚤的阳茎体 (phallosome)或称插入器(intromittent organ)在生殖隔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态和构造在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阳茎体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侧位整装标本进行观察,但是阳茎体的结构较为复杂,平时又缩在体内,往往被抱握器等结构所覆盖并互相重叠,所以,不便于观察和辨别。若能将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