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卢欣 《生物学通报》1998,33(12):8-9
神秘而辽阔的西藏,孕育和庇护着丰富多采的野生动物,它们是西藏自然的精髓,也是西藏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简介西藏常见的哺乳动物类群(本文照片见封四)1灵长类西藏灵长类中常见的种类是栖息于藏东南的山地林区猕猴。其分布高度从2000m可达到4300m,...  相似文献   

2.
张玉梅  刘均  苏雪阳 《生物磁学》2009,(19):3747-3748,3728
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西藏军人在恶劣的、独特的气候条件下,相比内地军人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针对西藏军人面临的现实状况,提出如何有效管理负性情绪的三个步骤。一是发现情绪,正视西藏军人负性情绪的客观存在;二是分析情绪,寻找诱发西藏军人负性情绪的思维方式;三是处理情绪,为西藏军人负性情绪找到出口。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7年以来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西藏已知蠓类种类、地理分布及区系特点。目前已知西藏蠓科昆虫4亚科14属31亚属151种,占我国已知蠓类(约1100种)的13.73%。其中,仅在西藏有分布并以西藏为模式产地的特有种为99种,占西藏已知蠓种的65.56%。区系分析表明,在所报道的西藏蠓科151种中,古北界15种,占西藏蠓种总数的9.93%,均分布于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东洋界131种,占西藏蠓种总数的86.75%,有105种分布于西南区喜马拉雅亚区,有18种分布于西南区西南山地亚区,有8种分布于喜马拉雅亚区和西南山地亚区;两界均有分布的有5种,占西藏蠓种总数的3.31%。  相似文献   

4.
西藏马鹿为我国特有种,曾一度被认定为野外灭绝。在其生境中有多种食性相近的野生有蹄类及家畜同域分布,探究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西藏马鹿与这些有蹄类的食物资源种间竞争与共存关系十分必要。2013年和2014年8—9月,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确定了桑日县西藏马鹿自然保护区西藏马鹿、白唇鹿、藏原羚、牦牛、山羊草青期食物组成,并比较分析了西藏马鹿与同域野生有蹄类、家畜之间的食物重叠和分化状况。结果表明: 西藏马鹿与其他有蹄类具有相似的可食植物种类组成,但所占食谱比例不同。西藏马鹿主要可食植物多为其他有蹄类次要可食植物,其中弱小火绒草为西藏马鹿(在动物食谱中的百分比为11.2%)与牦牛(10.2%)共同的主要食物,西藏柳为西藏马鹿(9.6%)和白唇鹿(11.4%)共同的主要食物。从科级水平来看,豆科植物为西藏马鹿(21.4%)与藏原羚(42.5%)的共同主要可食植物,莎草科植物为白唇鹿(49.2%)、牦牛(33.4%)、山羊(50.3%)的共同主要可食植物。菊科植物作为西藏马鹿(29.6%)的主要可食植物,也是白唇鹿(7.6%)、藏原羚(11.6%)、牦牛(17.3%)和山羊(14.1%)的次要可食植物。禾本科植物作为西藏马鹿(7.1%)次要可食植物,较其他4种有蹄类(白唇鹿13.6%、藏原羚12.3%、牦牛11.5%、山羊16.0%)所占比例低。西藏马鹿与其他有蹄类食物重叠度均高于0.5,与牦牛的重叠度最高(0.65)。西藏马鹿食物多样性指数(1.32)、均匀度指数(0.37)和生态位宽度指数(15.79)均较高。与2007—2008年相比,西藏马鹿食物组成变化较大,豆科植物比例增大,莎草科植物比例降低,食物质量总体有所提高。西藏马鹿与家畜之间存在较高的食物资源竞争,这将进一步影响西藏马鹿的分布范围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F1代西藏小型猪早期生长发育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西藏小型猪早期生长发育的规律。方法对本基地F1代西藏小型猪的体重、体长、胸围、体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西藏小型猪体型小,生长性能稳定,生长速度与原产地西藏小型猪基本一致;西藏小型猪的体温、呼吸次数和心率与原产地西藏小型猪相近,且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F1代雌雄间除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和尿素氮外其他指标也基本一致,大部分指标与人接近。结论由于西藏小型猪体型小、生长性能稳定,血液生理生化值与人类相近,因而是理想的医学研究用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6.
西藏马鹿如何适应草枯期高海拔环境是其维持营养摄入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深入研究草枯期植物群落随海拔变化规律以及二者变化如何影响西藏马鹿食物组成是开展高原生态系统野生大型有蹄类营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西藏马鹿种群为对象,于2021年3月和2022年3月青藏高原草枯期,对西藏马鹿种群出现点的海拔、植物群落和采食痕迹开展野外调查,通过去趋势对应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分别研究植物群落随海拔变化的特点和西藏马鹿食物组成随海拔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西藏马鹿草枯期食物组成主要包括褐背柳、腺果大叶蔷薇和小叶金露梅等,其中褐背柳的采食比例超过50%,为草枯期西藏马鹿重要食物来源;在低海拔区域(4100~4300 m),植物群落主要包括变色锦鸡儿、腺果大叶蔷薇和西藏沙棘等,西藏马鹿主要以腺果大叶蔷薇、变色锦鸡儿和藏沙蒿为食物;在高海拔区域(4300~4600 m),植物群落由雪层杜鹃、草莓花杜鹃和窄叶鲜卑花等组成,西藏马鹿主要以褐背柳、毛坡柳、康藏嵩草等为食物。西藏马鹿在不同海拔均以植物群落优势种为主要食物,表明植物群落组成随海拔的变化直接影响西藏马鹿的食物组成,即西藏马鹿随海拔变化具...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西藏优质小麦生产的品种利用提供依据 ,1998~ 2 0 0 0年 ,用 7个西藏春小麦品种和 4个引进品种在拉萨进行了 3年春播试验 ;1998~ 2 0 0 1年 ,用 2个西藏冬小麦品种和 3个引进品种进行了 3年秋播试验。结果表明 ,西藏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明显低于引进品种。西藏品种属于弱筋小麦品种。西藏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中的品种利用途径是 :加强中筋小麦的生态育种 ;引进内地强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暖的敏感地区, 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昆虫分布的重要因素。作为青藏高原的本地物种的蝗虫,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对高原升温的反应就是获得的有效积温增加, 分布范围扩大。为了准确估计西藏飞蝗发生面积, 以期为西藏飞蝗监测、 预警及控制提供依据, 本研究以1961-2005年90个高原气象站点地面温度资料计算了西藏飞蝗的有效积温(accumulated degree-days, ADD), 建立了1961-2005年有效积温与地理位置的模型; 并根据这些模型利用GIS技术, 计算了各年西藏飞蝗的潜在分布面积(area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PD)。结果表明: 温度升高能明显增加西藏飞蝗获得的有效积温, 西藏飞蝗的分布主要沿高原河谷分布。1961-2005年, 西藏飞蝗平均潜在分布面积为91 081 km2, 约占高原面积3%; 次热年1998年西藏飞蝗的潜在分布面积最大, 达142 988 km2, 是最冷年1968年的1.9倍。相关分析表明: 西藏飞蝗潜在发生面积与年平均地面温度显著相关。趋势线分析表明: 45年间青藏高原每年平均增温0.0301℃, 而西藏飞蝗潜在发生面积平均每年增加504.38 km2, 两者之比为16 756.8, 温度的增加能够引起西藏飞蝗潜在分布面积大幅上升。本文为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的影响提供了事例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西藏小型猪的群体遗传结构。方法针对所优选出的40个微卫星位点设计引物,对35头南方医科大学饲养的西藏小型猪样本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采用STR扫描技术进行测定,分析西藏小型猪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西藏小型猪群体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6187,平均杂合度为0.757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7463。结论西藏小型猪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符合封闭群动物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0.
西藏两栖动物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藏在两栖动物的调查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空白点。解放前,西藏长期为封建农奴制度所统治,国民党反动派又一贯奉行大汉族主义,根本不关心西藏地区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帝国主义为掠夺我国西藏资源,在十九世纪中叶即陆续派遣人员进入西藏进行所谓的“考察”或“探险”。  相似文献   

11.
西藏小型猪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藏小型猪Cyt b-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背景及其与国内家猪的亲缘关系。方法提取西藏小型猪和巴马小型猪、贵州香猪、五指山猪的全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Cyt b基因,测序后进行碱基序列比对,建立亲缘关系树,分析西藏小型猪的遗传背景。结果西藏小型猪等国内部分品种猪的Cyt b基因序列与欧洲猪相比有14个变异位点;但是西藏小型猪与国内品种猪相比存在两个特殊碱基位点即在420位点T→C转换的同时在883位点存在G→A转换。结论西藏小型猪与巴马小型猪、贵州香猪、五指山猪等国内家猪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同时进一步证实西藏小型猪群体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形态学性状的观测、统计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析,比较了西藏固沙草、固沙草和鸡爪草3个近缘物种的主要性状差异,以探讨西藏固沙草的系统分类归属。结果显示,在外部形态上西藏固沙草与固沙草差异甚小,难以进行区分,但与鸡爪草差异明显,是典型的种间关系;在叶表皮微形态解剖上,西藏固沙草的绝大多数特征与固沙草的一致或类同,可与鸡爪草却存在明显间断。故研究认为,西藏固沙草与固沙草是同一个种,西藏固沙草应作为固沙草的异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西藏军人在恶劣的、独特的气候条件下,相比内地军人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针对西藏军人面临的现实状况,提出如何有效管理负性情绪的三个步骤.一是发现情绪,正视西藏军人负性情绪的客现存在;二是分析情绪,寻找诱发西藏军人负性情绪的思维方式;三是处理情绪,为西藏军人负性情绪找到出口.  相似文献   

14.
西藏黑颈鹤的保护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主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每年在西藏繁殖的黑颈鹤数量在4000只以上,越冬的数量达6000多只.目前西藏保护黑颈鹤为主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个,即西藏色林错黑颈鹤繁殖栖息地自然保护区(8936.3 km2 )和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越冬栖息地自然保护区(6143.5 km2),这两个保护区在黑颈鹤的保护工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分布在西藏的黑颈鹤研究和保护的成果及其进展,包括黑颈鹤在西藏的地理分布、种群生态、生境现状以及保护管理现状,并对目前黑颈鹤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西藏地区原花蝽属新种(半翅目:花蝽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花蝽属(Anthocoris Fallen)在我国西藏地区以往尚无记录。Poppius 1909描述的A.thibetanus虽以“西藏”为名,但其模式产地实为四川西部的邛崃山地,并不在西藏境内。作者在检查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李法圣同志与中国科学院西藏考察队所采得的西藏半翅目标本时,共发现原花蝽属4新种,记载如下。对于经历艰辛,获得这些标本的同志,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16.
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loop区及微卫星多态性的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分析西藏小型猪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及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态性,检测西藏小型猪的遗传背景,从而为其作为实验动物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可靠依据。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对西藏小型猪的线粒体D-loop区及10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割胶纯化并对线粒体D-loop区进行测序,另外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分离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结果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没有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则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态性和杂合度,分别为0.584和0.573。结论西藏小型猪线粒体基因组无多态性,证明其在母系进化和遗传上与其他猪种较为一致,本实验所用的西藏小型猪生长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导致其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态性的中低度水平。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西藏发现雀苣(菊科)的标本,最终确定目前该种的国内分布地为西藏。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研究生入学以后,多次听到导师表达想去西藏采集标本的意愿。然而,终因时间、工作、教学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了却此心愿。2007年在导师的安排下,我有幸跟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梁老师前往西藏东南部采集标本。正是这次西藏  相似文献   

19.
正西藏岩蜥(Laudakiapapenfussi)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鬣蜥科(Agamidae)岩蜥属(赵尔宓等1999,Baig et al. 2012)。1998年,赵尔宓仅以1号雄性标本描述了西藏岩蜥新种,没有雌性标本。邹大虎等(2016)丰富了西藏岩蜥的标本,特别是补充了西藏岩蜥雌性标本的空白。目前,  相似文献   

20.
西藏高原濒危植物西藏巨柏光合作用日进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兰小中  廖志华  王景升 《生态学报》2005,25(12):3172-3175
研究采用目前先进的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 i-Cor-6400测定濒危物种西藏巨柏的光合作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西藏巨柏光合日进程表现为单峰型曲线,在12:00时左右达到最高峰,其光合作用不存在“午休现象”。在12:00时,西藏巨柏的气孔限制值和水分饱和亏缺分别达到最大值,此时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在9:00时,西藏巨柏获得一天中最大的表观量子效率,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其蒸腾速率在13:00时最大,这个时间并不与光合速率最大值同步,这说明在西藏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很多。在光合速率的日进程中,高光合速率值(大于4.00μm o lCO2/(m2.s))持续时间在5h左右,这使得西藏巨柏的光合作用产物得以有效积累,也为西藏巨柏在半干旱环境中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