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兆泉 《人与生物圈》1996,(1):30-31,35
生物圈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也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当地群众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方面受到了一些限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保护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找不到更多增加收入的门路,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给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很大压力,协调好自然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使当地群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尽快富裕起来,是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华俊钦  石江艳  李建强  杨海  徐基良 《生态学报》2020,40(20):7287-7298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保护区类型,该类型自然保护区通常具有复杂多样的保护对象,因此对其进行功能区划需全面考虑各种保护对象的需求。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有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有效性。以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该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样线和红外相机调查,获取白冠长尾雉及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分布点数据,结合收集的环境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和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进而分析物种与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空间关系,及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分布与人为干扰强度的空间关系,评估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对白冠长尾雉和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保护有效性。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为33.84 km2,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96%、3.84%和9.19%,自然保护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比例偏低。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并不能充分满足保护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需要,且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临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的影响,这对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的生存产生潜在威胁。因此,结合保护区内保护价值与人为干扰分布现状,针对白冠长尾雉及相关物种的受胁情况提出两种不同的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方案,在不降低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前提下,提高核心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及相关物种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比例,同时降低保护区内人为干扰强度。本研究可为该保护区保护白冠长尾雉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其他以野生动物为保护目标的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提供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3.
因为岛屿的空间有限,它的生态系统抗击外界的能力一般来说比较脆弱,保护好一个岛屿生态环境往往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保护好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小岛屿就更加困难,况且在它上面栖息着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毒蛇而形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生态系统,稍有外界的干扰就有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这个岛屿就是大连的蛇岛。保护着它的是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成立以来的26年里,也正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蛇岛完好无损地存在着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了这个保护区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4.
整合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 依法建设国家公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与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以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各类保护区得到快速发展,为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多、面积小,且交叉重叠、孤岛化严重,保护效率不高,难以满足我国生态安全的要求。为了加强我国自然保护,国家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得到政府各部门与全社会的积极响应。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怎样的国家公园体制,又如何与现有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协调,还没有明确的思路。本文拟在分析国际上不同国家公园的定位与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保护区发  相似文献   

5.
协调自然保护与当地群众关系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坪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和森林生态类型为主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它地处秦岭南坡腹地,位于陕西省佛坪县西北部,总面积350平方公里。本区自然地理独特,物种荟萃,有陆生野生动物265种,植物1580余种,是秦岭地区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在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保护区内和毗邻地区共涉及1个乡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共有群众100户500余人。为了认真解决好这一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互相矛盾的问题,使区内和毗邻地区群众  相似文献   

6.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三大关键地区之一的川东-湘鄂西关键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所处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县长期以来以森工产业为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长期的木材采伐和狩猎习俗曾对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其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依然面临多种威胁,保护区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薄弱和保护区面积相对较小,限制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进一步扩充保护区面积、引进科研力量并提升自身人员科研素质、协调并增强区内外社区共管是该区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三大关键地区之一的川东-湘鄂西关键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所处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县长期以来以森工产业为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长期的木材采伐和狩猎习俗曾对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其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依然面临多种威胁,保护区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薄弱和保护区面积相对较小,限制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进一步扩充保护区面积、引进科研力量并提升自身人员科研素质、协调并增强区内外社区共管是该区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三大关键地区之一的川东-湘鄂西关键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所处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县长期以来以森工产业为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长期的木材采伐和狩猎习俗曾对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其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依然面临多种威胁。保护区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薄弱和保护区面积相对较小,限制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进一步扩充保护区面积、引进科研力量并提升自身人员科研素质、协调并增强区内外社区共管是该区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群众参与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组成部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与当地人民群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历来是自然保护区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处理好保护区管理同当地人民群众的关系,以调动他们参与保护区管理的积极性,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都不少。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两者的关系融洽并能协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世界银行(WB)/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发的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调查表,对中国535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结果表明: 535个自然保护区的平均分数为51.95分,其中分数低于60分的保护区占69.35%,说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总体偏低;不同保护区级别和建立时间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得分的差异显著(P<0.01),保护区级别越高、建立时间越长,管理有效性的分数越高;而不同保护区面积和类型间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分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基础、管理机制、管理行为和管理效果4个指标类别的平均分数分别为1.55、1.44、1.52和1.90分;从全部指标的得分情况来看,保护对象的管理、保护状况、保护区边界、资源管理和保护区机构是平均分数最高的指标,设备使用和维护、社区共管、事业费、经费管理、保护区管理体制及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平均分数最低.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已基本建立,重要的保护对象和价值基本得到了保护,但在管理机制和基础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从经费分配机制和经费管理机制、内部建设以及社区参与3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模式、功能及规划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然而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保护区设计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自然保护区与非自然保护区之间的过渡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缓冲区的想法。现在缓冲区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生态缓冲和社会缓冲两大主要功能。本文归纳了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定义、模式和类型,回顾了缓冲区的发展,总结了缓冲区的规划原则。最后,我们还对国内保护区缓冲区的现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护浑善达克沙地榆树(Ulmus pumila)疏林景观,拟建立自然保护区。基于榆树疏林植被图,运用ArcGIS分析榆树疏林斑块数量、面积、破碎化程度,发现该区榆树疏林斑块大小差异较大,小斑块较多,斑块边界割裂严重,破碎化程度高,需要及时加以保护。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生物岛屿地理学设计自然保护区原则,选择疏林斑块集中分布区,作为潜在核心区,运用Arc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设计不同的宽度,发现斑块边界向外延伸3 km能够连接较多的斑块,而占用较少的非疏林斑块土地面积。同时调查斑块外不同距离样方与疏林斑块的群落相似度,发现1 km以内能够包含大于10%相似度的群落。由此而初步确定的核心区分布在正蓝旗23个嘎查,面积1 531 km2,约占全旗总面积的13%。  相似文献   

13.
Buffer zones around reserves are often suggested, but have rarely been evaluated. We examined their design for small forest reserves (5–225 ha), where buffer zones (200 m wide) would protect the reserves and reduce negative edge effects. The potential buffer zones could be partly protected, but remain as private land. Alternatively, the state may buy land outside reserves (to be included in reserves). To consider opinions of forest owners, we interviewed 33 private forest owners in potential buffer zones of reserves. The respondents were weakly positive to conservation, but disliked a state reserve on their land, or a buffer zone where 50% of the forest would be protected without compensation; however, with compensation the majority of them were neutral or positive to such a buffer zone. In a choice between buffer zone or reserve bought by the state,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chose the buffer zone (compensation paid, land still private). We found no relationships between opinions of respondents and conservation values of their forests (densities of old and dead trees), but older owners had forests of higher value. The forest in the potential buffer zones had higher conservation value than other non-protected forests in southern Sweden. Thus, buffer zones may be valuable, and we suggest they are created in cooperation with local residents where this is possible.  相似文献   

14.
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献溥  张建侯   《广西植物》1987,(3):245-249
<正> 西双版纳是我国仅有的几个热带区域之一,天然热带森林覆盖面积较大,野生生物种类丰富。这是西双版纳的一个资源优势,如何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是本地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是全国甚至全世界人们所关心的事情。因为,全球热带森林由于过分的开发,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对于热带陆地区域面积不大的中国来说,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1979年以前各个自然保护区遭到严重的破坏已成过去,不必再提,关键在于对1979年以后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重新划  相似文献   

15.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但它在功能格局和管理机构协调等方面仍存在若干问题,尚未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生物圈保护区。因此,关于功能格局,作者建议增设湿地生态系统核心区和缓冲区;在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核心区之外设立缓冲区、调整和扩大沙地白扦云杉林与山杨林的缓冲区;重视过渡区的协作。作者并就管理机构协调提出8项建议,强调牧场、保护区管理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和牧民之间的协作。  相似文献   

16.
王献溥  何妙光  谢以锦   《广西植物》1984,(4):351-354
<正> 管理的保护区一般是指在一些生物地理省内已无典型的原生植被地段,但在一些人为干扰较轻的地方,植被保存较好,或者即使是由次生植被所组成,但稍作管理即可恢复类似原生的植被和有代表性的动物区系的地段所建立的保护区。像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地的许多次生林区域,都迫切需要建立这类保护区,使其能恢复原来的植被面貌,繁殖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不可替代性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曲艺  王秀磊  栾晓峰  李迪强 《生态学报》2011,31(13):3609-3620
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综合性的保护区功能区划指标是决定区域划分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不可替代性是近年来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新概念,表达一个规划单元在实现整体保护目标中的重要性,能够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空间分异规律,将其与人类活动干扰指数结合,可以在划分不同值域与功能分区之间建立联系。在系统保护规划框架下,首先根据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特征确定了研究区域的指示物种和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然后结合物种生境特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了指示物种潜在分布范围预测,最后借助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软件(C-Plan)计算了三江源地区不可替代性指数,结合人类活动干扰进行了功能区划分,并对比了现有功能区划与新功能区划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可替代性较高区域与原核心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包括东部中铁、军功、麦秀森林灌丛区;西部索加、曲麻莱湖泊湿地区,高寒草甸区;北部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湿地区;及南部玉树、囊谦森林灌丛区,当曲沼泽湿地区);在保护区总面积未增加条件下,基于不可替代性的新功能区划较原功能区划的保护贡献率及保护效率有显著提高,核心区保护贡献率由61.20%增长到71.21%,新核心区 缓冲区总贡献率由77.57%增长到92.45%,保护区整体贡献率由91.20%增长到95.40%;从保护对象被保护情况看,新功能区划与原功能区划均能完全涵盖所有保护对象,但新功能区所包含的满足保护目标的保护对象明显增多,原功能区核心区,核心区 缓冲区,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完全实现目标的保护对象分别占27.50%,47.50%和80%,新功能区分别为32.50%,77.50%和87.50%(新功能区划下,只有苔草草甸、冰川雪山、湖泊3种生态系统类型和盘羊、黑颈鹤两个动物物种未达到保护目标)。在本研究基础上,讨论了该研究的意义、方法评价及现实问题,并提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建议:1)结合实际情况,基于不可替代性和人类活动的功能区划对现功能区划进行适当调整以增加保护区的保护贡献率;2)对于缓冲区中保护价值较高、人类活动干扰又较强的区域应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策略,避免因人类活动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3)鉴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可以考虑在本研究确定的实验区及其外围开展水电站与矿产开发项目,但必须考虑开发项目对周围水域、植被及居民的影响。以期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调整及资源开发提供参考,对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由于生态破坏和自然栖息地的丧失,造成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破碎化.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孤立的生境岛屿,目前以单个、孤立保护区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应在广泛的时空尺度上保护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各组成成份,建立一个整体的保护网络.根据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概念,它是综合考虑了生态、社会、经济的一种协调设计战略,首先从区域层次研究保护区网络的优化设计;其次,在网络的每个节点(保护区),研究保护区的面积、形状和内部功能分区;最后,研究网络与节点的连接(廊道).自然保护区网络设计应维持生态系统的地域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完整性,采用迭代法、整数规划方法和地理途径方法,为一个或多个保护目标勾画出多种保护规划蓝图。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空间特征和地块最优化选择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宜成 《生态学报》2011,31(14):4094-4106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用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却是稀缺的,这就提出这样的问题:1)自然保护区在空间上应具有什么特征才是有效的;2)如何从许多备选地块中选择一部分组成自然保护区对稀缺资源进行最优化分配。为促进物种生存繁衍,在地块选择时应考虑保护区空间特征。这篇文章综述了该领域最近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结合各种空间特征的保护区地块最优化选择模型。介绍了4个主要的空间特征:1)连续,2)间隔和距离,3)边界和集约,4)面积以及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前用启发式算法求解这些问题,但研究已显示该法不能保证资源的最优化分配。空间特征也可用线性整数规划模拟,用最优化软件求得最优解。目前的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和软件还不能有效解决大型的保护区地块选择问题,计算效率易成为实际应用的瓶颈。文章概括了我国目前自然保护区设计领域的研究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最后讨论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Evaluating road effects on the ecological status and landscape connectivity is critical for animal corridor design. Taking the fragmented nature reserves in Xishuangbanna as a case, road impacts on Asian elephant habitat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a suitability analysis. Potential corridors between different sub-reserves were located using “least-cost” method as a systematic way incorporating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road networks, especially high-level roads (expressway, national road and city-county city road), had the largest effects on the suit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Suitability ( > 40) area will increase about 40% if there were no high-level roads. In total, seven potential linkages were located and found to be capable of connecting the habitats of the four sub-reserves. We suggested the Menglun reserve could serve as a stepping-stone for elephant migration. Four furthe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were also identified between the Menglun reserve and the Mengla reserve where the road impacts were intensive. Our study provided inform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reserve network for elephant conservation between existing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and neighboring provinces in Lao PD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