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丹江口水库太湖新银鱼雌鱼性腺发育不同阶段个体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变化进行研究, 以分析性腺发育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卵巢8-11月间基本处于Ⅱ期, 之后迅速发育; 1-3月主要为Ⅳ期或Ⅴ期, 4月开始以Ⅵ期个体为主。卵巢发育的Ⅱ期和Ⅲ期, 太湖新银鱼全鱼中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随卵巢发育而显著增高。当发育至Ⅳ期时, 全鱼和去性腺鱼体中的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相对含量和能量密度仍明显增加, 而粗蛋白相对含量在全鱼当中有所减少。由Ⅳ期发育到Ⅴ期时, 全鱼中的各生化组成无明显变化, 能量密度显著增加; 去性腺鱼体中的粗蛋白相对含量显著增加, 粗脂肪显著减少, 其他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无明显变化。产后Ⅵ期, 全鱼中的粗脂肪、粗灰分相对含量和能量密度显著下降, 干物质和粗蛋白相对含量则显著上升。性腺发育成熟前(Ⅳ期前), 去性腺鱼体中的总能量和粗蛋白绝对含量明显增加, 而性腺中能量和粗蛋白绝对含量增加不明显, 粗脂肪含量的增加明显。由Ⅳ期发育到Ⅴ期时, 全鱼中的总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绝对含量均略有增加, 主要是由于性腺中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增加, 而去性腺鱼体中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绝对含量均明显减少。产后Ⅵ期全鱼中的总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绝对含量均急剧降低。上述结果初步表明太湖新银鱼卵巢发育成熟前在鱼体中储存物质和能量, 在卵巢发育成熟时这些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可能向卵巢转移, 成为卵巢发育成熟的主要物质和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2.
火赤链游蛇卵孵化的进一步研究兼评孵化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报》2002,48(1):35-43
用 2× 2四种温、湿度孵化火赤链游蛇 (Dinodonrufozonatum)卵 ,重点评估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成功率、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卵在孵化过程中净吸水导致重量增加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孵化卵的重量变化并导致卵内水环境的相应变化。同一湿度下 ,低温孵化卵的终末重量大于高温孵化卵 ;同一温度下 ,高湿度孵化卵的终末重量大于低湿度孵化卵。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无显著的影响。孵化温、湿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性别无显著的影响。2 4℃和 30℃中均有畸形幼体孵出 ,但畸形率与孵化温、湿度无关。孵化基质湿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的大小(snout ventlength ,SVL)、湿重和躯干干重 ,潮湿基质中孵出幼体的SVL和体重较大且躯干发育较好。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幼体剩余卵黄的干重和灰分含量以及幼体的能量和总灰分含量 ,30℃孵出幼体的剩余卵黄较大、总灰分含量和剩余卵黄灰分含量较高 ,但能量较低。在所有被检测的幼体特征中 ,孵化温、湿度相互作用仅影响剩余卵黄干重。各条件下孵出幼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与其SVL无显著的相关性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对孵出幼体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的影响。孵化水环境虽然影响部分幼体特  相似文献   

3.
实验配制7种等氮(粗蛋白35%)、等脂(粗脂肪6%)的不同淀粉水平(4%、10%、16%、22%、28%、34%、40%)的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均重(6.2±0.1)g]8周,通过生长和生理指标评价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为避免互相残杀,河蟹采用静水单个养殖,每种饲料40只河蟹。玉米淀粉作为实验饲料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34%—40%淀粉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4%—16%组(P0.05)。随饲料中淀粉含量提高幼蟹的体重和壳长特定生长率也相应提高,34%淀粉组体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22%淀粉组的壳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饲料中淀粉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饲料效率,且在40%淀粉组最高。饲料高淀粉可提高蛋白储积率,蟹的肝体比在16%淀粉组最低,而蜕壳率和成活率在该组最高。蟹体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高饲料淀粉组较高。幼蟹胰蛋白酶活力在16%淀粉组最高(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淀粉水平升高呈线性(y=0.2268x+17.256,R2=0.9453,n=7,P0.05)上升。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得出河蟹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时饲料淀粉的含量为25.6%。  相似文献   

4.
孵化温度对中华鳖胚胎物质和能量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杜卫国  计翔 《动物学报》2001,47(5):512-517
用多重温度组合[7个恒温(23、24、27、28、30、33和34℃)和1个波动温度(22.3-32.8℃)]孵化中华鳖(Pellodiscus sinensis)卵,检测温度对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影响。卵在波动温度和温和温度下(27℃和28℃)孵化有较高的干物质、脂肪和能量转化率,卵出幼体因而含有较多的无机物,幼体躯干和脂肪体含有较高的能量。卵在极端高温(34℃和33℃)或极端低温(23℃)下孵化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较低,使得孵出幼体中无机物较少,幼体射干和脂肪中含能量较低。孵化温度显著影响中华鳖孵出幼体内的能量分配;27℃和28℃孵出幼体含能量较高且相似,但27℃孵出幼体剩余卵黄能量小于28℃孵出幼体;34℃和23℃孵出幼体含能量较低且相似,但23℃孵出幼体剩余卵黄能量大于34℃孵出幼体。波动温度拓宽存活孵化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5.
在24℃、27℃、30℃和33℃条件下孵化乌龟(Chinemysreevesii)卵,检测温度对胚胎利用卵内能量和矿物质的影响。孵化温度显著影响乌龟胚胎的能量利用。卵在温和温度下(27℃和30℃)比在高温(33℃)和低温(24℃)孵化有较高的干物质、脂肪和能量转化率。因而,27℃和30℃新生幼体的总能量高于33℃和24℃下孵出的幼体。新生幼体内剩余卵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7℃下新生幼体的躯干能量显著高于其它温度。此外,孵化温度显著影响乌龟胚胎钙代谢,但对镁和钾代谢影响微弱。24℃下胚胎从卵黄和卵壳吸收的总钙量小于其它温度条件下胚胎,与之相对应,24℃下孵出卵卵壳内残留较多的钙。由此可见,温和温度(27-30℃)可提高胚胎能量转化效率,促进胚胎从卵黄和卵壳吸收较多的矿物质,有利于孵出发育良好的乌龟幼体  相似文献   

6.
孵化温度对火赤链游蛇幼体特征的影响兼评剩余卵黄的功能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研究3 个温度中孵出火赤链游蛇( Dinodon rufozonatum) 幼体的特征并评估剩余卵黄的功能。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和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尾长。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不同的是, 低温(24℃) 孵出的幼体体长和尾长小于较高温度(28 ℃和30 ℃) 孵出的幼体。在24 ~30℃温度范围内, 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幼体的性比和畸形率、孵出幼体总干重及躯干长、剩余卵黄和脂肪体干重无显著影响。孵出的雄性幼体数量显著多于雌性幼体。剩余卵黄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孵出幼体的早期维持和躯干的生长。新生卵内容物中81-4 % 的干物质、70-0% 的脂肪和79-4 % 的能量在孵化过程中被转移到幼体。  相似文献   

7.
计翔  章朝华 《动物学报》2001,47(3):256-265
用 8种水热条件孵化中国石龙子 (Eumeceschinensis)卵 ,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孵化卵因净吸水增重 ,卵增重与入孵卵质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孵出幼体湿重的处理间差异主要是因为幼体水分含量不同。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卵吸水量、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几乎所有被检的幼体特征 ;温度甚至影响胚胎动用卵壳无机物。然而 ,在 2 4~ 32℃范围内 ,温度对卵孵化成功率无显著的影响。 32℃孵出幼体比较低于此温度的孵出幼体发育差 ,表现为躯干小、未利用的卵黄多。此外 ,32℃孵出幼体的运动表现比低温孵出幼体差 ,表现为特定体长 (snout ventlength ,SVL)的疾跑速小于低温孵出幼体 ,表明高温孵化卵对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有不利的影响。潮湿基质中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尾长大于干燥基质中孵出的幼体 ,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剩余卵黄。 2 4℃胚胎发育能耗较大 ,胚胎从卵壳动用的无机物较少。温度影响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 ,30℃孵出幼体的尾长最大 ,32℃孵出幼体的头部最小。基质湿度对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无显著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与湿度的影响无关。孵化水热环境诱导的幼体大小、质量和形态差异可能对幼体的生存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荒漠沙蜥胚胎发育的温度适应性,我们设定了3个温度(26℃、30℃、34℃)孵化荒漠沙蜥受精卵,并在胚胎孵化过程中对胚胎代谢和心率、新生幼体的形态学特征和幼体静止代谢率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卵的发育,荒漠沙蜥的胚胎代谢率和心率逐渐上升,在孵化后期达到最大;胚胎的心率对孵化温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随环境温度上升心率显著加快。孵化温度对荒漠沙蜥新生幼体的部分形态学指标有显著影响,26℃下孵化的荒漠沙蜥幼体体型较大。新生幼体的代谢率均比胚胎代谢率高,且不同温度下孵出的幼体其热适应性有较大差异,30℃组孵化出的新生幼体代谢水平最低。我们推测幼体在与孵化温度相同的环境下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保证基本的生理活动需求;相反,个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适应从胚胎到幼体的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环境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计翔  章朝华 《动物学报》2001,47(3):256-265
用8种水热条件孵化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卵,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坳体特征,孵化卵因净吸水增重,卵增重与入孵卵质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孵出幼体湿重的处理间差异主要是因为幼体水分含量不同。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卵吸水量、胚胎利用孵内物质和能量几乎所有被检的幼体特征;温度甚至影响胚胎动用卵壳无机物。然而,在24-32℃范围内,温度对卵孵化成功率无显著的影响。32℃孵出幼体比较低于此温度的孵出幼体发育差,表现为躯干小、未利用的卵黄多。此外,32℃孵出幼体的运动表现比低温孵出幼体差,表现为特定体长(snout-vent length,SVL)的疾跑速小于低温孵出幼体,表明高温孵化卵对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有不利的影响,潮湿基质中旗子同幼体的体长和尾长大于干燥基质中孵出的幼体,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剩余卵黄。24℃胚胎发育能耗较大,胚胎从卵壳动用的无机物较少。温度影响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30℃孵出幼体的尾长最大,32℃孵出幼体的头部最小,其质湿度对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无显著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与湿度的影响无关。孵化水热环境诱导的幼体大小、质量和形态差异可能对幼体的生存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26-30℃为孵化中国石龙子卵的适宜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东北虎幼体血清蛋白及胆汁酸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ITACHI 76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3只东北虎幼体进行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及胆汁酸5项生化指标的测定,实验数据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其结果为:总蛋白含量66.06±6.80 g/L,白蛋白含量34.19±2.51 g/L,球蛋白含量31.89±4.46 g/L,前白蛋白含量13.22±11.64 g/L,胆汁酸含量4.48±3.89 μmol/L.东北虎幼体雌雄个体间5项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东北虎幼体与成体间,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东北虎幼体与华南虎幼体间,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呈显著差异(P<0.05);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中华鳖卵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卫国  计翔  徐卿 《动物学报》2001,47(4):371-375
在温,温度分别为30℃,-220kPa条件下孵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卵,以检测孵化过程中胚胎生长及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孵化过程中,每隔7天测定卵重,孵化第10天始,每隔5天解剖15枚卵,分离为胚胎,卵黄和卵壳,初生幼体称重后冰冻处死,随后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所有样品65℃恒温干燥,用索氏抽提仪测定脂肪含量,氧弹式热量计测定能量含量,马福炉测定无机物含量,本研究中华鳖卵的平均孵化期为45.5天,卵重量在孵化过程中基本维持恒定,表明中华鳖镦与环境的水分交换不明显,孵化第0-20天,20-30,30-40天和40-45天,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孵内总能量的6%,24%,59%和4%,0-30天,胎生长缓慢,30-40天,胚胎生长最迅速,孵化末期胚胎生长减缓,胎发育所需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卵壳提供的无机物约占初生幼体无机物总量的13.5%,孵化过程中,干物质,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79.6%,58.7%和66.5%,初生幼体的能组成为:躯干占71.8%,脂肪体占19.4%,剩余卵黄占8.8%。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中华绒螯蟹越冬时和越冬后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状态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及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变化,分析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越冬死亡,越冬后交配,产卵和孵化关系。越冬前雌,雄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碘(I2)值为57和48。越冬(越冬时,越冬后)死亡雌,雄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分别低于28和10;而其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I2值分别低于1.25和0.83。越冬后能成功交配的雄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高于33。越冬后交配产卵雌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高于42,抱卵并使卵正常孵化的雌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大于47。脂肪酸在河蟹的细胞内氧化分解,为越冬提供了能量。  相似文献   

13.
孵化水热环境对渔异色蛇孵化卵和孵出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渔异色蛇卵孵化时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卵质量的增加与初始卵质量和孵化基质湿度有关。较大幅度的孵化基质湿度变化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胚胎动用孵内物质和能量、孵出幼体的性比、大小和质量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并显示极强的窝间差异。温度对孵出幼体的性别无影响,但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质量、躯干和剩余卵黄的质量。孵出幼体总长的两性差异不显著,但雌体体长大于雄体而尾长小于雄体。32℃不适于孵化渔异色蛇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发育不良,剩余孵黄较多,尾部均呈畸形,孵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率较低。24℃和26℃中孵出的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孵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率较高,各项被测定的幼体特征指标均极相似。  相似文献   

14.
为对水产养殖育苗实践中活体饵料西藏卤虫(Antemia tibetiana)的应用提供参考, 研究不同钠盐对孵化率、无节幼体在淡水中存活时间的影响, 分析NaCl浓度、孵化液pH和淡水水温等因素对西藏卤虫无节幼体在淡水中存活时间, 记录各组无节幼体在淡水中50%和100%死亡所需时间。结果表明, 不同钠盐显著影响西藏卤虫的孵化率, Na2SO4组显著高于NaCl组(P<0.05), Na2CO3组显著低于NaCl组(P<0.01), 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NaCl组孵化出的无节幼体在淡水中存活时间最长, 50%存活时间达13h, Na2SO4组孵化的无节幼体存活时间显著低于NaCl组(P<0.05), 而Na2CO3和NaNO3组存活时间极显著低于NaCl组(P<0.01), 在Na2CO3中孵化的无节幼体死亡速度最快。孵化率高的实验组存活时间不是最长, 显示孵化率与存活率之间并无关联性。随着孵化液NaCl浓度升高, 无节幼体在淡水中存活时间逐渐延长, 至35‰时达到最高, 但当孵化液NaCl浓度达40‰时, 存活时间开始下降。随着孵化液pH从6.5—8.0逐渐升高, 存活时间逐渐延长, 至pH8.0时达到最高, 孵化液pH继续升高, 存活时间逐渐缩短, 到pH10.0时, 50%存活时间只有3.54h, 死亡速度最快, pH8.0组与其他实验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5℃淡水中无节幼体50%死亡时间为18.54h, 显著长于15℃水温组, 当水温≥20℃时, 所有组别50%存活时间短于水温15℃组, 差异显著(P<0.05)。孵化时钠盐的种类、NaCl浓度、孵化液pH和淡水水温对西藏卤虫无节幼体在淡水中存活时间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草蜥卵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北草蜥卵在温、湿度分别为 3 0℃、 -12kPa的条件下 ,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动用以及胚胎生长。孵化过程中 ,每隔 5天称量卵重。孵化第 10天起 ,每隔 5天解剖来自不同窝的卵 15枚 ,并分离成胚胎、卵壳和卵黄三组分。孵出幼体称重后冰冻处死 ,之后解剖分离成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所有材料 65℃烘至恒重 ,用索氏脂肪提取器测定脂肪含量 ,氧弹热量计测定能值 ,马福炉测定灰分含量。本研究北草蜥卵的孵化期为 2 8 1天。卵孵化时从基质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孵化 0 -10天、 11-2 0天、 2 1-2 5天、 2 6-2 8天 ,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卵能量的 12 %、 3 5%、 3 7%和 15%。 0 -10天 ,胚胎生长较缓慢 ;10天后生长迅速。卵孵化过程中 ,干物质、非极性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 69 7%、 3 7 0 %和 53 1%。初生幼体的能量组分为 :躯干95 2 % ,脂肪 2 4% ,剩余卵黄 2 4%。本研究结果显示 :北草蜥从新生卵到孵出幼体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较低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  相似文献   

16.
水热环境对白条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义莲  许雪峰 《动物学报》2007,53(6):966-973
用4×2(温度×湿度)八种水热环境孵化安徽滁州琅琊山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卵,观测孵化卵重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卵从孵化环境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重量的增加与入孵卵重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两种孵化基质湿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孵出幼体性比和大小都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恒定孵化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7℃、30℃和33℃孵化期分别为32.5、24.9和23.0d,波动温度孵化期为31.1d。33℃孵化成功率最低(42.8%)。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重量。33℃不适宜孵化白条草蜥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小,剩余卵黄多,运动能力差。27℃和波动温度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蛋白源(鱼粉,FM;大豆分离蛋白,SPI)基础饲料中添加大豆低聚糖(SBOS)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和肝脏消化酶活性、饲料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胃、小肠)组织结构的影响。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4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饲料FM、SPI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饲料FMO、SPIO分别在饲料FM、SPI基础上添加10%SBOS(水苏糖:2.61%;棉籽糖:0.61%)。试验表明:①饲料中添加SBOS普遍降低了牙鲆消化道和肝脏蛋白酶活性,但差异均不显著(p > 0.05)。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降低了肝脏脂肪酶活性(p < 0.05),而对消化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前肠脂肪酶活性,降低了胃和中肠脂肪酶的活性,而对幽门盲囊、后肠和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降低了中肠淀粉酶活性,提高了胃淀粉酶活性(p < 0.05),而对幽门盲囊、前肠、后肠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胃和前肠淀粉酶活性,降低了中肠脂肪酶活性(p < 0.05),而对幽门盲囊、后肠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②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降低了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p < 0.05),而对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 > 0.05)。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对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③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胃和小肠组织结构均无明显负面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消化道和肝脏消化酶活性、饲料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组织结构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效应;大豆蛋白源中含有的SBOS不是影响牙鲆对其利用率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脂类与昆虫滞育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明确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滞育过程中脂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麦红吸浆虫滞育与脂类物质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香兰素硫酸显色法测定了2008年5月-2010年1月不同时间陕西杨凌养虫圃内麦红吸浆虫滞育前、滞育期及滞育解除后幼虫和蛹体内总脂和甘油三酯含量。【结果】 滞育前幼虫总脂和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为378.12和291.67 μg/mg,显著高于整个滞育期(P<0.05)。滞育年周期中,冬季总脂和甘油三酯含量最高,翌年1月结茧幼虫二者含量分别为335.29 和275.72 μg/mg,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整个滞育期间,裸露幼虫和结茧幼虫总脂和甘油三酯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但同期结茧幼虫含量高于裸露幼虫;滞育当年与第2年同期幼虫总脂和甘油三酯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滞育解除后,总脂和甘油三酯含量随着幼虫的发育和变态逐渐降低,其中中蛹和后蛹显著低于活动幼虫(P<0.05)。【结论】麦红吸浆虫滞育不同时期幼虫及蛹总脂和甘油三酯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滞育与脂类物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4):541-550
用15条2002年6月中旬捕自浙江丽水的怀卵滑鼠蛇研究繁殖输出及孵化热环境对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母体在捕后3周内各产一窝柔性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大小均随母体体长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13.3(枚卵)、332.4g和24.8g。窝卵数和卵大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窝卵数与产后母体状态呈正相关,卵数量和大小无关。每窝部分可孵卵分别用恒温(24、27、30、33℃)和21.0-39.0℃(平均28.3℃)范围内的波动温度孵化,每隔5d记录恒温孵化卵的重量。孵化热环境对卵与环境之间的水分交换有显著影响,并影响孵化卵重量的时间变化。24、27、30、33℃和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5.4、78.0、57.8、51.3和58.6d。不同热环境下的孵化成功率和幼体畸形率有一定差别,但统计上不显著。24℃和30℃孵出幼体雄性比例较高,27℃、33℃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雌性比例较高,但没有证据表明孵化温度能决定滑鼠蛇性别。除孵出幼体灰分含量外,孵化温度对其它幼体特征均有显著影响。33℃孵出幼体SVL较小,但剩余卵黄和其中的灰分含量大于其它温度孵出的幼体。24℃和30℃孵出幼体的总干重、总能量、躯干干重、脂肪体干重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特征性具有最小的剩余卵黄,33℃孵出幼体则特征性地具有最大的剩余卵黄。24℃和30℃孵出幼体特征较为接近,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较为接近。对9个幼体特征变量做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81.2%的变异。幼体SVL、湿重、干重、脂肪含量、能量、躯干干重和脂肪体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56.9%变异),剩余卵黄干重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4.3%变异),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均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显示,24、30和33℃孵出幼体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动物学报50(4):541-550,2004]。  相似文献   

20.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是我国最重要的河蟹养殖群体,通常认为长江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但是长江流域河蟹增殖放流和养殖群体逃逸可能对其野生大眼幼体遗传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29对微卫星标记对河蟹长江水系野生和人工繁殖大眼幼体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两群体大眼幼体均表现出较高的杂合水平,两个种群Ho分别为0.729 9和0.750 0,无显著差异(p0.05)。两群体总近交系数(Fit)为0.171 2,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0.165 9,群体间分化系数(Fst)为0.006 4;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99.7%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个体间,0.3%来源于种群间的变异,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各位点的基因流Nm平均值为38.739 9,说明两种群基因交流频繁;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106 7。瓶颈效应和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两个群体近期经历过瓶颈效应,群体间间遗传混杂,不能分出有效理论种群数。综上所述,长江口河蟹野生大眼幼体的SSR遗传多样性稍高于人工繁殖群体,两者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这暗示两群体间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