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鲁麦16是以高八为母本,偃大72-629为父本的F_1代干种子,经氦氖激光照射后选育而成。具有品质优,综合农艺性状好、高产稳产、株型紧凑,矮秆抗倒、高抗条锈病、抗干热风、早熟、较抗寒、播期弹性大等特点。作者认为激光处理F_1代种子时,杂交组合中至少包含一个具有多抗性优质亲本和一个在当地只有多抗丰产的农艺亲本。冬春杂交,后代采用品质、产量、多抗性同步选择时,成功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
杨庄大队科学试验站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自1967年以来,积极地开展了花生新品种选育工作,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已选出几个适应不同肥力水平的新品种。选出的杨庄133是个耐水、耐肥,丰产性能较好的高产品种,1974年曾在我省淮河、黄河两岸及伏牛山麓进行多点试验,表现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受到当地贫下中农的欢迎。选出的中产品种杨庄206及耐瘠品种杨庄39都比当地推广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产,正在站内外作比较试验,可望今后能交给花生产区由贫下中农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现在生产上应用的作物品种,绝大多数是通过有性杂交育种选育出来的。以这种方法选育出的新品种主要有两种类型:遗传基础比较稳定的品种(纯种)和比较不稳定的杂种第一代。 要选育好的品种,无论是纯种还是杂种,都涉及合理选配亲本问题。而合理选配亲本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杂交亲本的遗传差异要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优良中间材料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选育出早熟、高产、适应性广的大豆新品种黑河38号,审定2年种植面积即达20万hm2。分析了黑河38号的遗传组成,核基因来源于十胜长叶、阿姆索等4份国外品种,盖家屯四粒荚、金元等5份农家品种以及1份育成品种和1份当地野生大豆,细胞质来源于克山白眉。  相似文献   

5.
杂种优势在鱼类生产上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育种学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培育新品种,另一是利用杂种优势。前者是采用系统选育、杂交或人工诱变等方法,培育出符合人们所需要的优良新品种,但要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发挥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而后者则是选择优良的杂交组合,将两个亲本杂交以获得较大的杂种优势,供生产  相似文献   

6.
李集临 《遗传》1975,2(2):164-172
本工作以硬粒小麦2个品种与普通小麦6个品种,通过正反交,探讨五倍体杂种性状与细胞遗传。观察到:亲本组合对杂交当代的结实率与后代性状遗传均有影响;杂种性状分离非常复杂,经常出现小麦其他种类型;培育条件对某些性状的形成,亦有作用;以及性状遗传与染色体数目、接合、行为有一定相关性。     小麦的种间杂交,对创造高产、质佳、抗锈新品种与遗传理论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木原川曾分析五倍体杂种染色体行为及其与性状遗传的关系指出: 普通系特有的性状,受D组染色体支配,二粒系与普通系共有的A与B组染色体所支配的性状,为简单的孟德尔遗传。松村等(2.3,在研究小麦种间杂交性状遗传时,均结合细胞学的观察,进以探讨性状遗传与染色体的关系。这些工作对细胞遗传学的发展都有所贡献。      在育种工作中有人曾尝试将硬粒小麦抗锈、蛋白质含量高等优良性状转移到普通小麦上,如用硬粒小麦品种(lumillo)与普通小麦品种(Marquis)杂交,育成了有名的Marquillo,该品种对叶锈与秆锈有高度抵抗力,直到目前仍有用为抗锈育种的亲本川。意大利用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杂交,至1962年育成一批秆粗、多花、小穗多的硬粒小麦品种,如Maliani 2号、11号、13号、17号,亩产均在400斤以_h,其中Maliani 13号亩产达653斤[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种间杂交性状与细胞遗传的特点以及环境条件对杂种某些性状的影响,并企图从中选育出适合黑龙江地区的小麦优良品种。材  相似文献   

7.
石远321是从海岛棉×野生色伯氏棉×陆地棉三元杂种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种间杂交新品种。其细胞学鉴定结果、形态学基本特征以及栽培特性均为陆地棉型。但在丰产性、棉纤维品 质及抗逆性等许多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方面,该品种明显综合了多棉种多亲本的遗传特性。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石远321的三元杂种性质及其变异水平,用等电聚焦电泳和RAPD技术,对石远321及其不同棉种亲本进行了遗传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酯酶同工酶图谱分析表明,石远321与其野生棉亲本和海岛棉亲本同具有一条陆地棉亲本所没有的特异带;(2)用4个引物对石远321扩增共发现6个野生棉亲本和海岛棉亲本的特征片段;(3)通过比较石远321与其3个不同棉种亲本之间的RAPD差异,说明石远321在基因组水平上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初步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石远321为上述3个棉种的种间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8.
无核葡萄品种的无核性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谱分析表明,无核白是世界范围内无核葡萄育种的主要无核性来源,以其为最早的亲本材料,经过简单杂交或多亲多代杂交,培育了一系列的无核葡萄品种;无核紫和俄罗斯无核是部分无核品种的原始亲本材料之一;有核葡萄的无核芽变也是无核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抗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新品种浙粉702是以自育株系材料T7969F2-19-1-1-3为母本、T4078F2-3-3-3为父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技术选育的杂交一代粉红大果型番茄品种。母本T7969F2-19-1-1-3系从以色列引进的耐贮运番茄品种NEMOTAMMI(F1)与抗叶霉病粉红株系材料T9179杂交分离后代中,经连续9代单株选择而成。父本T4078F2-3-3-3系从荷兰引进的抗TYLCVD番茄品种奇诺亚(F1)与粉红株系材料T9178杂交分离后代中,经连续8代单株选择而成。该品种2011年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对浙粉702的农艺学、产量、品质和抗病等性状鉴定,结果表明:浙粉702品质优良,早熟,丰产,高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和枯萎病,抗叶霉病和番茄花叶病毒病,适合我国喜食粉果地区种植,平均产量可达73.83 t/hm2。  相似文献   

10.
导入外源DNA小麦变异类型的光合特性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粉管通道法是我国学者周光宇等在调查远缘杂交时提出的一种外源基因导入方法。本实验系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C_4植物高粱总DNA(2D)导入C_3作物小麦甘麦8号(G8)和陇春13号(L13),结果在其后代中出现了广泛变异,并从中选育到了丰产、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系89144(G8×2D)和89122(L13×2D)。连续几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其株形、抗锈性及经济产量显著优于其小麦亲本品种。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两个变异系光合性状优于其亲本  相似文献   

11.
12.
不同栽培条件下小麦害虫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演化与远缘杂交亲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9个改良小麦品种(系)与黑麦进行杂交,研究普通小麦品种与黑麦杂交亲和性的差异及其亲和性在品种更新,更换过程中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供试改良小麦品种与黑麦的杂交亲和性显著低于对照中国春;结实率大于50%的品种3个,占供试品种的3.8%,结实率介于30% ̄50%之间的品种4个,占5.1%,结实率介于10% ̄30%之间的品种8个(10.1%),结实率小于5%的品种50个,占63.3%,另外,结实率介  相似文献   

14.
15.
16.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CARBOHYDRATES OF THE WHEAT PLAN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7.
普通小麦日长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18.
对小麦顶生小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顶生小穗的护颖具有特殊的形态,第二护颖常为小花外稃状,腋内有时还保留着雌雄蕊或内稃残余。说明其不稳定和可变的本质。2.顶生小穗具特殊的坐落位置,其小穗轴与主穗轴一致。顶生小穗原始体发生在穗生长锥顶端,其下无苞原始体,长成后也无小穗领。其护颖和小花外稃与侧生小穗下的小穗领呈严格连续互生状态。说明其一次轴的渊源。3.顶生小穗护颖腋内可长出小穗,小花也可代之以小穗,护颖和小花外稃有时以苞片的形式保留于新侧生小穗外侧。新顶生小穗的护颖来自小花外稃。说明顶生小穗护颖腋内的退化花芽、外稃腋内的小花与侧生小穗都是花序一次轴上的二次轴分枝。4.顶生小穗产生小穗的变异严格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与原侧生小穗有严格的连续性。5.事实证明,顶生小穗是一次轴花序,它属于穗状花序顶端的可变部分。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种子根的发育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胚胎发育过程中通常形成5条幼根(少数可形成6条),这些根统称为种子根,中间最先发生的为初生根.初生根的原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就在胚轴的一侧发生,原基细胞由不规则到规则排列。侧生种子根的原基在胚胎发育后期才出现,通常成对发生,并且是由胚轴上的节(盾片节和胚芽鞘节)维管束外方的细胞形成。侧生种子根的发育明显较初生根的快,分化能力也较强,后生木质部导管母细胞出现早,数目较多.因此,小麦胚胎发育过程中从胚轴上形成的这些侧生的种子根,形态上,仍应看作是一些不定根,其结构特征与后来形成须根系的不定根的比较近似。  相似文献   

20.
蓝粒小麦与太谷核不育小麦间染色体片段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籽粒进行颜色标记,以便进一步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以蓝粒小麦4D-4E二体异代换系作为际记性状供体,利用中国春小麦ph突变体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增加同组染色体间的交换,使4D染色体上的Tai基因与4E染色体上的蓝胚乳基因连锁。在本实验杂交组合[(Taitai×phph)×蓝粒小麦]×phph~2 F_3中得到一个蓝粒高不育穗行,经分析与继代观察,初步认为这一穗行为4E带有蓝胚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侈到4D染色体上,使蓝胚乳基因与Tai基因发生不完全连锁。同时对ph突变体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