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Wang HT  Xue M  Chen HN  Zhou FY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302-1308
为明确外来入侵害虫B型烟粉虱取食诱导的烟草防御反应对斜纹夜蛾的影响,探讨其与斜纹夜蛾的种间竞争机制,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B型烟粉虱取食后的烟草对斜纹夜蛾成虫产卵选择、幼虫取食选择、拒食作用和其他取食行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成虫在B型烟粉虱为害后的植株上的落卵量较对照植株降低了40.9%.B型烟粉虱为害的虫体叶对斜纹夜蛾初孵化幼虫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而中间叶和系统白脉叶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心叶不影响幼虫对寄主的选择性.B型烟粉虱为害叶片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显著的拒食作用,虫体叶拒食作用明显大于系统白脉叶片.与对照相比,B型烟粉虱为害的虫体叶和系统白脉叶降低了斜纹夜蛾幼虫单位时间取食次数或取食比例,虫体叶还显著延长了幼虫开始取食时间,总取食面积显著减少.表明B型烟粉虱为害烟草对斜纹夜蛾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行为均产生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对了解烟田害虫种群变动规律和指导害虫治理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烟草和香芋上斜纹夜蛾的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组建烟草和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作用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2005和2006年烟草和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种群的增长倍数均以香芋高于烟草。无论烟草还是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均以“捕食及其它”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最大。如排除所有天敌等作用因子的作用,2005年烟草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1.2029和50.0371倍,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29.3492和41.2873倍;2006年烟草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3.1421和75.4167倍,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1.5357和70.5355倍。说明天敌等自然作用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有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而烟草上的自然作用因子的作用要强于香芋上的自然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3.
通过组建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8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生物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低龄(1~3龄)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对第4代和第8代种群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04和12.946.如果没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分别增长到当代的15.1206和74.678倍。病原微生物是影响第4代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另一重要因子,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726.  相似文献   

4.
研究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取食4种植物后对马尼拉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anil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利用该蜂开展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人工气候箱内(26℃±1℃、RH 65%±5%、L∶D=12∶12)研究了斜纹夜蛾取食豇豆Vigna unguiculata、芋艿Colocasia esculenta、烟草Nicotiana tabacum和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4种植物对马尼拉侧沟茧蜂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尼拉侧沟茧蜂寄生取食豇豆的夜蛾幼虫,其幼虫期最短,化蛹率、羽化率和累计存活率最高,性比最低,寿命最长;寄生取食烟草的夜蛾幼虫,其幼虫期最长,化蛹率、羽化率和累计存活率最低,蛹重最轻,蛹期最长;从取食芥蓝的斜纹夜蛾幼虫体内育出的雌蜂产卵量最高,但成蜂寿命最短;斜纹夜蛾取食4种植物对雌蜂个体大小无显著影响,但取食烟草的夜蛾幼虫体内育出的雄蜂个体最小。马尼拉侧沟茧蜂寄生取食不同植物的斜纹夜蛾幼虫,马尼拉侧沟茧蜂的发育和繁殖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斜纹夜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是我国重要害虫之一,以往很少发生,1958年全国范围内大发生,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省发生的密度最大(束炎南,1959)。福建省自1956年后,曾三次大发生,仅1960年福州市郊被害的蔬菜即达三万余亩,南平和厦门两市的郊区也有数千亩遭到不同程度的为害,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蔬菜供应。 笔者针对上述情况,自1958—1960年,以福州市郊蔬菜区和福建农学院农场为基地,进行了斜纹夜蛾田间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结合室内饲养,三年来获得一些结果,现整理报导如下。 一、寄主植物及为害情况 斜纹夜蛾的食性很杂,在室内饲养的情况下,能食害99料200多种植物(章士美等,1959);在福建省的自然条件下,天然寄主有20科48种。其中以旋花科的空心菜(Ipomoca aquatica Forsk.)、甘薯(Ipomocabatatas Lam.)和天南星料的芋头(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为主,其次是十字花料的甘蓝(Brassicaoleracea L.var.Capitata L.)和禾本科的水稻、小麦。 斜纹夜蛾幼虫主要取食寄生的叶片,间或为害幼茎、花或果实等。在虫口密度小的情况下,仅取食寄主的叶片成缺刻;大发生时,能把叶片吃光,或咬断叶柄,仅剩茎杆。1960年7、8月间,福州市郊有数千亩空心菜,叶片被食殆尽,几乎无收。为害大白菜或甘蓝时,  相似文献   

6.
以广食性害虫斜纹夜蛾为研究对象,连续6代自二龄或三龄开始用含有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oybean trypsin inhibitor,SBTI)的人工饲料喂养幼虫,饲养至五龄时测定SBTI对幼虫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SBTI抑制斜纹夜蛾幼虫SOD、CAT活性,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SBTI的抑制效果降低;SBTI可显著升高斜纹夜蛾幼虫POD活性。预先接触外源植物防御信号物质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甲酯48h均可显著影响斜纹夜蛾幼虫体内保护酶SOD、POD、CAT活性,且可显著减缓SBTI对斜纹夜蛾幼虫SOD、POD、CAT活性的作用效果。表明,斜纹夜蛾取食SBTI后能够调节自身的保护酶系统,逐步适应蛋白酶抑制剂的毒害,而预先接触植物防御信号物质可增强其对植物防御蛋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劳氏粘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荣宗 《昆虫学报》1962,(2):164-164
在广东,以往为害水稻的几种夜蛾科害虫统称剃枝虫。经作者调查有6种:即粘虫(Leucania seperata(Walker)、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白脉粘虫(Leucania venalbaMoore)、水稻叶夜蛾(Spodoptera mauritia Biosd.)、拟稻叶夜蛾(Spodoptera sp.)及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等。其中以粘虫及水稻叶夜蛾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劳氏粘虫为害次之。研究中得到蒲蛰龙教授指导,白脉粘虫学名由朱弘复教授鉴定,仅此志谢。  相似文献   

8.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或称莲纹夜蛾,又名斜纹夜盗蛾,也有叫它“夜老虎”。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今年安徽省早地作物为害最严重的大害虫。其为害作物,据各地报导及我们实际调查,计有玉米、甘薯、花生、棉花、大麻、蓖麻、烟叶、甜菜、豆类、蔬菜等。1958年安徽在6、7、8三个月间,天气干旱,高温少雨,有利于斜纹夜盗蛾发育生长,7、8两月,全省各地普遍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胡留成  崔巍  汪霞  娄永根 《昆虫学报》2010,53(9):1001-1008
植物在受植食性昆虫为害时能产生防御反应,并且植物的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迄今为止对于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的诱导防御反应很少有研究报道。为此, 本实验通过测定油菜内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研究了油菜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害后的抗虫性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在油菜诱导抗虫性与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系。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取食能导致油菜体内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系统性上升,外用茉莉酸甲酯处理也能系统性增加油菜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并且取食茉莉酸甲酯处理或斜纹夜蛾幼虫取食过的叶片能显著降低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两者的体重分别为对照植株上的67.5%和60.2%。机械损伤加斜纹夜蛾幼虫口腔分泌物处理能引起处理叶中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增加,但其诱导效果与机械损伤加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两者明显低于虫害的诱导效果,两种处理的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分别为虫害诱导的68.4%和24.4%及62.9%和36.9%;多次连续机械损伤的诱导效果与一次损伤的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说明斜纹夜蛾幼虫诱导的油菜抗虫性与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有关,而其激活油菜抗虫反应的机理则可能与其特定的取食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鉴定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新的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PBP)基因,明确其在斜纹夜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功能。【方法】基于已报道的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家蚕Bombyx mori、君主斑蝶Danaus plexippus和庆网蛱蝶Melitaea cinxia 4种非夜蛾科昆虫PBP4同源基因的序列特点及与其他PBP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邻关系,通过分析实验室先前克隆到的斜纹夜蛾PBP/GOBP基因序列,克隆斜纹夜蛾PBP4同源基因;通过RT-PCR和q PCR技术测定该基因在斜纹夜蛾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体外表达和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测定斜纹夜蛾PBP4蛋白对性信息素组分和植物气味物质的结合能力。【结果】在夜蛾科昆虫斜纹夜蛾中鉴定到首个PBP4基因,命名为Slit PBP4(Gen Bank登录号:MG356847),c DNA编码210个氨基酸,具有N末端信号肽、疏水性气味分子结合域及6个保守半胱氨酸等PBP的典型序列特征,其基因组DNA在保守位置也含有2个内含子;但和已报道的斜纹夜蛾3个PBP相比,PBP4的C末端明显较长。Slit PBP4在雄成虫腹部(生殖系统)极高表达,在雌雄成虫触角及其他组织中仅微弱表达或不表达。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结果表明,Slit PBP4蛋白与被测定的信息素组分及植物气味物质均没有明显结合能力。【结论】报道了夜蛾科昆虫的首个PBP4基因,该基因可能主要参与雄虫生殖相关的生理过程而非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胡淼 《昆虫学报》1980,(1):37-41
为害水稻的金翅夜蛾在赣榆县有三个虫种,即金斑夜蛾(Chrysaspidia festucae L.)、稻金斑夜蛾(C.festata G.)各C.major W.,以第一种发生较多。本文着重报道该虫在赣榆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其幼虫主要危害水稻和小麦,并取食稗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以及莎草科和香蒲科植物,每年发生4代,以低龄幼虫在麦田越冬,来年以第一代为害水稻最重。 造成本地大发生的原因有三:1.连续数年夏季没有酷暑;2.越冬代蛾量基数大;3.有丰富的紫云英和苕子等蜜源植物。1976年第一代幼虫大发生,就是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造成的。 探讨了测报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大害虫——斜纹夜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s Fab.)亦称连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往发生不多,1958年在全国范围大发生,尤以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和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发生密度最大,广东、山西、陕西、辽宁、四川、云南等省发生较少,仅在局部地区为害较重。它的食性很杂,嗜食甘薯、棉花、芋、莲、向日葵、苜蓿、甜菜、马铃薯、烟草、花生、芝麻、蓖麻、黄豆、绿豆、商麻、黄麻、苋菜、空心菜、豇豆、番茄、茄子、辣椒、菠菜、甘兰、白菜、葱、南瓜、丝瓜、冬瓜以及玉米及多种禾本科植物及木本植物(如桑、茶、柑桔、杨柳),几乎所有植物都能加害。 斜纹夜蛾各期的形态大致是这样。成虫是中型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触角叶结构及其神经元对植物气味和性信息素的神经识别机制。【方法】利用共聚焦激光技术扫描斜纹夜蛾成虫触角叶结构,同时采用多通道电生理技术(multi-unit recording,MR)记录斜纹夜蛾触角叶对6种寄主植物气味化合物(苯甲醛、苯甲醇、苯乙醛、水杨醛、乙酸叶醇酯和己烯醛)及性信息素顺9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和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的反应;并在风洞中测定分析斜纹夜蛾对上述化合物的定向行为反应。【结果】共聚焦激光扫描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斜纹夜蛾触角叶内分别密集地分布有67和66个神经纤维球;而雌性斜纹夜蛾触角叶内的纤维球总体积和平均体积都高于雄性。负责识别和追踪性信息素的扩大型纤维球复合体(macroglomerular complex,MGC)只在雄性斜纹夜蛾触角叶内发现。MR试验结果显示斜纹夜蛾触角叶内神经元具有3种自发放电模式:稀疏放电(不规则的放电频率)、温和放电(宽而慢的放电频率)和密集放电(暴发性的放电频率)。同时,斜纹夜蛾触角叶神经元对所有刺激的气味表现出3种反应类型:兴奋性、抑制性和无反应。神经元对气味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反应以及无反应取决于刺激化合物的结构和浓度。雌虫的触角叶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和单一的植物气味表现出很小的反应,而雄虫对两种性信息素以及苯甲醛、苯甲醇、苯乙醛和水杨醛具有很强的兴奋性反应。斜纹夜蛾风洞试验也显示绝大部分的斜纹夜蛾雄虫都选择停留在性信息素和芳香族化合物上,这与MR的结果一致。【结论】神经元的反应强度和刺激化合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神经元和刺激化合物而有所不同。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雄虫触角叶神经元对性信息素的反应强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加强,但是除乙酸叶醇酯外,对其他植物气味的反应强度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没有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棉所41、鲁棉研15对斜纹夜蛾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多食性、暴食性害虫。已知寄主植物有99科290多种,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水生蔬菜及甘薯、棉花、大豆等作物。斜纹夜蛾以幼虫取食棉花的叶片,严重时吃光叶片,钻蛀蕾、花、铃。有关研究甚多,但该虫与转基因棉关系方面的研究则未见报道,为此作就此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斜纹夜蛾的人工饲养技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介绍一种斜纹夜蛾的人工饲养技术 ,室内连续饲养斜纹夜蛾 7代 ,平均蛹重达 4 0 6mg ,化蛹率、羽化率均为 90 %以上 ,该饲养方法可用于室内大量饲养斜纹夜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昆虫解毒酶系统是昆虫适应植物次生物质的主要机制,研究调控解毒酶基因表达的mi RNA将发现可用于害虫防治的靶标分子。本研究旨在探究Sli-miR-34-5p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中应对植物次生物质的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li-miR-34-5p在斜纹夜蛾5龄第1天幼虫进食芥菜Brassica juncea后中肠中的表达;在斜纹夜蛾5龄第1天幼虫体内及细胞株中超表达Sli-miR-34-5p模拟体类似物(mimics)或抑制剂(inhibitor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析Sli-miR-34-5p已知或推测的靶基因的表达变化;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Sli-miR-34-5p对靶标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Sli-miR-34-5p可能的靶基因,以了解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结果】结果表明,Sli-mi R-34-5p在斜纹夜蛾5龄第1天幼虫进食芥菜24和48 h时的中肠中表达显著上调。在斜纹夜蛾5龄第1天幼虫血淋巴中超表达Sli-miR-34-5p mimic,进食芥菜的斜纹夜蛾中SlGSTe1转录上调;反之,超表达Sli-miR-34-5p inhibitor,SlGSTE1蛋白水平显著下调。在斜纹夜蛾Spli-221细胞株中添加芥菜次生物质吲哚-3-甲醇(I3C),Sli-miR-34-5p和SlGSTe1的表达量均呈现上调的趋势;此外,在细胞中转染Sli-miR-34-5p mimic,SlGSTe1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然而,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结果显示,Sli-miR-34-5p并不直接作用于靶基因Sl GSTe1。【结论】研究结果提示Sli-miR-34-5p通过促进斜纹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Sl GSTe1的表达而参与斜纹夜蛾应对植物次生物质的胁迫。  相似文献   

17.
斜纹夜蛾天敌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通过组建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8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生物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低龄(1~3龄)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对第4代和第8代种群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04和12.946.如果没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分别增长到当代的15.1206和74.678倍.病原微生物是影响第4代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另一重要因子,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726.  相似文献   

18.
斜纹夜蛾种群控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忠实 《昆虫知识》2009,46(3):354-361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为了控制斜纹夜蛾,使农作物免受危害,前人研究了化学防治、杀虫灯和性诱捕器诱杀、植物诱集和驱避、转基因抗虫品种以及生物防治对其种群控制作用。化学防治在压制斜纹夜蛾种群暴发、减轻农作物遭受损失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日益增强的抗药性、农药残留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天敌的杀伤和人畜安全的影响等问题不断受到关注,人们开始对该害虫的一些新的治理策略进行了探讨。在这些无公害的控制技术中,植物诱集和生物防治是2种值得提倡的有效措施。不少植物源提取物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极好的效果,是值得研发的2种新型生物制剂。香芋和蓖麻等诱集作物对斜纹夜蛾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如果能将作物诱集和释放天敌昆虫或病原微生物制剂结合,使之成为一套有效的生态控制体系,将可现实斜纹夜蛾种群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9.
甜菜夜蛾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übner 1988年在我市为害较严重,成为秋季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程度甚至重于斜纹夜蛾和菜粉蝶等重要害虫。 一、田间幼虫识别要点 田间幼虫体色变化较大,但以绿色至褐色  相似文献   

20.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近期在中国为害猖獗,由于繁殖速度快,迁飞能力强,在本土呈现爆发趋势,严重为害了我国农作物。与本地近缘物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相比,草地贪夜蛾更偏好玉米、水稻、小麦等禾本科农作物,且对多种化学杀虫剂及转基因Bt玉米产生抗性。寄主适应性以及杀虫剂抗性与解毒代谢相关蛋白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对这两种夜蛾科害虫的解毒代谢相关蛋白——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及ABC转运蛋白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系统的搜集和数目比较,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P450和GST部分基因扩张分支进行氨基酸差异位点分析。结果显示,在草地贪夜蛾中共鉴定出213个P450基因、58个GST基因、102个ABC基因,其中P450基因与GST基因数目远远多于斜纹夜蛾(116,37),而ABC基因数目与斜纹夜蛾(99)接近。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草地贪夜蛾P450在CYP6、CYP9以及CYP4功能簇,GST在部分进化分支上都发生了显著基因扩张,发生显著扩张的基因中有数个氨基酸突变,其中一些突变被预测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但出乎意料的是,ABC亚家族B和E在斜纹夜蛾聚集成簇并发生了显著的基因扩张现象。以上结果暗示入侵种草地贪夜蛾和本地近缘物种斜纹夜蛾在抗性方面可能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应对机制。本研究为解析草地贪夜蛾解毒抗性特征机制提供基因数据,为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及抗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