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有效控制福寿螺产生的危害,为实现中草药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草、陈皮为植物源灭螺剂,进行不同浓度梯度(0、0.5、1.5、3.0、4.5、6.0 g·L-1)提取液浸泡下的灭螺活性探究。【结果】甘草组、陈皮组处理下福寿螺死亡率随时间的增长在不同浓度下毒杀效果明显。对48 h时福寿螺死亡率数据进行概率单位法回归分析,发现甘草组(LC25、LC50、LC75)<陈皮组(LC25、LC50、LC75),说明福寿螺对甘草更敏感。为进一步探究福寿螺死亡原因,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甘草、陈皮提取液对福寿螺的肝脏的影响,在亚致死浓度甘草0.511 g·L-1 (LC25)、0.940 g·L-1 (LC50)、1.727 g·L-1 (LC75)和陈皮3.892 g·L-1 (LC25)、4.863 g·L-1 (LC50)、6.076 g·L-1 (LC75)处理下对福寿螺肝脏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处理组福寿螺肝脏组织表面干瘪,失去水分,受损严重时,质地松散,表面组织脱落。【结论】2种植物提取液均可以较好地灭杀福寿螺,且严重破坏福寿螺核心组织肝脏,甘草、陈皮可作为植物源灭螺剂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采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在自行设计的远程等离子体反应装置中,对位于不同放电区域(放电区,余辉区,远程区)的模拟染菌载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表面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杀灭效果和机理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细菌细胞的形貌变化,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了等离子体处理后细菌蛋白质泄漏量,采用双悬浮探针对氧等子体的电子温度和离子浓度以及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对自由基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强放电区、余辉区和远程区处理30s后的灭菌效果分别为4.2 ,3.8和2.6;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和蛋白泄漏量测定结果证明细菌细胞被损毁,在强放电区是电子、离子、自由基和紫外光子的协同作用,而在余辉区和远程区的灭杀作用主要因自由基所为。【结论】证明该反应装置可有效实现活性粒子的分离,在远程等离子体场中揭示了等离子体灭菌的规律和机理。  相似文献   
3.
不育和"灭杀”对围栏内大仓鼠种群繁殖力和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采用结扎不育的方法研究了不育和“灭杀”对围栏内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实验种群繁殖力和数量的作用,主要验证模型的两个预测:不育能够达到灭杀的效果;双性不育优于单性不育,同时探讨了大仓鼠种群调节中的关键因子。本实验设4个处理(2个重复)来模拟67%的不育率或灭杀率:对照组(9正常♂,9正常♀);灭杀组(3正常♂,3正常♀);雌雄不育组(3正常♂,6不育♂;3正常♀,6不育♀);雌性不育组(9正常♂;3正常♀,6不育♀)。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灭杀组的平均繁殖力接近且较高,雌性不育组居中,雌雄不育组最低,不育成体鼠与正常成体鼠、正常雄性成体鼠与正常雌性成体鼠、新生雄性与雌性幼鼠之间的存活率差异都不显著。新生幼鼠雌:雄性比为53:49=1.0816,与1:1 无显著性差异。大仓鼠体重增长基本符合Logistic模型,不育雌鼠的体重相对增长率比正常雌鼠高,且最大体重也比正常雌鼠大;正常雌鼠的体重相对增长率比正常雄鼠较高,在食物和水分充分供应的情况下,围栏内种群密度的高低对雌鼠繁殖力的影响不大,说明食物可能是引起野外大仓鼠种群繁殖力变化的关键因素,而社群因素的作用不大。在围栏内,雄鼠的存活率比雌鼠略低,但幼鼠的存活率比成体鼠的存活纺低很多;围栏内大仓鼠成体的存活率与自然种群比较接近,而幼体存活率却比自然状况下低了很多,说明与密度关联的大仓鼠社群调节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存活率,特别是幼体存活率却比自然状况下低了很多,说明与密度关联的大仓鼠社群调节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存活率,特别是幼体的存活率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不育技术防治高原鼠兔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原鼠兔数量的激增加剧了高寒草甸的退化,采取化学灭杀的方法控制高原鼠兔,只能暂时降低高原鼠兔的数量,在较短的时间内种群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不育控制对高原鼠兔种群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性别结构的高原鼠兔种群的数学模型,探讨在不育控制中两性的不育率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并比较不育控制与化学灭杀的区别。结果表明:不育控制比化学灭杀在抑制和消灭种群上都具有更好的效果;在不育控制中雌性的不育率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利用不育技术控制高原鼠兔时要特别注意雌性不育率。  相似文献   
5.
短效不育剂控制下季节性繁殖害鼠种群的动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害鼠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人们可以利用杀鼠剂和不育剂对其进行控制.害鼠在摄食不育剂后导致不育,但有时不育鼠会恢复生育能力,生育后代,使种群规模增大.本文建立了灭杀控制和短效不育控制下害鼠种群的动态模型,在模型中每隔固定时间施行两种控制,在害鼠的繁殖具有季节性的前提下,分析了模型的形态以及害鼠不育率、灭杀率、控制间隔、不育剂有效期等参数对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较高的不育率和灭杀率,以及较短的控制间隔会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可以使种群较小,甚至灭绝.短效不育剂限制了不育剂在控制害鼠上的作用,也降低了控制的效果.在使用短效不育剂控制害鼠的情况下,在繁殖季节后期,害鼠种群会有小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王鑫  郭平毅  原向阳  姚满生 《生态学报》2008,28(3):1098-1103
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花蕾期用不同浓度的2,4-D丁酯对植株进行处理,测定了4d中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含量、膜相对透性及保护酶(SOD、POD)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ml/L、2ml/L、4ml/L浓度处理下对罂粟叶片RWC影响不显著,8ml/L处理下的RWC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第4天比第1天下降了48.7%.在各处理下MDA含量和膜相对透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ml/L、2ml/L、4ml/L处理前期下降,后期升高.8ml/L处理对MDA含量和膜相对透性的影响显著的高于其它处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保护酶在处理条件下随时间延长其活性有明显的变化:POD活性变化波动较大,除8 ml/L外其它处理在第2、第4天有两次上升峰,8 ml/L峰值出现在第2天,之后下降在第4天达最低.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都高于对照,所有处理SOD活性在第3d最低,第4天8 ml/L处理的活性显著的高于其它处理.表明了高浓度(8 ml/L)的2,4-D能使膜脂过氧化而产生较大的损伤,其它浓度处理对膜脂过氧化及膜透性影响相对较小,表明8ml/L的2,4-D是灭杀罂粟的最适用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不育技术防治高原鼠兔的理论模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武  周立  刘伟  周华坤 《生态学杂志》2008,27(7):1238-1243
高原鼠兔数量的激增加剧了高寒草甸的退化,采取化学灭杀的方法控制高原鼠兔,只能暂时降低高原鼠兔的数量,在较短的时间内种群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不育控制对高原鼠兔种群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性别结构的高原鼠兔种群的数学模型,探讨在不育控制中两性的不育率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并比较不育控制与化学灭杀的区别.结果表明:不育控制比化学灭杀在抑制和消灭种群上都具有更好的效果;在不育控制中雌性的不育率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利用不育技术控制高原鼠兔时要特别注意雌性不育率.  相似文献   
8.
亚热带稻田弃耕湿地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冗余分析法对弃耕一年稻田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条件、有效钾、有效磷和pH是影响物种分布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试验区的主要植物物种可以划分为3个物种组:丁香蓼-水竹叶物种组(组1)、牛鞭草-圆叶节节菜-稻槎菜物种组(组2)和小白酒草-辣蓼-双穗雀稗物种组(组3).其中,组1主要分布于土壤有效钾含量较高的区域;组2主要分布于阶段性淹水区域;组3主要分布于排水区域,且与土壤有效磷和pH呈正相关.物种多样性与土壤pH、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均匀度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