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B9对无病毒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_9是1962年发现的植物生长抑制剂。经许多学者研究证明B。对水果、蔬菜有明显的影响。E.C.Humphries和W.Holz的研究证明B_9可促进马铃薯块茎的增产。但R.Kunkel的试验证明B_9对马铃薯块茎的增产无作用。目前,普遍用价格较贵的BAP作为促进试管薯形成的生长物质,本文报道B_9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薯蓣科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浙江省薯蓣科全部植物——薯蓣属17种和1变种为18个分类单位,以形态为主兼顾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及地理分布,列出72项性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数量分类。用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甲、中间距离法乙、重心法、类平均法以及离差平方和法的系统聚 类,探索了这些植物彼此间的亲缘关系,认为以前对它们的经典分类处理基本合理。由于”薯莨”性状明显特殊,建议成立新组——薯莨组。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人工种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巍  欧阳藩 《生物技术》1996,6(5):11-13
本研究以虎头(H)、克四(K)和Favorita(F)三个品种的马铃薯不定芽在液体培养条件下诱导生成的微型薯为试材,经筛选后获得的大小一致的微型薯经过适度的低温处理后,用4%的海藻酸钠和2%的氯化钙溶液,在附加一定的植物激素条件下,进行人。种皮包埋形成人工种子。在无菌条件下,三个品种的人工种子萌发率均达90%以上。在土壤中,人工种子萌发率可达60%以上,萌发的人工种子中80%能够形成生长发育正常的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4.
丘华兴   《广西植物》1995,(1):7-12
作者编写《广东植物志》旋花科时,对据本科的花粉形态特征划分族和属的意义予肯定并采用之;现将其中4个属、6个分类单位的分类或其分布等予于报道.对华南和北越的心萼薯属植物作修订;论证本地区不产AniseiaChoisy.被认为该属的狭花心萼薯A.stenantho和大花心萼薯A.stenanthavar.macrosrephana均是龙骨萼牵牛Ipomoeaatenantha;心萼薯Aniseiabiflora是毛牵牛Aniseiasinensis;云南土丁桂Evolvulusyunnanensis作新异名处理.应为我国新纪录的归化种(美洲土丁桂E.nummularius);裂叶鳞蕊藤Lepistemonlobatum为越南新纪录.也分布于我国江西、海南;海滩牵牛Ipomoeostolonifera这个开白花的海滩植物是一种中草药;虎脚牵牛Ipomoeapes-tigridis是亚洲和非洲东部热带的广布种,广东大陆西部也有;它是IpomoeaLinn.选模式种;这属的中名,本文恢复《广州植物志》(1956)等采用的牵牛属,会比较确切用“番薯属”为这个属的中名。  相似文献   
5.
以‘云薯505’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Yunshu 505’)为材料,测定马铃薯块茎发育初期四个阶段茉莉酸含量,并以叶面喷施方式,研究茉莉酸甲酯对马铃薯生长和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膨大过程中,茉莉酸的积累水平不断升高。在微型薯生产中,使用1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在结薯期以不同频率喷施叶面,测量并统计植株、块茎性状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1次·d-1处理茎粗增加36.1%,2次·d-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降低20.1%。此外,植株的叶色、茎色、花色、株型等生长性状及块茎大小整齐度、薯形、皮色、肉色、薯皮类型、芽眼深浅、裂薯率、大薯空心率等块茎性状在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2次·d-1、1次·d-1、1次·2d-1、CK四种处理的植株存活率分别为45.57%、100.00%、100.00%、87.29%;前三种喷施频率处理折合产量较CK分别增加-15.61%、8.77%、12.11%。综合分析,马铃薯在块茎形成初期茉莉酸积累水平不断升高,以1次·2d-1频率叶面喷施1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马铃薯微型薯的产量增加最大且不影响生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2017和2018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肥力、酶活性以及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CK)、小麦秸秆半量还田+常规施肥(50%S)、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不施肥(100%S-F)、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常规施肥(100%S)、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常规施肥+150 kg·hm-2氮肥(100%S+N)。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效磷、碱解氮、总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秸秆还田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薯块产量、单薯鲜重和商品薯率,其中50%S处理下薯块产量最低。2年的秸秆还田处理下,薯块产量和商品薯率均在100%S处理下最高。2年的秸秆还田施肥处理总体上提高了甘薯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但100%S和100%S+N处理均降低了甘薯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可见,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效果优于半量还田,与常规施肥配合下薯块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但影响食用口感,实际生产中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7.
为发掘甘薯近缘野生种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的NBS-LRR类抗病基因,从基因数据库中对三裂叶薯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筛选、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从三裂叶薯的98 025个基因中,筛选到282个编码NBS-LRR类蛋白的基因,其中N型80个,NL型83个,CN型28个,CNL型57个,TN型10个,TNL型23个,RN型1个。三裂叶薯的16条染色体上均含有NBS-LRR家族基因,数量最多的染色体含有65个,最少的只有1个。三裂叶薯基因组共有55个基因簇,包含了63.5%的NBS-LRR家族基因。在NBS-LRR抗病基因家族中,CNL和TNL亚家族分别对应到7和11个保守结构域。这为三裂叶薯抗性资源的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农家保护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农作物地方品种的有效保护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由于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使大量农作物地方品种被少数高产改良品种所取代,造成农作物基因库的严重“基因流失”(genetic erosion)。农家保护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动态保护,被保护的生物多亲性可在其生境中继续进化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在而是农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途径。然而,尽管人们对作物品种资源农家保护的兴趣不断增长,也有大量有关农家的保护的研究和案例分析,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成功的农家保护实例报道。因此,对农家保护的机制及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寻求一条新的途径来充分发挥农家保护应有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利用生物多样性布局的水稻混合间栽的生产模式,不仅解决了病害控制的问题,而且也保护了水稻地方品种的多样性。这种混合间栽的生物多样性布局和生产方式可能成为农保护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探讨蔗糖在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紫色土豆为材料,分析不同蔗糖浓度对紫色土豆外植体生长、花青素含量、微型薯形成以及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土豆外植体在蔗糖浓度为15 g/L时生长情况最好,平均长度最长,平均重量最重,但高浓度蔗糖对外植体生长起抑制作用;蔗糖能促进紫色土豆花青素含量的积累及微型薯的形成,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花青素含量随之增加,紫色土豆花青素含量在蔗糖浓度为120 g/L时最高,为5.11 mg/g FW,是对照组的8.89倍;蔗糖浓度为60 g/L时,微型薯重量最重,为0.34 g,结实率最高,达到22.50%。RT-PCR结果显示,蔗糖能促进St F3’5’H、St UFGT以及St DFR的表达,蔗糖通过调控此类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紫色土豆花青素含量。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由环保志愿者倡导的创新型环保项目建立多类型本土植物园,保护生物及文化多样性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启动。5年来,该项目逐渐做大做强,得到国际国内权威机构的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