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鸟氨酸-尿素循环(OUC)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循环过程,但在贝类中尚缺乏相关研究。为此,以厚壳贻贝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和荧光定量PCR研究了其外套膜和后闭壳肌组织中的鸟氨酸-尿素循环途径的主要代谢物和关键基因的含量及其表达量;进一步测试了在精氨酸注射条件下,各主要代谢物和关键基因的含量及表达量变化,以及13C标记尿素注射贻贝后,其贝壳中δ13C比值(13C/12C)变化。结果表明,厚壳贻贝外套膜和后闭壳肌均含有较高浓度的尿素;精氨酸注射导致其两种组织中尿素浓度显著上升(P<0.01),以及瓜氨酸浓度显著下降(P<0.01),但鸟氨酸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精氨酸注射显著上调了两种组织中的脲酶基因的表达量(P<0.01),但其他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在两种组织中存在差异,显示出鸟氨酸-尿素循环途径在其两种组织中具有复杂而不同的调控过程。13C标记尿素注射贻贝显著上调了贝壳中δ13C的比值(P <0.01),表明尿素分子可能参与了贻贝贝壳的生物矿化过程。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鸟氨酸-尿素途径与生物矿化之间的关联,以及探讨贻贝对海水酸化耐受性的内在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胰酶消化法获得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细胞,用Fluo-3/AM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检测外套膜内外表皮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的游离ca2+浓度及不同浓度维生素D.(VD.)孵育后的外套膜细胞的...  相似文献   
3.
三角帆蚌幼蚌壳表面颜色和放射条纹表型遗传分离均符合孟德尔单基因位点的一对等位基因调控规律。研究为进一步阐释其壳色遗传分子调控机制, 应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AS)和SRAP-cDNA 比较了两种典型外壳色表型三角帆蚌外套膜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采用30个引物组合获得5个差异片段, 回收克隆测序获得14条差异序列, 大小在195-339 bp之间, 通过序列比对, 获得与2个相似蛋白序列, 包括类二氢嘧啶脱氢酶和类锌指MYM-1型蛋白, 而未发现与色素合成相关基因和蛋白, 但三角帆蚌外壳色表型差异是否与嘧啶代谢和类锌指蛋白参与的基因表达调控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短蛸外套膜和足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阿新兰与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短蛸(Octopusocellatus)外套膜和足各部位粘液细胞进行分类及分析。将粘液细胞分为Ⅰ~Ⅳ4种类型: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胴体部背面和腹面的外套膜外表皮均有4种粘液细胞,以Ⅲ型和Ⅳ型粘液细胞为主,背面粘液细胞密度较小,腹面的密度较大。腕上皮皱褶处粘液细胞密度较大,其他大部分区域粘液细胞密度较小,以Ⅱ型为主,另有少量Ⅲ型和Ⅳ型粘液细胞;吸盘外上皮含有大量的粘液细胞,也以Ⅱ型为主。漏斗内外上皮粘液细胞密度较大,基部以Ⅱ型为主,其他部位则以Ⅲ型为主。通过对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和比较,可以看出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褶纹冠蚌外套膜组织培养的分泌物的偏光显微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淡水育珠贝中珍珠形成较快的褶纹冠蚌为材料,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组织培养的外套膜的分泌物的形成和变化,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分泌物的双折射现象,并与活体外套膜的分泌物、贝壳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的双折射现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离体培养的外套膜细胞不仅能产生活体细胞相同的分泌物,而且分泌物还能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结晶,并逐渐生长。发现外套膜的不同部位分区培养所形成的分泌物的性状与结晶性质和活体有一致性,表明组织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快速、敏感的生物标记物以监测海洋贝类生物中是否存在农药,我们检测了双壳动物紫贻贝长期暴露在亚致死剂量的丙体六氯环乙烷(林丹,γ-HCH)和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三氮苯(阿特拉津)下的组织学变化。紫贻贝容易积累环境中的杀虫剂,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农药的生物积累与组织病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利用GC/MSD分析法定期对贻贝和水样中的林丹与阿特拉津含量进行测定。将贻贝在实验室中培养21天,以使其代谢适应于带有水质控制的封闭式不间断流动系统。随后,30只贝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林丹(0.9 mg/L)或阿特拉津(3.583 mg/L)溶液中56天。实验期间,控制重要的参数,比如温度和盐度分别控制在18℃和34‰。在处理28天和56天后取样,检测组织学损坏及吸收的农药量。暴露的紫贻贝每克干重分别能聚集约304.8-372.0μg/g林丹和83.3-137.4μg/g阿特拉津。组织学改变高度集中在鳃的上皮和外套膜组织;上皮与相邻的组织形成分离状态。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抗性机制的激活使紫贻贝能在亚致死压力下存活。组织病理效应范围从浸润反应到以血淋巴细胞出现间质细胞反应为特征。因此,在农药聚集部位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是敏感的,并与农药的生物积累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些改变可能作为农药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皱纹盘鲍外套膜、鳃和足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显微观察皱纹盘鲍(1taliotis discus hannai)的外套膜、鳃和足的粘液细胞。根据所显示颜色的不同,可将粘液细胞分为Ⅰ~Ⅳ4种类型: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外套触手和外套膜上皮的粘液细胞以Ⅱ型为主,Ⅳ型较少,密度不均,多为近圆形细胞,大型和小型细胞均有分布。鳃轴和鳃叶上皮的粘液细胞密度较大,以Ⅱ型和Ⅰ型为主,Ⅲ型和Ⅳ型较少,形态有杯形、近圆形或棒状等,多为中型及小型细胞。足的上皮粘液细胞较少,均为Ⅱ型,但局部上皮的细胞含有许多棕色颗粒。  相似文献   
8.
几种淡水蚌外套膜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及部分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三角帆蚌、圆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背视丽蚌外套膜的粗蛋白含量 ,分析了外套膜干粉的氨基酸组成 ,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三角帆蚌、圆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外套膜的 12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 :干燥外套膜蛋白质含量为 :三角帆蚌 4 1 34% ,圆背角无齿蚌2 2 0 3% ,褶纹冠蚌 32 14 % ,背视丽蚌 7 78%。这四种淡水蚌外套膜均含有 17种氨基酸。被测的 12种元素中 ,Cu元素含量最高 ,其次是Fe ,Mn ,Mg ,Ca ,Zn ,Cr,而Ni,Co ,Pb ,Hg等元素含量较低。这四种淡水蚌外套膜是一类优质的动物蛋白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Ca既是珍珠和贝壳中的主要组成成分(CaCO3占95%以上),又是普遍存在的细胞内第二信使,在生物体内承担着非常重要生理功能。生物矿化的研究表明外套膜细胞在珍珠和贝壳生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并且  相似文献   
10.
三亚近海诺亚砗磲分布特征及底质对其外套膜颜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调查了三亚近海蜈支洲岛 (主要受旅游扰动影响)和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包括亚龙湾、鹿回头半岛和东西瑁岛, 主要受非法捕捞影响)的诺亚砗磲 (Tridacna noae)分布、密度、种群结构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1)亚龙湾和蜈支洲岛海域诺亚砗磲密度最高, 分别为2.00×10–2和1.92×10–2 ind./m2, 显著高于东西瑁岛和鹿回头半岛海域 (P<0.05)。蜈支洲岛诺亚砗磲群体主要分布于2—4 m水深, 亚龙湾群体主要分布于6—8 m水深; (2)在蜈支洲岛海域, 壳长<5 cm、5—<10 cm、10—<15 cm和≥15 cm四种规格诺亚砗磲均有分布, 表明该海域种群结构稳定; (3)诺亚砗磲主要分布于活珊瑚区, 其次为礁石区, 砂石区极少; (4)诺亚砗磲外套膜RGB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均呈现显著地相关性 (P<0.05), 其中蜈支洲岛群体RGB参数相关系数低于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体。综上所述, 与旅游扰动相比, 非法捕捞是影响砗磲种群结构和外套膜颜色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砗磲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