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才广  朱亮  黄亮亮  刘昊  胥鹏  Rad Saee  吴志强 《生态学报》2023,43(10):4226-4241
为探究北部湾鱼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于2021年3月—4月采集分析了北部湾沿岸9个渔港的79种鱼类(382尾)碳(C)、氮(N)、磷(P)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C、N、P元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3.87%—58.34%、6.31%—14.92%和0.77%—4.67%;C∶N、C∶P、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43—9.72、19.15—173.06和5.04—33.68,其中P元素含量变化最大,导致C∶P和N∶P的变化。不同物种在科间的差异较大,科内的差异较小。不同体型和食性鱼类之间的C、N、P含量及比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鱼类的C∶P和N∶P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66,P<0.01;R2=0.877,P<0.01),P含量和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19,P<0.01),P含量的变化可能与鱼类骨骼和鳞片的形成有关。总之,北部湾鱼类未保持严格的生态化学计量平衡,鱼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主要因鱼类不同的体型和食性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2.
无瓣海桑是广西从自治区外引进的外来红树林树种,采用定量化算法精确估算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对红树林生态修复以及海洋蓝碳监测提供经验和方法。论文以广西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无瓣海桑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实测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数据和Sentinel-1/2卫星提取的后向散射数据、波段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和纹理指数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红树林地上生物量之间的重要性关系,采用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对比了不同的变量组合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最后基于优选的变量组合反演了无瓣海桑红树林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无瓣海桑红树林实测树高范围为1.55—13.58m,平均值为8.37m,胸径范围为0.7—41cm,平均值为15.62cm;(2)通过XGBoost算法优选的21个特征变量组合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模型在测试阶段R2=0.7237,RMSE=21.70Mg/hm2。XGBoost算法反演研究区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介于19.14—138.46Mg/hm2之间,平均值为51.92Mg/hm...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于2020年9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分别对大陈岛海域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共鉴定浮游动物90种,包括浮游幼体15类,其中夏季种类数最多(68种),冬季最少(20种),常见的优势种有: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12种(Y>0.02)。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3.40±214.73)个/m3、(411.93±561.76) mg/m3,二者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丰度为春季(380.17±296.14)个/m3>夏季(135.30±112.59)个/m3>秋季(67.88±90.52)个/m3>冬季(25.30±19.11)个/m3;平均生物量为夏季(895.01±802.54) mg/m3>春季(623.39±358.73) mg/m3>秋季(91.08±82.36) mg/m3>冬季(45.96±84.95) mg/m3。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71±0.96和0.53±0.20,均表现出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的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夏季类群、秋季类群、冬季类群和春季类群4组类群。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夏季大陈岛海域水母类浮游动物暴发的现象值得关注。研究结果将为大陈岛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可参考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西海岸和海域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管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介绍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的基本含义和要求,结合深圳市西海岸和海域的特点,提出建立珠江口南海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管护区,以发挥该区域的资源优势和持续利用,为建设深圳特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期北部湾日本带鱼营养生态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8—2009年和2018年对北部湾日本带鱼的采样,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计算其营养级、营养生态位等指标,对比分析10年前后日本带鱼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其生态适应能力的变动。结果表明: 2个时期北部湾日本带鱼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差异明显,2018年δ13C值范围变窄,平均值变小,推测日本带鱼食物来源由偏中上层向偏中下层水域转变;氮稳定同位素(δ15N)值的范围和平均值基本保持不变,营养级范围和平均值(3.38和3.43)变化不明显,说明近10年来北部湾日本带鱼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层次比较稳定。日本带鱼δ13C值与肛长相关性不显著,δ15N则为极显著正相关性。在营养生态位方面,2018年的生态位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的范围为1.1%~32.1%;生态位总面积和核心生态位面积分别由20.20和4.68缩小至14.20和3.18,说明北部湾日本带鱼的营养生态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下降。推测,10年来北部湾日本带鱼的营养级变化不明显,但由于食物来源发生变化,营养来源多样性下降,营养生态位变小。  相似文献   
6.
依据2015年11月(秋)、2016年2月(冬)、5月(春)、8月(夏)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Shannon指数和Pianka指数对浙江披山海域主要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和重叠进行分析,并结合冗余分析和种间竞争系数研究了主要鱼类间的竞争共存关系及生态位分化。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共采集鉴定鱼类61种,隶属13目29科48属,其中主要鱼类(IRI>100)有19种。绿鳍鱼与丽叶鲹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高,二者对时间资源利用的同步性最强;孔虾虎鱼与断线舌鳎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和时空生态位重叠值均最高,二者在空间资源序列上的同域性最强,同时,物种对时空二维资源的利用趋于一致。披山海域时空二维生态位显著重叠(Qik>0.6)的种对仅占总种对数的5.8%,表明物种时空分布的差异较大,时空生态位重叠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种间竞争系数计测结果与生态位重叠基本一致。冗余分析揭示了主要鱼类与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了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胞杆菌抗菌活性初步筛选,从北部湾近海珊瑚礁区5个沉积物样品中成功分离得到51株具有不同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其中9株具有较强抗菌能力。根据这9株放线菌的菌落和孢子形态,可确定它们都属于链霉菌属。 RAPD-PCR分析表明这9株放线菌为6种不同类型,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9株放线菌可划分到4个大的类群6种不同类型,且结果显示RAPD-PCR聚类分析与16S rDNA序列聚类分析的结果具有较大的一致性。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株与亲缘关系最近的放线菌模式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均存在差异,这说明分离株为放线菌新种的可能性比较大。这6种放线菌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活性,并且抑菌活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其可能分泌出多种结构功能不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近海珊瑚礁区系沉积物蕴藏着丰富的可供药物开发的放线菌资源。  相似文献   
8.
夏季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8月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 ~31°30′ N,124°30′ 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得知,在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3种(不包含浮游幼虫),其中以桡足类的种类数为最多,有50种,优势种主要有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长尾类幼虫(Macruran larvae)、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等12种。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平面分布呈现南部高、北部低,近岸高、外海低的特征。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多,且具有较高的均匀度(0.70),因此其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4.98)。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夏季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在17.13%相似性水平上分为A、B、C三个组群。生物&#8722;环境匹配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的丰度除了与表层盐度、硝酸氮和硅酸盐含量有关外,还与镉、铅的含量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正>鸡心螺又名"芋螺",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鸡心螺最长不超过23厘米,拥有美丽的贝壳,是很多贝壳收集者的"最爱"。鸡心螺是一种肉食性海洋动物,通常以海洋蠕虫类动物、小鱼,甚至其他软体动物为食。由于鸡心  相似文献   
10.
捕捞对长山群岛海域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捕捞对渔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程度,建立渔业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本文基于状态、压力和生物群落响应PSR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捕捞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模型,包含渔船数量、捕捞压力指数、渔获量、底层鱼类比重、营养级、优势种单体重量、经济鱼类渔获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3个层次9个指标,并选择1987—1988年和2006—2007年长山群岛游泳生物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近20年来,在捕捞强度不断增加的压力下,渔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长寿命、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生物量下降明显,系统以短寿命、小型鱼类占优势;鱼类资源量、底层鱼类比重、营养级、优势种单体重量、经济鱼类渔获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年退化率分别为4.75%、3.64%、0.31%、4.28%、2.32%、0.39%、1.14%;通过模型评价,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0.34,低于评价等级Ⅲ级,说明近20年捕捞导致长山群岛渔业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