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1.
鸭绿江口湿地鸻鹬类停歇地的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伦  杨国军  李爱  王年斌 《生态学报》2011,31(24):7500-7510
鸭绿江口湿地是鸻鹬类在东亚一澳大利亚北迁路线上的最重要停歇地,潮间带上的双壳类、腹足类、多毛类等底栖动物为鸻鹬类提供了能量保障.2010年3月-2011年6月对鸭绿江口潮间带的生物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双壳类、腹足类和多毛类为主,优势种演替明显,系统具有低多样性低密度的特点.鸻鹬类能量补充来源相对匮乏,饵料生物量的更新速度较慢,所提供的能值也相对较低,江户明樱蛤、青蛤(幼体)和长吻沙蚕是鸻鹬类的主要食物来源.鸻鹬类主要集中在低潮带下区觅食,在北迁高峰期对低潮带下区饵料生物影响较显著,尤其对江户明樱蛤丰度影响最明显.泥螺作为优势种,生态位最宽,分布于整个调查断面和潮带,但因体表分泌一种毒性粘液而不被鸻鹬类取食.饵料生物的种群补充能力较强,在鸻鹬类迁徙高峰期之后,饵料丰度和生物量又会恢复到正常水平.虽然目前人类对鸻鹬类的威胁显现较小,但使人类一生态系统一滨鸟之间持续和谐统一,必须综合考量鸭绿江口湿地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各关键组分之间的生态关联,兼顾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河口及近岸海域环境复杂,浮游生物反馈调节频繁,粒径结构极不稳定.本文对辽宁近岸河口区和港口区浑浊带海域的浮游生物粒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机氮含量高的浑浊带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0 μm<ESD(等效球径,equivalent sphere diameter) <100μm小粒径区域;而在低营养盐的清洁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集中在ESD>100 μm大粒径区域.表明浮游植物群落对高浓度悬浮物的响应可能通过小粒径生物进行反馈调节,使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等大粒径浮游植物生物量组成降低,将影响以摄食这些饵料为主的各种鱼虾幼体资源量.另外,本文构建了标准生物量谱,它符合北方近岸浅海、富营养化水域生态系统的特征,谱线斜率表明,研究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的生物量随着粒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探讨了甲藻和枝角类作为评估悬浮物污染的指示生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Stoeckeria algicida为甲藻纲胸甲球藻科,有侵噬鱼类细胞杀鱼的能力,可导致鱼类成群死亡,同时也会杀死其他海洋微藻。由于该藻个体微小、形态学鉴定困难,研究较为迟缓,我国海域几乎没有该藻的研究报道。近几年,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的鉴定研究,为了解我国辽东湾海域是否存在Stoeckeria algicida及其分布情况,以18S rD 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专门设计了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鉴定引物对V4(F/R),随后对辽东湾2014年四季海水中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Stoeckeria algicida除了春季未检出外,其他季节均有检出,温度是影响该藻繁殖的主要因素。虽然Stoeckeria algicida在整个环境样品中优势度不太明显,但其夏季密度较高(最高达2.753×10~3个/L),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东西两岸,致灾风险较高,应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Stoeckeria algicida在我国海域首次报道,其危害后果严峻,必须加强监测监管。  相似文献   
4.
染料配基层析分离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捕捞对长山群岛海域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捕捞对渔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程度,建立渔业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本文基于状态、压力和生物群落响应PSR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捕捞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模型,包含渔船数量、捕捞压力指数、渔获量、底层鱼类比重、营养级、优势种单体重量、经济鱼类渔获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3个层次9个指标,并选择1987—1988年和2006—2007年长山群岛游泳生物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近20年来,在捕捞强度不断增加的压力下,渔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长寿命、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生物量下降明显,系统以短寿命、小型鱼类占优势;鱼类资源量、底层鱼类比重、营养级、优势种单体重量、经济鱼类渔获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年退化率分别为4.75%、3.64%、0.31%、4.28%、2.32%、0.39%、1.14%;通过模型评价,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0.34,低于评价等级Ⅲ级,说明近20年捕捞导致长山群岛渔业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儒艮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拟在海南省建立儒艮自然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0月在海南省西部沿岸海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海洋环境综合调查和儒艮海上目视调查。此外还在海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进行了有关访问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广西沿岸合浦海域仍有儒艮存在。但在海南省西海域近岸未发现儒艮,且原有儒艮栖息地的海草均被破坏消失,认为目前建立海南儒艮自然保护区的条件尚不成熟。儒艮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威胁着本种的生存。为此,亟待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儒艮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掘根微立地对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2.55 hm2样地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且具有坑和丘微立地的3个代表性林隙,并以空旷地和郁闭林分为对照,利用多通道HOBO自动气象站于2011年7-9月测定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林隙中心的总辐射和降水量,比较了不同月份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不同大小林隙在典型天气条件下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 3个不同大小林隙的月均PAR和月均气温排序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月均相对湿度排序是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同一林隙中,丘顶部月均PAR和月均气温大于林隙中心,月均相对湿度为林隙中心>丘顶部;不同大小林隙和对照月均总辐射与月均气温均为7月>8月>9月,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月均相对湿度为郁闭林分>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空旷地.郁闭林分与各林隙以及与空旷地之间的月均相对湿度差异均显著;7-9月总降水量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减;无论晴天与阴天,丘顶部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林隙中心,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无论丘顶部还是林隙中心,晴天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阴天,日均相对湿度则为阴天>晴天.  相似文献   
8.
鸭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物群落的胁迫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伦  王年斌  杨国军  宋永刚 《生态学报》2013,33(9):2790-2802
利用ABC曲线法结合粒径谱理论对鸭绿江口近岸海域的生物群落特征、优势种演替、多样性水平、稳定性状况等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构建了鸭绿江口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稳定性的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优势种演替明显,受外界干扰较大.春、夏季浮游植物以r-对策者为主,群落数量偏离平衡点;秋季以r-对策者为主的微小型浮游植物逐渐被中大型k-对策者演替,群落完成反馈调节,恢复到平衡点.浮游动物由于较高的能量供应其幼体全年一直处于较高优势水平,但生态效率转换相对较慢.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优势种演替明显,系统具有低多样性低密度的特点,群落在夏季受外界扰动较大.游泳生物群落主要以小型个体为主,已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构建的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测算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这也验证了该评估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说明鸭绿江口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稳定性较差,受外界干扰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