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群落构建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群落动态过程中的构建规律对于了解群落演替机理有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海南岛刀耕火种干扰后自然恢复的10 hm 2热带低地雨林为研究对象, 通过比较不同恢复阶段的次生林(15年、30年和60年)和老龄林在幼苗、幼树和成年树群落的物种组成, 揭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构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老龄林中不同径级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不同径级间的物种相似度显著高于各恢复阶段的次生林, 但优势种在群落中的比例低于各恢复阶段的次生林。随着自然恢复过程的进行, 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与老龄林的相似性也逐渐增大, 支持演替平衡理论。所有恢复阶段样地中幼苗的个体、物种丰富度和基于多度涵盖估计量(ACE)都低于幼树和成年树群落, 幼苗层物种组成与幼树、成年树也有较大差异, 说明新增到幼苗群落可能是一个难于预测的过程。研究结果说明了确定过程和随机过程共同决定了次生演替的群落构建。  相似文献   
2.
刀耕火种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萍 《生态学杂志》1996,15(3):64-67
  相似文献   
3.
通过模拟刀耕火种过程,对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运动群薄结构及多样性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火烧1周后,土壤节肢运行类群数和个体数从次生林地的14类,564头降为7类,164头,并且在群落组成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膜翅目的烧后1天成为突出优势类群,蜱蟥目在烧后1周成为唯一的优势类群,而在多样性方面,土壤节肢运动群落类群数(丰度),个体数(多度)和DG多样性指数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均降低,土壤节肢运动的垂直分布因刀耕火种干扰发生了很大变化,尚存土壤节肢运动随干扰强度的加剧,出现逐步由土壤表层向深层迁移的现象,一些土壤节肢运动在土层间做垂直迁移活动,说明土壤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刀耕火种对它们的破坏作用,维持了某些类群数量及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1 引 言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 ,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缅甸、老挝接壤。由于地处热带最北缘 ,是热带与亚热带的交汇地带 ,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一直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明珠”。近 2× 1 0 4 km2(全国总面积的 0 .2 % )分布了我国 2 5%的植物。但是 ,由于几十年不合理的政策和技术指导 ,1 950~ 1 985年期间森林覆盖率从 63%降到 34% ,其中包括了大面积的人工林如橡胶林和其它热带经济林 ,即有林地面积为 6 67× 1 0 5ha ,其中保护区2 0× 1 0 5ha,约占 1 /3。其他国有林 (包括国营橡胶林 )占 1 /3多 ,集体林和自留山占 1 /3多…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刀耕火种弃耕地树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双版纳热带地区选择了4块不同演替年龄的刀耕火种弃耕地(4年、9年、29年、大约40年),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办法,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测定其树种多样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的演替阶段不同,树种组成及其多样性也有明显差异。在重要值最大的前5个树种中,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群落全部都为先锋树种组成;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群落仍以先锋树种占优势,但  相似文献   
6.
《人与生物圈》2007,(5):51-51
刀耕火种农业最早起源是从狩猎、采集演变而来的.一直延续到现在.非洲和南美洲、东南亚许多地区还有刀耕火种。上世纪80年代初统计.全世界还有2亿人靠刀耕火种谋生.中国当时有700万人,现在中国纯粹的刀耕火种人口估计不足10万人。刀耕火种是一种传统的农业方式,它是人类物质文化和农耕的早期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丁易  臧润国 《生物多样性》2008,16(2):103-109
落叶是树木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方式,水分梯度往往是导致热带森林落叶物种比例产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为研究落叶树种在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我们在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内调查了4个林龄阶段(5年、12年、25年和55年)的刀耕火种弃耕地自然恢复群落样地。在5.25hm2的全部样地内共记录到高H〉0.1m的落叶木本植物24种,隶属于15科21属。其中紫葳科、大戟科、含羞草科是含落叶树种最多的3个科,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猪肚木(Canthium horridum)、山柑算盘子(Glochidion fagifolium)是多度最高的3个落叶树种,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黄牛木、山柑算盘子是胸高截面积最大的3个落叶树种。在次生演替过程中,落叶物种比例以5年恢复群落中最高,而后随群落演替进程下降;不同径级大小个体的落叶物种比例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较大径级个体(DBH≥5cm)比例高于小径级个体(DBH〈5cm)。落叶物种个体密度比例和胸高截面积比例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恢复12年的群落中达到最大,而后随群落演替进程下降。除幼树(H〉1.5m,DBH〈5cm)外,其他各径级个体中的落叶物种密度和胸高截面积比例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刀耕火种后的次生演替和自然恢复过程中,落叶物种比例及其密度随恢复过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定的恢复时期内呈现一定的季雨林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刀耕火种轮歇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南部 ,境内大部分为海拔5 4 0~ 1 2 0 0m的阶地、丘陵和低中山地 ,居住在这的基诺、哈尼、苗、瑶、布朗等少数民族沿袭着上千年的刀耕火种耕作方式。自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耕作面积逐年扩大 ,土地轮歇时间逐渐缩短 ,造成森林退化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生产力下降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1 ] 。本文拟对 5年生刀耕火种后轮歇地更新群落的生物量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刀耕火种后的植物群落 ( 5年生 )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以及刀耕火种对生物量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9.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此项目已经在全球选出了5个试点系统,包括中国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另外,贵州从江的稻鱼(鸭)复合系统、江西万年的稻作起源与贡米生产和云南红河州的哈尼梯田也正在申请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相似文献   
10.
刀耕火种对山黄麻林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唐勇  曹敏 《云南植物研究》1997,19(4):423-428
山黄麻为热带地区常见的先锋树种。在西双版纳地区,它常常在丢荒的刀火种地上形成单优种群,在次生演替的卢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的萌发实验法探讨了刀耕火种对一4龄山黄麻林的土壤种子库的影响。研究表明刀耕火种过程使土壤种子库的储量从林地的65355粒/m^2降为烧后的1070粒/m^2,种子种类从林地60种下降为29种,改变了土壤种子库的结构,提高了土壤种子库中耐火烧类种子的比例,使在其后的恢复过程中有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