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枝跗瘿蜂科(Ibahidae)是个小科,所有种类均寄生蛀干害虫树蜂科(Siricidae)的幼虫。我国大陆的本科种类由杨忠岐1991年首次作了报道。现记述采自祁连山林区的另1新种。该种寄生于为害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的黄肩长尾树蜂(Xeris spec-trum spectrum)等树蜂的幼虫。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林学院天敌昆虫研究室。至此,我国大陆共有本科种类3种,加上台湾的1个种,我国共有4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迷跗线螨属Daidalotarsonemus一新种,卵斑迷跗线螨D.biovat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  相似文献   
3.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④厩真厉螨截肢前后的爬行行为,表明第1对足其感觉功能;②用古拉广厉螨分别截各对足驱避反应的对比试验,见到只有当截去第1对足跗节时失去嗅觉功能,而截去第Ⅱ、Ⅲ、Ⅳ对足时,各组都仍有嗅觉功能;⑤对格氏血厉螨、厩真厉螨、毒厉螨和鼠颚毛厉螨进行涂漆前后的驱避试验,显示当跗感器被涂满封闭,则嗅觉功能消失;④以0.5%结晶紫或龙胆紫液染色的截肢标本,观察了厩真厉螨、毒厉螨、格氏血厉螨、古拉广厉螨及尾足螨股一种螨,足Ⅰ跗节末端凹窝中,至少都存在两类感毛,钝钉型感毛和长而尖的刚毛型感毛;⑤厩真厉螨雌螨和幼螨跗感器的钝钉毛分别为8根和5根,另外各有2根短而尖的毛,分别测定了长度,描述了形态特点;⑥透射电镜观察厩真厉螨、毒厉螨等的跗感器钝钉毛,毛外围有表皮壁,壁上有很多微孔,内有中心腔,腔内有树突。属化感器——嗅觉器;⑦电生理技术研究,当用氨和醋酸的气体刺激厩真厉螨、毒厉螨的离体足Ⅰ时,均产生明显的应激电位差,充分证明足Ⅰ辩节有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4.
5.
垫跗螋Chelisoches morio (Fabricius)是入侵害虫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的一种本地天敌.为了了解垫跗螋的生物学习性和控害潜能,本文对垫跗螋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重要生物学习性以及对椰心叶甲的捕食选择性和捕食量进行了观察研究.垫跗螋雌成虫将产的卵堆积在一起,抱孵在体下,且不时用口器翻动重排卵,受到惊扰时会吃掉卵,甚至初孵的若虫.在室温条件下(20±2)℃,以椰心叶甲2龄幼虫为食料,垫跗螋从卵至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107.9±15.2)d;平均每头雌虫产卵量为(138.7±59.5)粒;垫跗螋成虫对椰心叶甲2龄幼虫的日平均捕食量为(6.7±1.1)头.寄主龄期选择性实验表明,垫跗螋成虫和4龄若虫喜欢取食椰心叶甲的2龄幼虫;3龄和2龄若虫喜欢取食椰心叶甲的1龄幼虫.  相似文献   
6.
猛禽类跗跖骨形态特征与功能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捕获猎物为生的猛禽类。其跗跖骨具有:骨骼粗壮,肌肉附着槽、血管孔发育,位于同一平面的3个跖骨滑车组成了典型的“滚轴模式”,第Ⅱ跖骨滑车翼延伸变粗等形态特征。这些特征与猛禽类抓握有力、撕裂迅猛、行动稳健的功能相适应,将有利于猛禽类功能的发挥。进一步表明了猛禽类形态特征与其功能之间相互协同、适应性,并以此同地栖性鸟类的“三角模式”相区别。由此可以为古鸟类依据跗跖骨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类型及栖息习性提供依据,同时对研究早期鸟类功能演化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印度尼西亚四跗蚴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蚴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寄生于印度尼西亚一种白条天牛上的四跗蚴螨属1新种,苏拉维西四跗蚴螨Tetrapolipus sulawesiensis sp.nov。该种标本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生物系Dr.Robert W.Husband提供。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ImageJ软件测量,观察并获取了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雌雄成虫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长度、数量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均发现有感器类型5型17亚型,即刺形感器8亚型、锥形感器5亚型、毛形感器2亚型、耳形感器以及B9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口器均分布有感器类型6型10亚型,即刺形感器2亚型、锥形感器4亚型、毛形感器、钟形感器、板形感器以及B9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跗节表面均有感器类型3型6亚型,即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以及毛形感器1亚型,且雌雄虫间各部位感器无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9.
双斑长跗跳甲Longitarsus bimaculatus Baly成虫取食美国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叶片,受害叶焦枯脱落;幼虫钻入根内取食,以须根受害最重。描述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观察成、幼虫的行为习性,对成虫的活动、取食、交配等行为作了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10.
跗跖骨是鸟类后肢骨骼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形态特征对恢复鸟类的行为和习性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以鸟类的跗跖骨为研究对象,共观察了200余例有代表性的现生鸟类标本,并对其中15个目中的154例标本进行了多组数据的测量。还将跗跖骨各形态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引入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现生鸟类跗跖骨5组(12个)变量进行分析,研究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对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其中第1主成分包括第Ⅱ,Ⅲ,Ⅳ三个跖骨的宽度变量;第2主成分包括第Ⅱ跖骨滑车相对于第Ⅲ跖骨滑车的上下及前后位置两变量,以及第Ⅳ跖骨滑车相对于第Ⅲ跖骨滑车的前后位置变量。对这6个变量的分析表明,它们对于区别鸟类的栖息习性具有显著的指示作用。通过对在中国(辽西为主)已发现的25例中生代鸟类跗跖骨远端4个变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它们同样具有区别树栖和地栖鸟类的显著意义,而且分析的结果与参考鸟类其他特征(如爪的形态、脚趾的比例等)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