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鸦胆子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干躁果实的硅胶干柱柱层析所得的活性部位中经层析分离得到7个四环三萜苦木内酯成份(A,B,C,D,E,F,G),经UV,IR,~1H-NMR,~(13)C-NMR等方法鉴定分别为鸦胆苦醇(Brusatol A),双氢鸦胆苦醇(Dihydrobrusatol,B),鸦胆因B(Bruceine B,C),鸦胆因D(Bruceine D,D),鸦胆因H(Bruceine H,E),鸦胆子甙A(Bruceoside A,F)和双氢鸦胆子甙A(Yadanzioside A,G)。据报道,鸦胆苦醇和鸦胆子甙A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常绿臭椿的酚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常绿臭椿(AilanthusfordiiNooteboom)枝条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5个酚类成分和胡萝卜苷。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槲皮苷(1),杨梅苷(2),阿福豆苷(3),( )-没食子儿茶素(4),3-氯-4-羟基-苯甲酸(5),胡萝卜苷(6)。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鸦胆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Brucea javanica(L)Merr的成熟果实鸦胆子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鸦胆子乙醇提取物经氯仿萃取,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1H NMR,^13C NMR)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从中药鸦胆子中分离得到6个苦木内酯类化合物即brusatol(1)、bmeeine D(2)、bruceine E(3)、bruceine F(4)、bmceine A(5)、bruceoside A(6),另外还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7)、胡萝卜苷(daueosterol,8)。  相似文献   
4.
描述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近来发现的臭椿属(Ailanthus Desf.)翅果化石。通过对臭椿属翅果腹脉和花柱痕的位置以及翅果大小3个性状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广西宁明组的翅果化石被归入2个种,即古臭椿(A.confucii Unger)和塔德臭椿(A.tardensis Hably)。古臭椿过去广泛发现于欧亚和北美始新世以来的中纬度地区,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或边缘稍内、花柱痕与种子中部处于同一水平、长20—42mm,而广西宁明产的该化石种大多长40—53mm。塔德臭椿最早发现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下渐新统,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以内、花柱痕与种子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长35—41mm,广西宁明则是该化石种的第2个产地。此外,过去还从斯洛文尼亚索卡(Socka)下渐新统报道了另外1个臭椿属翅果化石种巨臭椿(A.gigas Unger)(长达57mm),它与古臭椿唯一可以区别的性状是翅果长度。基于广西宁明和其它产地的古臭椿翅果化石形态特征的连续性,巨臭椿被处理为古臭椿的分类学异名。本文研究的2个臭椿属化石种是迄今纬度最低的该属化石报道。结合臭椿属现生种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相关化石种的地理和地层分布,探讨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从鸦胆子(Brucea javanica)种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别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鸦胆子内酯A(1),鸦胆子素D(2),鸦胆子苷A(3),C(4),F(5),G(6),L(7),3β-羟基-孕甾-5-烯-20-酮(8),3β-羟基-5α-孕甾-20-酮(9),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0R)-孕甾-5-烯-3β,20-二醇(10)和6,22-二烯-3β-羟基5,8-过氧麦角甾(11)。其中化合物8、9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鸦胆子内酯A(1)和鸦胆子素D(2)对人类癌细胞株BGC-823,Huh-7,KE-97和Jurkat具有很好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林祁  赵燃  班勤 《广西植物》2002,22(1):4-6
报道了槭树科、漆树科、大戟科、清风藤科、无患子科、苦木科共 1 8种植物在我国 1 3个省区中的分布新记录。其中福建分布新记录的植物有山地五月茶 ,甘肃分布新记录的有鸡爪槭 ,广东、江苏和云南分布新记录的有湖北算盘子 ,广西分布新记录的有五尖槭和滇赤才 ,贵州分布新记录的有甜叶算盘子 ,河南分布新记录的有红叶野桐 ,湖南分布新记录的有狭序泡花树 ,江西分布新记录的有长柄槭、柳叶五月茶和黑面神 ,陕西分布新记录的有川滇无患子 ,四川分布新记录的有伞花木 ,西藏分布新记录的有五裂槭、中华槭、藤漆、小花清风藤和柔毛鸦胆子  相似文献   
7.
苦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各种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D.Don)Benn.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五个化合物。通过NMR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和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高丽槐素-3-O-β-D-葡萄糖苷(trifolirhizin,1),高丽槐素(maackiain,2),3’,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7-dihydroxy-4’-methoxyisoflavone,3),7-羟基香豆素(umbelliferone,4)和大黄素(emodin,5)。五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是我国西南植物区系中两个面貌和谱系年龄差异最为鲜明的区域, 分别以区系年轻、草本植物和区系古老、木本植物为特征。其中一个饶为有趣的问题是这两个地区的区系分异现象是如何演变形成的? 古植物学研究能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重要证据。本文报道分别发现于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的椿榆属(Cedrelospermum)和臭椿属(Ailanthus)化石新纪录。结合已有研究, 这两个类群在我国西南的化石历史为: 椿榆属见于西藏中始新世至晚渐新世(西藏椿榆C. tibetica)及滇东南晚始新世(亚洲椿榆C. asiaticum)地层, 而臭椿属化石见于西藏中始新世至晚始新世(大果臭椿A. maximus)及滇东南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古臭椿A. confucii)地层。以上古近纪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植物区系在属级水平上的相似性表明这两个地区之间曾经存在区系交流、类群组成相近。然而, 在种级水平上, 自晚始新世以来其椿榆属和臭椿属植物又各不相同, 暗示着以上两个区系可能在晚始新世或更早已经由于环境分异等因素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现在椿榆属和臭椿属都已经从西藏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总体上更为年轻的草本植物区系。与此不同, 臭椿属在滇东南‒桂西延续到了现在, 体现了该地区区系的古老性。本研究为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植物区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相似性及其分异的形成提供了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9.
描述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近来发现的臭椿属(Ailanthus Desf.)翅果化石。通过对臭椿属翅果腹脉和花柱痕的位置以及翅果大小3个性状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广西宁明组的翅果化石被归入2个种,即古臭椿(A.confucii Unger)和塔德臭椿(A.tardensis Hably)。古臭椿过去广泛发现于欧亚和北美始新世以来的中纬度地区,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或边缘稍内、花柱痕与种子中部处于同一水平、长20—42mm,而广西宁明产的该化石种大多长40—53mm。塔德臭椿最早发现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下渐新统,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以内、花柱痕与种子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长35—41mm,广西宁明则是该化石种的第2个产地。此外,过去还从斯洛文尼亚索卡(Socka)下渐新统报道了另外1个臭椿属翅果化石种巨臭椿(A.gigas Unger)(长达57mm),它与古臭椿唯一可以区别的性状是翅果长度。基于广西宁明和其它产地的古臭椿翅果化石形态特征的连续性,巨臭椿被处理为古臭椿的分类学异名。本文研究的2个臭椿属化石种是迄今纬度最低的该属化石报道。结合臭椿属现生种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相关化石种的地理和地层分布,探讨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鸦胆子中3个苦木内酯的方法。制备色谱的参数为:色谱柱为C18柱(50 mm×20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体积比为40∶60),流速100 mL/min,二级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70 nm,进样体积为2 mL。在30 min的运行时间内,鸦胆苦素D,鸦胆苦醇与鸦胆因H与干扰成分得到很好的分离,经HPLC和熔点测定等方法检测纯度均达到98%以上,化学结构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进一步确认。此方法具有快速高效、分离组分纯度高的特点,可用于制备鸦胆苦素D、鸦胆苦醇及鸦胆因H。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