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类核型研究Ⅳ.heng形目(Charadriifo—rmes ares)10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石荠苧属群体水平变异式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5种石荠苧属植物的群体进行了表征变异式样的分析,并参照繁育方式、生态适应和染色体数目等证据,来揭示种内群体间变异式样的差异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探讨了这些种可能的种系发生关系。笔者认为石荠苧属Mosla在进化的早期就已经分化为两个大支,在分类上即表现为两个组——唇萼组和石荠苧组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Eoparastaffela素为狄南盆地下石炭系标准地层分类下维宪统地层标志,发育于桂林地区的Eoparastafela与新属Palaeoparastafela,Pseudoendothyra构成早期类演化谱系。本文根据这三个属的分类单位在桂林生态区居群组成、古生态地位及繁殖情况,详细论述了它们的宗谱分支和种系发生的全过程。认为建立在Palaeoparastafelashifendongensisgroup的宗谱分支基础上演化产生的Eoparastaffela早期代表rotundaVdovenko种群的出现,作为Visean下限,并推荐灵川大圩西剖面Levitusia层之下2米的灰岩(F7)底界作为更新的杜内/维宪统界线位置。  相似文献   
4.
苔藓动物是一类多为海生、滤食性的群体生物。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辐射和灭绝的重要时期,也是苔虫礁形成的最早时期。已知最老的化石苔藓动物发现于中国特马豆克晚期。构成苔藓动物基本分类框架的狭唇纲(包括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和宽唇纲(包括窗孔目和栉口目)也都是在奥陶纪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中,变口目出现于特马豆克期Tr2时间段,在弗洛期和大坪期,多样性较低,但从达瑞威尔期开始,经桑比期至凯迪期,多样性不断增高,并出现辐射。隐口目(特别是"双叶类隐口目苔虫")也经历了与变口目相类似的发展过程,但它首次出现的时间要相对略迟于变口目。这两个目在整个奥陶纪苔藓动物群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泡孔目、管孔目和窗孔目,先后首次出现在弗洛期Fl2时间段、大坪期Dp1和Dp2时间段,但它们在整个奥陶纪期间一直处于低多样性态势。至于栉口目,它首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更迟,在凯迪期Ka4时间段,犹如昙花一现。苔藓动物的演化在接近奥陶纪末时呈两幕式灭绝,一次发生在凯迪期Ka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拉夫塞伊灭绝"),另一次发生在赫南特期Hi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赫南特灭绝")。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表明,苔藓动物属原口动物,而不是以前长期认为的后口动物,或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而且,苔藓动物与腕足动物、帚形动物之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苔藓动物可能起源于一种叫原内肛动物的生物,它们的目一级分类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文绘制的谱系图还有待于化石记录的不断补充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步介入以使其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5.
1981~2005年中国H1N1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HA1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1981~2005年我国H1N1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HA1演变特征,选取H1N1甲型流感病毒370株,提取病毒RNA,经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A1并测序,测定的序列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比较,并对推导的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基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HA1氨基酸的变异表现为抗原决定簇4个区均有变异,Sb区和Ca区变化较大;HA1受体结合位点(RBS)的前壁130环的第134位赖氨酸从1991年起在部分毒株HA1序列上开始缺失,以后缺失株逐步增多,自2000年起测定的所有毒株上该氨基酸全部缺失,同时这些缺失株的第137位氨基酸也全部由苏氨酸替换为丝氨酸;糖基化位点从增多到减少,最后稳定在7个;1981~2004年我国H1N1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A1编码的氨基酸在种系发育树上同年代基本呈现集中分布,与时间和地域无关,2005年毒株分成两个分支在时间上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和描述了产自我国西北新疆南部喀拉塔克剖面的一个牙形类新亚种Polygnathus communis gan-caohuensis,并根据以前出版的信息,命名了另一个新亚种P0lygnathus communis carmanae.种系发生研究揭示了Polygnathus communis Branson et Mehl的亚种对于法门阶最上部至韦宪阶地层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此种的cari-na→gancaohuensis谱系,连同发现于喀拉塔克剖面的菊石、有孔虫和腕足动物,被认为是划分杜内-韦宪阶界线的潜在的标志化石.因此,喀拉塔克剖面有可能成为全球杜内-韦宪阶界线的一个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和描述了产自我国西北新疆南部喀拉塔克剖面的一个牙形类新亚种 Polygnathus communis gan-caohuensis,并根据以前出版的信息 ,命名了另一个新亚种 Polygnathus communis carmanae。种系发生研究揭示了Polygnathus communis Branson et Mehl的亚种对于法门阶最上部至韦宪阶地层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此种的 cari-na→ gancaohuensis谱系 ,连同发现于喀拉塔克剖面的菊石、有孔虫和腕足动物 ,被认为是划分杜内 -韦宪阶界线的潜在的标志化石。因此 ,喀拉塔克剖面有可能成为全球杜内 -韦宪阶界线的一个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蛋白功能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基因的功能是后基因组计划的主要任务。生物信息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力手段,生物信息学是用数理和信息学的观点,理论,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组织和分析呈指数增长的生物学数据的一门新型学科,本文介绍4种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蛋白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菊  郝莉  刘愫  李林  张文霞  戴灼华 《遗传学报》2002,29(5):417-423
果蝇immigrans种组中的curviceps种亚组是1992年新建立的中国特有果蝇类群。该种亚组中的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目前除了形态学水平的研究外,还没有其他证据支持建立该种亚组的合理性及其起源和种系发生地位。为了在DNA分子水平上探讨果蝇curviceps种亚组在果蝇immigrans种组中的种系发生地位,从而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特有果蝇,甚至为果蝇亚属的进化遗传学提供理论依据,测定了immigrans种组5个种亚组(nasuta、immigrans、hypocausta、quadrilineata、curviceps)中12个代表物种的rDNA的ITS1和部分Adh基因的序列。其中ITS1序列的长度为513-587bp,共有191个信息位点;Adh基因片段的长度在714-747bp之间,共99个信息位点。考虑到单个分子提供的信息较少,将两个分子的序列综合起来,组成一个较长的复合序列。分别根据ITS1,Adh和两个分子的复合序列排比(Alignment)结果,和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其中根据复合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与形态学研究结果最为一致。分子树显示curviceps种亚组的特种确定单独形成一个分枝,为种亚组级的分类阶元,支持了形态学将其建立为一个新种亚组。根据Kimura距离,估算了复合分子的替换速率约为每百万年1.48%,进而计算出5个种亚组的分 歧年代。结合各物种的地理分布,推测了immigrans种组的进化历史:curviceps种亚组与quadrilineata种亚组的亲缘关系最近,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温带地区。它们之间的分歧时间大约为3.4百万年,是最年轻的两个种亚组。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及附近的热带地区的hypocausta种亚组的物种是最早分化出来的,与其他种亚组的分歧时间约为9.2百万年。该结果与形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相吻合。值得一提是的,目前归属仍存在争议的物种D.neohypocausta,在分子系统树中与hypocausta种亚组的物种相距较远,而与immiagrasn种亚组的关系较近,但分枝置信度较低(<50%)。由于还缺乏其他方面的证据,因此D.neohypocausta的归属有待今后的研究来作定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鼠兔亚属(Subgenus Ochotona)种系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鼠兔亚属主要产于国内的14种,进行了严格的支序系统分析。通过对这14种形态特征分析、对比,找出了22个具有种系发生意义的性状,并用国内学者尚未采用的格局分支论的组分分析,重建了它们的种间分支亲缘关系。根据分支图及国内已有的化石和地史资料,对该亚属的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