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 85例AIDS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35例,感染率为41.2%,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占44.4%,致病菌以白念珠菌(白假丝酵母)为主,占57.4%,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主要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的患者,占71.8%。35例患者中27例治愈,8例死亡。结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AIDS患者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其发生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密切相关,临床上以消化道真菌感染多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研究胃炎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收集2010.1.1~2021.1.1陕西省人民医院确诊的11例IFP,重点分析其超声内镜表现及临床特征,探索其内镜下治疗价值。结果:IFP多发生在胃窦,均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平均直径1.2 cm,大部分临床无症状,有时可引起出血或腹痛。超声内镜示其为粘膜下隆起,孤立、界清,表面多光滑,均起源于粘膜下层,呈低回声,界清,类圆形;内镜下粘膜挖除术治疗IFP,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获得完整的标本,术后病理有助确诊。结论:胃炎性纤维性息肉多发生40岁以上人群,多为胃窦孤立的粘膜下病变,多无症状,超声内镜有助于IFP的术前精确评估,内镜下粘膜挖除术是治疗IFP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病理最终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志贺菌中CRISPR/Cas系统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毒力基因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采用10对引物分别对57株临床分离志贺菌中CRISPR1、cas2-cas1、cas6e-cas5、cas7、cse2、cse1-cas3基因和毒力基因ipaH、ial、ipaBCD、virA进行检测。对CRISPR1的PCR结果进行测序,并用CRISPR finder在线软件对CRISPR1基因座进行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初步分析CRISPR/Cas系统与毒力基因的关系。【结果】测序结果显示,CRISPR1基因座中间隔序列数目较少且在不同菌株间一致性较高;57株志贺菌中,84.2% (48/57)的志贺菌中可检测到CRISPR/Cas系统,其中68.8% (33/48)的志贺菌中cas6e-cas5基因或(和) cse2基因中发现插入序列;毒力基因ipaH、ial、virA、ipaBCD的检出率依次为100%、100%、98.2%和87.7%;毒力基因ipaBCD的阳性率与活性CRISPR/Cas系统的分布无关(P>0.05)。【结论】CRISPR/Cas系统广泛存在于临床分离志贺菌中;部分cas基因中有插入序列;并未发现志贺菌中活性CRISPR/Cas系统与毒力基因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由于因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一种常见副作用,约有30%~50%的病人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停止后的2个月发生过腹泻[1].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能引起腹泻,特别是抗厌氧菌类药物,氨苄西林,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和克林霉素等是引起腹泻的常见药物.AAD发生的频率及其严重性,除与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有关外,与肠道感染的病原体和宿主的免疫抵抗力亦有关[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用黑米黑木耳粉(一种新型复合杂粮)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60名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黑米黑木耳粉组和普通糙米组,实验时间1个月。研究期间登记受试者饮食情况。研究开始前和干预1个月后进行血液生化、维生素浓度和人体成分测定,其中血糖测定分别选择空腹、餐后0.5、1和2h等4个时间点,血脂测定选择空腹和餐后2h等2个时间点。结果:4例患者退出研究,获得有效数据56例,其中黑米黑木耳组27例、普通糙米组29例。研究前后2组身高、体重、BMI、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维生素浓度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束后与普通糙米组比较,黑米黑木耳组代谢综合征患者空腹血糖、LDL-C、餐后2h甘油三酯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黑米黑木耳组维生素B9(叶酸)浓度高于普通糙米组,黑米黑木耳组维生素B1、维生素B9浓度亦明显高于实验前(P<0.05)。结论:食用黑米黑木耳粉,可以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餐后甘油三酯,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食选用。 征  相似文献   
6.
红托竹荪多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红托竹荪多糖对小鼠腹水瘤S180细胞凋亡的作用。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红托竹荪多糖处理S180细胞24h,Western blot法检测Bcl-xl、Bax、caspase-9和Caspase-3等蛋白表达,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法检测结果显示Bcl-xl表达量随竹荪多糖剂量增加而降低,Bax表达量则相反,每组Bax/Bcl-xl的比值增加,Caspase-9、Caspase-3表达量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0、25、50和100mg/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12%±0.11%、9.61%±0.61%、16.39%±0.19%和17.05%±0.13%,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断红托竹荪多糖具有诱导S180细胞凋亡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玉米叶面积指数动态模拟的最适野外观测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5-2011年多个品种的玉米大田试验资料,结合已经建立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动态普适模型,探讨了准确模拟玉米叶面积指数动态所需的最适野外观测资料.结果表明: 准确模拟玉米叶面积指数动态至少需要3年的野外观测数据,且每年在生育期内至少需要进行4次观测.玉米生育期内的理想观测应为在出苗后20 d左右进行第1次观测,此后每月观测1次.
  相似文献   
8.
非人灵长类个体的迁移与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移现象在群居动物中普遍存在、在非人灵长类中尤为突出。在非人灵长类中,大多数的迁移表现出强烈的雄性偏向性和雌性不进行迁移的形式。在一些少数的物种中,也存在雌雄双方都进行迁移以及雌性偏向性迁移而雄性不迁移的形式。群居种类、一夫一妻制种类、独居种类的迁移模式上各有特色且不尽相同,这是动物社群结构多样性的体现。驱赶和异性的吸引是推动个体迁移的两大动力,驱赶多发生在一雄多雌的社群中,异性吸引多发生在无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个体迁移过程,是个体付出与收益的平衡。迁移不仅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在不同种群间个体基因交流上也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解读大量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模式生物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是近年来崛起的一种模式生物。它的显著优势在于:个体小,便于大批量饲养;产卵量大,胚胎透明,易于观察和操作;体外发育,发育迅速,2—3天即可完成主要器官的建成;可以方便的进行大规模的诱变和突变型筛选等研究。它已成为脊椎动物胚胎发育遗传学和基因功能研究中理想的模式生物。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是  相似文献   
10.
近自然森林作为城市植被恢复的重要模式,已在我国多地开展了实践,并衍生了新的造林模式。为评估不同近自然森林建设模式的群落恢复进程,本研究以上海城市裸地上重建的近自然森林为对象,通过长期监测两处分别应用原"宫胁法"与新"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种植模式的近自然森林重建过程,从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生活型组成和目标恢复物种4个方面解析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两种造林模式恢复的近自然森林,随恢复进程其物种组成逐渐趋同,在十多年内已形成了落叶—常绿垂直混交结构;"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造林模式可更好地促进常绿阔叶树种的恢复,尤其是常绿建群种红楠与小叶青冈。本研究证实了近自然森林恢复技术可以缩短亚热森林群落向演替后期发展的时间,以及新造林模式的有效性,为近自然森林技术的应用与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