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是引起医院和社区人群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由于其异质性和多重耐药,使临床治疗非常棘手。对m ecA与femA基因及耐药性的相关研究,在临床用药和防止播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细菌多重耐药性的转移与基因盒-整合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的多重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近年来耐药基因转移的新机制与基因盒-整合子系统密切相关。本文就该系统的发展历史、整合子的结构与分类、基因盒的种类与表达、基因盒.整合子的检测方法及其多重耐药性传递的相关性作一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3.
整合子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更加复杂,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I类整合子(IntI)的结构与其在铜绿假单胞菌四类金属酶的耐药基因中的传播作用是临床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秀山油茶王     
重庆市秀山县吏目乡的秀山县油茶科研所油茶基地内,有一株被称为“中国油茶王”的大油茶树。该树高13.玉米,基径56.6厘米,主于距地表90厘米处分成5枝,冠幅门.1米X11.2米,树龄204年。笔者最近见到这株油茶树时,正值果期,树上挂有较多果实。秀山油茶王@陈端$重庆市林科所  相似文献   
5.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其中β-内酰胺类药是临床应用最多的抗生素。而药物被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是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革兰阴性杆菌中,AmpC酶(属Bush-J-M1群)已逐渐成为临床面临的严重治疗问题。本文简要介绍AmpC酶的一般特性,产酶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表达调控。另外,与几种传统的检测该酶的方法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性高,且特异性好,文中重点介绍了PCR,核酸分子杂交,核酸序列分析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及免疫缺陷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近年来,临床分离率逐年上升,耐药性日益严重,其耐药性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主动外排AdeABC和AdeIJK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表达调节在多重耐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基因分析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昆明地区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及与结构基因ampC和调节基因ampD的相关性。通过K-B法检测阴沟肠杆菌的药敏情况,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PCR法扩增ampC和ampD基因。结果显示74株阴沟肠杆菌经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产AmpC酶的有17株,检出率为22.3%,而且产酶菌株抗生素敏感率低于非产酶菌株。amp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89.2%(66/74);64株ampD基因阳性率为86.5%(64/74)。实验证实昆明地区产酶阴沟肠杆菌耐药状况严重,与结构基因ampC和调节基因amp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肠球菌高耐庆大霉素(High-level gentamicin-resistant,HLGR)菌株的多重耐药性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由aac(6′)-Ie-aph(2")-Ia编码的双功能酶AAC(6′)-APH(2")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能够导致肠球菌对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的氨基糖甙类钝化酶(AME)。监测肠球菌属对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的情况和检测其耐药基因,将为临床治疗肠球菌感染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又称雅鲁藏布江柏木,仅分布在西藏的朗县、米林、林芝等地的海拔 3000—4000米沿江漫滩和阶地阳坡中下部,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尼洋河谷的局部地段一种残遗的疏林群落。为我国西藏的特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巨柏为高大乔木,高30—45米,胸径1—3米,树龄2 000年以上。树冠庞大,侧枝健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为了从分子水平了解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与国外分离株的差异,对1949年以来在中国乙脑主要流行地区分离的19株乙脑病毒的PrM-C区及E蛋白基因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了解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在中国流行的乙脑病毒的分子差异.结果显示:病毒生物学初步鉴定显示,病毒感染BHK细胞后56h所有细胞均发生病变,约50%以上细胞脱落(CPE( ));3日龄乳鼠接种病毒72h之内死亡;所有病毒均与乙脑病毒(A2株)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但反应强度不同,提示所有病毒均为乙脑病毒.病毒PrM-C(456~695)区核苷酸序列与各个国家及地区、各个基因型以及各个年代的73株乙脑病毒相应序列,用Woan-Ru Chen建立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19株中国分离的病毒均属于基因型Ⅲ型,与国外相关文献所报道的乙型脑炎病毒中国分离株的基因型相符.以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P3株为标准,对各病毒E蛋白500个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各毒株核苷酸差异在0和4.2%之间,氨基酸差异在0和4.0%之间.所有核苷酸差异均为碱基的替换,无论核苷酸或氨基酸均无插入或丢失.大多数核苷酸变异在氨基酸编码的第三位,属于沉默突变,不引起氨基酸变化.18株病毒E蛋白活性结构域与疫苗株P3株相比共有247个氨基酸的差异,平均每株病毒有12.35个氨基酸的差异,有11株病毒(SA14、TLA、CZX、CBH、G35、GSS、LYZ、SH-3、YLG、YN、ZMT)在该区的差异数低于这个平均值.而在超过这一平均数的7个病毒株(A2、HA-3、47、CH-13、CTS、LFM、ZSZ)中,LFM、ZSZ、47与疫苗株相比较分别有16~20个氨基酸的差异,相对其它17株病毒而言,差异较为明显.以上线索提示,现有的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在理论上可以覆盖包括现存病毒在内的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