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的可立体选择性水解布洛芬乙酯生成S布洛芬的菌株Trichosporon lactis T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能量30KeV,剂量1×1015~5×1015ions/cm2的低能N+注入,筛选立体选择性水解布洛芬乙酯活性高的诱变株。菌株T.lactis T,在4×1015 ions/cm2的诱变剂量下突变率最高,正向和负向突变率分别达32.9%和37.1%,因此选定该剂量为T. lactis T的最佳N+离子注入剂量。经离子束诱变,通过初筛和复筛,共筛选到7株水解布洛芬乙酯的高产菌株,其中诱变株K1培养24h时酶活力比出发菌株T高50%,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将菌株K1和出发菌株T培养24h,分别加入布洛芬乙酯水解24h,二者水解布洛芬乙酯生成S布洛芬旋光度均为+54.1°,对映体过量值ee%均为98%,K1菌株水解的产量达6.96g/L,而出发株仅为4.24g/L。  相似文献   
2.
蛋白质组学的建立开辟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领域,为研究蛋白质水平的生命活动展现了更为崭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前景.质谱技术能准确测量肽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序列及翻译后修饰,成为连接蛋白质与基因的重要技术.质谱技术联合蛋白质组学多角度、深层次探索生命系统分子本质成为现阶段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简要综述了肽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原理、方式和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岛衣型真菌Allocetraria ambigua,Allocetraria stracheyi,Nephromopsis pallescens和Tuckneraria laureri的核rDNA 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来自Genbank中的其它21种岛衣型真菌的核rDNAITS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分析所用软件为DNAMAN。结果发现,Cetraria、Allocetraria、Vulpicida、Flavocetraira、Tuckermannopsis和Kaernefeltia之间rDNAITS的同源性关系非常密切。这同岛衣型地衣现有细分的小属观点相矛盾。这种矛盾可能是由于持小属观点的作者在分属时对个别表型性状加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离子束介导外源全DNA转化中,外源DNA包含有供体的所有遗传信息,对受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转化效果无法用统一的转化率来衡量,这也增加了转化过程中最佳转化条件的选择难度。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不同离子剂量介导外源全DNA转化的拟南芥菜在遗传和生理上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转化剂量。剂量实验结果表明:拟南芥菜种子的剂量-存活率曲线为"马鞍型",在"鞍桥"上选择0.5×1017ions/cm2、1.5×1017ions/cm2和2.5×1017ions/cm2三个有代表性的剂量介导薄荷全DNA转化拟南芥菜,三个转化当代群体的出芽、成苗长势以及表型变异情况有明显的不同,综合分析表明:1.5×1017ions/cm2为离子束介导外源全DNA转化拟南芥菜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5.
报道岛衣类地衣2个中国新纪录种。类内黄类斑叶衣Cetreliopsisendoxanthoides分布于中国西南,美洲土可曼衣Tuckermanopsisamericana分布于中国东北。C.endoxanthoides与同属中其它种的显著差异为该种的髓层为黄色,地衣体蓬松;C.rhytidocarpa鳞片大型,地衣体枯黄色;C.asahinae鳞片细小,髓层白色,含physodicacid,不含salazinicacid。T.americana在形态上与T.ciliaris.极其相似,但二者的化学成分不同;T.americana含alectoronicacid和α-collatolicacid,而T.ciliaris含olivetoricacid;T.ciliaris分布于北美的阿巴拉契亚山-大湖地区(Appalachian-GreatLakesrange)及阿拉斯加北部,其在东亚的存在需要进一步确认。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地衣分部(HMAS-L)。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岛衣型真菌Allocetraria ambigua,Allocetraria stracheyi,Nephromopsis pallescens和Tuckneraria laureri的核rDNA 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来自Genbank中的其它21种岛衣型真菌的核rDNA ITS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分析所用软件为DNAMAN。结果发现,Cetraria、Allocetraria、 Vulpicida、 Flavocetraria、 Tuckermannopsis和Kaernefeltia之间rDNA ITS的同源关系非常密切。这同岛衣型地衣现有细分的小属观点相矛盾。这种矛盾可能是由于持小属观点的作者在分属时对个别表型性状加权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工业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理诱变技术是当今工业微生物育种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传统的物理诱变技术主要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诱变等,它们已在包括青霉素、"-淀粉酶等几乎所有的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诱变选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数菌株在多次重复使用传统诱变源时往往出现抗性饱和的现象。太空环境、离子束、激光等是20世纪70~80年代逐渐兴起的新型诱变技术,因它们具有诱变谱广和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菌株对传统诱变源的抗性饱和等优点,而广受工业微生物育种工作者的欢迎。现就空间、离子束、激光等诱变育种技术的作用特点、诱变机理、应用及前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的功能主体。人类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认识随着其研究方法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培养方法只能检测到活性污泥中1%~15%的微生物。随着一系列基于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活性污泥中菌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惊人的速度被人们认识,大量依靠传统检测方法未能发现却在活性污泥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逐渐被发现。许多模拟活性污泥菌群生存环境条件的现代培养技术开始发展,且已成功培养了一部分传统培养方法不能培养的细菌类群,这为研究基于免培养方法发现的大量新的微生物菌群的生理特性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也无疑将把人们对活性污泥菌群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主要介绍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的一系列方法,从传统培养方法到基于免培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再到现代培养技术,着重论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以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的可立体选择性水解布洛芬乙酯生成S-布洛芬的菌株Trichosporon lactisT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能量30KeV,剂量1×1015~5×1015ions/cm2的低能N 注入,筛选立体选择性水解布洛芬乙酯活性高的诱变株。菌株T.lactisT,在4×1015ions/cm2的诱变剂量下突变率最高,正向和负向突变率分别达32.9%和37.1%,因此选定该剂量为T.lactisT的最佳N 离子注入剂量。经离子束诱变,通过初筛和复筛,共筛选到7株水解布洛芬乙酯的高产菌株,其中诱变株K1培养24h时酶活力比出发菌株T高50%,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将菌株K1和出发菌株T培养24h,分别加入布洛芬乙酯水解24h,二者水解布洛芬乙酯生成S-布洛芬旋光度均为 54.1°,对映体过量值ee%均为98%,K1菌株水解的产量达6.96g/L,而出发株仅为4.24g/L。  相似文献   
10.
低能N^+注入对活性污泥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不同剂量的N 注入活性污泥细菌存活率与注入剂量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低能N 注入活性污泥生物活性的变化规律。低能N 注入活性污泥细菌的剂量存活曲线呈典型的“马鞍形”曲线,20 keV,60×1014N /cm2离子注入活性污泥细菌的存活率在0.3左右。20×1014、60×1014和100×1014N /cm2三个剂量的变异均呈现“几乎所有变异为负突变,且突变谱狭窄”的分布特点,这在单一菌株的诱变研究中非常罕见。3种单剂量注入的混合样品的变异特点仍和单剂量注入的相近,没有出现正向突变率提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