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亚飞蝗行为和形态型变的判定指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田间、室外罩笼、室内行为测试等一系列实验,研究了东亚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之间的行为和形态差异。确立了东亚飞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形态和行为指标.结果表明,雌雄散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4以下,转向次数分别在1.3和1.4以下;雌雄群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6以上,转向次数分别在1.6和1.5以上.群居型蝗虫的跳跃次数、转向次数显著高于散居型蝗虫。所以跳跃次数、转向次数可作为东亚飞蝗行为型变判定指标.在同型不同性别的蝗虫之间行为型变指标没有显著差异.F/C值可作为4龄以上东亚飞蝗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而E/F值可作为东亚飞蝗成虫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两型的F/C值都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且同龄期雄虫F/C均大于雌虫F/C.F/C、E/F值在不同型态和同型不同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确定两型形态型变标准时应将雌、雄虫分开,即雌性和雄性散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大于2.5、2.8、3.3和2.6、2.9、3.5;雌性和雄性群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小于2.5、2.7、3.1和2.5、2.8、3.3.成虫的E/F值也可以作为成蝗形态型变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锦天牛属阳茎内囊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蔚文  石旺鹏 《昆虫学报》1999,42(2):172-175
采用显微解剖和冰冻组织切片方法研究锦天牛属Acalolepta三种天牛阳茎内囊的结构,发现内囊骨化结构物,尤其端部骨化结构物,及其控制内囊伸缩的加厚侧带和有聚集精子作用的射精管壶腹结构,在探讨天牛科分类和系统发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雄性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面概述雄性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主要从性信息素的释放机制及其作用、已发现的雄性昆虫性信息素及其化学结构进行阐述。通过不同部位释放的雄性昆虫性信息素种类是多样的,但其化学结构的差异又是细微的,雄性昆虫则利用这些差异来引诱雌性昆虫、促进交配和生殖隔离等。最后对雄性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昆虫病原微生物对其寄主行为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病原微生物是调控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其作为生物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昆虫病原物往往通过调控其寄主行为来提高自身的适应性,而有些寄主行为的改变却是其应对病原物侵染的免疫反应。发烧行为被证明可抑制病原增殖并延长寄主死亡;取食行为变化影响病原物或寄主的适应性;繁殖行为主要表现在产卵力、交配行为和性信息素等方面的变化;社会性行为改变对整个社会群体的适应性或病原物传播有影响;病原物所引起的寄主防卫和群集能力下降被认为对病原传播不利;病虫趋光和趋地行为、顶峰行为和活体寄主传病行为等被认为是病原物操纵的有利于病原微生物扩散和传播的行为。明确昆虫病原物调控其寄主行为的策略和机制对于寻找到新的害虫防治方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对红胫戟纹蝗Dociostaurus kraussi kraussi致病性及呼吸代谢的影响,为筛选蝗虫微孢子虫适宜的新疆本地的活体增殖寄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逐头口服法感染红胫戟纹蝗,以镜检法检测蝗虫感染情况,并用呼吸仪测量试虫的呼吸代谢。【结果】在6.5×105个孢子/头的感染剂量下,红胫戟纹蝗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1.70%和72.22%。蝗虫微孢子虫的感染剂量与其毒力高度相关(r2=0.961),LD50为1.7088×104个孢子/头;随孢子浓度增加和感染时间延长,试虫的CO2释放率显著降低(P<0.05),但耗氧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红胫戟纹蝗被微孢子虫感染后表现出典型症状,高剂量组感染下死亡率达到70%以上,由此推断红胫戟纹蝗可作为微孢子虫在新疆本地的潜在增殖寄主。  相似文献   
6.
东亚飞蝗不同来源聚集信息素的电生理活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触角电位测定仪器测定不同来源的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聚集信息素的生理活性 ,结合行为生物测定的结果分析表明 :来源于粪便中的聚集信息素的活性较高 ,同时 ,使用较高极性溶剂抽提制备蝗蝻粪便中的信息素和采用中极性的溶剂制备成蝗粪便中的聚集信息素 ,其信息素的活性均较高 ;利用低极性溶剂从东亚飞蝗粪便中制备得到的聚集信息素的活性较低 ;采用层析柱吸附浓缩飞蝗粪便中自然挥发出的气味和飞蝗体表的气味并进行生物测定后表明 ,其EAG活性普遍较低 ;因此 ,来自于飞蝗粪便中的且采用合适的溶剂抽提制备的聚集信息素 ,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7.
对来源于田间与室内飞蝗种群肠道细菌群落的454高通量测序(HTS)结果进行了分析,共分析鉴定出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66个,其中室内飞蝗种群41个,田间飞蝗53个。全部OTU归属于6个门,9个纲,11个目,14个科,20个属。室内种群共含有12个属,其中优势类群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分别占总种群的13.3%和36.1%。田间飞蝗鉴定出14个属,优势类群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占总种群的18.8%。田间飞蝗后肠菌落的Ace、Chao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室内种群,而Simpson指标呈相反结果。研究表明来源于田间的飞蝗肠道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室内饲养的种群。分析结果为今后开展不同来源飞蝗肠道微生物资源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蝗虫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旺鹏  张龙  闫跃英  严毓骅 《生态学报》2003,23(9):1924-1928
采用行为生测法和触角电位法研究了感染蝗虫微孢子虫病的东亚飞蝗对其聚集信息素粗提物的行为反应。在第3龄时部分蝗虫每头接种10^6个蝗虫微孢子虫,与健虫同一条件下饲养。用二氯甲烷从健康蝗虫的粪便、体表或卵囊中抽提聚集信息素,粗提物经纯化和浓缩后保存于冰柜中待用。结果表明,感病飞蝗对其信息素的感受能力下降,聚集行为反应减弱。行为生物测定发现,微孢子虫病对第4龄雌性蝗虫和第5龄蝗虫的聚集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第4龄雄蝗的影响较小;总的看来,信息素粗提物对感病雄蝗和高龄蝗虫的作用分别高于对感病雌蝗和低龄蝗虫的作用。触角电位(EAG)测定表明,感染了微孢子虫病的东亚飞蝗蝗蝻和成虫,对其信息素粗提物的敏感性降低,且对不同来源的聚集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不同,其中对从雄性成熟蝗虫、第4龄蝗蝻及第5龄病虫的粪便中抽提制备的信息素粗提物、第4龄蝗蝻粪便挥发物、第4龄蝗蝻活虫体表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显著下降;但对第5龄雌蝗和第5龄散居型蝗虫的粪便抽提物的电生理活性,病健虫无明显差异。此研究结果证明,施用微孢子虫治蝗时,微孢子虫对蝗虫的聚集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为微孢子虫的控害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蝗虫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旺鹏 《昆虫知识》2005,42(3):244-249
详述了蝗虫主要化学信息物质的种类、功能及主要成分等研究进展。蝗虫化学信息物质包括种内通讯的化学信息素和种间通讯的化学信息物质。其中种内通讯的化学信息素主要有群居信息素、成熟信息素、产卵信息素(含促产卵化学信息素和群集产卵化学信息素)、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等;种间通讯的化学信息物质主要介绍用于防卫的化学信息物质,包括卵分泌的信息物质、特定腺体分泌的信息物质、粪便挥发的信息物质、口腔分泌物和内部毒素等,对其天敌均有一定的防卫作用。化学通讯是蝗虫种内和种间通讯联系的普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盲蝽是一类世界性害虫,寄主广泛,主要为害棉花、苜蓿、果树和蔬菜等作物。在美国,对农业生产危害较严重的是美国牧草盲蝽Lygus lineolaris(Palisot de Beauvois),农民每年用于控制盲蝽的费用和盲蝽造成的损失达数亿美元,目前美国对牧草盲蝽的控制逐渐从化学防治转向生物防治。美国从欧洲引入用来防治欧洲长毛草盲蝽Lygus rugulipennis Poppius的寄生性天敌常室茧蜂属Peristenus Foerster,在东北部苜蓿地释放后,成功地控制了该地区牧草盲蝽数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美国同时对该类寄生性天敌的生理生态及生产应用技术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对我国开展盲蝽生物防治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