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生态补偿对大熊猫栖息地周边农户生态足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波  王梦君  李俊清  何洧 《生态学报》2009,29(7):3569-3575
大熊猫栖息地正面临破碎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威胁,如何减少这些威胁成为保护大熊猫这一生态旗舰物种的关键.通过实施生态补偿项目,充分考虑当地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帮助其进行生计替代和能源替代,以减小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以120个项目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方法,探讨了生态补偿项目对生活在关键生态区域内农村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生态生产性土地中,农户对林地和草地生态占用最大,能源替代可以大幅降低农户的薪柴消耗水平,从而降低农户对林地的生态占用.通过调整农户的牲畜养殖模式,减小了放牧对草地资源的压力和对草地的生态占用.农户人均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2.7346hm2减小至2007年的1.6325 hm2,对周边环境的压力降低,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项目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森林砍伐、道路建设、农地扩展等人类活动的干扰,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威胁,特别是保护区范围之外的大熊猫栖息地。以平武县木皮藏族乡为例,综合利用遥感图像解析、GIS空间分析以及地面调查的方法,研究了1999 2009年期间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情况。Landsat TM卫星图像的解译结果表明,2009年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分别比1999年增加了10.87%、4.40%和40.24%,灌木林和草地/耕地的面积则下降了10.74%和33.24%。植被转化矩阵表明这一时期各个植被类型间的变化趋势是农田/草地→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着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当地商业采伐活动全部停止,伐区运输木材的公路减少了12.7km(74.71%),退耕还林对当地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挤出作用使得高山居民点的居民向山下转移。基于社区的保护项目帮助农户装备了沼气池等节柴设施,薪柴消耗量由1999年的5675kg/户减少到2009年的2736kg/户,但高山居民点的节柴设施的装备率与沟谷居民点相比差异显著。随着各个干扰因子的强度和范围下降,当地植被向着有利于大熊猫利用的方向演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质量均发生了改善。表征栖息地质量的栖息地指数HSI由0.74上升到0.80,增长了7.88%。"最适宜"栖息地面积由1999年的4671.63hm2上升到2009年的6020.28hm2,增加了28.87%。栖息地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999年的1.29下降为2009年的1.18,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但是不同适宜度栖息地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最适宜"栖息地的斑块数量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大,其他适宜性较低的栖息地斑块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10a间木皮乡的大熊猫栖息地中的低质量部分向高质量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是消除或减少各种干扰的过程。天保工程消除了大规模商业砍伐这一对大熊猫栖息地威胁最大的干扰,而退耕还林工程则通过减少高山居民点的人口来减少人类对森林的压力,间接促进了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未来应该开展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情况,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中性理论在干扰后恢复群落中的适用性,本文利用不同地震干扰强度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进行了中性理论的验证。预测发现,在干扰较重及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中,中性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物种多度分布,但在干扰相对较轻的恢复群落中中性理论模型预测物种多度分布效果较差。原因分析表明,生境的均一性程度是影响中性理论模型预测物种多度分布效果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可认为,中性理论不适用于生境均一性差的群落。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凋落物产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于云南普洱地区通过设置凋落物承接网并定期收集网内的凋落物,对中国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凋落物产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阶段季风常绿阔叶林年凋落物总量在8 133.1~8 798.3kg/hm2之间,年凋落物总量大小关系为恢复30年群落老龄林群落恢复40年群落。其中叶凋落量最高,其次为枝凋落量,两者贡献量超过总凋落量的3/4。(2)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中凋落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大致相同,2月份达到高峰值,随后逐渐减少,在9月份降至最低,随后又有所升高,为单峰或多峰曲线;在不同凋落物组分凋落量时间动态上,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叶凋落量随月份变化均为单峰曲线;枝凋落量在恢复群落中为单峰曲线,而在老龄林中则为多峰曲线;皮凋落量随月份的变化在恢复30年及老龄林群落间均为单峰曲线,但在恢复40年群落中为平缓曲线,月份间变化不大;繁殖体凋落物在恢复30年及老龄林群落间均为多峰曲线,但在恢复40年群落中为单峰曲线;半分解物凋落量在恢复30年及老龄林群落中随月份呈单峰曲线,在恢复40年群落中则为多峰曲线。(3)在短刺栲、刺栲和红木荷3种优势物种中,短刺栲叶片年凋落量在所有群落中均最大(分别占恢复30年群落的53.93%、恢复40年群落的47.83%、老龄林的28.32%),红木荷次之(分别占恢复30年群落的8.45%、恢复40年群落的10.71%、老龄林的31.69%),刺栲最少(分别占恢复30年群落的6.1%、恢复40年群落的7.53%、老龄林的6.36%)。短刺栲叶凋落量随月份的变化在恢复群落中呈单峰曲线,而在老龄林中则呈现多峰曲线;红木荷在3种群落中则均为单峰曲线;刺栲则是在恢复30年及老龄林中呈单峰曲线,而在恢复40年群落中呈多峰曲线。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地震干扰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梦君  李俊清 《生态学报》2008,28(12):5848-5855
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1976年该地区发生了震级为7.2和6.7级地震(松潘-平武大地震),给该地区森林植被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地震遗迹的植被调查,研究了地震后不同干扰强度下,恢复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受地震干扰较严重的群落(群落E1)缺失乔木层,在灌木和草本层中主要由阳性先锋物种幼树、幼苗及部分灌木和草本组成;干扰较轻的群落(群落E2)乔木层物种组成与未受破坏的对照原始林(群落F)相似,但还包含部分先锋物种,而在灌木和草本层物种组成上与群落F没有明显差异;群落E1中植物的科、属及种的丰富度显著低于群落E2和群落F,而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种群落类型间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是由不同的地震干扰强度造成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