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鳝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271尾野生黄鳝的食性研究表明,全长小于100mm的稚鱼,其食性随着全长的生长而变化,稚鱼前期以摄食轮虫,枝角类为主,后期则以水生寡毛类,摇蚊幼虫为主,而全长101mm-200mm的幼鳝及全长大于200mm的成鳝的食性,随全长变化相对稳定,且细鳝和成鳝的食谱基本相同,其主要食物组成均包括摇蚊幼虫,水生寡毛类,蚯蚓,昆虫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其肠内含物中的饵料生物种类含量均在季节变  相似文献   
2.
孟冉  阮国良  杨代勤 《生命科学》2014,(10):1004-1011
内质网应激激活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是维持机体代谢平衡的重要信号通路。同时,内质网与脂类合成、转运和分解密切相关。近来研究发现UPR对脂类代谢具有调节作用。主要讨论内质网应激激活的UPR对脂类合成、转运和分解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3.
研究仔稚鱼消化机能的发育变化对于掌握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特点、营养需要及提高仔稚鱼成活与生长等均有重要意义。采用HE、PAS等染色方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鳡(Elopichthys bambusa)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消化道组织的早期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初孵仔鱼卵黄囊的相对体积以鳡的最大;(2)均在孵后2d和3d分别出现肠管和口裂,在孵后3d、4d和2d分别出现肠腔;(3)在孵后4d、7—9d和4d其肠腔内分别出现食物团,表明此时草鱼、鳡和翘嘴鲌已分别开始外源性摄食;(4)在孵后5d、6d和6d其肠道内表面分别出现黏膜褶,随后在稚鱼中其黏膜褶的高度和数量不同程度的发育;(5)草鱼和鳡的肠道分别在孵后14d和30d出现盘曲,而在翘嘴鲌的切片图中未发现其肠道的盘曲;(6)草鱼、鳡和翘嘴鲌的肠道分别于孵后17—23d、30d和24—29d出现数量较多的黏液细胞,此时标志着食性的转换和分化过程基本完善。  相似文献   
4.
饥饿是一种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会对水产动物的生理生态产生广泛影响.本文探讨了饥饿对黄鳝消化器官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在水温(20±0.5) ℃条件下,将黄鳝饥饿30 d,并分别测定了饥饿第0、3、5、10、15、20和30天其胃、前肠、后肠和肝脏的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饥饿对黄鳝胃、前肠、后肠和肝脏的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4种消化酶的活性均不断下降,且在饥饿的第5~10天内活性下降幅度最大;饥饿继续加深,则其活性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大鲵可食部分水解,游离氨基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6.
几种氨基酸及香味物质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黄鳝(Monopterus albus)养殖在我国发展较快,但取得成功的养殖者主要靠投喂动物饵料,而动物饵料的资源有限,限制了黄鳝养殖的发展。黄鳝的规模化养殖生产必须走投喂配合饲料的道路。从配合饲料养殖黄鳝的试验看,存在着黄鳝对配合饲料喜食性差、利用率低等问题,还不能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如何解决黄鳝对配合饲料喜食性差的问题成为攻克其配合饲料难关的关键。为此,开展了用氨基酸和香味物质对黄鳝诱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