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1.
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特别是果蝇P因子在研究生物进化上有重要的意义。以我国东北地区13个地方及毗邻的北京、烟台和呼和浩特三个地方共130个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单雌系为材料,对P因子序列的ORF2-ORF3区段进行PCR扩增,统计不同地方黑腹果蝇群体的P因子在此区段的缺失频率,再从整个地区来分析P因子缺失的分布规律,以推导东北地区黑腹果蝇中P因子的传递和扩散途径。结果显示P因子缺失频率由边境地区向内地逐渐递减,群体相对隔离的地方也较低,推断我国东北地区黑腹果蝇中P因子由朝鲜和俄罗斯向中国边境入侵后,逐步向中国内地扩散。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北地区黑腹果蝇P-M品系分布及P因子的入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东北地区及毗邻的北京、呼和浩特和烟台地区近两年收集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自然群体进行了有关P-M杂种劣育的研究。用两类标准诊断杂交的方法测定了15个地方108个单雌系的P因子活性和细胞调控能力。结果表明,在15个地方自然群体中,大连、烟台、延吉、长白及哈尔滨5个地区为Q型,其余的均为M′型,没有P型。同时,这些自然群体的杂交A^*的不育率也存在着地理性差异:东南部地区,特别是沿渤海和中朝边境地区的品系以Q型为主,而中部和北部扩大地区则以M′型为主。据此推断我国境内的P因子是由朝鲜半岛和日本分两路侵入:一路从日本、朝鲜半岛经海路传递到沿海的烟台和大连地区,再由此向东北和南部地区入侵和扩散;另一路由朝鲜半岛侵入中朝边境的长白和延吉地区后,再向东北地区及内地入侵。两条路线在哈尔滨地区会合,使该地区品系的杂交A^*的不育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黑腹果蝇种组40种果蝇的核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传统的敲片、Giemsa染色的方法制片对中国黑腹果蝇种组(Drosophilamelanogasterspeciesgroup)8个种亚组40种果蝇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共发现18种核型,即A、A′′、C、C′、C′′、C′′′、C′′′′、D、D′、D′′、E、E′、E′′、F、F′、G、H和I,其中A、A′′、C′′′、C′′′′、D′′和F′为新发现的核型。8个种亚组的基本核型分别是:嗜凤梨果蝇种亚组(D.ananassaesubgroup)的核型为F、F′、G和H型;牵牛花果蝇种亚组(D.eleganssubgroup)的核型为A和A′′型;细针果蝇种亚组(D.eugracilissubgroup)的核型为C型;嗜榕果蝇种亚组(D.ficusphilasubgroup)的核型为C′型;黑腹果蝇种亚组(D.melanogastersubgroup)的核型为C和C′型;山果蝇种亚组(D.montiumsubgroup)的核型为C、C′、C′′、D、D′、D′′、E、E′、E′′和I型;铃木氏果蝇种亚组(D.suzukiisubgroup)的核型为C′′′和C′′′′型;高桥氏果蝇种亚组(D.takahashiisubgroup)的核型为C、C′′′和C′′′′型。透明翅果蝇(D.lucipennis)雌性核型2n=8,雄性核型2n=7,雄性Ⅳ号染色体为染色体单体。此外还发现,吉川氏果蝇(D.kikkawai)、林氏果蝇(D.lini)、奥尼氏果蝇(D.ogumai)、拟嗜凤梨果蝇(D.pseudoananassae)和叔白颜果蝇(D.triauraria)5种果蝇有B染色体。本文确定了D.sp.likeelegans、D.sp.likenyinyii、D.sp.liketrapezifrons1、D.sp.liketakahashii、D.sp.liketrapezifrons2和D.sp.likeauraria等6个未描述种的核型和1个新记录种吉里果蝇(D.giriensis)的核型。本研究证明了在黑腹果蝇种组内、亚组内、种内和单雌系内的核型多样性,为果蝇遗传和进化提供了进一步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特别是果蝇P因子在研究生物进化上有重要的意义。以我国东北地区13个地方及毗邻的北京、烟台和呼和浩特三个地方共130个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单雌系为材料,对P因子序列的ORF2-ORF3区段进行PCR扩增,统计不同地方黑腹果蝇群体的P因子在此区段的缺失频率,再从整个地区来分析P因子缺失的分布规律,以推导东北地区黑腹果蝇中P因子的传递和扩散途径。结果显示P因子缺失频率由边境地区向内地逐渐递减,群体相对隔离的地方也较低,推断我国东北地区黑腹果蝇中P因子由朝鲜和俄罗斯向中国边境入侵后,逐步向中国内地扩散。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拟果蝇(Drosophila simulans)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发现了拟果蝇(Drosophila simulans)在中国大陆的广泛分布。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38个不同地理群体的拟果蝇(D.slmulam)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初步讨论了拟果蝇在中国大陆的起源。以40种10bp长的寡聚核苷酸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法作出的相关聚类图显示:(1)38个地理群体按纬度以南京(NJ)为界明显地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方支系以北京(BJ)为界又分为明显的两个亚支,一支为东北支系包括漠河、海拉尔、黑河、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沈阳、丹东、延吉、图们等10个群体;另一支包括北京、大同、呼和浩特、银川、西宁、兰州、太原、石家庄、烟台、济南、徐州、连云港等12个群体。南方支系包括郑州、武汉、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温州、长沙、贵阳、福州、昆明、厦门、广州、南宁、海南等16个群体。(2)各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有密切关系,基本按地理位置的相关性聚类在一起。根据了解到的事实,(1)拟果蝇在中国是一个外来种;(2)拟果蝇在中国大陆的入侵是最近30年左右的事情;(3)拟果蝇在全国的广泛分布是最近10多年的事情。所以拟果蝇各群体的聚类关系可能并不是地理分化的结果,而是由于建立各地方群体的祖先群体或个体本身具有不同的遗传组成,但是某些地理上相邻近的群体可能拥有共同的祖先群体或个体,从而造成了拟果蝇各地方群体随地理分布关系而聚类。推测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会产生以上结果:一是中国大陆的拟果蝇有多个不同的来源;二是拟果蝇在扩张过程中经历了可产生奠基者效应或瓶颈效应的偶然事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